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东南土特产有限公司 黄山荷味土特产品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5-13 12:44:31

一.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祁门石耳

祁门石耳是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的。石耳被称作山蔬第一珍品,其味鲜美可口,在徽菜中,常用石耳煨肉或炖鸽,素为食客称赞。

石耳是祁门之一,因其形似耳,并生长在悬崖峭壁阴湿的石缝中而得名。俗称石衣,又叫石菇、岩耳、石壁花等名,在植物分类学上属地衣门、石耳科。石耳外形和木耳相似略大,体呈扁平叶状,块大厚实,正面有颜色乌黑有绒毛,背面呈灰绿色,腹面中间有一粗壮的“脐”,它就靠着这个奇妙的小吸盘似的脐,才得以在悬崖峭壁上安家落户。

石耳是真菌和藻类两种低等植物高度结合的共生复合体,多生长在海拔1700多米的山脊、山腰一带。祁门石耳,品质颇佳,采作食用和药用历史悠久,在明代《祁阊志》中就有“石耳生长山之崖,重绠取之”的记载。由此推知,祁门采摘石耳的历史至少应在6百年以上。石耳现在都为野生状态,生长缓慢,一般需要6、7年时间才能长成。因此数量比较稀少,目前全县年产量约1000公斤左右。

石耳含有高蛋白和多种微量元素,是营养价值较高的滋补食品,为稀有的名贵山珍。而且还是良药,有清凉和滋补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石耳性甘平无毒,能明目益精”。中医认为石耳可以清肺热、养胃阴、滋肾水以及益气活血、补脑强心,有良好的食疗效果,尤其对身体虚弱、病后体弱的滋补效果最佳。近年来研究表明,从石耳中提取的生理活性物质,有明显的抗癌作用。

二.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歙砚

歙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歙砚别名龙尾砚,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龙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砚之中,罗纹砚最易发墨,最 宜笔锋。罗纹砚中,以纹理细密的古犀罗纹、鱼子罗纹和暗细罗纹为最佳。歙砚因其石纹各异而拥有不少雅称,如金星砚,砚石中洒布金黄色点,黑地黄星,宛若夜幕繁星;罗纹砚,蓝黑细线似罗纹,细的如盘发,粗的似卷带,起波的灵动,像卵石见扁见圆;蛾眉砚,卧蚕、柳叶都似眉,长的长,短的短,有的还成双成对,恰似脸上挂双眉。另外还有鱼子纹、瓜子纹、枣心纹、算子纹、松纹、豆斑纹、角浪纹等,雕砚名家们一般都会因材琢砚,让纹彩尽量展现出自然纯朴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辉映。

尽管罗纹歇砚实用价值很高,但名气并不是最大,歙砚中名气最大的是金星砚。从唐代开采歇石以来,金星砚的名气一直高居首位,被人们认为是歙砚的代表。金星砚硬度高,坚润耐磨,且越磨越亮,冲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砚中之上等佳品。

三.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黄山白茶

黄山白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山白茶是安徽黄山市歙县的。

黄山白茶,又名徽州白茶,产自黄山市歙县富堨镇青山村凤凰湾,璜田乡蜈蚣岭村,天堂村一带。

徽州官方史料记载:

凤凰山在歙北,十五里,高三十仞,周十里,常有凤凰集于此,旧产茶,岁采制不过二三斤,熙宁中丘寺丞名之为“甘白香”

—宋 淳熙《新安志》

“黄山白茶”又名“徽州白茶”,自宋代则有之,被宋徽宗乐道,成为贡茶而风靡一时。黄山白茶富含氨基酸、铁、锌、硒等营养元素,特别是氨基酸含量较高,高达9.2%,远超浙江安吉白茶,由于其酚氨比较低,故茶汤滋味极其鲜醇,越来越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2008年以来,白茶市场行情年年看涨,销售价格节节攀升,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尤其是经过“黄山甘白香白茶生态园”数年来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白茶生产已经初具规模,黄山甘白香白茶已小有名气,2009年“黄山甘白香白茶生态园”参加“中茶杯”评比获得安徽省唯一一个特等奖,成为歙县县茶产业的一朵奇葩。

