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贵港特产有哪些 广西贵港特产必买清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5-25 01:58:01

一. 广西 河池 都安 都安山羊

都安山羊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都安山羊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都安山羊品种形成历史悠久。据《都安县志稿》(民国)中食货志记载,畜牧产量调查表“本县家畜,大的如牛、马、猪、羊;小的如鸡,惟山地则兼养羊”。山羊已列入地方的畜产,当地少数民族凡婚、丧、嫁、娶等都有杀羊祭祀的风俗,饲养山羊历来就是当地群众生活必须用品和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都安山羊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和当地群众长期选育而成。 都安山羊板皮板质均匀,薄而轻韧,弹性好,纤维细致,是高级制革原料和出口的畅销物资;肉质嫩滑爽,肉泡清甜,营养丰富,全羊可加工成清炖羊肉、羊包肝、焖羊蹄、鲜脆白切肚等60多种菜肴,成为区内外宾馆酒店的主菜,其中“美容长寿汤”苦而甘甜,长期饮用能延年益寿,“山珍羊扣”肥而不腻,“羊肉火锅”令人回味无穷。利用优质山羊肉为原料,采用传统的原始方式熏腊烧烤制成腊羊肉,风味特奇,是送礼待客的绿色佳品。 1979年,广西区畜牧局组织开展对都安山羊进行调查、测定,1983年将都安山羊列入广西地方品种,载入《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都安县曾列为全国养羊基地县,2003年9月被中国品牌宣传保护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都安山羊之乡”。 上级业务部门每年均划拨专项经费实施都安山羊地方优良品种保种选育工作;2005年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编制都安山羊综合标准——“DB451228/T01-2005都安山羊品种及种羊评定”,“DB451228/T02-2005都安山羊繁育技术规程”,“DB451228/T03-2005都安山羊饲养管理技术规程”,“DB451228/T04-2005都安山羊防疫技术规程”,“DB451228/T05-2005都安山羊标识、运输”等五个标准,并发布实施。2009年,国家农业部下达资金150万元兴建都安山羊保种场,经过精心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已于2010年4月建成并交付使用,该保种场目前存栏山羊850只,有效带动都安山羊产业发展,2015年全县山羊饲养量达63.62万只。

都安山羊产于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分布于该县周边的马山、大化、巴马、东兰、平果、河池、忻城等县,是我县南方喀斯物山区的一个肉用山羊品种。都安山羊品种于1983年被录入《广西家畜禽品种表》,都安县曾列为全国养羊基地县,2003年9月被中国品牌宣传保护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都安山羊之乡”。都安山羊肉质细嫩,板皮轻韧,抗病力强,行动敏捷、善于爬高山攀悬崖,很适应南方高温多雨的石山气候环境,毛色黑色、麻色,也有白色和黑白花色,周岁龄体重25公斤左右,成年羊体重达40—50公斤,屠宰率为39.0—49.5%。

都安山羊板皮板质均匀,薄而轻韧,弹性好,纤维细致,是高级制革原料和出口的畅销物资;肉质嫩滑爽,肉泡清甜,营养丰富,全羊可加工成清炖羊肉、羊包肝、焖羊蹄、鲜脆白切肚等60多种菜肴,成为区内外宾馆酒店的主菜,其中“美容长寿汤”苦而甘甜,长期饮用能延年益寿,“山珍羊扣”肥而不腻,“羊肉火锅”令人回味无穷。利用优质山羊肉为原料,采用传统的原始方式熏腊烧烤制成腊羊肉,风味特奇,是送礼待客的绿色佳品。

近年来,都安县先后实施了“山羊杂交改良技术推广”、“羔羊生产配套增产技术推广”、“万只商品山羊饲养示范”、“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等项目。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养羊业,并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使都安山羊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不断提高。年山羊饲养量达34万只,出栏15万只,主要销往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香港及东南亚地区。

地域范围

都安山羊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境内的安阳镇、高岭镇、澄江乡、地苏乡、东庙乡、保安乡、大兴乡、下坳乡、板岭乡、永安乡、三只羊乡、龙湾乡、菁盛乡、拉烈乡、拉仁乡、九渡乡、隆福乡、百旺乡、加贵乡等19个乡镇,其中主产区是澄江、高岭、地苏、大兴、龙湾、菁盛、拉烈、下坳、九渡、加贵等10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1′08″~108°30′30″,北纬23°47′41″~24°35′00″,保护面积为4095平方公里。年饲养总量为51万只。

