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风物特产 菏泽特产一览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5-03 15:37:26

一. 山东省 菏泽 曹县 练庄粉皮

产于阎店楼镇练庄村。该村自清朝末年就开始加工粉皮,代代相传,规模逐步扩大。至2009年,全村共有粉皮作坊120个,年加工粉皮1500吨,产品远销山东、河南、江苏等地。靠粉皮加工,人均增收8000元。粉皮加工专业户练德林,投资20万元,建起占地300平方米的作坊,集原料仓库、制粉间、加工间、晾晒场、包装室于一体,配备调浆机、真空包装机等现代化生产设备,粉皮加工能力进一步扩大。该村还利用粉碴养猪,走养加销一体化致富路子。全村发展养猪户70户,养猪6400头,仅此一项,每户年增收1万元。

练庄粉皮,以选料严格、制作精细、透明美观、清香爽口而闻名。产品呈现乳白色,薄而均匀,富有弹性,滑而不腻,有筋骨感,营养丰富。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凉拌、热炒、炖煮食用;既可单独做菜,也可荤素混调,久食不腻,是上好的美味佳肴。曹县的传统名菜“皮杂”就是用练庄粉皮为主要食材做成的。

练庄粉皮,用纯绿豆淀粉加工而成。绿豆性寒味甘,具有清暑止渴,清热解毒,补肾利尿,降血压,健胃生津,消肿下气等功效,经常食用可防止动脉硬化,对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具有良好的食疗作用。绿豆粉皮被誉为“绿色食品”,为生活中理想的保健品。至2009年,已成为曹县人走亲访友必备的土品。

信息来源: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二. 山东省 菏泽 鄄城县 鄄城鲁锦

鄄城鲁锦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鲁西南民间织锦是山东西南部独有的民间手工纯棉提花织布,即用染色棉线按照设计好的经纬,手工织成带有几何图案的面料。我国以农立国,几千年来男耕女织,相沿已久。鄄城民间织锦长盛不衰,是与当地盛行女子新婚陪嫁织锦的风俗紧密相关的。鄄城的农家女孩从十三四岁开始织布,一是满足家用服饰的需求,二是准备织锦嫁妆,其中有被面、褥面、床单、帐子、衣料、手巾、包袱带等。当地的群众则以织锦的数量和花色来衡量姑娘们的品德和手艺。鲁西南民间织锦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群众自编的《棉花段》歌谣把植棉、纺线、织布的全过程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从中可以概括出十几道主工序:轧花、弹花、搓布绩、纺线、打线、浆线、染线、沌线、落线、经线、刷线、做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每道主工序里还有很多子工序,且都有很多技巧。从中可以看出,一幅织锦里蕴含着多少繁杂的劳动。纯朴、勤劳、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就在一架古老的木结构织布机上,足踩手掷,在“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以22种基本色线可以织出1990多种绚丽多姿的图案,堪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濮洲(今菏泽市鄄城县)出产的鲁西南民间织锦,在清代曾作为贡品晋献朝廷,成为皇家御用之物。

鲁西南民间织锦织造历史悠久,制造工艺复杂,图案艺术绚丽多彩。具有手工织造,纯棉质地、民族图案三大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漫长的织造岁月中,心灵手巧的鄄城农家妇女不断的创新、改进鲁西南民间织锦工艺,逐渐的形成了现代鲁西南民间织锦融提花、打花、挑花工艺于一体,与浑厚中见艳丽,粗犷中精细的独特风格。鲁西南民间织锦的纹样由最初的斜纹、条纹、方格纹等发展到枣花纹、水纹、合斗纹、鹅眼纹、猫蹄纹等较复杂的纹样。常用的颜色有大红、桃红、湖蓝、靛青、绿、棕、紫、白、黑、黄等。不同纹样样的搭配效果,不同色纱的的交织变化,通过复杂的手工操作使鲁西南民间织锦的艺术手段达到更丰富的艺术效果。鲁西南民间织锦的图案意境就是用各种色线交织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形来体现,而不是具体的事物形象。通过抽象图案的平行、重复、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它反映生活的形式是曲折的、间接的,因而更具艺术魅力。鲁西南民间织锦的各种造型并不拘泥于客观事物的现实性,而是一种主观的、随意的创造,这种主观又符合民众的内心要求和审美感受,是一种“得意忘象”的审美境界。

