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市平昌县特产 四川巴中最火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5-17 01:29:02

一. 四川省 巴中 通江县 通江香菇

通江香菇源于野生,自古以来称为香菌,民间采食作菜肴。段木香菇的起始年代已无从考证,木悄香菇始于1997年。

生产工艺:

第一年,耳树选择、砍树、剔枝、截段、人工接种、发菌管理、起架管理、采收加工;第二年,越冬管理、起架管理、采收加工;第三年,越冬管理、起架管理、采收加工。木屑香菇生产工艺:备料、配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养菌、转色、上架(入畦)、出菇管理。

独特品质:

通江香菇是以优质树木作为栽培材料,因此产品明显优于比国内其它地方以棉籽壳、草料、甘蔗渣等原材料生产的产品,具有肉质嫩脆,味道鲜美,香气沁心,营养丰富,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是宴席和家庭烹调最佳配料之一。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延年益寿的佳品。元朝吴瑞的《日用本草》载:香菇可“益气不饥,治风破血”。清朝黄宫绣的《木草术经》曰:“香菇味甘、性平,能益气助食及理小便失禁。”民间把香菇用来辅助治疗痘疮、麻疹、解毒、治头晕、防感冒、降血压、治皮炎、身全衰弱、坏血病、佝偻、肝硬化等病症。就营养价值而论,据化验,100克干香菇中,含蛋白质13克,脂肪1.8克,碳水化合物54克,粗纤维7.8克,灰分4.9克,钙124毫克,磷415毫克,铁25.3毫克,以及维生素B1、B2、C等。在香菇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多达18种,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香菇就有7种;脂肪中含有大量的亚麻油酸,灰分中含有大量的钙、铁、锰 等造血物质。此外,还含有一般蔬菜所缺乏的维生素D原260克,可转化为维生素D,增强人体抵抗力,并帮助儿童的骨骼和牙齿生长。在香菇中含有的30多种酶,是纠正人体酶缺乏的独特食品。据日本研究,香菇治疗胆固醇动脉硬化、肝硬化和抗癌具有显著效果。因此引起国际上的重视。

2005年通江县栽培段木通江香菇菌种70万瓶,产菇(干品)700吨,产值2520万元;栽培木屑通江香菇680万袋,产菇(干品)680吨,产值2720万元;自1997年起至今通江香菇就销往日本,东南亚等国。

二. 四川省 巴中 巴州区 川明参

川明参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川明参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川明参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品,即可药用,也能食用,是集医疗、食疗为一体的古之贡品。具有补肺、健脾、强身等功能,国内市场每年需求量2万吨以上,我市积累了川明参种植的经验,常年种植1万亩,产量约5000吨以上,目前,已建立了3万亩川明参种植基地,年产川明参2万吨,且我市双林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已研制的川明参泥,产品生产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权,产品1994年、1995年获四川省优秀产品称号。年产量300吨,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广州、深圳等全国20个大中城市。( 巴中)

巴州区川明参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种植历史悠久。川明参在巴州区习惯称沙参,又名土人参,伞形科草本植物,疗效与保健功能与野生人参相似,是秦岭--大巴山南麓特有的气候条件下多年生的绿色植物。野生川明参在巴州区大多数乡镇零星分布,面积100 hm2。野生川明参主要生长在光照较少的灌木丛中,任其自由生长,基本没有开发利用。栽培川明参主要是渔溪、三河场、花丛、九镇等乡镇,面积533.3 hm2。

巴州川明参既是大宗中药材,又是高级营养保健品,曾是古代宫廷御用贡品,具有安胃养胃、润肠解毒,清利肺热,益肝明目,强筋补血气之功效。巴州川明参主产渔溪,通常称为渔溪川明参,属地方,经过三百余年栽培,是迄今为止很优良的川明参品种。经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及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化验,巴州区川明参内含18种氨基酸、糖、钙、多种维生物和多种微量元素,是不可多得的营养丰富的环保绿色产品,具有质嫩,粉足,汤鲜等特点,其药用价值早载入《全国中药汇编》及《四川中草药大型文献》,有健身、护颜、养神、清肺、化痰、健脾、滋阴等功效,大多用于健身补品和食用配料,老少皆宜。

