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最出名的特产水果 宁波十大特色水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5-26 16:06:18

一. 浙江省 宁波 慈溪 慈溪海盐

“起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精炼简洁的民谣,道出了这些看起来平常,其实关系到民生国计大事的日常生活用品的重要性。盐是其中之一。我国的盐业历史悠久,盐的产地辽阔,产量丰富。海盐是盐的主要来源。所谓海盐是通过煎煮或晒干海水而得。我国沿海地区产海盐,古文献中早有记载。慈溪是浙江省最重要的海盐生产区,其盐业生产历史已有1300余年。慈溪海盐产量长期位居全浙之冠,主要产地庵东素有“浙江盐都”之美誉

慈溪盐场位于杭州湾南岸,始于唐代,至宋代已具一定规模。宋庆历七年(1047),慈溪沿海人民修筑了第一条拦海大坝即大古塘,盐场移至大古塘以北。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慈溪自东至西已建有龙头、鸣鹤、石堰三盐场,其中石堰、鸣鹤两场的盐产量占钱塘江口南岸7个主要盐场产量的64%,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盐的质量方面,这两场所产的盐都是名列榜首。《宋史.食货志下四》中说:“石堰以东近海水咸,故虽用竹盘面盐色尤白。”以后,随着钱塘江口门的移动和杭州湾海岸的淤涨,许多盐场先后废止。13世纪后,三北半岛的北淤速度加快,石堰、鸣鹤两个盐场的实际作业区也不断向北推移,最后形成了庵东盐场

慈溪各盐场的制盐方法经历了煎熬、板晒、滩晒三个阶段。宋代至清咸丰年间全部采用刮土淋卤火力煎盐的制法。咸丰二年(1852),板晒制盐法兴起,煎盐渐减。盐板是晒盐的主要器具,以杉木制成,四周用木框围拢,以便贮卤,板面平滑,合缝之处嵌以油灰,以防止渗漏。1938年,庵东盐场的盐板数量高达67万块,原盐年产量10万吨以上,占浙江省原盐总产量的40%,确立了其全浙第一大盐场的地位

盐板晒盐虽然比原始的煮盐法前进了一大步,但盐业工厂的劳动强度仍很大。新中国成立后,制盐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1953年,庵东盐场的部分产区开始滩晒试验,建立了滩晒试验场两处。进入60年代后,滩晒制盐开始推广,盐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到1967年,庵东盐场夺得原盐高产丰收,年产盐23万吨,为历史最高年产量

庵东盐场出产的盐在历史上除供应浙江省所用以外,还供应江苏、上海、皖南、赣东等地,“浙江盐都”美名远扬,成为慈溪人民的骄傲

近年来,由于海水淡化等原因,庵东盐场的部分盐田开始废盐改农或挖塘养鱼,原盐产量逐年减少。最近,有关部门开始着手研究在新涨海涂地上开辟盐田以重振浙江盐都的雄风。( 慈溪)

二. 浙江省 台州 椒江区 水果拼盘

水果拼盘

水果拼盘是一种消滞和胃、增进食欲、美化宴席、烘托气氛、增进友谊的“水果工艺”作品。无论是国宴,还是家庭喜庆宴席,都能显示出其艺术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使人们在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能得到艺术享受。

三. 浙江省 宁波 象山 百宝饭

百宝饭

百宝饭包括枣泥、桂圆肉、莲芯、米仁、糯米、豆沙等合成,主要的还有以方块板油(猪油)垫底。蒸熟之后,用碗倒入瓷盆之中。另加甜汤拌食,干湿适度,味道奇佳。和此地的硬硼硼一块花色糯米饭一样的情形完全不同,味道也大大有异。

四. 浙江省 宁波 奉化 翻簧竹刻

翻簧竹刻是宁波奉化的传统工艺。始于清光绪年间,是用当地特有的大毛竹去掉青皮,再分层开剥,翻出竹簧,再经手工造型、彩绘、雕刻、油漆等加工的综合性手工艺品。花色品种繁多,有花瓶、镜框、提篮、台灯、笔筒、棋盘、茶盆、竹根佛像、小型屏风等,实用美观,风格独特,产品畅销国际市场。

