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新仓必买特产 平湖四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5-23 23:18:41

一.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湖黄桑鱼

黄桑鱼,又名嘎牙子、金丝鱼,天然分布于东平湖水域的底层,为野生肉食肉性鱼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内黄桑鱼最多,一网可捕四五十公斤,据渔民说,1964年时,雨后撑船下湖,可看到成群的黄桑鱼露头于水面,日捕获量上千公斤。但那时黄桑鱼价格十分便宜,市价仅0.16元1公斤(而现在已高达16元1公斤)。在八十年代后,由于过度捕捞,产量已明显下降。目前年产量约120吨左右。

黄桑鱼背部黄绿色,体侧黄色并有断续的黑色斑块,体裸无鳞,头大宽平,眼小,口裂大,背鳍硬刺,具有锯齿,胸鳍呈扁形。硬刺强大,这于其底栖肉食性是相适应的。

黄桑鱼肉质细嫩,味鲜美、少刺,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据测定,黄桑鱼可食用部分在74%以上,蛋白质含量高达28.7%,脂肪含量为2.5%,此外还含有大量的钙(2.65%)、磷(0.15%)、铁(0.02%)以及大量的微量元素。适合于各种烹调方法,可以做成许多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佳肴,如金丝鱼片,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咸,色美。黄桑鱼还有健脑、补血、调中益阳等保健功能。

近年来,宴席上,多喜欢用黄桑鱼做汤菜。

二.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湖大青虾

东平湖大青虾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东平湖大青虾是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东平湖的。东平湖大青虾生食鲜嫩、清新,肉质细腻,弹性好;清炖后通体鲜红美艳,食之香气扑鼻,肉质嫩,味道鲜,入口爽滑。实为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赏心悦目之美食。

东平湖大青虾,又名“沼虾”,俗称河虾,属十足目长臂虾科沼虾属甲壳动物,因大多生活在湖沼、池塘和河流中而得名;又因其体色青蓝并伴有棕绿色斑纹,形如竹节而个体大,故名大青虾。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的水产品。东平名菜蒲笋炒虾仁,即是以湖产大青虾为原料。

大青虾雌雄异体,雄体较大。它有三对步足,第一对步足,一般称为小螯,是用来钳住小水生动物送入口内吞食的;第二对步足非常粗大,其长度接近或超过体长的2倍(雌虾第二对步足只相当于体长);第三对步足基部外侧各有一个黑点。繁殖季节抱卵的雌虾,体色格外深,多为青褐色。

大青虾的生长速度很快,一般4—5月孵化的虾苗生长45天后体长达3厘米,性腺已发育成熟。一般一年繁殖2次,第一次在4—5月份,称“霉虾”;第二次7—8月份,称“秋虾”。大青虾的寿命一般14—18个月,越冬后的大青虾,一般7月上旬即开始死亡,进入10月份后老虾全部退出生活舞台,让位于新生代。 大青虾是广温动物,只要水温不低于0℃,均可正常生活,14℃以上开始摄食,最适生长水温25—30℃,其对突然降温的适应性很强。大青虾喜欢清新水质,要求溶氧较高,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大青虾喜欢泥底,特别是水草丛生的泥底上栖息,也比较喜欢浅水环境,除了越冬移入较深水层外,生长季节一般不超过1米。水草在大青虾生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直接影响青虾的成活率和产量。大青虾性凶猛,食性很杂,在幼虾阶段以浮游生物为食,成虾阶段则以水生植物的1落叶、丝状藻类以及水生动物的尸体为食。在食料缺乏时,往往出现大虾吃小虾,强虾吃弱虾,相互撕杀吞食的现象。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大青虾对各种养鱼饲料均善食,如米糠、麸皮、豆饼等。

东平湖大青虾产量高,年产量约300吨左右,为我省青虾之冠。大青虾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且易保鲜,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现在,大青虾已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我县水产渔业公司以大青虾和白糖为原料烤制的甜味虾串,色鲜味美,出口到日本,十分受欢迎,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

东平湖大青虾苗种丰富,对饵料要求不严,易于人工养殖且具有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的特点,属于“短、平、快”养殖项目,它所具有的这一优势,使其成为东平湖库区的主要水产养殖品种之一,为渔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增收途径。

所在地域:

山东

申请人:

