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山毛尖三峡特产 三峡毛尖茶介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6-17 18:31:23

一. 安徽省 池州 东至县 紫石塔毛尖茶

马坑乡紫石塔:紫石塔毛尖茶、香菇

二. 浙江省 杭州 淳安 鸠坑毛尖茶

鸠坑毛尖茶是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鸠坑乡的。鸠坑毛尖是淳安的历史名茶,其外形硕壮,紧结挺直;色泽翠绿,银毫显露;香气清高,隽永持久;滋味浓厚,鲜爽耐泡;汤色嫩黄,清澈明亮;叶底黄绿。

鸠坑毛尖茶,产于浙江省淳安县鸠坑乡四季坪、万岁岭等地。与安徽省徽州茶区毗连,境内山岭连绵,峰峦挺拔,最高山峰海拔1500米左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著名旅游胜地千岛湖就在这里。

鸠坑毛尖在清明前后采摘,鲜叶要求嫩、匀、净。特级一等毛尖的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名曰:“笔尖”;特级二等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鲜叶采回后,摊放6~12小时,然后炒制。

加工工艺分为杀青、揉捻、烘二青、整形做条、提毫、焙干六道工序。鸠坑毛尖紧结挺直和白毫显露的外形,主要在“整形做条”和“提毫”过程中形成。整形做条在锅中进行,锅温约60℃,炒制方法,开始以抓抖为主,待叶温上升,转入做条,以带、拉、挡、翻、放等手法交替进行,使其茶条紧直;然后降低锅温至40℃左右,进行提毫。其法为双手抓住大部分茶叶,用手掌搓揉,至茶条白毫显露,即出锅筛去茶末,最后在烘笼中焙干收藏。

成茶色泽绿翠,银毫披露,外形紧细,条直匀齐而秀美,雀舌芽叶硕壮,滋味醇厚、鲜爽,香气馥郁,清香扑鼻,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黄成朵,富有水果香味,内含物质丰富。

“鸠坑毛尖”在各种博览会上频繁亮相并荣获各种殊荣:2008年在“中绿杯”全国名优绿茶评比中荣获金奖第一名;2010年在台湾“第八届国际名茶评比”中,从800余份茶样中脱颖而出,荣获两项金奖;今年,先后在哈尔滨浙江绿茶博览会、杭州中国绿茶博览会、浙江省农博会、中茶杯评比中再获金奖。

三. 湖北省 宜昌市 五峰自治县 采花毛尖

采花毛尖是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采花乡的。五峰采花毛尖外形细秀匀直显露,色泽翠绿油润,香气高而持久,滋味鲜爽回甘,汤色清澈,叶底嫩绿明亮。

采花毛尖属于绿茶类。产于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西部的采花乡。该县地处江汉平原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具有奇、险、美、全四大特色的国家森林公园“柴埠溪”,就坐落在五峰奇山河谷之中,距宜昌市90公里,是长江三峡旅游带的重点景观之一。

采花乡茶叶生产与经营的特色是开发早、规模大、名茶多。1997年,湖北省茶叶专家在采花乡考察后确认,采花不仅是“湖北茶叶第一乡”,而且是“湖北名茶第一乡”,“楚天茶叶第一乡”由此得名。

采花毛尖选用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基地的优质芽叶精制而成,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及氨基酸、芳香物质、水浸出物,使茶叶形成香高、汤碧、味醇、汁浓的独特品质,对增强人体免疫力具有重要的功效。

采花毛尖问世以来,多次被评为省、部级名优产品,1995—2001年连续四届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9—2003年连续三届被湖北省消费者委员会评为消费者满意商品;1999—2002年连续两届被湖北省农业厅评为湖北十大名茶;2001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湖北省名牌产品;2002年被湖北省工商局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采花毛尖已获批成为钓鱼台国宾馆专供茶,成为湖北省首个真正意义的“贡茶”品牌。采花毛尖由此成为湖北第一的中国名茶。

四. 广东省 韶关 乐昌 沿溪山毛尖

沿溪山毛尖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沿溪山白毛(尖)茶属烘青绿茶,具有外形肥壮、色泽绿润、茸毫披露,香气清新馥郁,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的品质。沿溪山白毛尖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沿溪山茶场于一九五六年在当时陶铸同志的批示和关心下创办,其海拔高度一千三百八十米,这里群山环抱,平均气候18℃,雨量充沛,阴雨边绵,云雾缭绕,无污染,是茶叶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全场总面积2.2万亩,茶叶面积600亩,所种植的乐昌白毛在一九六五年全国茶树品种鉴定会上被列为全国二十一个优良茶树品种之一,并被称为白毛之冠(详见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236页)

沿溪山制茶厂设有手制茶、初制、精制三个车间。从一九九八年开始分三年完成制茶设备更新和制茶工艺改革。目前在粤北地区各茶厂中拥有最先进的制茶设备和制茶工艺,所制的沿溪山白毛尖具有条索粗壮坚实、白毫披覆、香气清高、滋味甘醇、汤色鲜明的特点,其独特的风格使沿溪山白毛尖成为保健及馈赠的佳品。沿溪山白毛尖在北宋期间就开始有文字记载,清朝嘉庆年间一直被列为茶中贡品,一九九九年参加广东省第四届名优茶评比双被评为广东省名茶。这几年沿溪山茶叶质量一直优质稳定,名声逐步名传,品牌开始树立,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一年一个新台阶。