翻簧竹刻在艺术风格上将文人的闲情逸趣与诗情画意,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在艺术表现题材上,以山川风景、楼台亭阁、飞禽走兽、人物、花鸟、书法艺术为蓝本。有的画面重峦叠嶂,密而不滞,灵秀多姿;有的将复杂的自然景色予以集中和高度概括,以小充大,流利放纵,刀简意乱;有的则倾向于雕刻的精细,所刻山水极穷其工。

艺术特点

翻簧竹刻在艺术风格上将文人的闲情逸趣与诗情画意,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在艺术表现题材上,以山川风景、楼台亭阁、飞禽走兽、人物、花鸟、书法艺术为蓝本。

艺术表现方法

有的画面重峦叠嶂,密而不滞,灵秀多姿;有的将复杂的自然景色予以集中和高度概括,以小充大,流利放纵,刀简意乱;有的则倾向于雕刻的精细,所刻山水极穷其工。

产品分类

有日用品和工艺品两大类,日用品有茶盒、烟盒、笔筒、文具盒、糖果盒、首饰盒、梳妆盒等,工艺品有花瓶、挂屏、桌屏、匾扇等。 翻簧竹刻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很高的艺术成就,典雅、秀美、舒逸等风格,是居家装饰、馈赠亲友的上乘工艺品,只有经典的才是永恒的。

制作工艺

“翻簧竹刻”的制作过程相当繁杂精细。整个过程包括:把楠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薄层的竹簧,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或镶嵌在木胎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饰人物、山水、花鸟等文饰。竹簧经过加工打磨后,平整细腻、色泽淡黄有如象牙般光洁,造型上可方可圆、可成棱成角、规格上可大可小,过去因受原(圆)竹材料限制而不便体现的题材,在“翻簧竹刻”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翻簧竹刻”工艺品,其中的人物容貌生动传神,衣袂随风飘扬,花鸟顾盼有情,生动有致。

五. 浙江省 宁波 鄞州区 宁波虾皮

产品名称: 宁波虾皮

产品产地:宁波

产品特性:开胃、化痰

产品简介:是颇具特色的一种调味品,皮营养丰富,素有“钙的仓库“之称,是物美价廉的补钙佳品。

产品历史:据文献记载,虾皮还具有开胃、化痰等功效。

六. 浙江省 宁波 象山 地栗膏

地栗膏

地栗膏主要材料是荸荠和果子肉等加入绿豆粉煮成糊状冷却的糕冻,为夏天最佳点心,如果放在冰箱中再拿出来吃,其味更佳。

七. 浙江省 宁波 北仑区 宁波金柑

宁波金柑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柑是北仑区的传统名果,其栽培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北仑金柑栽培历史已有400多年,明嘉靖《浙江通志》(1522-1566年)中即有:“宁波金豆桔形似豆,味甘香胜于大桔”的记载。以后,因不断遭受天灾-,桔农为生活所迫,柑园砍伐殆尽,到新中国成立前仅有1600亩。新中国成立后,金柑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88年,金柑种植面积达1.1万亩,产量达6100吨,占全国的1/3。

金柑果实呈长圆形,果皮光滑,成熟的色泽金黄,十分艳丽。鲜食,香甜可口,且有开胃通气,止渴解醒,化痰镇咳,辟臭润肺之功效。同时,金柑可加工制成糖水金柑,金桔饼和果汁、果酒、可乐等饮料。北仑金柑在国内外评奖中曾多次得奖,宁波“糖水金柑”在法国曾获国际“金桂叶”奖;1993年在泰国农博会上北仑金柑被评为金奖;在1991年全省柑桔品评会上评为一等奖;北仑蜜饯厂生产的“福寿山”牌金柑饼曾获省优质农产品称号;“北仑山金柑”获2001年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金柑鲜果及其加工品远销港、澳、台、欧、美、日、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仑区的金柑生产进行了品种结构的调整,由原来以糖分含量高,宜鲜食,不耐加工贮藏的金柑为主,调整为大量发展糖分含量低,酸度足适合加工、风味符合出口需要的牛奶金柑。目前,北仑金柑中,牛奶金柑已占到40%,牛奶金柑主要供应潮、汕两地的客商。为了保护金柑这一传统资源,北仑区已为北仑金柑注册了“北仑山”牌商标,争取不久的将来,让北仑的山山水水都挂满一颗颗金灿灿的金柑。金柑之乡,竭诚欢迎国内外友人前来以柑会友,投资兴业。

