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哪里的特产 最好的蘑菇产地在哪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5-29 07:55:08

一. 浙江省 杭州 富阳 精美的竹编工艺

精美的竹编工艺,富阳的竹制工艺品,式样美观,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入口处,有一座双面竹贴屏风——竹石图,修篁扶疏,奇石点缀,工艺精巧,目睹者无不拍手叫绝。( 富阳)

二. 广东省 广州 越秀区 鲜奶蘑菇

“鲜奶蘑菇”是广州的一道名菜,颇得食客们的青睐。

蘑菇是一种食用菌。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开始采摘食用。古书上有“味之美者,越驼之菌”的记载。

清朝康熙年间,河北张家口有一家经营蘑菇的店铺,并以那里为集散地,故得名口蘑。因蘑菇具有味鲜、质嫩、香浓的独特风味,从此口蘑就以优质蘑菇的代名词驰名中外,成为宫廷和民间人们喜爱的食用珍品。据清宫廷御膳食单记载,两位皇太后,每位座前晚膳一桌,火锅二品。其中“疆字口蘑肥鸡汤”就是取张家口出产的优质蘑菇及燕窝、嫩肥鸡蒸制的。鸡肉酥烂,汤汁肥鲜,再用燕窝作成“疆”字上桌,极受皇太后喜欢。到薄仪当皇帝时,此菜仍然是清宫廷中一道名菜,但已不用燕窝作“疆”字,菜名改为“口蘑肥鸡汤”。以后,御厨转入菜馆,此菜又在广州厨师们的创新下,用蘑菇与鲜奶辅佐,鲜美之味倍增,于是“鲜奶蘑菇”就成为流传甚广的一道佳肴。

产地: 广东

制作方法

【原料】

鲜奶150克,蛋清150克,鲜蘑菇50克,蕃茄1只,生油200克,精盐6克,白糖

8克,味精5克,水生粉适量。

【制法】

(一)将鲜奶倒入蛋清中,加水生粉适量,调拌均匀。

(二)鲜蘑菇洗净,入开水锅中滚过捞出沥干水分。炒锅内放生油烧热,将蘑菇倒入炒至色呈金黄,放点盐,略炒即好,倒出冷却。

(三)锅烧热,用油搪滑后,放入油烧至四成热,倒入蛋奶浆,使之慢慢凝固成片后捞出沥油。锅中加上汤、盐、味精、糖、蘑菇,倒入蛋奶片,勾薄芡,翻炒均匀,出锅装盘。蕃茄洗净,切薄片围边即成。

三. 甘肃省 甘南州 夏河县 夏河县蘑菇

佐盖多玛乡:盛产优质蘑菇及党参、冬虫夏草、雪莲等药材。

四. 山西省 太原 娄烦县 娄烦蘑菇

盖家庄乡:蘑菇、攸面。

五. 新疆 伊犁 尼勒克县 伊宁的马鞍和首饰

伊犁是“天马”的故乡,与天马结缘的伊宁马鞍,也就随着“天马”而名震遐迩。伊宁马鞍的工艺程序多、要求高。它是由鞍架、皮具制作和雕刻、镶嵌等几道工艺组成。因此,必须由木匠、皮匠、银匠、铁匠、漆匠们共同制作而成。那翘首欲展的鸟头、色彩斑谰的绘画,镶嵌图饰,精巧的编带,各具风姿又浑然体,简直是件手工艺品。伊宁市首饰厂制作的各种首饰制品,其工艺独特严格,质量细腻、精美,共分手饰、耳饰、发饰、项饰、服饰五大类。品种造型繁多、美观、精巧,民族风味浓郁,艺术感强烈。

六. 云南省 西双版纳 景洪 傣族的虫类美食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正,清洁卫生。

七.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黄莲中的精品---鸡爪莲

质优名贵的利川黄莲。利川黄莲形似鸡爪,称鸡爪黄莲,又称南岸味莲是黄连中的名贵品种。这种黄连在利川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北京同仁堂即以利川黄莲为原料。1976年,利川被定为全国黄莲基地。目前,基地年留存面积4万亩,产量1400吨,质量居全国第一位,年产量仅次于重庆石柱,居全国第二位。以此为原料生产的中药片“黄莲片“,治疗肠炎痢疾功效独特。( 利川)