20世纪90年代初,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璜田乡茶农陆续在六联至蜈蚣岭海拔600米左右的高山茶园中发现多株原生状白茶树丛,1991年经县农业局胡武海高级农艺师与当地茶农的采样,研制出首批样品,并送到中国茶叶研究所检测,结果显示:黄山白茶氨基酸含量达8%以上,明显高于其它茶叶含量,同时茶多酚与氨基酸含量比值较低,故茶汤滋味极其鲜醇,时任中国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研究员品审后欣然写下“黄山白茶、天赐物种、叶白味鲜、最利康健”“黄山甘白香,徽州贡品茶”等赞词。

黄山白茶是采摘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原料,经摊放、杀青、做形、烘焙等工艺精制而成。

高档黄山白茶外形挺直舒展、色泽金黄透绿、匀润显毫,冲泡后花香高长,滋味鲜醇,回味甘甜,史书中所谓“甘白香”三字特点全部体现。同时汤色嫩绿明亮,叶底成朵,通体嫩白,似透明玉体。

2008年以来,黄山白茶在安徽省各级部门的重视关心和地方茶叶经纪能人的不断努力下,黄山白茶的选种、繁育、示范种植与规模化推广不断加快,品牌建设正在加强,黄山甘白香白茶生态园生产的“甘白香”牌黄山白茶2009年获“中茶杯”特等金奖。黄山白茶现已在上海、合肥、北京、苏州等城市拥有一定市场和知名度。黄山白茶作为茶产业的一朵奇葩将香飘到永远。

黄山白茶历史渊源

说到白茶,我们不能不提宋朝第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虽然他是一个不理朝政社稷,搜刮民脂民膏,生活荒淫无度的昏君,但他却是一位少有的皇帝书法家和画家,更是一位对茶叶有独特嗜好和见解的茶痴,他所著的《大观茶论》是最好的注解,也是我们了解有关白茶发展读到最早的科学论著。“……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之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我县白茶生产据宋淳熙年间(1174-1189)《新安志》记载“凤凰山在歙北……尝有凤凰于此。旧产茶,岁产不过二、三斤,熙宁中(1068-1077年),丘寺丞名之为甘白香……”史料佐证我县白茶生产应始于宋代。有人说,自北宋皇帝赵佶在记载了白茶之后,一直到明代的350年中就没有再发现过白茶。没有经过考证,只是姑妄听之。但是,我县重视和发展白茶应是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时任茶叶干部胡武海先生(现已退休),在璜田乡蜈蚣岭村的崇山峻岭之中,偶然发现绿茶的变异种—白茶,经长期观察和反复研究,发现白茶与常茶不同,它具有观赏、营养、经济三大价值,富含氨基酸、铁、锌、硒等营养元素,一般绿茶不能与之相比。该茶外形芽白如玉,叶薄如纸,冲泡后芽叶成朵,香气高爽,汤色清澈,嫩绿明亮,端杯入口,滋味鲜爽,满口甜香,实为茶中珍品。

三、黄山白茶发展现状

于是乎,胡武海先生便在蜈蚣岭村小范围无性繁殖、试种白茶,限于当时历史条件和种种原因,白茶发展终没有形成市场和规模。直到上世纪末,白茶传承人曹月红女士(现为黄山甘白香白茶生态园法人代表),先在桂林镇练江牧场租地选育白茶品种,进行提纯复壮与繁育推广,后因开发区建设,又转战郑村镇三坑、黎民等村进行选种繁育,在县农业委、财政局、科技局、扶贫办,移委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建立了自己的黄山白茶母本园、繁育基地和白茶生产基地,并于2009年注册成立了黄山甘白香白茶生态园。黄山白茶产业化发展规模初显,希望的曙光就在眼前。