八. 浙江省 宁波 慈溪 海蜇

产品名称:海蜇

产品别名:海红、水母

产品产地:宁波

产品特性:鲜香脆嫩、营养丰富

产品简介:海蜇,原名海红,又名水母,系属腔肠动物,全身呈胶质透明而粘滑,大的直径约有1公尺,上部形如覆盖,下面之中央为口腔,口缘有腔腕4个,与胃相接,自由游浮于海面。共覆盖部位,经腌制后,俗称"海蜇皮",简称"皮子",缘瓣经腌制后,俗称"海蜇头",都是宁波海品。
多彩

海蜇制法为:捕上的海蜇,将头、皮分别倒入桶内,先用矾水漂浸,将红色及腥辣液漂净后,隔时取出,用矾拌盐,每张皮子中间放盐一把,一叠数张放入桶内,以盐满为止。一个月后取出,再如法重盐一次,如此三次,俗称三矾。海蜇经过三矾,虽经五年十年,亦可久藏不坏,而且越陈越老,越老越脆,越食之有味。腌海蜇头较腌皮子简易,一层用矾,一层用盐,用脚踏实即可。

海蜇最忌荤腥。腌制过程中或已制成的海蜇,一沾荤腥,即霉烂变质,无法食用。 海蜇食法很简单,不论海蜇皮或海蜇头,必须先行动切碎成细条,洗净后用清水漂淡,用酱油,加几滴芝蘑油蘸着吃,鲜香脆嫩,滋味甚美,是酒席上受欢迎的冷盆菜。

产品历史:海蜇初发于梅季时节。即每年五月间,体小而红色,俗称梅蜇,但数量不多。海蜇旺汛,约在夏末秋初。宁波慈溪一带,地处钱塘江,杭州湾南岸,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海蜇大量繁殖又快速成长,最多时年产500吨。民间有"三北雨汪汪,海蜇以砻糠"之民谚。

九. 浙江省 宁波 鄞州区 宁波猪油汤圆

宁波猪油汤圆

猪油主要被融入了馅料中,最常见且最经典的则是黑芝麻馅,将质纯、新产的黑芝麻淘洗干净,沥干炒熟,再筛尽壳皮,与切碎的猪板油一起,搓成馅心。而这种汤圆的做法较为特别,需要先放入沸水中,轻轻推动,等第一次浮出水面再加入少量水,通过这样的“水漂”,再乘出来食用,传统的做法则再放入一些桂花,增添其香味,要开皮后,阵阵香气扑鼻而来,滑糯而香甜。

十. 浙江省 宁波 北仑区 宁波雪菜大汤黄鱼

宁波传统名菜。主要作料为大黄鱼和雪里蕻咸菜。先将鲜黄鱼剖洗干净,在鱼身两侧分别斜剞两个十字花纹,再将雪菜梗切成细末,鲜笋切片,取炒锅置旺火上,投入熟猪油、烧至七成熟,放入姜片煸炒出香味,投入黄鱼煎至两面略黄,加绍酒、稍焖;再投入沸水、笋片、雪菜末、葱段、精盐等调料,用旺火煮至卤汁呈乳白色,加味精、熟猪油即色。鱼肉肥嫩,内含菜香,鲜爽可口,富有宁波风味特色。( 宁波)
浙江特产水果十大排名浙江特产水果排行榜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