二. 广西 贵港 港南区 东津细米

东津细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东津细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东津镇素有“东津好细米”之称,米质晶莹,营养丰富,煮熟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口感柔软,丝甜,乃饭米佳品。用东津“细米”做成的米线口感滑腻,用其制成的米浆做出的肠粉,更是香嫩。解放前“东津细米”就远销东南亚和粤港澳等地。解放后该镇继承这个传统,大量种植“东津细米”,深受客户喜爱、享誉粤桂地区。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东津镇有一名牌产品就是“细米”,这个“细米”米质晶莹,煮熟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口感柔软,丝甜,乃饭米佳品,深受客户喜爱、享誉粤桂地区。

贵港市港南区自古盛产稻谷,优质谷是其传统产业,历史悠久。旧时代,陆路交通很不发达,东津镇得天独厚拥有一个古阜码头,港南区及兴业县近邻的乡镇大部分都送到东津集镇交易,尤其是优质米在东津交易十分活跃,产品远销粤港澳,东津细米因此成名,因其口感柔软,丝甜,乃饭米佳品,故“东津好细米"的美称逐渐远扬。港南区水稻年播种面积在50万亩以上,其中优质稻面积45万亩以上,年产优质稻谷20万吨,加上吸纳近邻县区优质稻加工,年产优质稻米超过20万吨。

东津细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现辖行政区域

贵港市港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定东津细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港南政函〔2012〕43号

贵港市港南区粮食行业协会标准:

GNLSXH01-2012《东津细米质量技术标准》

三. 广西 贵港 桂平 桂平香辣糟

据说清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在金田、紫荆、江口一带活动时,由于当时的农民生活比较贫困,没有酒肉招待客人,所以当地家家户户都准备了香辣糟,盛情招待义军。这种糟用来送饭送粥,或当作佐料制配宴席佳肴,都很开胃。

小知识:香辣糟的做法,把5公斤上好糯米煮饭凉至28至36度左右,加入10只(约50克)研成粉末的酒饼拌匀,装入盘中用棉布盖紧,温度保持25度以上,3天后发出酒香就可待用。将剪了叶柄的指天椒、牛角椒成只洗净凉干切段共约2公斤,加300克熟盐,然后和糯米酒饭一起拌匀,放入洗净滴干水了的、特制的嘴凸肚大的瓦瓮里,先用平盖盖住,再用倒钟型的盖罩住,在凸咀的边缘加清水封口,以防漏气腐烂。半月后即变成香甜酸辣咸俱佳的食品。还有的将经过加工的豆角、木瓜、萝卜、菜头、黄瓜、蒜、姜、蕹菜杆等做料,制成各色香辣糟。

广西桂平市的香辣糟制作独特,味道极好。现今在该市的城厢,金田、江口、紫荆、南木等乡镇的人家几乎都爱吃香辣糟并会制作。

据说清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在金田、紫荆、江口一带活动时,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和支持。由于当时的农民生活比较贫困,平时一般都没有好酒好肉招待客人,所以当地家家户户都准备了大瓮细瓮的香辣糟,煮好米粥或蕃薯芋头饭,盛情招待义军,让将士们吃得津津有味。

【制作工艺】

这香辣糟的制法是:把5公斤上好糯米煮饭凉至28至36度左右,加入10只(约50克)研成粉末的酒饼拌匀,装入盘中用棉布盖紧,温度保持25度以上,3天后发出酒香就可待用。将剪了叶柄的指天椒、牛角椒成只洗净凉干切段共约2公斤,加300克熟盐,然后和糯米酒饭一起拌匀,放入洗净滴干水了的、特制的嘴凸肚大的瓦瓮里,先用平盖盖住,再用倒钟型的盖罩住,在凸咀的边缘加清水封口,以防漏气腐烂。半月后即变成香甜酸辣咸俱佳的食品。

【食用方式】

可随时享用,取后马上盖紧,并注意在边缘加水密封。一般家庭都制有几瓮,轮流吃。还有的家庭将经过加工的豆角、木瓜、萝卜、菜头、黄瓜、蒜、姜、蕹菜杆等做料,制成各色香辣糟,如密封得好,可保存至对年。此糟用来送饭送粥,或当作佐料制配宴席佳肴,都可令人食欲大开,赞不绝口。