2009年,“甘白香”牌黄山白茶样品送到中国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结果表明,氨基酸含量8.0%,茶多酚含量8.0%,儿茶素含量10.4%,是同类茶叶酚氨比的佼佼者。此消息通过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一公布,立即引起业内专家的高度关注,我国首位茶叶院士陈宗懋先生欣然题词“甘白香 黄山白茶”;中国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原中国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砷赞誉“黄山甘白香 徽州贡品茶”;安徽农业大学王镇桓教授称赞“黄山白茶 天赐物种 叶白味鲜 最利康健” 。2009年,“甘白香”黄山白茶首次参加全国第八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以总分94.05的高分力压群芳荣获特等奖。2009年,“甘白香”黄山白茶系列包装参加我县首次农产品包装大赛,产品设计和产品实物双双荣获一等奖。2009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黄山茶叶、名优农产品暨旅游博览会”上,“甘白香”黄山白茶卖出了每公斤11600元的天价。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黄山茶叶暨名优农产品博览会“上,“甘白香”黄山白茶被香港、广州茶商慧眼相中,以每公斤1.6万元的价格商定包销2011年所有的黄山白茶。

四、黄山白茶品质特点

何谓“白茶”,“甘白香”黄山白茶不是茶叶生产中按加工工艺划分六大茶类中的白茶,而是属于绿茶类的一种新品名茶。据有关资料报道,白茶是在低温环境下,由于叶绿素缺失而导致品种发生遗传变异体的一个新品种,是茶树中的特异性品种。白茶虽称白茶,仍属于绿茶类,因为它的鲜叶呈白色(在生长过程中一段时期是白色的),按照绿茶加工工艺制作而成。

白茶茶树的颜色明显较浅,神奇的是,茶树茶芽颜色会随着时令变化而发生改变,如清明前的嫩叶是灰白色的,而到了谷雨时,嫩叶会逐渐转绿直到全绿。而且,白茶的产茶期较短,一般只有一个月左右,这样,白茶就更显得珍贵了。

白茶的形态特征是:春茶时幼嫩,芽叶为白色,当春茶成熟时,其叶由白渐转为白绿相间的花白色,而夏秋茶则是绿色。白茶的品质特征是:外形细秀,叶片莹薄,叶张玉白,色如玉霜,叶脉翠绿,光亮油润;冲泡后形似凤羽,茎翠叶碧;汤色鹅黄,清澈明亮;香气鲜爽馥郁,滋味鲜爽,回味甘甜。由于白茶品种珍稀,风格独特,品质极佳,民间谓之“端茶”,世人推崇,贵为珍品。我国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高度评价白茶,称白茶是“具有观赏、营养、经济三大价值,普通绿茶不能与之相比”。

五、黄山白茶品系划分

黄山白茶(徽州白茶)从感官上和白化程度上看,我们通过观察有三个品系,“黄山1号”(暂定名),白化程度高,叶呈玉白色、莹薄;“黄山2号”(暂定名),白化程度次之,叶白莹薄,叶脉微绿;黄山“3”号(暂定名),白化程度低于黄山“2”号,其叶呈绿白色,莹薄。当然,白茶的白化程度还要视生长的周边环境,海拔的高度及管理水平,从比较的角度来看黄山白茶的白化程度高于同类产品,这与我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优良品种密不可分。由于白茶是在低温下叶绿素缺失的遗传变异体,由于这种茶树代谢机能的特异性,低温时抑制了叶绿素的合成,但显著的提高了游离氨基酸的生成量,因此,早春白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一般均在6%以上,高者甚至达9%。这时其他一般绿茶品的含量只有2%—4%。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由20多种氨基酸所组成,其中茶氨基酸要占氨基酸总量的50%—60%。这种茶氨基酸是茶的特征性成分,到目前为止,其它动植物中均未发现。由于黄山“1”号白化程度高,内含物丰富,风格独特,品质极佳,实属珍稀品种。