“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群众愿意用善意的形式,美好的名称来揭示或寄托对美的追求。聪慧的农家妇女赋予了鲁西南民间织锦许多美妙的名字,体现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憧憬。“老朝廷”是一幅流传已久的锦纹.上古尧帝善理国政,百姓安居乐业.尧去世后,人们织出这种锦纹怀念他,表现了群众向往太平盛事的意愿.图案中黄格象征宫外,蓝格象征宫内,宫外明亮舒坦,宫内安详平静.‘八个盘子八个碗,满天的星星乱挤眼’的锦纹,它以浓重色调的合斗花纹组成‘八盘八碗’,以清淡明亮的蓝白二色交织出闪耀的星星。用浪漫的手法表现出婚嫁宴席上的丰盛场面,人们从清晨畅饮到天黑,体现出星星与人们共庆,天上与人间同欢。好象不到这般时候,不足以表达主人的盛情。这个图案还记录了民间为讨吉足以表达主人的盛情。这个图案还记录了民间为讨吉利,以‘八’为上菜单位的习俗。新嫁娘希望自己的婚礼热闹、隆重、顺利,把别人的婚礼记录在自己的织锦上,当然也寄托了对自己婚礼的期盼。“难死人、“迷魂阵”的图案非常有趣。从名称上就能知道这种图案的难度有多大。姑娘们愿意追求更复杂的工艺,从中领略那织进去织不出来的乐趣。她们还在包袱带上织出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如淡雅的枣花,娇艳的五色梅和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

在众多的织锦品种里,黑镶边织锦是极有特点的一种。群众以此作为褥子的专用面料。在整幅面料中,纯黑的平纹占据三份之一左右,另外部分多织成红黄绿白色彩鲜艳的长流水图案。黑镶边长流水图案是自明清以来极为流行的传统锦纹,反映了人们期盼幸福生活细水长流的愿望。“手表、风扇、面棋块”是七十年代出现的纹样,反映了工业生产带来新生活的喜悦心情,手法朴实率直,形象生动。

鲁西南民间织锦图案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变化中不断丰富、升华,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西南民间织锦不仅是实用的工艺品,而且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存在和发展,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人文底蕴。

三. 山东省 菏泽 东明 东明集烧鸡

解放前东明集就有烧鸡加工户,20世纪80年代后,加工户渐多,比较有名的加工户有李家、周家、胡家。其制作过程为选用家养柴鸡,脱毛洗净,下油锅炸至一定程度,再放到兑好的汤里煮,并按一定配方下10多种佐料,煮成后出锅。加工好的烧鸡外红、里嫩,味道鲜美,是人们喜爱的佳肴和馈赠的上好礼品。

美食类型:特色小吃

美食推荐:东明县东明集镇及城区五四路

四. 山东省 菏泽 成武县 成武酱大头

成武酱大头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武酱大头菜采用本地产大头菜,经过传统工艺腌制而成。此菜始于清乾隆年间,后经十几代人的钻研研究,先腌后酱,棕红透明,集香、咸、甜三味于一体,咸甜适度,香味绵长,口感清脆,风味独特。

成武酱大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山东省成武县成武镇、九女集镇、天宫庙镇、孙寺镇、苟村集镇、白浮图镇、张楼乡、大田集镇、党集乡、南鲁集镇、汶上集镇、伯乐集镇等12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五. 山东省 菏泽 郓城县 郓城壮馍

