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特产糯米糍粑 糯米糍粑广东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5-31 03:19:23

一. 广东省 梅州 梅县 盐锔鸡

盐锔鸡则是久负盛名的客家菜肴,自古至今均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客家人选取当地嫩鸡,宰杀后不切块,除去内脏后凉干,然后用抹涂少许食油的草纸将整只鸡严实包好,埋进炒过的热盐堆中,用文火锔着半小时左右即可,取出后将其拆撕成丝肉片,放进盘内上席,再配以姜油或麻油时食,皮软肉嫩,香浓美味,并有温补功能

二. 广东省 梅州 兴宁 鸡雄鹅掌

原料:鹅掌十个,雄鸡冠100克,香菇5克,赤肉100克,姜丝5克、味精3克、酱油5克、胡椒粉3克、葱段少许。

制作:鹅掌去骨爪后,煲至软焾,取出待用,起镬放入少量油,下姜丝爆香,落香菇、赤肉、鹅掌、雄鸡冠一同煸炒,赞入绍酒、汤水,调味,用中火略焖后,调入湿粉成茨落胡椒、葱、尾油翻炒上盘即成

三. 广东省 梅州 丰顺县 青榄

青榄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果品,既可生食,又可加工成各种凉果。青榄还具有多种药用功效,如生津止渴、治喉痛、解酒毒和鱼毒、治骨鲠等。青榄属于常绿乔木,寿命长,树龄长达100年仍丰产;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旱耐瘦脊,粗生易管,是改造低产林、绿化荒山、提高山地创值率的优良果树。

全县已建成8万多亩青榄,全梅州市青榄总面积达10.56万亩,其中挂果面积6.06万亩,年产量2.123万吨。

2004年12月,丰顺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青榄之乡”。

四. 广东省 梅州 蕉岭县 蕉岭金桔

蕉岭县的金桔主要种植在长潭镇长东村、长潭村、百美村和广福镇洪才村,种植面积共3685亩,总产量达3980吨。其中长潭镇种植面积2985亩,产量3224吨;广福镇洪才村金桔种植面积700亩,产量756吨。

金桔是蕉岭县十大长寿食品之一,其获得原因是:一是具有鲜明的蕉岭特色,产品的口味好、品质佳;二是市场评价好,在县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三是有一定的长寿文化内涵;四是产品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经济效益好,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作用显著;五是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有广阔的市场,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要途径之一。

五. 广东省 汕头 南澳县 糯米猪肠

糯米猪肠

肠头第二段35厘米长约400克(不破、不裂),糯米300克,水发莲子150克,湿冬菇125克,中虾米100克,半肥瘦猪肉200克,味精5克,精盐5克,白酒10克,香菜25克,潮州甜酱2碟,水草2条。

糯米先洗后浸,猪肉切小块用碗盛起,加入白酒、白盐、味精,腌过候用。冬菇切小块。猪肠洗干净,用水草先绑好一头,然后入料,把糯米(带少量水分)、猪肉、冬菇、虾米、莲子酿入猪肠,其长度约为猪肠的70%,留下30%的长度以便熟时收缩(这样才不会破裂),然后用水草绑着(也可用竹签扎紧)。镬下滚水,投入糯米肠,火路先武后文,至糯米熟为度。捞起,切件摆放碟内,伴香菜,跟2碟甜酱佐食即成。

粗料细作,味道浓郁,嫩滑爽口,是潮汕著名小食之一,很多华侨爱食。

六. 广东省 广州 增城 糯米慈荔枝

镇龙镇:丝苗米、糯米慈荔枝、油榄。

七. 广东省 梅州 丰顺县 马图绿茶

马图绿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马图绿茶是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的。马图绿茶条索成眉条状,色泽灰绿有光,叶底柔软幼嫩,汤色青绿略带微黄,饮之甘醇爽口,香气清高味浓,提神醒脑,回味无穷。

丰顺龙岗镇马图村原名叫马头村,这里层峦叠嶂,云雾缭绕,是我市著名的老苏区。龙岗镇马图村有 “梅州高原”之称,地理条件优越,被誉为“梅州最适宜种茶的地方之一”。早在300多年前村中就开始种植高山绿茶,品种以珍稀小叶乌龙为主。

马图茶产于马图村海拔915~956米高的畲地上。茶叶经过二炒二揉精制而成,条索紧结,颜色灰绿有光泽,滋味甘爽清香,汤色青绿略带微黄。饮之甘醇爽口,香气清高味浓,提神醒脑,回味无穷。因此质地优良的马图茶逐渐成为地方名茶, 1984 年被评为梅州市八大名茶之一。旅居东南亚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回乡探亲时,都要委托人或专程前往马图买上几斤马图茶,作为馈赠亲朋的佳品。

广东省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现辖行政区域

丰顺县人民政府《关于要求划定马图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的函》,丰府函〔2012〕24号

广东省地方标准:《马图绿茶》(草案)

八. 广东省 茂名 茂南区 糯米米乞

糯米米乞

茂名糯米米乞堪称一绝,包括有煮汤米乞、菜包米乞、薯包米乞、寿桃米乞、水米乞、糖心糍、糖板米乞、槌挞米乞、灰水棕、艾米乞、糯米糍、黄鳝棍、块米乞、舂糍粑等;糯香粘稠性与各式馅香融为一体,颊齿留香。茂名人逢年关总制作传统小食,做米乞,是其中一种。各家各户,自年二十七开始张罗,准备食舀料和糯米。米乞有圆有方,用糯米居多,食舀料可用糖或绿豆、腌肉、五香粉等。一种食品,连系了一个民族,连系了一个春节,连系了数十代人的过年情怀。吃在年,成了一种民众集约观念。工作、劳碌、奋斗了一年,立足岁末,盘点收成,分享酸甜,放逸身心,大快朵颐,充实肚肠,闲享几天,这是人民生存守则的一次集体性呈现。