六、黄山白茶发展目标

我县的白茶开发迟于安吉十多年,去年我与相关部门赴安吉进行考察学习,感触很深,感慨万千,论产茶历史,安吉不比我们长;论历史名茶,安吉不可与我们比;论自然条件,安吉不比我们好,论茶叶品质,安吉不比我们优,论白茶的发现,安吉没有我们早,而如今安吉白茶可谓是名扬天下,究其原因,我认为除浙江人有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强大的市场开发能力和无风能起三分浪的拼搏精神外,与他们善于发现产品亮点,立即形成合力,坚持数年,持之以恒的发展,不屈不饶的奋斗密密不可分。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白茶产业,企业将重点在做好白茶品种选育和繁育基础上,加快基地建设;加快初制厂清洁化改扩建、引进自动化加工设备、新产品研发与包装;加大品牌宣传与推介、尽快提高甘白香黄山白茶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拼搏,将“黄山甘白香白茶生态园”打造成集产(生态化茶园)、加(清洁化加工)、销(品牌化销售)、学(教学研究与实践)、研(新产品研发)、游(茶乡风情体验游)于一体,使之成为黄山市乃至皖南山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一大亮点,为重振全国第一产茶大县的雄风,造福更多的种茶人而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黄山白茶(徽州白茶)

安徽省歙县现辖行政区域28个乡镇,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

信息来源:歙县茶业网

信息来源:歙县茶业网

四.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黄山贡菊

黄山贡菊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山贡菊也称“贡菊”、“徽州贡菊”,又称徽菊。与杭菊、滁菊、亳菊并称中国四大名菊。因在古代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帝,故名“贡菊”。盛产于安徽省黄山市的广大地域。主产于著名旅游胜地黄山风景区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之间,盛产于休宁县兰田、南塘等地,其生长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品质优良,色、香、味、型集于一体,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被誉为药用和饮中之佳品,是黄山著名,驰名中外。

传说黄山贡菊之所以被称为“贡菊”是因为清代光绪年间,京都紫禁城里流行红眼病,皇帝下旨寻求良方,遍访名医,均未见效。这时徽州知府献上徽州贡菊花干,泡后内服外洗,眼疾即愈, 一时徽州贡菊花名扬北京城,并被钦定为贡品。 黄山贡菊

.黄山贡菊原称“徽州贡菊”,又称徽菊,是从菊花群体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主产于著名旅游胜地黄山风景区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之间,盛产于休宁县兰田、南塘等地,其生长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品质优良,色、香、味、型集于一体,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被誉为药用和饮中之佳品,是黄山著名,驰名中外。清末光绪年间,北京紫禁城里流传红眼病,皇帝下旨,遍访名医良药,徽州知府献上徽州菊花干,京人泡服后眼疾即愈,于是徽菊名气大振,被尊称“贡菊”。贡菊历来被当作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并出口东南亚。“黄山贡菊”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之功能,可治伤风感冒、疔疮肿毒、血压偏高及动脉硬化等症。用它调配其它药物可以制成桑菊感冒片等成药和菊花晶等饮料。可以泡茶、泡酒,常饮可“清净五脏,排毒健身”,有延毒美容之功效。饮用过的菊花晒干后还可充作枕芯,使人清凉降火,明目醒脑。“黄山贡菊”的制作十分讲究,鲜菊采下后,先用竹簟阴置凉干,然后用炭火悉心烘烤,成品后的贡菊以朵大色白者为佳。“黄山贡菊”是从菊花群体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原产于歙县金竹岭一带,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据民间传说,“黄山贡菊”原是宋朝徽商从浙江德清县作为观赏艺菊引进的。在一大旱之年,有许多人得了红眼头痛病,有人采用鲜菊花泡水将火,十分灵验。 以后人们经常用鲜花或菊花干泡水泡茶,医治目赤羞明、胆虚心燥等病。从此,这一带农家门前屋后广种菊花,为了久藏又特意烘制成干菊花,金竹岭由此闻名远近。清光绪年间,北京紫禁城里也流传红眼病,皇上下旨,遍访名医良药,黄山知府献上黄山菊花干,京人泡服后眼疾即愈。于是徽菊名气大振,被尊称“贡菊”。 贡菊历来被当作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并出口东南亚。

