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西德令哈的特产 青海特产必买清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5-31 03:28:05

一. 青海省 海西州 德令哈市 德令哈酸奶

是乳汗发酵酿制成的半凝固体食品,有“达雪”(用提取酥油后的酪浆制成)和“俄雪”(用没提过酥油的奶做成)两种。由于酸奶是牛奶经过发酵作用的食品,所以营养更为丰富,也较易消化。

二.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三. 海南省 三亚 三亚的传统面点

把香喷喷的面包和水油酥皮叠在一起捏成罗旋形,中间包入糖椰丝和炒芝麻仁作成的馅料,这就是三亚椰丝糕。椰丝糕外观是黄白相间的罗旋形,吃起来椰味浓郁、松脆爽口。( 三亚)

四.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0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姣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绣品有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长沙)

五. 青海省 海西州 乌兰县 丹麻彩石工艺品

学名叶腊石,产于青海省湟中县丹麻乡,故名"丹麻彩石",又称昆仑彩石。产于当地30厘米厚成带状纵横山脉土层之内,呈晶体色纹或瓣纹。颜色由白色、黄褐、红褐、紫、橙色等组成,多为黄褐色,局部呈微透明或半透明,色泽淡雅柔和,花纹自然流畅,层次错落有致,花纹有似潺潺流水,有似惊涛骇浪,有似奇峰云天、有似日出灿烂朝霞,神采各异,是很好的观赏奇石,已经和正在开发为工艺品。 丹麻彩石质地腊润,硬度为4度,其化学成分含量是氧化52.65%,二氧化硅0.87%,铝6.63%,氧化钾0.06%,钙0.21%,锰0.02%,含锶较高,达0.1%,储藏量50.4吨,含矿率40%。它有两大类,一类?quot;冻石"石质较软,器通称"软玉",有油滑之感。颜色有雪白色、乳白色、乳黄色、褐色和紫色等,最适合雕刻小型墓ひ掌贰H缯屡Α⒂∧嗪小⒋笸放!㈥笈!⒐垡艉痛锬Φ取V柿可铣说牟适纫允释该鞯?quot;水晶冻",瑰丽多彩的"玛冻"和花纹精巧的"脑纹冻"最佳。另一类为"雪花石",呈白色,因石内含雪花状的花纹而得名。 彩石雕刻有圆雕、薄意、浮意、高浮意、透雕、镂空和镶嵌制品等,再根据石形、石纹、石色、花纹层次来选定题材,经精雕细,制成花样繁多,令人心旷神怡的工艺产品。有些产品曾获得奖励。如彩石笔筒,1981年在全国旅游工艺品、纪念品评比中获优秀奖;花盆,1981年在全国工艺品评比会上,评为优秀产品;镶嵌挂屏,1981年在中国国际旅游会议旅游纪念品评比中奖表扬奖。技艺精湛的笔架、彩石珠、花插、座屏、镇纸、酒具、台灯,形象逼真的人物、动物、花鸟、山水景物等等,均为观赏和收藏的精品佳制。( 海西)

六. 青海省 海西州 格尔木市 唐古拉牦牛

唐古拉牦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唐古拉牦牛是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的。唐古拉牦牛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唐古拉牦牛被誉为“雪域之舟”,自古以来就与藏族文化、历史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藏族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唐古拉牦牛是藏族先民最早驯化的牲畜之一,自古以来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具有极强的耐力和吃苦精神。尤其是冰雪袭人的寒冬,唐古拉牦牛均以其耐寒负重的秉性坚韧不拔地奔波着,担负着“雪域之舟”的重任。唐古拉牦牛是藏族历史上重要的图腾崇拜物。藏族创世纪神话《万物起源》中说:“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等均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这是藏族先民对其所崇拜的图腾唐古拉牦牛加以神化或物化之后,驰骋其丰富的自然想象能力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2014年,格尔木市畜牧兽医工作站申报的“唐古拉牦牛”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格尔木市畜牧兽医工作站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唐古拉牦牛地理标志保护的范围是:唐古拉藏羊地理标志保护的范围是: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行政区域。地理坐标为:东经91°38′49”—93°20′22”,北纬33°52′14”—35°12”。保护规模为: 1427755公顷。南与西藏那曲地区为邻,东、北与玉树州相邻,西至新疆,;区内海拨4500—6000多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 独特感官特征:由于唐古拉地区是野牦牛活动区域。在夏秋季节,位于可可西里保护区内的野牦牛经常混入家牦牛群中配种,使家牦牛混入野牦牛的血液,呈现含野牦牛血液的牦牛达25%以上。因此唐古拉牦牛体现出生长发育慢,体格较其它地区牦牛大的外形特征。宰杀后从胴体上看,肌肉光泽润滑,色泽略深,脂肪淡黄色,肌纤清晰有坚韧性,呈明显的大理石纹,弹性好,指压后的凹陷立即恢复。外表湿润,不粘手。无异味,具鲜牛肉特有气味。唐古拉牦牛肉煮沸后的肉汤清澈透明,脂肪团聚于表面,具特有的香味,味香四溢。2、内在品质指标:唐古拉牦牛长期生长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属传统游牧放牧饲养方式进行生产管理,同时由于具有野牦牛的遗传基因,其肉品体现出品质好、肉质鲜美、肌纤维较粗、色泽暗红、腥膻味小。唐古拉牦牛肉所含蛋白质总量≥22%、脂肪含量≥0.5%、17种氨基酸总量≥20%。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种类齐全,具有其它牛肉无法比拟的独特风味;是生产加工优质牛肉制品的原料,属于牦牛肉中的上品,也是一种口味鲜美的优良肉食和半野味的肉食品。3、安全要求:由于唐古拉山镇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保护区核心区,区内没有任何工矿企业,因此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唐古拉牦牛生产区的环境影响几乎为零。因此,唐古拉牦牛饲养产地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的相关规定;饮用水符合NY2057无公害牲畜饮用水水质标准;土壤环境质量符合HJ 568 —2010畜禽养殖产地环境评价规范。

七. 青海省 海西州 格尔木市 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一种主要食品。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磨成细面便是待食的糌粑了。这与我国北方的炒面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藏族吃糌粑,大都是先把少量酥油茶倒进碗里,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匀,只到能捏成团为止,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成团叫"粑",送嘴而食。也有一种吃法是烧稀的,里面放些肉、野菜之类,叫做"土巴"。    糌粑比冬小麦营养丰富,又携带方便,出门只要怀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决一点茶水就行了,用不着生火做饭。( 德令哈)

八. 青海省 海南 鹿肾

鹿肾的主要功用:鹿肾又叫鹿冲、鹿鞭,为公鹿的外生殖器,包括阴茎及睾丸,全国以青海祁连产鹿肾品质最佳。可补肾气,壮肾阳,益经血,治劳损。主治腰膝酸痛,肾虚耳聋、耳鸣,阳萎不举,女子性欲冷淡,宫冷不孕。

九.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十.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黄莲中的精品---鸡爪莲

质优名贵的利川黄莲。利川黄莲形似鸡爪,称鸡爪黄莲,又称南岸味莲是黄连中的名贵品种。这种黄连在利川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北京同仁堂即以利川黄莲为原料。1976年,利川被定为全国黄莲基地。目前,基地年留存面积4万亩,产量1400吨,质量居全国第一位,年产量仅次于重庆石柱,居全国第二位。以此为原料生产的中药片“黄莲片“,治疗肠炎痢疾功效独特。( 利川)
青海的特产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青海德令哈市有什么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