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岷县土特产包装盒设计 甘肃土特产礼品盒设计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5-11 23:50:53

一. 甘肃省 定西 通渭县 通渭甜醅子

甜醅子是通渭的传统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有三:一为莜麦,二是青稞,三是小麦。做法相同。

做法是将莜麦或青稞(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表层开口),沥出凉冷,加入甜醅曲和匀,装进坛中密封,保持恒温(15℃上下),经3~5天发酵,开坛食用,醇香、清凉、甘甜,夏能清心提神,冬则壮身暖胃。

清明一过,便是普遍制作甜醅子的时节,甜醅子的主要原料和米酒有些区别-是麦子类,其品种有二,一是莜麦所制,二是青稞所制,表稞是青藏高原独有的原料。两种做法大致相同,制作时先拣去莜麦或青稞的瘦凿,再把莜麦装入口袋或放在编制簸箕内再三搓拌,去其浮皮,青稞则要舂净精皮,然后放进锅内煮八成熟捞出放案上晾,以份量多少比例加入曲子拌匀,入瓷盆内,置热炕头或灶上捂严发酵,待两三天闻到清香酒味时便成。此物吃起来又香又异,还有醇芳的酒汁,故名甜醅子。

甜醅能否发酵成功关键在于掌握温度,而揭盖时间却因季节而不同,这就全凭酿造者的经验了。更值得一提的是,甜醅发酵时反复生成的甜醅酒可谓稀罕之物,醇美香甜,营养价值高,夏季食用避暑效果尤佳.

甜醅极受群众喜爱,除居家酿制自食外,出售者亦不少。无论在县城的大街小巷还是村集镇市上,随处可见甜醅摊。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脸盆里满是白生生、蜜旺旺的甜醅。一碗下肚,甘甜如饴,满嘴生津,倍觉神清气爽,这酒香醇厚的甜醅实在是让人受用无比。

二. 甘肃省 定西 陇西县 陇西黄芪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陇西黄芪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陇西黄芪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陇西黄芪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陇西盛产100多种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所产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等药材质优量大,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享有“西北药都”、“中国黄芪之乡”等盛誉,已成为西北地产中药材生产、销售、种苗繁育和信息服务中心。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先后吸引了三九集团、千金药业、恒利药厂等企业在我县建基地、办企业、搞合作,药乡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黄芪是甘肃陇西县著名之一,其生长气候高寒阴湿,土地肥沃疏松,具有黄芪生长独特优越的地理条件。黄芪由陇西栽培的历史悠久,独享其名。其性微温,味甘,属无污染产品,馈赠亲朋之珍品。陇西盛产100多种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所产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等药材质优量大,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享有“西北药都”、“中国黄芪之乡”等盛誉,已成为西北地产中药材生产、销售、种苗繁育和信息服务中心。

三. 甘肃省 定西 通渭县 通渭红豆草

通渭红豆草被称为“牧草皇后”,是豆科红豆草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抗寒抗旱能力强,产量高,种子成熟早,营养成分齐全均衡,牲畜喜食,一次种植可利用4——6年,最大特点是牛羊食后不得鼓胀病,根瘤可以固氮提高土壤肥力,有效阻碍水土流失,具有花工少、投入低、见效快等特点,国内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甘肃红豆草在草业专家王素香的精心指导下,在通渭县陇阳乡申家山试验示范获得成功,使红豆草在众多牧草中脱颖而出,当时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通渭县的牧草种植取得突破性发展,牧草留床面积达32万亩,通渭一度成为全国的红豆草种植中心,成为全省牧草最大的县,曾向新疆、宁夏、内蒙古等24个省区提供种子近万吨,有力的带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通渭县把草产业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把红豆草更是当作通渭的当家草种。畜牧部门发挥职能作用,与水保、林业、扶贫等部门相互配合,建立示范基地,进行技术培训,仅2003年上半年,全县新秀种红豆草4.2万亩,留床面积达14.3万亩.是全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向全国各地提供种子达280吨左右,销往四川、西藏、青海、内蒙等地,青青小草已成为通渭的又一产业。

四.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鸡汤冻冻

夜里饿了怎么办?想吃点夜宵吗?那小岷就力荐鸡汤冻冻了,鸡汤的暖和,冻冻的爽口,还有胡椒的微麻,不失为夜宵中最为暖心的美食。

冻冻的主要原料,还是山坡野地里的荠荠菜,拣净清洗后剁成细末,掺入粉面中,在锅里煮成糊状,冷冻后,切成小方块,仍保持荠荠菜的清香隽永。吃冻冻时,调上加工好的原鸡汤,将卤好的鸡蛋划为四块,放入碗中,别有一番风味,确实一种美的享受。

五. 甘肃省 定西 漳县 腊肉蕨菜、韭菜

腊肉蕨菜、韭菜

蕨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多见于高寒阴湿地区,又名白薇。相传商末伯夷叔齐避乱首阳山,食薇而生。漳县盛产蕨菜,誉满陇上,出口日本、东南亚一带。漳县腊肉选用“蕨麻猪”(靠食蕨麻的瘦肉猪)为原料专用漳盐腌制,肉质细嫩,色泽鲜美,存放时间长。阳春三月,几场好雨过后,嫩蕨破土而出,满山满屲,摘回一笼,煮熟,凉水浸泡,去除苦味。和腊肉炒,另加粉条少许,烙薄饼数十张,切成三角状,夹蕨菜腊肉几筷,卷起嚼之,别有风味。

