云南昭通特产一条街 昭通最出名的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6-03 10:21:19

一. 云南省 昭通 水富县 漆蜡

漆蜡,是漆树种籽压榨出来的油脂。漆籽总含油量31.16%,出油率15%左右。漆籽内含灰分2.13%,粗纤维24.52%,蛋白质14.89%,非氮物质28.3%。油为白色固体,可以少量食用。但从商品经营方面说,漆蜡目前主要用于生产肥皂、香皂、雪花膏等。种籽表面含蜡质约20%。可以取蜡作蜡烛、蜡纸的原料。漆籽可以入药。主治哮喘、肝火、胃病、跌打痨伤,外治骨折、创伤出血等。漆籽油枯又是很好的猪饲料。对漆树资源的综合利用情况分析,漆籽收入一般都超过生漆的收入。一株适龄漆树,一年可收漆籽10~15公斤左右。经加工制成漆蜡、漆子油等成品后,其经济价值超过生漆。全地区漆蜡的生产,主要是自产自销,收购量较小,但在云南省收购中依然占有很大比重。1981年,云南全省收购212350公斤,昭通市收购156700公斤,占全省收购量的74%。重视漆蜡生产的发展,不仅可以给山区农民广开财源,对满足本省工业用油脂的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 昭通)

二. 云南省 昭通 大关县 昭通土纸

昭通土纸,又称“草纸”,自明代以来应有生产,迨及民国年间,其生产水平已有新的发展。据《地志资料》载,在1920年前后的一段时期,昭通市各地均有很多生产规模不等的土纸厂,尤以威信县土纸生产量大,远销滇东北和黔西北等地。1953年开始招待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时,昭通行署就把土纸生产人微言轻发展本地区工业重点产品来抓。在1958~1962年“遍地开花”、“大办工业”中,农村社队采取就地取材、就地生产的方法,办起了五、六百家土纸厂,当时年平均产量均在5000吨以上,对保证全省城市居民的卫生用纸,曾起过重要的作用。80年代以来,昭通市土纸年平均产量,仍然稳定在2000吨的水平。昭通土纸质地细腻柔软,吸水性能强,价格便宜,质量在云南省同类产品中,居于领先的地位,深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昭通)

三. 云南省 昭通 大关县 桃片糕

桃片糕始于唐代,当时,民间喜作糯米糕,渐成风气。安史之乱,诗圣杜甫避居云阳,对糯米糕倍加赞誉,并作诗吟讼。桃片糕遂知名天下,明代中叶,桃片糕的生产工艺进一步完善,已能生产出洁白如玉的“玉带糕”。清初,桃片糕的生产趋于极盛,出现了以宋、左、魏、彭四家为最具规模的四大作坊。

原料配方:潮州粉1千克,糖砂(又称打砂糖)1.2千克,核桃仁500克,玫瑰糖50克。

1.制砂糖:白砂糖用清水溶解后煮成糖浆,煮至122℃,熄火,搅拌成糖砂。

2.核桃仁用沸水洗清后加入玫瑰糖。

3.糖砂与潮州粉混合过筛后分成四份,其中一份放在长方格模具内作底层,压实,模具的两侧放木板两块,然后放上一份核桃糕粉,压平后取去木板,再铺上其余两份糕粉,压实后盖上白纸。

4.在80℃温度蒸15分钟,脱模的糕坯藏在熟面粉内约1小时,取面切成薄片。质量标准形态:长方片形,四边完整。

四. 云南省 昭通 大关县 花粑粑

花粑粑

大关民间传统手工食品,夏氏祖传工艺配料,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男女老幼皆爱的地方小吃。

昭通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之处,是古代入川入黔的必经之路,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地理位置如此重要,昭通自然成了三省人民往来频繁之地,昭通小吃历史悠久。

五. 云南省 昭通 昭阳区 昭通酱

    昭通酱是昭通市的乡土产品,是城乡人民喜食的调味佳品。这种酱具有麻辣鲜香的滇、川风味特色。呈棕褐色,鲜润油亮,作为调味品,荤淡皆宜。与荤菜调味,可减基油腻之感;给淡菜作蘸,又具有荤香的感受。因此,不仅是入菜烹调的佐料,且可以小碟上桌,调和口味,增进食欲。    昭通酱是选用上等大豆、辣椒作为主要原料,以花椒、八角、茴香、草果、芝麻、食盐等为辅料,经过多道工序,历时百日方能制作而成。制作时间,一般选在科季的“数九”寒冬,采用昭通市北郊大龙洞的矿泉水精心兑制反复发酵,几露几晒,使之发生生物化学分解,充分地保存氨基酸、还原糖、乳酸等多种营养成分。经过这种加工过程的昭通酱,不但味美可口,老少咸宜,而且有益于人体健康。( 昭通)

