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特产礼盒图 苏州特产八大件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5-07 08:19:28

一. 江苏省 苏州市 常熟 盘香饼

主料:精白面粉1500克。

辅料:熟猪油300克,糖猪油丁500克,绵白糖450克,芝麻250克,适量的饴糖、碱。

制作:

1)将600克面粉加进300克熟猪油,制成干油酥;将剩余的900克面粉和好后拌成酵面团,面发起来后,加上碱弄匀,分成60个剂子。

2)将60个剂子擀成皮,每片里放进15克酥油。收口后擀成条形片。

3)将糖猪油和白糖拌成馅,将馅分别放在条形面片中间,将它由外网内折紧,再将手搓成25厘米左右的长条,制成盘香形状的饼胚。

4)将饼胚的表面刷上饴糖,然后撒上芝麻。

5)将它们放进饼炉里或者烤箱里进行烘烤,一直到呈现出金黄色,即可出炉食用了。

石梅油酥饼,制作精细独特,以松、脆、味香而饮誉四方,它的出名,相传与南朝梁武帝的长子昭明太子有关。

昭明太子叫肖统,他从小好学,聪明过人,为了寻找一个读书的好处所,曾多次来虞勘察,最后选定了南方夫子--言子墓旁的石梅。

石梅,在虞山南麓,岩崖突兀,泉水清澈,虬松翠柏,曲径通幽,是个读书的好处所。昭明太子读书喜欢清晨读,且喜欢一个人静思,不许别人去打扰,这样一来,早晨吃饭便成了问题。不吃早饭,饿坏了身子可不行,梁武帝知道了,怪罪下来那可担当不起。几个仆人急得团团转,大家凑在一起商量办法。有个仆人说:“山脚下有个烧饼店,每天给太子送上几个烧饼不就行了!另一个仆人说:“那烧饼是给普通百姓吃的,又硬又咸,太子怎么能吃这种饼呢!”“那怎么办?”仆人们一起到山脚下烧饼店,与店老板一起商量。店老板说:“你们不要发愁,我给太子做几个尝尝。”

晚上,店老板亲自动手做起烧饼来,他在面粉内放入饴糖,拌上香油,做成形如盘香的饼,表面又洒上一圈又一圈白芝麻,然后,放到炉上烧烤,待烧得金黄时即夹出。店老板自己品尝一下,觉得味道不错。

第二天一早,店老板又做好了一锅烧饼,用荷叶包好,亲自送到太子读书处。太子正聚精会神读书,忽然闻到一股香味,抬起头来。仆人忙说:“太子,店老板送烧饼来了。”店老板忙打开荷叶包,昭明太子见这饼子形如盘香,色泽金黄,马上拿一个品尝起来。这饼外香脆,内酥松,上口甜,不粘牙。太子吃得高兴,问:“这饼叫什么名?”店老板说:“这饼是我特为太子做的,还没有起名呢!太子给这饼起个名吧。”太子很高兴,站起来,眺望山林,见一块突崖上有“石梅”两字,灵机一动,便说:“就叫石梅盘香饼如何?”店老板忙说:“好!好!还是太子聪明,给这饼起了一个好名。”从此,昭明太子的早餐常以石梅盘香饼为食了。

昭明太子喜欢吃石梅盘香饼,城里居民都知道了,也纷纷去购买,这家烧饼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后来,昭明太子回到京城,把石梅盘香饼也带到京城,分赠亲友。由此,石梅盘香饼誉满京都。在昭明太子读书的山上,后人建了一只古朴典雅的亭子,起名为“读书台”。

石梅盘香饼,色泽黄爽,品种繁多,有荤素之分,甜咸之别。甜的有桂花白糖、玫瑰、豆沙、枣泥、百果;咸的有葱油、椒盐等。石梅盘香饼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香酥油润,色、香、味、形均有独到之处,被美食家誉为常熟食品一大特色。

1928年,白粮仓一家杨姓大户有一儿子在北京做官,特地写信给家里,说想吃石梅盘香饼,要家中派人买了,从上海乘特别快车送往北京。1983年,有六十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和夫人来常熟参观,设宴时有盘香饼招待。他们吃了非常满意,翘起大拇指头,盛赞盘香饼的风味和特色。

二. 江苏省 苏州 虎丘 苏州采芝斋糖松仁

又名松糖。产于江苏苏州。 其外形为颗粒状,大小均匀,互不粘连,粒粒带有糖刺,洁白光亮;口味清香甜美,肥而不腻。采用松子仁,包以极薄的糖衣多层。原料松子仁精选上等粒大肥嫩者,配以白砂糖、饴糖等辅料。先将松仁烘干、烘烫备用;再将白砂糖兑水,加温溶解、提浆、熬煮糖膏;然后以精巧技艺拌糖,使糖膏薄裹松仁之外,经3-5次令糖衣逐步加厚,每次糖膏的熬煮温度不同。切须谨慎细致,如轻糖松仁,须先大火、后中火、再小火,不可颠倒顺序。并经3次整理而为成品。

三.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苏州丝绸

早在2000多年前,苏州地区就有植桑、养蚕,以及缫丝、捣棉的生产活动。明清时代,苏州的丝绸已经名扬海外,苏缎与云锦、杭罗被列为中国东南地区的三大名产。丝绸至今仍是苏州重点发展的传统产品。

四. 江苏省 苏州市 吴江 丁香萝卜

丁香萝卜亦称胡萝卜,来自西域,故有一个"胡"字,比如像胡椒、胡桃、胡琴之类。丁香萝卜原产地在亚洲西南部,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本草纲目》有记载,"元时始自西域入",气味与萝卜相似,所以称胡萝卜。丁香萝卜是江南一带的称谓。