历史渊源

“黄山贡菊”是从菊花群体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既有观赏价值

.,又有药用功能。据民间传说,“黄山贡菊”原是宋朝徽商从浙江德清县作为观赏艺菊引进的。在一大旱之年,有许多人得了红眼头痛病,有人采用鲜菊花泡水降火,十分灵验。以后人们经常用鲜花或菊花干泡水泡茶,医治目赤羞明、胆虚心燥等病。从此,这一带农家门前屋后广种菊花,为了久藏又特意烘制成干菊花。清光绪年间,北京紫禁城里也流传红眼病,皇上下旨,遍访名医良药,徽州知府献上徽州菊花干,京人泡服后眼疾即愈。于是徽菊名气大振,被尊称“贡菊”。.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通过了对黄山贡菊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批准自2004年8月9日起对黄山贡菊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公告2004年第105号)。

地域保护范围

黄山贡菊原产地域范围以安徽省歙县人民0《关于请求将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列为黄山贡菊原产地域的请示》(歙政[2003]109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安徽省歙县所辖行政区域。

五.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祁门瓷器

祁门盛产瓷土,但在古代,瓷器生产却不多。据考证,祁门生产瓷器至少始于明代,在《中国瓷器》书中就有记载:“窑址名称:祁门窑;所在地:安徽祁门县;烧制年代:明。”但一直到民国时,都只有零星生产,没有多少影响。

建国后,祁门开发利用瓷土资源,于1958年以原公私合营祁门瓷土厂为基础,设窑开始烧制瓷器,并在金字牌建设瓷厂。次年国庆前夕,烧制成功第一窑“献礼瓷”向国庆10周年献礼。自此,祁门瓷器生产开始起步,并飞速发展。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现在祁门已有多家瓷器生产厂家,能生产日用瓷、工艺瓷、旅游瓷、仿古瓷等各类产品品种。

祁门瓷器花色品种丰富多样,琳琅满目,造型优美,画工精细,既充分反映了祁门瓷土的优异品质,又体现了祁门瓷器生产者的精湛技艺。产品装饰多种多样,既有粉彩、贴花、青花,也有结晶釉、颜色釉和多种艺术釉。产品品种中日用瓷有各类碗、壶、杯、盘、匙、坛等餐具和用具;工艺瓷有各种花瓶、笔筒、挂盘、釉面砖、壁画等。1972年问世的“双龙茶杯”采用竹节造型,自然别致,画面是根据神话传说中的双龙戏珠设计的,粉彩描金,富贵古雅,曾经荣获安徽省轻工业厅优质奖,畅销东南亚、北美等地。薄胎瓷是祁门瓷器的艺术珍品,系采用太和坑瓷土为基本原料,精心制作而成,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为其四绝。一只口径达13.5公分的薄胎碗,仅重75克,最薄处不到0.5毫米,通光处可清晰地看到背面的山水图画。

祁门瓷器在国内外颇负盛名,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精制过一批青花、十字花和描金的迎客松烟缸、茶具,胎体晶莹,花样清新,美观大方,充分展示了祁门瓷器的风采。祁门瓷器遍销于国内外各地,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摘自《祁门风物》)