壮馍是菏泽郓城传统名吃,是一种带馅的椭圆形煎制饼食,具有外香酥、内柔软、馅味鲜香的特点,深受广大顾客的喜爱。

制作时,将面粉用八成热水反复搋成软面,盖上温布稍饧。带骨猪肉剔骨洗净、剁碎,加盐、水(分次加入),调搅上劲,再撒上葱、姜末和花椒面(用时现掺)调成馅,将饧好的面搓成长条,下成剂子,再搓成长圆条,用擀面杖压成长条。摊上馅心,用手扯成长带状,一头没有馅,从摊馅的一头叠起,把两头捏紧,用没带馅的一头盖严,压成椭圆形的饼。然后,平底锅里加入油,烧至五成热,放入生坯,用小火煎制,两面呈金黄色即成。煎制时,油随耗随添。

六. 山东省 菏泽 牡丹区 菏泽面塑

菏泽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小麦面和糯米面为主料,加入适量的颜料用水调和成不同色彩的面团,用锅蒸熟后,再配上适量的防腐、防蛀、防干剂后,利用刀、剪簪等简易工具和独特的工艺,塑造成人物、鸟兽、鱼虫、花卉、山川、楼阁等富有观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

曹州面人 菏泽面塑是一种传统的造型艺术。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细小麦面和糯米面为主要原料,加入适应的颜料用水调分别和成不同色彩的面团,用锅蒸熟后再配上适量防腐、防蛀、防干剂,然后借助于批刀、塑刀、小剪刀、梳子、骨簪、花纹印章等工具,塑造成人物、鸟兽、鱼虫、花卉、山川、楼阁等富有观赏价值的各种各样的栩栩如生的塑像。由于它制做精巧,形象逼真,逐渐形成一种富有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

菏泽面塑历史悠久,名扬四海,颇受中外人士赞赏。

菏泽面塑历史悠久,闻名全国。 “天下面塑出穆李。”据碑文记载,清咸丰二年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来到穆李村,与当地的花供艺人郝胜、杨白四合作,把米塑与花供技艺结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从此,“曹州面人”脱离民俗功用,成为一种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除了它生动形象、粗犷、豪放、乡土气息浓的艺术风格外,“曹州面人”的持久保持期,也是其另一魅力。

在面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穆李村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影响全国,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山东菏泽的李派、北京的汤派、上海的赵派。三派各具特色,而菏泽市李派一直独占鳌头,其代表人物先后有李俊兴、李芳清、穆绪建等。

菏泽市面塑协会副主席穆绪建告诉笔者,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民俗艺术越来越感兴趣,而面塑作为一种艺术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喜欢,穆绪建徒弟穆明芳凭借扎实的功底,受聘于广州一大型饮食公司。“现在穆李村有面塑艺人不下400余人,2008年6月3日,曹州面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他正在积极筹备,联合“单打独斗”的面塑艺人向产业化发展。

七. 山东省 菏泽 郓城县 郓城糊粥

糊粥,又称糊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汉刘邦吕后发明,吕氏后人代代相传至今。具体做法如下:把小米和大豆磨成细面,以一定比例兑水搅匀成糊,把铁锅干烧至通红,然后把少量面糊倒入锅内,形成锅巴后再倒入大量度面糊,煮开后即为粥,此粥特点为入口米香,豆香甚浓,略有糊味,故称糊粥.。食之,温胃养胃。尤其醉酒之人早晨喝一碗糊粥,胃顿觉舒服。稍加冷却,则起一冷皮,但下面依然烫热,所以有“心急喝不了热‘糊涂’”之说,糊粥凉透后,可用刀切成豆腐块状。相传郑板桥偶然从郓城路过,喝了糊粥之后,挥笔写下“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后人以一代传一代,遂成至理名言。

美食类型:特色小吃

美食推荐:郓城圣达大酒店、郓州宾馆

八. 山东省 菏泽 单县 徐家吊炉烧饼

徐家吊炉烧饼

单县徐家吊炉烧饼,因其用具、做工、造型。味口与其它“面食”类不同,而被工商部门命名为“传统名吃”。

徐家吊炉烧饼,始创于二十世纪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创始人徐向清(1893——1973),一生善做各类面食及小吃,且每做必精,每做必火。他在不断探索和改进面食制作工艺和选料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推出了兼具其它面食特点而又不同于其它面食的“吊炉烧饼”。其制作工具“吊炉”,颇有特色。一般制作烧饼的工具是烧饼在上面,火在下面烤,而吊炉则是烧饼在下面,火在上面,先用火将炉烤热,然后利用扛杆将火炉吊起放入烧饼,上烧下烘而成。其外观呈圆形,比一般烧饼直径小很多。选用精白粉、精油、核桃、花生仁、肉丁、芝麻盐及各种佐料面精制而成。因其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外酥里嫩,香酥可口,外型