四. 广西 河池 巴马 巴马野茶油

巴马野茶油

五. 广西 贵港 桂平 桂平龙眼

桂平是广西有名的龙眼之乡,出产的龙眼以量多质好而闻名海内外。主栽品种大乌圆和广眼,果大肉厚,肉质脆嫩,味甜如蜜,鲜美爽口。大乌圆每公斤鲜果60至80个,特大的只有36至40个,宜鲜食和加工鲜肉糖水罐头。广眼每公斤鲜果80至120个,大的60至70个,宜加工桂圆肉、龙眼干。桂平龙眼及其各种制成品,向来博得区内外厂商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龙眼的经济价值很高,除鲜食外,还可加工干果。鲜龙眼晒干或烘干,叫龙眼干,可长期贮存食用。龙眼干去壳去核后,叫圆肉。广西桂圆肉驰名海内外,桂平出产的“桂圆肉”是其中的佼佼者。最近,利用鲜圆果肉做原料研制成的新产品糖水龙眼罐头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果核含淀粉高达70%,可酿酒、制香糊和加工成活性炭。龙眼木质坚硬,纹理细,是制工艺品、造车船及家具的上乘材料。

桂圆肉色泽黄亮、透明、干爽、糖分足,泡开成梅花状,是传统的名贵滋补品,有“强魄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之功能,置干燥密封瓶内,可长期保存。

桂圆肉除入药外,两广人常配以沙参、玉竹和猪肉熬汤,味甜不腻,作为暑天佐膳佳肴,名之日清补凉;或以桂圆肉煮鸡蛋,作为产妇或病后体弱之滋补品;或将桂圆肉配上若干味补药泡成药酒,对神经衰弱、气血两亏患者有特殊疗效,也是年老气衰者的常用保健饮料。

桂平县龙眼主产于金田、江口、南木等乡镇,其中金田镇产量占全县的1/5。县内现有龙眼树40多万株,最高年产1981年达347.97万公斤,接近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居当年广西之冠,是本县出口换汇率很高的商品。鲜果远销全国各地及港澳地区,著名的桂圆肉、龙眼干

还远销欧美各国。

六. 广西 河池 巴马 巴马油鱼

产地:中国广西巴马。

特点:油鱼烹调后,骨刺细软,肉质鲜嫩,味道香甜,风味独特,深受人们的欢迎。

七. 广西 贵港 平南县 平南石硖龙眼

平南石硖龙眼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平南石硖龙眼是广西贵港市平南县的。石硖龙眼原种出自平南县大新镇。平南石硖龙眼鲜果具有肉厚核小、味甜清香,肉脆爽口,易剥皮、易离核和耐贮运的特点。平南石硖龙眼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平南县具有适宜石硖龙眼生长的独特的土壤和气候环境,因而生产的石硖龙眼质优味美。平南县石硖龙眼因果大、核小、肉厚、爽脆等特点受到广大客商的青睐。目前,平南县石硖龙眼种植面积24.4万亩,今年总产量达4.5万吨,总产值达2.7亿元。

平南县的108株石硖龙眼母树是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覃敬清先生在1929年选育的龙眼优质品种。我县发展种植的石硖龙眼全部都是从108株石硖母树中选育繁殖的,石硖龙眼的优良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平南石硖龙眼最大特点是品质优,味道好,它是所有龙眼品种中鲜品味最好的水果。平南石硖龙眼鲜果具有肉厚核小、味甜清香,肉脆爽口,易剥皮、易离核和耐贮运的特点,单果重8-12克,可溶性固形物22-24%。维生素C32毫克/100克,可食率70%左右,适宜鲜食和加工元肉,石硖龙眼加工的元肉,肉厚、色泽金黄,是重要的滋补品。

石硖龙眼是广西平南县名特优水果。平南石硖龙眼荣获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平南县现已种植石硖龙眼20多万亩,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石硖龙眼商品生产基地,1996年我县被农业部评为优质石硖龙眼基地县。

2013年第三次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专家评审会10月31日在北京召开。平南石硖龙眼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平南石硖龙眼成为地理标志产品。