九. 广东省 梅州 蕉岭县 三及第

蕉岭人的一天是从三及第开始的。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到早餐店,三及第绝对是主角。一碗鲜美的三及第,一碗白米饭,夯实了肚子,蕉岭人仿佛就有了意气,意气风发开始新一天的奋斗。离开了三及第,对蕉岭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外出的蕉岭人,想念家乡最多的,就是三及第。它的味道,它的美好,早已根植于蕉岭人的灵魂深处,走到哪里,思念就跟到哪里。每处地方的人,都有一个怀念的本质,它就像一根隐形的绳索,牵着你我,走得再远,也割舍不了那份情怀。三及第,就是蕉岭人牵挂故乡的那份情怀。

客家人,尊儒重教,耕读传家,人文浓厚,这就是为什么一道普通的菜肴名字那么文雅。没有吃过三及第的人,光看名字,绝对想象不出它究竟是什么。并且,首次品尝它的人,面对热气腾腾的三及第,总是充满疑问,为什么它叫三及第?为什么不叫猪肝、猪肉、粉肠汤?蕉岭属于偏远之地,中原的士族大夫人家颠沛流离来到这里安居,面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穷山恶水,要发家富贵,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依靠读书获得功名出身,改善家族的处境,为当时当地的客家人所首选。在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群群妇人上山下田干活,劳作堪比牛马。而她们的丈夫,则在围龙屋里,吟诵诗文,研读八股文。及第功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在这种氛围下,三及第这个闪烁希望光芒的名字,被安到一道菜肴上,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这是比较文化的一种解释。实际上,三及第肯定有它的渊源。传说,蕉岭有个秀才,到广州应试,失败后回来,想到读书人的苦衷,根据广州人的及第粥,略加改进,烹调出了三及第汤,为蕉岭读书人应试壮行,预兆他们三连及第,连中秀才、举人、进士,荣宗耀祖。但我个人更趋向于另一种想象:三及第其实是出自一位慈祥的母亲,或者是一位贤良的妻子,每当丈夫出门去拼世界时,那天早上,她就打早起来,踏着微弱的星光,到圩镇上买一点猪颈肉、粉肠、猪肝,加上菜园里刚采摘的青菜,做一碗香浓浓的菜汤,给丈夫下饭,为男人壮行。离家的人,面对饱含无以言说的情义和牵挂的菜汤,永远也不会迷失自己。

三及第名声远扬。不光蕉岭,在梅州大街小巷,都有“蕉岭三及第”。只是许多朋友都说,吃过不少地方的三及第,还是蕉岭的好吃。是烹调手法,抑或有其他原因?无从分辨。我有一朋友,到梅城快餐店,主打三及第,他的食材,必定打早从蕉岭购进,因而被顾客称赞味道正宗的三及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出产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风味的食物,这就是老天爷对居住地人的眷顾吧?蕉岭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三及第,就是上天赐给蕉岭人的一道美味吧。

食材采用新鲜猪肝、猪粉肠以及猪脊顶肉,蔬菜配以芫茜等,汤的味道鲜美,肉的味道可口。“三及第”之名又寓高中、升迁之美意。到了蕉岭不吃此菜,等于石灰撒路——白行。

三及第汤的来源:

在科举取仕时代,状元、榜眼、探花为殿试头三名,合称三及第。林召棠(清朝状元)用猪肝、瘦肉、猪肚子三种猪内脏比作三及第,三及第汤由此而得名。客家人将三及第配上枸杞叶、咸菜等辅料,再加上几滴酒糟,便做成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三及第汤。一碗三及第,加上一大碗的腌面,这样丰富的早餐是许多梅州客家人的最爱!

做法:

原料:猪肝50,猪粉肠50克,瘦肉50克,枸杞叶若干。

配料:糟汁10克、咸菜20克、盐5克、味精5克。

制法:先将猪肝、瘦肉切成薄片,猪粉肠刮净,肠内异物洗净,切成段,把切好瘦肉拌入薯粉。起镬放入汤水,加咸菜、糟汁待汤水滚沸时加入枸杞叶,再加入猪肝、瘦肉、粉肠调味,滚煮到刚熟时上碗即成。

十. 广东省 梅州 平远县 葱油鸡

葱油鸡

原料/调料:鸡1只(约2斤)、葱丝1/2杯、姜丝1/2杯、胡椒粉少许、油4大匙

调味料A:盐1大匙、米酒2大匙、味精少许、葱5段、姜片5片

调味料B:太白粉1/2大匙、水1大匙

制作流程:

(1)先把鸡处理干净,擦干水份,用调味料A均匀的涂抹于鸡身内外,放置腌2小时。接着将鸡身朝上放入蒸锅内用大火蒸20~25分钟。

(2)鸡熟后取出切块排盘,再将葱丝、姜丝散盖在鸡肉上,同时撒上胡椒粉。

(3)起油锅将4大匙油烧热,淋在葱姜之上。拿1/2杯蒸鸡剩余汤汁用调味料B芶芡,将芡汁淋在鸡肉上就成了香喷喷的葱油鸡了。

广东特产白糯米糍粑客家特产梅州糍粑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