昭通人走亲访友,一份馈赠乡党的土仪是必不可少的。带的是什么?当然是昭通酱。不明就里的人会担心这份土仪过于菲薄,但真正能让昭通籍的乡友真诚接受、欣喜莫名的还就是这物什。割舍不掉的乡情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昭通酱也确实是一件妙不可言的"尤物"。

昭通酱色棕褐,鲜润油亮,味浓酽,麻辣鲜香又略有回甜味。作为调味品使用,入于荤菜,可淡化其油腻;施之于淡莱,又可获得荤香的感受;单独佐餐,调和口味,增进食欲,余韵悠长。昭通酱的历史渊源已很难追溯。有人认为,昭通居民多为各省迁徒而来的移民,这些移民带来了各自家乡制作酱菜的技术,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改进配方、工艺;更得昭通独特原材料、气候、水质等条件,才形成了昭通酱这一特有的地方产品。

昭通酱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但用料考究,发酵时间长。

第一道工序是制作豆面。选择上等大豆,用文火焙炒至酥脆,磨成细面,过筛,备用。第二道工序是制作"酱面"。在豆面中加泉水,搅拌均匀,干湿以能将豆面捏成坨为宜。民间制作"酱面",在捏坨时有"紧三把,松三把,不紧不松又三把"的讲究,主要是让捏成坨的酱面均匀、致密。成蛇的"酱面"装入垫有稻草的竹筐内,再以稻草覆盖,存放发酵印天。期间,要定时将竹筐中的面坨作上下左右调整,使面蛇发酵充分、均匀。当面坨中可见黄白色霉衣时,从竹筐中取出,掰成小块,于阳光下晒干,再磨成细面。第三道制作工序俗称"下酱"。

在磨细的"酱面"中加入适量的食盐、辣椒、花椒、八角、茵香、草果、芝麻等调料,混合均匀,装入瓦盆内,再加入泉水,充分搅拌,露天放置。瓦盆只能用尖顶的竹蔑盖苫罩,要防雨,又透气,隔日或3日搅拌一次,置放100天才能成为成品。每年冬季,家家户户晒"酱面"、"下酱",已成为昭通民俗的一部分,成为昭通城乡一种触目照眼的景观。

民间制作昭通酱选料极为考究。大豆、辣椒碱地必须是本地产 的,食盐要用自贡产的井盐,花椒要用"金河椒",水更是非昭通大龙洞的泉水不用。说起来有些玄奥,风味地道、纯正的昭通酱确实只能在昭通生产,这显然与气候、水质等有特殊关系。民国时期,曾有外地商贾聘请昭通师傅去制作昭通酱,基本材料相同,工序工艺也一样,但成品的色、香、味却与昭通当地制作的相去甚远。也有在外地生活的昭通人试验过,将在昭通制成的"酱面"带到外地去完成"下酱"这最后一道工序,所得结果也难以尽如人意。"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社会在发展,昭通酱的制作也很难再坚守传统生产工艺的防线。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适应国内市场变化,"老字号"的昭通市万和酱园厂,在传统工艺基础上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大批量生产的昭通酱完全符合部颁标准,多次荣获优质产品、名品称号。并发展了多种衍生酱品,较著名的鲜肉酱、油酱、花椒酱、香椿酱、木樨酱、火腿酱等,久贮不变;携带方便,美味可口,盛销不衰。

六. 云南省 昭通 昭阳区 云岭山羊

云岭山羊,曾用名云岭黑山羊、黑山羊,1987年列入了《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属肉皮兼用型山羊。
云岭山羊是云南省山羊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地方良种山羊。主产于云南境内云岭山系及其余脉的哀牢山、无量山和乌蒙山延伸地区,故通称为云岭山羊。
云岭山羊外貌清秀,被毛黑亮,毛色统一,具有优良的经济性状和早期肥育性好的特点。其优点是耐粗饲,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和抗病力强,善于攀高采食。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高、味鲜美,属无公害绿色食品;板皮厚、韧性好,皮革细腻,是制造皮鞋、皮衣等的上等原料。缺点是由于未进行系统选育,加之一度时期出现近亲,品种出现退化,个体较小且差异较大,生长速度慢,母羊产羔率和泌乳性能相对较低。

七. 云南省 昭通 盐津县 棕片

昭通市生产棕片的棕榈树,有广泛分布。尤其是在关河两岸盐津县一带农村,棕榈成林。棕榈树全身都是宝。棕片是棕榈树的叶鞘纤维。具有拉力强、耐摩擦、耐腐蚀的特点,是制作蓑衣、机井滤网的主要原料。加工成棕丝后,可编制棕垫、刷具、打绳索等用具。还可以作沙发的填充物。棕籽含有丰富的淀粉和蛋白质,出粉率达80~90%,加工后是很好的饲料。棕榈树干,质地坚硬、耐腐、耐水湿,可作水槽和小建材,还可以加工为精美的手工艺品。叶柄基部的棕毛可入药。功能收涩止血、崩带、便血、下痢等症。棕榈是农村开展多种经营的重要经济树种。( 昭通)