东平县第一淡水养殖试验场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东平湖大青虾分布在整个东平湖。东平湖总面积627平方公里(其中新湖区418平方公里,老湖区209平方公里),老湖区常年水面166.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全湖蓄水46米时,蓄水总量40亿立方米。沿湖有新湖、老湖、银山、旧县、斑鸠店、戴庙、州城、商老庄、东平9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东平湖大青虾的地域保护范围为整个东平湖,保护区范围面积为166.7平方公里,产量1200吨,地理坐标为:A点:东经116°12′17.99″,北纬36°07′10.44″B点:东经116°06′25.26″,北纬35°57′45.14″C点:东经116°13′45.11″,北纬35°54′11.77″,D点:东经116°18′27.67″,北纬35°56′05.16″。

三.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湖鳌花鱼

鳌花鱼,又叫桂鱼、鳜鱼,属于分类学中的脂科鱼类。它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中的一种。鳌花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向为鱼中之佳品。唐朝诗人张志和写下的著名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赞美的就是这种鱼。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湖内鳌花鱼较多。据老湖镇老湖村渔民介绍,1971年,他们用专用渔网,一天可捕获七八十公斤。这种鱼长不大,一般重1公斤左右,渔民捕到最大的个体是约2公斤重的母鱼。

鳌花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性凶猛。刚从鱼卵中孵化出的鳌花鱼苗就以别种鱼苗为食。成鱼扑食的对象,主要是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小型鱼类、小虾和小甲壳动物。与它的食性相适应,它的嘴长在端位,并且很大,下颔突出,上、下颌骨上有许多犬状齿;它的背鳍很发达,几乎占居整个背部,前部有12个锋利的硬刺,臀鳍有3个硬刺;鱼体色为较鲜艳的黄色,并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纹;鳞细小,圆形。它利用身上的花纹为保护色,常常栖息于缓流并有水草丛生的沿岸水域的下层,有时潜伏于泥穴中,窥视摄取食物,一旦发现目标,便悄悄游近,瞅准时机,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袭击。鳌花鱼到冬季多在深水中越冬。

东平湖鳌花鱼一般长到3年,体长达到25厘米时即性成熟,繁殖期在6月份。产卵期间,在稳缓的水流中,可看到雄鱼追逐着雌鱼,雌鱼将卵产于水中,雄鱼也随着排出精子,精子卵子在水中相遇而受精。鳌花鱼的卵为浮性卵,但稍重于水,所以可保持在流动的水层中,随波逐流,并继续它的发育生长。当水温在23℃—25℃时,只需50多个小时,小鱼即可破膜而出。鳌花鱼的生长速度较快,吃的又是些经济价值不大的小型鱼类,其本身又是水中珍品,很受消费者欢迎。1965年以前,东平湖里鳌花鱼产量较高,是鱼市上的常见鱼。以后由于过度捕获,资源显著减少。今后有待于保护发展,恢复这一名贵鱼种的群量。

四.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湖餐条

餐条俗称白条,餐条,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餐属的一种。餐条是东平湖常见鱼类,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最多,常常形成鱼汛。据老湖镇老湖村渔民介绍,1961年10月出现阴雨天,湖内有大面积餐条出现,两条船用30米长、20米宽的大兜网对拉,一天可捕获5000多公斤鱼,有的船捕捞竟达上万公斤,其中主要是餐条。八十年代以后,由于湖内出现炸鱼、电鱼等灭绝性不法捕捞行为,餐条数量已大大减少。现在单船作业日捕获量不过5公斤。全湖年产量约200吨。

餐条体长,扁薄,腹棱自胸鳍基部至-。鳃15—18,侧线在胸鳍上方向下急剧弯折,侧线鳞48—57片,背鳍有光滑的硬刺。

餐条行动迅速,常成群游弋于东平湖浅水区上层,杂食,主食无脊椎动物,在东平湖每年的5—6月份产卵,产卵时有逆水跳滩习性。分批产卵,卵粘附于水草或砾石上。餐条为小型鱼类,一般体长100—140毫米,最长达240毫米。

东平湖餐条作为一种纯天然绿色水产品深受人们的喜食。“烙饼卷餐条”这一东平传统名吃成为招待客人的必备食品,前来东平湖观光旅游的中外游客都喜品尝这一风味。

五. 福建省 宁德 古田 平湖葡萄

葡萄是平湖镇四大水果之一,全镇已种植4200亩葡萄,总产量可达3300多吨。品种有早熟的京秀、京亚、早红提等,中晚熟的有京亚、美人指、红地球、巨峰、亚都蜜、藤稔、高妻、皇家秋天、克伦生等20多个。种出的葡萄色泽好,品质佳,鲜嫩可口,深受广大市民的青睐。