八. 浙江省 温州 苍南 食用菌“蘑菇”

苍南县蘑菇生产历史悠久,为浙江省蘑菇重点产区,2000年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蘑菇之乡。99年全县蘑菇种植面积达3000万平方尺,生产鲜菇3万多吨,现有鲜菇、盐渍蘑菇、罐头蘑菇、蘑菇酱油等产品,苍南罐头厂生产的罐头蘑菇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质奖。( 苍南)

九. 内蒙古 乌兰察布 卓资县 绿色山宝蘑菇

乌兰察布市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降水相对充足,山麓植被密集,植物种类多样,菌类众多,主要有花脸蘑、榛蘑、猴头蘑菇、松伞蘑等

花脸蘑,主要生长在缓坡和草甸子里。如果连降阴雨,间隔晴天,气温闷热,湿度较大,正是花脸磨盛产之际。人们往往会在一夜之间,便惊奇地看见,那灰蒙蒙,兰乎乎的“小伞”竟把地皮都盖住了,一片连一片,一朵挨一朵,有时多得连庄稼地里都有。

花脸蘑采回家后,可以趁鲜爆炒、熬汤,也可晒干或用食盐腌制。凉晒的蘑菇炖小鸡肉格外好吃,但更多的人采集到后回家立即洗干净,烧开水焯一下,捞出来凉透,放进坛子里腌上,腌出来的蘑菇有种独特的鲜味,令人难忘。

榛蘑,这种蘑菇主要生长在林地、山坡、沟帮地带。柞树林或灌木丛,尤其是柞树林采伐过以后,树墩子上最愿意生长榛蘑。在盛产年份,漫山遍野,可地皮拾。人们也是纷纷采摘,好生热闹。在养马年代,许多放牧工一边放牧,一边采蘑菇。采多了摊在塑料布上或草地上晒着,等下班已半干了,装进放牧袋带回家,有时放牧袋盛不下用衣服、裤子装回家。全家欢庆丰收,自家吃不了,出售或赠客送礼。有一些原籍辽宁、山东的职工,把花脸蘑、榛蘑和猴头蘑晒干后,在春节前寄回老家,与遥远的亲人共分享。

在榛蘑生长期间,还伴有“趟蘑”、“圈蘑”、“红脸蘑”、“黄花蘑”、“白蘑”和“松伞蘑”等。

“趟蘑”和“圈蘑”有白色的和灰色的。这种蘑菇个大、肉多,有的像盘子或碗口大。它们以排队形状而得名。排成一条直线者叫“趟蘑”;排成一个园圈者叫“圈蘑”。这种蘑菇由于个大,产量高,发现一片,一圈又一圈,一趟又一趟,一采就是几大筐。

猴头蘑菇,这个名字没起错,它的长相确实象猴子头。它生长在柞、桦树上,不易被发现,没有经验的人很难采到。猴头蘑一生就是一对,这一对并非是在一棵树上,绝大多数是在对面的另一棵树上,它们之间的距离没有定数,或许很近,就在眼前,或许挺远,十米二十米的。所以有的人只采到一个,并不是另个没有,而是没有找到。猴头蘑成双配对,遥遥对视,如同天上的牛郎织女星。正因为这样,有的青年男女喜欢上山采猴头蘑菇,其中缘故,大概与爱情有点联系吧!

松伞蘑。松伞蘑不是北方土生土长的“坐地户”,而是南蘑北迁的后来者。松伞蘑顾名思义,它是松林生长的形状象小伞的紫红色的蘑菇。这种蘑菇是出类拔萃的上乘蘑菇。它生长在红松大和樟子松要地带,生长得干净俐落,而且水份较少,容易凉晒,而且味道鲜美,人称“给口蘑菇不吃肉”。

十.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东北有哪些蘑菇特产蘑菇是云南特产吗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