六. 安徽省 黄山市 黄山区 徽州烧饼

徽州烧饼远近闻名,已经有多年的历史。“香甜两面黄、外扣芝麻内插酥”是徽州烧饼传统的独特风格。

还没走到洪记,远远就闻到了烧饼烘焙出的香味。走进洪记,刚刚出炉的小烧饼金灿灿,一口一只烧饼用肥猪肉丁加梅干菜做陷,芝麻撒面。然后放入特制的大炉中,烤熟取出。香味浓烈,既酥又脆,层层剥落,满口留香。外面酥,里面松,油润不腻,路人游人人人赞赏。

吃法杂谈:洪记烧饼当然是刚出炉的最好吃,既香又酥,不过对远道而来的游客,买了洪记烧饼带回家,想吃刚出炉的口味,必须将烧饼放在平底锅上,锅底抹点油,用小火烤,香味便会慢慢溢出来,口感也跟新出炉的一模一样。或者放在微波炉里高火1分钟,等冷却后再吃也OK的

七.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徽菇

徽菇是徽州香菇的简称,为我国最负盛名的四大名菇之一,1990年12月全国香菇专业会议确定全国十大名菇,徽菇高居首位。

徽菇以其色鲜味浓、肉厚质嫩、香气沁脾和较高的营养药用价值等特点独成品系,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矿物质以及多种维生素,仅氨基酸就多达18种,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中的7种,并含有30多种酶。

徽菇作为山蔬珍品,其味鲜美可口,尤以香气浓郁著称,历来为徽菜中的上等原料,且不论作辅料还是作主料,不论红烧清炒还是熬汤,样样皆宜。传统徽菜中,以徽菇为原料的佳肴很多,如油焖香菇、香菇石鸡、香菇菜心等等,均脍炙人口。

徽菇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明代祁籍名医汪机、陈嘉谟、徐春甫等都十分推崇香菇的药效,诸家本草记述:“常食香蕈,延年轻身,益智开心,坚筋骨,好颜色”;“大能益气,助食及理小便失禁”。民间至今袭用香菇治疗小儿水痘、麻诊,解毒菌中毒,治头晕头疼,降血压,预防感冒和人体各种粘膜溃疡、皮肤炎症、身体衰弱、坏血病、佝偻病、肝硬化等病症。

祁门是徽菇主要产地,祁门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香菇生长。起先祁门香菇为天然生长,到了明末清初,开始用人工栽培方法生产。经过数百年不断改进,尤其是解放以来,大力推广段木接种法以及袋料栽培新技术,祁门徽菇产量有了突破性进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年产量已达百吨以上,畅销于国内外市场。

祁门香菇按品质和外观可分为花菇、厚菇和平菇,均是徽菇中的上品,在同类产品0类拔萃,其中,由山华集团生产的“山华”牌徽菇在第3届全国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名闻遐迩。1996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孙起孟为祁门生产的香菇题名为“黄山徽菇”。

(摘自《祁门风物》)

八.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蕨粉圆子

蕨粉圆子

蕨粉是用山蕨根捣碎洗出来的淀粉。山蕨有着与其瘦小的身躯不相称的盘根错节的褐黑色的根系,分布在其下面尺把深的泥土层中,富含淀粉。

记得以前乡村里农民在挖茶棵或是冬闲时都会从山坡地里挖回一捆捆的蕨根,用水洗净后放在石槽内舂烂成糊状,然后装在一只白布袋中放入一个装着水的木桶中使劲揉洗,直到袋中成了清渣。这满桶的浆水沉淀一个晚上,第二天清早上面就成了清水,所有的淀粉全沉淀于桶底。从容地倒掉上面的水,桶底的淀粉细腻灰白,约有三五寸厚,煞是喜人。用菜刀将淀粉一块块地铲下,放入竹匾中晒干,就是所谓的“蕨粉”了。