漳县盛产韭菜,青翠肥大,分红根叶与白根叶两种。当地人习惯“头刀包饺子,二刀蒸包子,三刀炒腊肉。”做腊肉韭菜较为讲究,先将韭菜切成半寸见方,大油炒脆,加上盐等,再将切成细条的腊肉,和上粉条,搅匀。食用时用薄饼卷着吃,旋卷旋吃,非常鲜美可口。正二三月,城镇、乡村,到处可闻腊肉韭菜的香味。

六. 甘肃省 定西 渭源县 渭源马铃薯种薯

渭源马铃薯种薯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正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西秦岭山脉南动地槽与黄土高原台地交汇地带,该县气候冷凉且南北差异大,北部冷凉偏旱,南部高寒阴湿,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病害发生轻,传播病毒媒介昆虫少,所产马铃薯种薯品质优良,种性强,带病少,异地调种增产潜力大,为马铃薯种薯繁育的理想区域,是甘肃乃至周边省区马铃薯良种供应基地,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当前马铃薯产业已成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这对渭源马铃薯良种繁育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时下,走进渭源县马铃薯种薯主产区会川、五竹一带,放眼望去,标准化管理的数千亩马铃薯良种网棚银波荡漾、碧浪起伏,机械化耕作的种薯大田,垄沟分明,长势喜人,遍野盛开的薯花浓郁芬芳,沁人心脾,成为渭水源头一道靓丽的“特色产业风情线”。

渭源县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其马铃薯种薯繁育的资源优势。面对新世纪建设现代农业的机遇和挑战,县委、县0按照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突出在马铃薯种薯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上做文章,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从十年前的不足10万亩增加到今年的40万亩,2010年全县马铃薯总产值达到4.1亿元,占到一产比重的46.38%,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1267.43元,点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86%。

推进标准化与优质化相结合,坚持以抓好“绿色牌”、“标准牌”为载体,先后完成了“渭源县马铃薯种薯”原产地标记认证,注册了“五竹”、“渭河源”牌种薯商标,被中国农学会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被甘肃省农牧厅认定为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渭源马铃薯种薯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所产种薯远销新疆、内蒙等10多个省市,年外销马铃薯种薯40多万吨。

七.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麦索儿

岷县妇女每年在六月间,青稞即将成熟的时候,做"麦索儿"。她们把麻黄色的青稞,割芒截杆,留秃穗头,放在笼里蒸熟,搓取禾衣,磨成二、三寸长的绳索状物,即是"麦索儿"了。吃时,盛入盘、碗中,浇上清油,加上蒜泥和盐,清香柔软,非常可口,是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

八.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岷县根雕

岷县山大沟深,山中老树桩、树根,千奇百怪,苍老古朴,形态多姿,新颖别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按自然原型稍加修雕,或小鸟,或雄鹰、或凤凰等凌空展翅高飞、逼真生动。树根不但缩影为山石、楼台,反映独特的大自然美景,而且还可以作为花卉盆景的底座,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

根雕是根艺的一种,它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九. 甘肃省 定西 通渭县 麻腐包

麻腐包

邻县的秦安人把麻子用小酒盅作为计量器具来出售,赚起了大价钱;陇西人种麻是为了获取-丝,远销各地。通渭人实诚,麻杆自己拈了麻绳,麻子就做了这个麻腐。

这是一项快要失传的特色小吃,做法繁复。将洗净的麻籽放在碾盘上反复碾压,然后将杂质过滤,如同点豆腐一般点成麻腐。然后将麻腐放入发面中,入锅烙成金黄,外焦里嫩,口味极佳,满口溢香,入嘴即化,软软的,细细的,粘粘的。因麻的种植面积很少,麻籽珍贵,现在可能很少吃到百分百的麻腐包子或麻腐饼,偶然遇到的不见麻腐只有土豆丝。

十. 甘肃省 定西 通渭县 通渭长面

通渭饮食,首推“吃长面”。长面,不特指某一种面食,而是指诸如臊子面等各式各样的面条(用面条,其实也有点对不起长面)。严格地来说,它是一种总称,称长面更多的是特指精神而言。精于农耕文明、讲究礼仪的通渭人,以前每至春节祭祖敬奉祖先、开春首次春耕、八月秋播、家中有尊贵客人来访、婚丧嫁娶等等重要时刻,都会慎重地擀“长面”。

长面当然讲究长,多长?举起胳膊踮起脚尖有时候还捞不到碗里,你自己想想吧。通渭妇女自成新媳妇的那一天起,进门下炕的第一件事就是擀长面。

雪白的面粉经过反复揉、擀之后,擀出的几大张面,要又薄又匀称,薄如蝉翼,从这面能望透那面。稍晾相叠,左手拢指轻按,右手操刀切面。只见双眼微眯,聚精会神,沙沙作响,不见停顿,一气切完,宽窄一致,一条是一条,一根是一根,匀匀称称,细若丝,薄如纱。开锅下面,捞出的长面平整地折叠在碗中。这一点在其他各地很少看到,通渭人干事认真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就是捞碗面也和别人不一样,然后浇上适量由肉沫、鸡蛋、木耳、黄花、豆腐等熬制的臊子,再酌情调入陈醋,同时将沙葱、野韭等各类佐饭小菜,用小碟盛好,与油泼辣子、盐钵和醋瓶酱壶等端上炕桌,按梅花形状摆配开来,任由食者调用。

无论何方何土、何人何种口味,一经吃过通渭长面,总会口溢香津,齿留醇美,越吃越爱吃,越吃越开胃。长长的,细细的,香香的,美美的,盘膝在客房热炕上,三碗五碗由你,是为真正的“吃”长面。

甘肃土特产包装袋设计价格表甘肃土特产包装设计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