联系人:古田县平湖镇联动办

电话:0593---3576777

六.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湖毛蟹

东平湖毛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又称河蟹、螃蟹。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绒鳌蟹属。毛蟹体宽扁平,背部呈墨绿色,腹部白色,五对胸足伸展于身体两侧,左右对称。第一对螯足特别发达,呈钳状,前部密生绒毛。蟹壳表面凹凸不平,分成多个小区,每一个小区与内脏相应。

毛蟹为杂食性动物,穴居,夜间觅食,荤素皆宜,但偏爱动物饵料,喜食鱼、虾、蚌、螺动物内脏。既能酷食,也忍饥饿,食物不足时,同类相残,食物丰富时便大量摄食,并将营养贮藏起来。

毛蟹为洄游性水产动物,在淡水中生活两秋令即可达到性成熟。至秋匀之交,自江河顺流入海,进行0产卵。雌蟹将卵抱于肢间,第二年早春或初夏回游到河口附近孵化,经变态成为幼蟹。幼蟹随湖水进入河口,而后逐渐迁移到淡水水域中定居生活。近年来,人工孵化蟹苗数量大增。

东平湖毛蟹因个体大、膏满、黄实、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倍受人们喜爱,是国内外市场上的畅销产品。据史料记载,1958年以前,东平湖内有一定数量的毛蟹,自陈山口大闸兴建后,切断了毛蟹的洄游途径,加之黄河水位不固定而绝迹。自1975年开始向东平湖人工放流蟹苗450千克,毛蟹产量大幅度上升。近年来,随着人工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毛蟹池塘代养殖已逐步推广。2000年,全市池塘养殖面积5000多亩,网围养殖面积达1.2万亩,年产成蟹500余吨。

七. 浙江省 嘉兴 平湖 胡葱

平湖种植葱历史悠久,明清时期以细而香的龙爪葱最有名。民国时期,所在产庄基胡葱为上品。庄基胡葱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可以调味、去腥、杀菌,又能发汗健胃,是一种保健营养蔬菜;多食葱白,对于心血管病人减少胆固醇积累、避免发生血栓及防治呼吸道传染病均有好处。( 平湖)

八.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湖菱角

东平湖菱角又称青菱,为东平湖之一。按角的多少可分为四角菱、三角菱、两角菱和无角菱。青菱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干果可以加工成菱粉、冰淇淋,糖汁菱角,可以做糕点、酿酒、制糖等。

菱角,又叫水栗芰实,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我国,栽培历史已在三千年以上。东平湖菱角历史悠久,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东平湖被称为大野泽时,湖内即有菱角生长。据老渔民介绍,1948年秋天,湖里菱角遍布,几乎难以行船,一派丰富景象。不幸的是,正逢收菱季节,1军队强迫渔民们到东平湖入黄河处的鱼山挖工事,湖菱无人收摘,全部落入湖底。接着黄河发大水,倒灌入湖,菱角都被埋入泥沙之下。

建国前,东平湖里的菱角皆为野生,产量很低。1950年,在现在的东平湖二级库区新湖乡王洼附近水域中,首次进行人工播种,面积约上万亩(那时,东平湖水库尚未修建,仍为自然滞洪区,水域可达梁山县境内),1951年再一次扩种,全湖面积达到7万亩之多,菱角长势很好,年总产量估计可达400万公斤以上。当时,东平湖隶属东平、梁山、平阴三县管理,各县沿湖渔村,家家都有采菱船,菱角是渔民致富的重要途径。1955年后,由于湖里连年发生金花虫灾害,对菱角生长危害很大,致使湖菱面积急剧减少,产量大大下隆。1958年东平湖水库建成,特别是对东平湖进行调蓄水运用,划分成二级湖管理以后,水域面积大大缩小,湖里产菱水面也相应减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期,湖菱面积大约5万亩左右,年产菱角约300万公斤。

菱分为二角菱、四角菱和乌菱,东平湖内以两角菱居多。菱性喜温暖湿润,需要充足的阳光,不耐霜冻,必须在无霜期生长。从种子发芽到第一批角果成熟约180天,结果期持续30天。每年清明前后,水温10℃左右,菱角在水下泥中生芽、抽茎、茎端生叶四、五片,在水下展开。叶两型,沉浸叶羽状细裂,水上叶菱形。叶柄有浮囊、出水飘浮水面,继续在茎上分叉,株稠分叉少,株稀分叉多。夏末秋初开花,花单生于叶腋,白色或浅红色。花受精后、掩入水中长成果实。渔民有“七月菱老,八月菱落”的谚语。菱耐深水,夏秋水深2~3米的河沟湖荡均可种植。水底土质以肥沃松软,富氮腐殖质为宜。