美观,深受单县城乡及周边群众的喜爱。

徐家吊炉烧饼的第二代传人徐林择自幼随父从事操作,深得要领,他制作的吊炉烧饼,更是诱人可口。一九五二年被推荐参加了山东省饮食服务大赛,其制做的烧饼被大会誉为特色名吃。

现在单城刘隅首经营徐家老吊炉烧饼的徐启尚为第三代传人,他严格遵照传统工艺,制作讲究、使徐记吊炉烧饼这一老字号食品更是焕发了青春,为广大消费者乐选乐道。

九. 山东省 菏泽 曹县 全牛席

全牛席是运用鲁西黄牛为原料,将牛的躯体、头、尾、蹄、内脏等部位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制出多种菜肴而组成的宴席,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品尝者赞不绝口
( 菏泽)

十. 山东省 菏泽 鄄城县 旋木制品

旋木制品具有造型精巧别致、图案新颖、形象逼真、色彩艳丽、生动传神、乡土气息浓郁的特点。

在旋做时老式旋床的原料适用长度为50厘米左右,其粗细可在1.5-2厘米之间自由调节。因旋木轴头碗直径为4.5厘米左右。因此,粗于轴碗的原料在旋做时要将原料的一端砍削至适用。细于轴碗的原料在旋做时要将轴碗用木块填死,再用钻刀钻出适合原料粗细的孔,才能安装原料开始旋做。老式旋床的动力由人脚踩提供。方法是:在旋轴中段缠绕三圈指头粗细的麻绳或更细些的牛皮条,绳的两头下垂分别系住两根木棍的前端。木棍的后端则搭在机架座机板下的横杆上。旋木者坐上座机板,两脚依次踩动两根木棍,踩下右棍轴头向右旋转。旋木者面对所旋原料,腰前顶一根木棍做支杆,支杆的一端钉有铁钉,穿在支架上的园孔内。旋木者右手持刀,左手辅佐,旋刀要放靠在支杆上,防止刀的抖动,也利于旋木者控制刀具。新式旋床的出现使旋木者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原料限制也大大放宽。旋木原料长度可放至80厘米甚至更长,原料粗细也可在25厘米至2厘米之间自由调节。

鄄城当地盛产杨柳木,做旋木玩具的木材一般是较粗点的树枝。树的主干部分可以用来做家具,枝枝杈杈的树枝,用来做旋木玩具正好。旋木原料选择有一定的讲究。选取二至三年以上生无果节和虫眼的干木,按照旋木制品的大小把木材截成一段一段的,这些木材就成为旋木的原材料。然后剥去中段外皮,两头不剥,以防干裂。经风干至含水量到50%以下,才可使用。过干可造成加工困难,过湿会造成变型和干裂。

旋木伊始,品种较为单一,主要旋制各种实用刀把、木碗、木人、花啦棒槌、耳报子神、猴子爬杆、三羊抵头、公鸡叨架。随着旋制刀具的改进和旋制技术的提高,旋木品种不断增多。主要有笔筒、脸盆架、挂衣架、书画轴头、轴杆、彩蛋座、茶叶筒等。经过几百年来的发展演变,旋木品种逐渐发展到今天60多个品种,通过因材而异的加工,取得各种不同的效果,利用木材本色,略施彩绘,便成为生动活泼的不倒翁、小猴吃桃等玩具和形象逼真的桃、梨、苹果、柠檬和蘑菇等水果蔬菜;利用木材细白的颜色,施以火烙,便成为古朴典雅的梅花鹿、小鸡等摆件;利用木材的韧性,挖空毛坯,绘以水墨丹青,又能做成实用大方的笔筒、茶盒等用具。

菏泽特产十大排名菏泽土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