做蕨粉圆子也比较考究,先在大铁锅里用文火将蕨粉反复翻炒,让其干透成细粉(这样调做的圆子蒸熟就不会出现生粉子),再将猪肉(肥精适宜)、豆干(多用五香干)以及香菇、冬笋、虾米等配料切成细丁,放入细盐、味精等作料,倒进炒细的蕨粉中混合均匀,然后加入适量开水,搅调成硬糊状,再轻搓成一个个圆子(稍大于乒乓球),放入蒸笼大火蒸制熟透即成。其味鲜软、柔韧适口,有时再将其下锅添加葱蒜等作料,用猪油烩一下,味道更佳。

除蕨粉圆子外,还有用葛粉做的葛粉圆子。葛是一种野生藤本植物,祁门乡间山上也常见,其根部粗大富含淀粉,挖回后用同样的方法提取其淀粉,就是葛粉。葛粉比蕨粉白些,做圆子的方法也是一样的。

蕨类和葛粉均为野生,不施化肥农药,都是难得的天然绿色食品。只是如今茶园多用除草剂,山坡地又多已造林和开发利用,所以蕨和葛越来越少,成为珍稀之食品了。现在饭店多以山芋淀粉代替做圆子。味道自然就稍逊多了。

山蕨 水蕨

山蕨属凤尾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孢子繁殖,一般每年清明前后萌发。山蕨多生于山地阳坡或半阳坡阳光充足之处,土壤深厚之处的蕨出土长成6-8寸长时分外粗壮,因顶端之冠呈“如意”状,故而又称“如意菜”。

食用山蕨的历史记载较早,在《诗经》里就有“陟彼南山,言采其蕨”的记载,周王朝时祭祀神灵,还把蕨菜作为贡品之一,可见其历史悠久,弥足珍贵。祁门人将山蕨作菜肴,其烹调方式相当考究,现作简单介绍。将采来的山蕨掐去下端老的部分,再掐成寸许的小段,洗净后先在锅中红锅翻炒(先不放油),直至其水分渐少成干瘪状时,将其拢向一边,放油下锅,油热后放盐,翻炒,再放入蒜叶和少许酱油味精即可起锅。如不放蒜叶亦可放入酸腌菜少许,风味亦不同。如此爆炒山蕨清香爽口,食之开胃。

山蕨还可以放入开水锅中稍煮一会,捞出后晒干备食。干山蕨炖鸡、炖腊肉,美味无比。山蕨的根茎还可以提取淀粉食用(下节中将专门介绍)。

水蕨是蕨的另类,因其多生长在溪涧旁,河边潮湿处而得名。早春抽茎,绿如翡翠。水蕨食用期较长,直到其叶片展开,仍未变老变硬时,仍可采食。祁门乡土菜“水蕨炒腊肉”尤如绿翡翠、红玛瑙,其色香味俱佳、味道清香,堪称“菜之美者”。

九. 安徽省 黄山市 黟县 苞芦松

苞芦松是安徽黄山著名的一个零食小吃。苞芦松用山区的山苞芦为主原料制成。山苞芦为山上种植的一种玉米。先将山玉米磨成细粉,经细粉箩筛去皮层,和水搅拌煮成糊状,经冷却凝固再用特制的弓刨成薄片,然后将薄片置于竹匾上晒干即成。食用时,将薄片投入滚油中炸,薄片舒展膨胀上浮即可捞起。

十. 安徽省 黄山市 徽州 徽州石鸡

徽州山谷洞穴中,有着一种与毒蛇共栖的"胸蛙",俗名"石鸡",是徽菜中特色的制作材料,石鸡无论是红烧,还是清蒸,扑鼻的香味,丰满的后腿,比鸡肉有过之而无不及。徽州的风味名菜"清蒸石鸡",清汤见底,盖碗清蒸原味不失。多吃石鸡,夏天可以不长痱子和疮。石鸡是大补食品,每一个来黄山观光的游客,都为能吃到这种美味佳肴而高兴不已。
黄山裕美土特产有限公司黄山区土特产哪里有得卖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