目前,巴州区已形成了巴州川明参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先后建立了巴州川明参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巴州川明参绿色产品认证基地,培育了多家巴州川明参生产企业,研制出了巴州川明参饮料、罐头、茶叶、保健酒等系列产品,2010年,巴州川明参产值近3亿元,巴州川明参产业和相关产业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余人,带动了运输、餐饮、住宿、休闲等相关产业的加速发展,增加相关行业收入近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三. 四川省 巴中 平昌县 巴中腊肉

巴中腊肉,是巴中人在每年小寒过后,家家户户都开始杀年猪,将所杀年猪加工成块,用盐浸泡一月左右,再吊在火塘上用柏桠枝烧火烟熏而成,这种腊肉香味可口,而且保存一两年不腐烂。民间还将杀年猪的鲜血与豆腐、糯米加工制成血丸,作待客的风味菜。

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宁王,兵败南下走巴中,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qEa

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到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西部地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qEa

腊肉的制作全过程分备料、腌渍、熏制三步:qEa

1、备料:取皮薄肥瘦适度的鲜肉或冻肉刮去表皮肉垢污,切成0.8—1公斤、厚4—5厘米的标准带肋骨的肉条。如制作无骨腊肉,还要切除骨头。加工有骨腊肉用食盐7公斤、精硝0.2公斤、花椒0.4公斤。加工无骨腊肉用食盐2.5公斤、精硝0.2公斤、白糖5公斤、白酒及酱油备3.7公斤、蒸馏水3—4公斤。辅料配制前,将食盐和硝压碎,花椒、茴香、桂皮等香料晒干碾细。qEa

2、腌渍有三种方法:(l)干脆。切好的肉条与干腌料擦抹擦透,按肉面向—下顺序放入缸内,最上一层皮面向上。剩余干腌料敷在上层肉条上,腌渍3天翻缸;(2)湿腌。将腌渍无骨腊肉放入配制腌渍液中腌15一18小时,中间翻缸2次;(3)混合臆。将肉条用干脆料擦好放入缸内,倒入经灭过菌的陈腌渍液淹没肉条,混合腌渍中食盐用量不超过6%。qEa

3、熏制有骨腌肉,熏前必须漂洗和晾干。通常每百公斤肉胚需用木炭8—9公斤、木屑12一14公斤。将晾好的肉胚挂在熏房内,引燃木屑,关闭熏房门,使熏烟均匀散布,熏房内初温70℃,3—4小时后逐步降低到50—56℃,保持28小

四. 四川省 巴中 南江县 长赤麻饼

四川南江县“长赤麻饼”为长赤镇三绝之一,又名“空壳子麻饼”。因其独特的中空、薄皮、香脆、纯甜、价廉而远近闻名。相传明末清初“湖广填川”之时,有一柯姓人家,以“神仙面”(白泥巴)烧饼给其儿食用,为求易熟省面而挖成中空。后此法传广为流传,因其脸上有麻子,故传为“柯麻子”、"麻柯子"、"麻壳子”。后有清朝商人向宝和,改以糯米麦芽熬成饴糖作皮料,从玉米中提炼出馅心糖、揉以面粉、芝麻、香油、置平底傲子锅炕制而成,其独特技艺为地方一绝。长赤麻饼加工工序繁杂,其材料选择精细,烤制技术过硬。脆、香、爽。口感堪称一绝!

五. 四川省 巴中市 通江县 菜豆腐稀饭

菜豆腐稀饭 先将黄豆制成嫩豆腐,然后将嫩豆腐划成小块,再放入酵子水(制嫩豆腐的水)稀饭内煮。吃时,加油辣子、葱蒜姜椒等佐料。营养丰富,老人最喜吃,有“菽水养亲”的情味。

六. 四川省 巴中 平昌县 江口青鳙

江口青鳙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平昌江口青鳙是平昌县著名,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平昌江口青鳙营养丰富,肉质坚实脆嫩、十分鲜美,鱼肉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较高的粗蛋白,比普通鱼高3.07%,被视为珍贵食品。近年来,平昌县通过“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结合平昌县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水产业。为了进一步提高平昌江口青鳙市场竞争力,平昌县严格按标准、按要求组织相关单位进行生产、养殖,其品质、价格、声誉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先后获得“上海世博会四川省名优特新产品”、“西部农交会‘最畅销产品’”、 第十届“四川名牌”、“巴中市第一届名牌产品”、首届“市长质量奖”等各类荣誉,平昌江口青鳙品牌已成为宣传巴山老区的绿色名片。截止2015年10月,平昌县水产养殖面积达11余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3万余吨,渔业总产值4亿余元,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200余元,有力的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江口青鳙产地范围为四川省平昌县澌岸乡、兰草镇、坦溪镇、驷马镇、土兴乡、元石镇、涵水镇、岳家镇、响滩镇、白衣镇、江口镇、澌滩乡、云台镇共13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七. 四川省 巴中市 巴州区 巴中芦笋