东平湖菱角的食用部分主要是种子即菱果,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克菱米含碳水化合物46.5克、蛋白质5克、脂肪0.7克、钙36毫克、磷165毫克、铁1.6毫克及其他微量元素,另外还含有麦角甾、鞣质及少量维生素。菱即可生食,又可当菜熟食。生食以刚从菱蔓上摘下来的嫩菱为佳。嫩菱不但形态可爱,而且皮脆肉嫩、质鲜清香,食用起来甜而不腻,淡而有味,到口消渴,齿颊留香。熟食则以老菱为上乘,老菱肉质雪白如银,炖、烧、煨、煮皆可。菱烧瘦肉、菱炖子鸡、菱炖排骨等均喷香诱人。

菱角去皮后成菱米,菱米有“水栗”之称。菱米磨成菱粉后,可代粮做馒头、烤饼、凉粉、糕点等食品,也可以用于酿酒、制糖等。东平县饭店、宾馆近年来开发的以菱米为主料、辅以白糖做成的菱粉窝窝头,香甜可口,不仅是招待客人的名吃,更成为旅游者喜爱的食品。为了方便消费者购买,一些沿湖民营企业选取优质菱角,经过深加工,制成了包装精美的袋装菱米,成为人们喜爱的馈赠佳品之一。

东平湖菱角不仅是美果佳蔬,同时还具备良好的药用功能。中医学认为:菱性味甘、凉,生食可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熟食则益气健脾、去疾强身。《本草纲目》记载:“菱性甘平,能解暑气积食、消渴,可补脾胃,强脚膝,健力益气,行水,解毒。”《唐本草》曰:“菱作粉极白润宜人。”《齐民要术》称:“菱为上品药。食之,安中补脏,养神强志,除百病,耳目聪明,轻身耐老,多蒸曝,蜜和饵之,长生神仙。”《滇南本草》说:“菱可治一切腰腿筋骨疼痛,周身四肢不仁,风湿入窃之症。”现代医学认为,菱角果肉还有抗癌的作用。菱全身是宝,其壳、茎、蒂等均入药。临床实践表明:以菱角壳煎汤内服,主治泄泻脱肛、痔疮,外用可治疗黄水疮等病症;用隔年老菱角壳、烧存性麻油调敷,亦可医黄水疮;取鲜菱茎50克煎汤内服,可治疗胃溃疡;菱蒂捣泥外敷或取其蒂中鲜水外敷,能除各种疣赘。

九.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湖芡实

芡实是水生植物“芡”的果实种子,亦称“鸡头米”。据史料记载,东平湖芡实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因其质量好、产量高、食用药用用途广而闻名。

东平湖芡实素以子粒大、米仁饱满、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等特点而著称。据化验分析表明,每百克米仁肉中含水量碳水化合物32克、蛋白质4.4克、脂肪油0.2克、硫胺素0.4克、核黄素0.08毫克、尼克酸2.5毫克、抗坏血酸6毫克,还含有钙9毫克、磷110毫克、铁0.4毫克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等。它不仅可以食用,而且还具有很高的医用价值。据《本草纲目》中记载,芡实能“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本经》中也记有“主温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芡叶可治胞衣不下,吐血之症;茎在《本草图经》中称花嵌,能“止烦渴,除虚热”,生熟皆宜;根能医治疝气、白带、元名肿毒等症。

芡实系睡莲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适生于湖泊、坑塘水深在一米左右、软泥底的水域。东平湖地处黄河下游,水域辽阔,水质良好,湖内底质肥沃,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根据资源调查资料,东平湖泊面积为23.19万亩,其中有三分之二属于水深不足2米的浅水域,适于芡实的生长。

东平湖芡实生产,在五十年代以前是靠天然下种,自然繁殖,沿湖群众自由采收,因此产量不稳,质量也难以提高。六十年代,采取了引进良种、扩大养殖面积等一系列措施,于1963年从江苏省引进了“南芡”品种,面积迅速发展到3万亩,年产芡实40万千克。东平县自1970年开始对东平湖的芡实生长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以来,养殖面积不断扩大,1977年曾达8万亩,年产量达到100万千克以上。2000年芡实种植面积达2万亩,收获芡实200万千克,创产值400多万元。除国内广泛应用于制药、烹饪、食用和饮料加工等外,每年出口达40~50万千克,用含芡实配制的“唐龙健身酒”名扬四海,打入了国际市场。

平湖特产排行榜前十名平湖十大特产排名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