地域范围

平南石硖龙眼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平南县辖区内所有行政乡镇,即平山镇、寺面镇、六陈镇、大新镇、大坡镇、大洲镇、大安镇、武林镇、镇隆镇、上渡镇、平南镇、丹竹镇、东华乡、安怀镇、官成镇、思旺镇、思界乡、大鹏镇、国安乡、同和镇、马练乡等21个乡镇及其所管辖的288个村委会和社区。保护范围地域位于东经110°3′54″至110°39′42″,北纬23°2′19″至24°2′19″,东西宽51公里,南北长110.5公里。保护面积1.6万公顷,产量4.5万吨。

八. 广西 贵港 覃塘区 覃塘莲藕

覃塘莲藕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覃塘莲藕是广西贵港覃塘区的。

覃塘莲藕是广西一个出名的特色美食,素有“藕中之王”的美誉,因其藕体鲜嫩、味道清香、口感粉酥而名扬区内外。清朝时成为了朝廷贡品。

关于覃塘莲藕,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古时候,贵县(今贵港)有一个望不尽边的池塘,塘中恶龙兴风作浪,乡民苦不堪言。农历六月六日这一天,荷花仙子下凡锄害,在池塘广种荷莲,成功将恶龙引出并制服。酣战之中,荷花仙子也受了重伤,鲜血滴入池塘之中。不久,池塘里的莲藕就变得浑身紫色。覃塘一带的乡民,至今还沿袭着用六蒸糕供奉荷花仙子的习俗。

在覃塘莲藕有多种吃法,如南乳爆炒,老火筒骨煲煮,或制作成藕粉调水成糊而食。

在当地人看来,能够引出莲藕的清香,又可感受莲藕粉绵的口感,还能保持丰富营养的吃法,当属老火莲藕骨头汤。因此,在覃塘镇上,每间饭店都有这样的习惯:在鲜藕上市季节,每天煲煮一锅老火莲藕骨头汤。汤头选用上等的新鲜猪筒骨和沙骨煲煮,莲藕也必选早上挖采的鲜藕,用煤火煲煮三四个小时。煮好之后,汤、藕俱佳。

而在贵港当地,覃塘大红莲藕粉也是是传统美食之一。据地方资料记载,覃塘大红藕粉的制作有上千年历史,在清末民初就美名远扬。制作藕粉,先把刚刚挖出的莲藕冲洗干净,把藕身晾干后,在特别的磨钵里磨成粉状。也可把藕节除去,置于打浆机或石臼中捣碎,再加清水用石磨磨成嫩浆,这样制浆效率高,但是质量不如手工操作的好。粉浆加工好后,要装入洁净的布袋中放到水缸内不断搓洗拍打,使淀粉从布眼渗出,直至滤出液体为清水止。淀粉在水中还要漂一天,等待沉淀下来,再把浮在水面的细藕渣撇掉。这样的过程要重复两三次,最后才把粉浆装入布袋内,吊起来把水分沥干。最后就是把藕粉团捏碎晒干。不论采用手工还是机器操作,有一个原则是必须坚持的:那就是白天能制作多少粉,就挖多少藕,莲藕要当天用完,绝不过夜。

覃塘大红藕粉新鲜时呈淡肉色,放置3~5个月后渐呈淡红色或赫红色,放置时间越长,色泽越深。食用时,将藕粉用冷开水调匀,再加适量的白糖,用滚沸的开水冲成糊状。这时,藕粉糊呈紫红色,晶莹透明,吃起来滑润细腻。覃塘大红藕粉不仅口味好,而且还具有补中养神、益气力抗衰老、固精气强筋骨等功效。在贵港民间,常用覃塘大红藕粉治疗痢疾,患红痢者用红糖煮食藕粉,患白痢者用白糖煮食。

覃塘莲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做菜,而且药用价值相当高,它的根根叶叶,花须果实,无不为宝,都可滋补入药。

用莲藕制成粉,能消食止泻,开胃清热,滋补养性,预防内出血,是妇孺童妪、体弱多病者上好的流质食品和滋补佳珍,在清咸丰年间,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了。