沿溪山白毛尖茶的产地九峰山脉崇山峻岭,西临武江,北至田头水,属南岭山脉,植被茂密,泉水涌流,蒸汽上升,云雾缭绕,四时不绝。也就形成九峰山云雾多、湿度大、雨水充沛、昼夜温差大的气象特征,造就了生产沿溪山白毛尖茶的优越自然环境,有利于茶叶内含物质的积累和芳香物质的合成,也保证了沿溪山白毛尖茶特异品质的形成。

沿溪山白毛尖以外形肥壮,茸毫披露,汤色清澈,叶底明亮,茶香高雅,滋味纯爽,饮后回甘等而著名,并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近年来,沿溪山茶场积极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产品已销往美、日、英、法、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饮誉海外。

沿溪山白毛尖茶于1993年注册了“雾翔”牌商标,并在2003年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续展注册;2004年,沿溪山白毛尖茶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2007年,沿溪山白毛尖茶的生产取得了QS证,成为韶关地区首家取得QS证的茶叶。沿溪山白毛尖茶在国家级和省级历届名优茶评比中都名列前茅:2003年、2005年、2007年,在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五、六、七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沿溪山白毛尖茶连续荣获“一等奖”,2007年还荣获“中茶杯”“银奖”;1999年、2002年、2005年,在广东省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五、六届全省名优茶质量竞赛活动中,沿溪山白毛尖茶分别被评为“银毫茶类省级名茶”和荣获“名茶金奖”。2007年,沿溪山白毛尖茶已成为《韶关市“十一五”期间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意见》的重点培育产品之一。沿溪山白毛茶在2008红三角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农副土品金奖。沿溪山白毛尖茶于2008年被认定为广东省名牌产品。

沿溪山白毛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广东省乐昌市境内的九峰山脉。

五.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武陵源 茅坪毛尖

茅坪毛尖:相传茅坪毛尖茶,始于明朝天启年间(公元一六二0年),武昌王五王子朱如烩, 避魏忠贤擅权煽乱之变,隐居湖南南岳拜南岳飞华寺天岳和尚为师,埋名削发为僧。后因时局动荡频繁, 辗转来到市茅坪上首,建庵居住今大悲庵,取法名为“恒性”,并于大悲庵两侧种植茶叶树,精心培育成 一片枝茂叶青的茶叶林,最后 细摘精制,生产出清香扑鼻,味醇色美,饮后醒脑爽性,润肺提神的上等茶叶,人称茅坪毛尖。一九八 二年五月,在名茶评审会上,湖南农学院著名的茶叶专家陆松侯教授在观看品尝了大庸茅坪毛尖之后评价说: “茅坪毛尖属毛峰型特优绿茶,条索苗秀,满披白毫,色泽翠绿润亮”。不久,茅坪毛尖打进了国际市场, 远销新家坡、西德等国家。

六.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 松岭区 笨鸡炖毛尖蘑

毛尖蘑中国唯一产地是大兴安岭。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慈禧太后派人到东北大兴安岭深山沟谷中进行采金生产。六十年后,人们惊奇的发现,在采金迹地——毛尖石上生长着一种特殊的蘑菇,清香溢人,采摘食用后,口感鲜美,味道极佳。由于产量极少,被地方官员做为进贡食品,供皇宫享用,随着科学的发展,今天,人们对其成份进行鉴定后证实,毛尖蘑所含氨基酸、蛋白质、微量元素等是普通蘑菇的几倍至几十倍,被人们称为“素中之肉”、“蘑菇之圣”,是人们馈赠送亲朋的最佳礼品。

七. 湖南省 岳阳市 湘阴 兰岭毛尖

兰岭毛尖是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的。兰岭毛尖茶内质汤色绿亮如新,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醇爽回甘,叶底嫩绿鲜亮。曾被评为湖南十大名茶。

兰岭毛尖是位于湘阴县六塘乡的湖南省兰岭茶叶有限公司的产品。兰岭毛尖,又名兰岭绿之剑。是以兰岭良种茶园的优质芽茶为原料,运用独特工艺精细加工而成。兰岭绿之剑属绿茶类,其品质特征为外形条索扁直,翠绿显毫,全部由单芽制作,分粗、中、细三种规格,一致性好,压扁后的单芽成品茶根根似剑,去掉白毫显露原有绿色,外形、汤色、叶底均鲜绿明丽;内质汤色绿亮如新,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醇爽回甘,叶底嫩绿鲜亮。

兰岭毛尖茶在1997~1999连续三年获湖南名优茶评比金奖。1994年获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2000年被评为“湖南十大名优农产品”品牌。2005“湖南十大名茶”之一,与君山银针、高桥银峰、古丈毛尖、金井毛尖、东山秀峰、南岳云雾、石门银峰、安化松针、野针王齐名。

八. 贵州省 毕节 金沙县 清池毛尖

清池毛尖茶具有外形紧结、绿润、有毫、汤色黄绿且亮,滋味醇和,叶底黄绿的独特品质。

九.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 加格达奇区 毛尖蘑

毛尖蘑

毛尖蘑在中国唯一产地是大兴安岭。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慈禧太后派人到东北大兴安岭深山沟谷中进行采金生产。六十年后,人们惊奇的发现,在采金迹地——毛尖石上生长着一种特殊的蘑菇,清香溢人,采摘食用后,口感鲜美,味道极佳。由于产量极少,被地方-做为进贡食品,供皇宫享用,随着科学的发展,今天,人们对其成份进行鉴定后证实,毛尖蘑所含氨基酸、蛋白质、微量元素等是普通蘑菇的几倍至几十倍,被人们称为“素中之肉”、“蘑菇之圣”,是人们馈赠送亲朋的最佳礼品。

有名的采花毛尖三峡特产地址醇厚的采花毛尖三峡特产多少钱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