八. 云南省 昭通 威信县 罗汉笋

这是一道非常下饭的菜品,用了包装的野生罗汉笋,每一枝都是小小的嫩嫩的笋尖,都是笋很难入味,所以要用下面的做法。

1、把笋先用清水清洗一下,再泡5分钟,然后改刀,后面粗的地方可以切开,大蒜3大瓣切片备用,笋下热水(水中放盐),让它在一边慢火煮着。

2、锅子里面放1TS油,牛肉末(或猪肉末)适量,中火炒到肉末松散,然后放入2TS的自制剁椒酱、蒜片。

3、 翻炒均匀有香味后,边上的笋也煮了一会了,用漏勺把笋沥干水份,放入肉末中,翻炒几下后放入适当的水,加盖焖3分钟,开盖加入米酒适量,最后翻炒几下,点入香葱就可以装盆了。

九. 云南省 昭通 鲁甸县 刺老包

刺老包学名为惚木,又叫树头菜和老虎刺。春雨后,这种浑身是刺的小乔木顶端开始含苞吐露,逐渐长大,形如茄子。随后又长出嫩芽、嫩芽散叶状如香椿,轻风摇曳,逗人喜爱。不知是哪朝哪代,故乡人把它作为野菜充饥的美味食品。记得童年时每年三至四月,故乡的农民都要抽出时间,身背箩筐到山林里采集竹笋拿到市场上变个盐巴钱,顺便采摘一些嫩闪闪的刺老包带回家,把貌似恐怖又逗人喜爱的刺老包用水洗净,放入锅里稍煮片刻就失去了老虎刺的威风,捞出后用冷水清漂,滴干水分放入盘中,拌上辣椒、食盐、酸醋等佐料,凉拌食用,清凉可口,香味特别。那时吃食刺老包的不多,刺老包也没上过市场,被埋没在深山丛林之中。


刺老包不但是营养丰富,味美可口的纯天然绿色木本野菜,而且还具有明显的药用价值。它的根皮还可做药、能治胃炎、肾炎、淋巴结肿大和风湿关节痛等症。

十. 云南省 昭通 巧家县 巧家石榴

石榴,原名安石榴。据《群芳谱》记载,石榴是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安石国(今伊朗西部)带回来的品种,故名安石榴。历史上全国著名的石榴产区有云南巧家、陕西临潼、安徽怀安、山东济南、四川会理;巧家名列榜首。


巧家石榴栽培历史悠久,适宜栽培的地区广泛,品种繁多,品质优良,被称誉为石榴中珍品。《民国巧家县志稿》记:“县北巧家营三十里,种植宜于果木,以石榴为。果实硕大,味甘适口,远近多争购之。居民广植园圃,以为生业,故种榴甚多,榴花盛开时,如锦如霞。”“北圃榴红”是旧时巧家风物胜景之一。


石榴性喜阳光充足、煦和温暖的自然环境。巧家营海拔800~1200米,年平均气温16℃~20℃,冬季气温在8℃~10℃之间,全年日照2000小时以上,年降雨量900~1100毫米,终年无霜,具备了石榴生长的理想条件。在石榴花开授粉时,正是春和景明的仲春时节;石榴结果、成熟期,又是高温多雨季节;多种因素的优化组合,为石榴生长及后期高糖分转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巧家石榴有玛瑙、红袍、彩霞、糯米、白花等品种,以玛瑙、红袍品质最好,被誉为“神品”、“极品”。单株产量平均在80公斤以上,平均果重200克左右,最大果重900多克。果形扁圆,棱角分明,皮薄,籽粒大,核软,汁多,味甜,爽口,甘之如饴,营养丰富。据检测资料,巧家石榴果实含糖9.37%,含酸0.60%,还含有脂肪、维生素C、蛋白质、钙、磷、铁等微量元素,有补血、开胃、助消化作用。


石榴全身是宝。石榴树能吸附空气中的氟、硫等有害物质,净化空气;石榴皮含有鞣质、单宁和石榴皮硷,入药有涩肠止泻、止血、驱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久泻、赤痢、脱肛、便血、崩漏、带下、虫积腹痛诸症。石榴树根皮有驱虫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蛲虫、蛔虫症。工业上,单宁类物质可作鞣皮原料、染料。石榴枝叶秀丽,花色鲜艳,花期较长,无疑又是一种极好的观赏树种。

昭通必买十大特产云南昭通最出名的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