芦笋是一种高级名贵蔬菜,食用芦笋成为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因为它含丰富的氨基酸和组织蛋白,对抗癌和抑癌有明显的作用,所以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芦笋制品也开始走进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中城市的宾馆、饭店和超级市场。我市已有种植芦笋10多年的历史,不断积累了种植经验,最近已引进种植美国优质芦笋1万亩,规划三年建成年产芦笋5万吨的全国第二大芦笋基地。政府已将此项目更为巴中市支柱产业,配备了领导力量亲自抓。

八. 四川省 巴中 通江县 通江黑木耳

通江黑木耳起源比银耳更早,是银耳的分离母体,起始年代已无从考证。最早发现于原始林间栎林的腐木表面,形似人耳,故称为“木耳”,初生为杯状,渐变为耳状,诸多耳片连在一起,呈菊花状,鲜时呈半透明,有胶质,民间采食作野菜食用。至明清年间,衍生有白色木耳(银耳)种,“惟木生耳,黑者使白,善变法也。”

生产工艺:第一年,耳树选择、砍树、剔枝、截段、架晒、人工接种、发汗、排场、清搭荫棚、起架管理、采收加工;第二年,越冬管理、起架管理、采收加工;第三年,越冬管理、起架管理、采收加工。

独特品质:通江黑木耳含有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李时珍《本草纲目》曰:“木耳生于朽木上,性味甘平,……并有治疗痔疮、血痢下血作用。”现代科学分析:每100克黑木耳含水11克,蛋白质10.6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65克,纤维素7克,185毫克铁,375毫克钙和201毫克磷,此外还含有维生素B1、C、胡萝卜素等,因此黑木耳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其药物作用有润体强身,清肺益气,补血活血,镇静止痛等功效。它是矿山工、纺织工等的重要的保健食品。通江黑木耳是用优质树木生产的细木耳,从质嫩脆,口感好。

目前,通江县栽培通江黑木耳45万瓶,产耳(干品)400吨,产值6000万元。

九. 四川省 巴中市 通江县 通江茶叶

通江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宋代通江茶叶生产的规模和品质就享誉华夏,罗村茶就属四川八大名茶之一。全县现有茶园面积5.5万余亩,其中投产茶园3万亩,2005年全县茶叶产量820吨,其中名茶25吨,优质茶380吨,产值达2685万元,名优茶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名优茶生产基地初具规模。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开发的“天岗银芽”、“天岗云雾”、“罗村茗眉”、“佛龙香茗”、“翰林茶”、“汉城银毫”、“龙虎银芽”等十多只历史名茶和创新名茶获部、省级名茶称号。到2002年建成名优茶生产基地20000亩,A级绿色食品(茶叶)基地10000亩,无公害生产基地15000亩。通江雨量市沛,气候适宜,土壤含硒丰富,茶园远离工厂、农田、森林覆盖率高,生态良好,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既有利于建立生态高效茶园,又有利于生产安全、卫生、营养的高档名茶,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及有机茶。

 

十. 四川省 巴中 南江县 南江厚朴

南江厚朴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南江厚朴是一种落叶乔木,是我国特有的药用植物,其树皮、根皮、花、种子及芽皆可入药,以树皮为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物种。南江厚朴高可达20 米,厚度≥0.3cm,呈单卷筒状或双卷筒状,外表面灰棕色,有细密的纵纹,椭圆形皮孔明显。内表面紫棕色,划之显油痕。断面显油润。气香,辛辣味浓。水分≤14%,总灰分≤5%,酸不溶性灰分≤2%。按干燥品计算,含厚朴酚(C18H18O2)与和厚朴酚(C18H18O2)的总量≥3.0%。以“皮厚,油性重、质细”而著称。南江厚朴种植面积7万余亩,是10万药农的主要收入来源。

南江厚朴产地范围为四川省南江县现辖行政区域。

河南哪里的野生特产万佛湖特产粽子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