所在地域: 广西

申请人: 贵港市覃塘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覃塘莲藕保护范围位于广西东南部的覃塘区,包括覃塘镇、东龙镇、三里镇、黄练镇、石卡镇、五里镇、山北乡、樟木乡、蒙公乡、大岭乡等十个乡镇。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08°58′~109°18′,北纬22°48′~23°25′之间,东与港北区接壤,西与宾阳县、横县毗邻,南与港南区隔郁江相望,北与来宾市的武宣县、兴宾区交界。边境线总长217.6公里、东西宽31.2公里、南北长69.6公里。保护范围面积1.2万公顷。现年产量110000吨。

九. 广西 河池 罗城 罗城毛葡萄

罗城毛葡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罗城毛葡萄

罗城多山,且山区的土壤、光照、降雨等自然条件都非常适合野生毛葡萄的生长,尤其是该县的工业化程度低,使野生毛葡萄得以在无公害的环境下生息繁衍,实为得天独厚的宝地。以野生毛葡萄酿制的罗城萄萄酒,色呈琥珀,外观深红透亮,色泽典雅;细品则甜中微酸、醇厚爽口、舌齿生津、余香隐隐,酒味层次丰富细腻,堪称色、香、味俱全。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野生毛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罗城多山,且山区的土壤、光照、降雨等自然条件都非常适合野生毛葡萄的生长,尤其是该县的工业化程度低,使野生毛葡萄得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长结果。野生毛葡萄主要分布在该县西部乡镇,年产量在4000吨左右。2000年9月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被中国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认定为“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2004年获得地理标志(原产地标记)产品认证。

罗城早在公元1884年就有关于野生毛葡萄的记载(道光二十四年《罗城县志·卷之三》),清初“一代廉吏”于成龙自公元1661年就任罗城知县伊始,得知当地百姓喜酒成风,糟蹋粮食,曾感叹:“不知杯中之物为泪也”(于成龙《治罗自记并贻友人荆雪涛书》),于是劝民“广积粟”,以野果(即野生毛葡萄)代粟酿酒。还有史料记载,“于公廉正囊涩,善饮,得罗邑一野果土酿,遂以青菜佐之,谓之绝也”(《于成龙治罗轶事》),于成龙因此在罗城得名“于青菜”、“于葡萄酒”。

果品

地域范围

罗城毛葡萄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行政区域11个乡镇及其所辖的141个行政村。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08°28′42″~109°09′18″,北纬24°37′~25°11′52″ ;区域面积为2618平方公里。保护面积6666.7公顷、产量 7.5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罗城毛葡萄果穗近长圆柱形或倒锥柱形,果粒着生密度中等,最大穗重1255g,平均穗重155g;果粒圆球形,紫黑色,果面果粉少,果粒平均长1.16cm,宽1.11cm,最大单粒重2.8g,平均单粒重1.4g;果皮较厚,果皮与果肉易分离,果肉淡白色或淡粉红色,每粒浆果有种子1~4粒,酸甜适中,有涩味,具有良好的酿造加工性状。2、内在品质:罗城毛葡萄浆果出汁率≥60.0%,含可溶性固形物≥9.0%,含总糖≥8.0g/100g,含总酸≤2.0g/100g,含维生素C≥30.0mg/100g,含单宁≥5.5×102mg/100g。3、安全要求:罗城毛葡萄实行无公害化、标准化生产,产品符合(DB451222/T04-2005)标准要求。

十. 广西 河池 宜州 桑杆云耳

桑杆云耳

云耳又名木耳,为真菌类的担子菌纲木耳科植物木耳的实体,常寄生於桑、槐、柳、等树木,木耳科菌类食物,市面以色黑身硬者称木耳,色赭身较柔者称云耳。其特征:半透明、片薄有弹性,该菌细嫩可口,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氨基酸和钙、铁、磷、胡萝卜素等成份,是倍受人们喜爱的“黑”色食品之菌。

宜州市作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广泛运用桑杆进行云耳栽培,把桑杆粉碎,加入麦麸、谷糠、菌种等原材料,进行高温消毒后装入菌筒接种,在保温房内2个月时间就能长出云耳。利用桑杆栽培云耳,不仅解决了桑蚕业生产过程中的桑杆等废弃物利用问题,而且成本低,效益高,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实现了桑蚕产业循环经济。桑叶喂蚕,桑杆加工成基料栽培云耳,采摘云耳后的废菌筒可用于生产沼气、经堆沤处理作为有机肥再还田种桑,形成了“桑—蚕—菇—肥”循环生产链。

广西贵港特产大全排名前十名广西贵港有什么特产零食能带走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