江南一带,历来好客,待客之道无非是茶水点心及吴侬软语的热情问候。在七都庙港一带,家家户户自制茶果点心,丁香萝卜是茶果里最主要的一种,与熏青豆平分秋色,一碗平淡的茶水里有了这红绿两色点缀,立时就变得生动起来。作为茶果的丁香萝卜要经过腌制,其制作始于明清时期,是延续已久的一种民间技艺,一般由家族传授,代代相传。

丁香萝卜的腌制过程不太复杂,先是准备好丁香萝卜、食盐、罐头、滤网,把洗净的丁香萝卜切成片、细条、或粒(约1公分见方),再用水冲洗去碎末,滤去水分,然后放在容器内用食盐腌制15小时左右(丁香萝卜与食盐比例为20:1),再用器具晒干(防止雨淋雾露)即成,可放进石灰甏贮存,也可放进密封罐。

丁香萝卜极富营养,其中含有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D,有明目、固齿、洁肤、乌发的功效。丁香萝卜还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胡萝卜素转变成维生素A,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在预防上皮细胞癌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胡萝卜中的木质素也能提高机体免疫机制,间接消灭癌细胞;丁香萝卜还含有降糖物质,是糖尿病人的良好食品,其所含的某些成分,如懈皮素、山标酚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脂,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还有降压,强心作用,是高血压、冠 心病患者的食疗佳品。丁香萝卜适合小儿出麻疹、水痘期间食用。

高血压病、高胆固醇血症、胆结石病人,癌症患者,长期与1接触者以及职业病汞中毒者,皮肤粗糙、头皮发痒、头皮屑过多以及夜盲症、眼干燥症者都适合食用丁香萝卜。

老一辈人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饥荒的大都对丁香萝卜记忆很深,那个时候粮食不够吃,米饭要掺和丁香萝卜,再加一点米糠熬成薄粥来充饥。经济好转后,丁香萝卜退出了人们的餐桌,大多数农户将之作为一种猪饲料,其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未被发现。直至今天,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丁香萝卜倒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贵,有了"小人参"之美称。以丁香萝卜为主料、配料的菜肴在江南一带随处可见。七都地区喜好用丁香萝卜炖羊肉,丁香萝卜煮粥,补虚弱、益气血。此外,还可将丁香萝卜擦丝剁烂,加肉末、盐、油、味精等,包进面粉糊调成的饼皮里,下油锅炸成外焦里酥的萝卜丝饼,在秋寒冬冷的日子里,咬上几口,清新爽口,暖胃驱寒,是七都人家的特色午后小点心。

丁香萝卜,在江南一带是招待四方来客花样百变的特色产品,既可作为主食,亦可作为点心茶果,已然形成了七都庙港地区的一种特色文化。

五. 江苏省 苏州 吴江 太湖绿洲葡萄

太湖绿洲葡萄

苏州市吴江区农业委员会太湖绿洲葡萄吴江市太湖绿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六. 江苏省 苏州 姑苏区 苏州湖笔

据《苏州府志》记载,清道光年间,湖笔的制作方法已从浙江吴兴传人苏州。从此以后,湖笔便逐渐成了苏州的。苏州湖笔选料严格,工艺精细,性能多样,品种齐全。共有300多个品种,分为羊毫、兼毫、紫毫、狼毫、鸡颖、山马六大类,具有“尖(据笔锋尖如圆锥)、齐(笔锋整齐无参差)、圆(笔头浑圆丰满)、健(笔头具有弹性,苍劲有力)”四大特点。

七.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苏州真丝弦线

又名厂丝弦线。采用天然蚕丝为原料,按照传统的手工工艺,先后经翻丝、缠丝、打线、熏线、上胶、拉线等6道工序完成。先将单根蚕丝理顺后,按品种规格(分15-450根丝)合并成单股丝束,谓之翻、缠丝。接着便将单股线束合并,按逆时针方向绞紧为弦,捻度紧密而均匀,俗称子眼,达到古琴书所谓密如连珠随后将打成的弦线置入箱内,用点燃的硫磺熏透。即刻上胶,再将弦线投入含有适量黄鱼胶汁的锅中煮透,务需掌握适度,至透而止,过则泛黄。最后放清水中漂净,张紧于阳光下晒干,严格控制干燥度,不干则易收缩,过度则易脆裂。色泽洁白似玉,子眼粗细均匀,音色优美,经久耐用。规格齐全,有普级老、中、子、缠、占弦线,甲级老、中、子缠、占弦线,定制弦线及各种花色弦线。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历史名牌传统产品,首当推今虞琴弦,即古琴弦。

八. 江苏省 苏州 吴中 苏州光福桂花

产于江苏苏州。首先是制备梅浆,要将夏季黄熟的梅子清洗干净,加入20%食盐,放入缸内腌渍30天左右后,捞出梅子,用木棒(可用打浆机)打烂成糊状,滤去梅核,再把糊状的青梅肉置日光下曝晒7-10日,使其呈黄褐色,这样梅浆就制成了。腌渍青梅时的汁液经过滤后叫作梅露,可用以加工清水桂花。其次梅浆要保持新鲜:采摘桂花后的当天即用梅浆法处理,便不会失香失色。可以将桂花装在竹萝里,用清水浸透后即捞出,滤去水分,加30%梅浆一起倒入缸内,搅匀,放置一夜,使桂花浆梅浆全部吸入。第二天捞出桂花沥去渗出的水分,再加入相当原桂花重量30%梅浆和15%的食盐,充分搅拌。待装满一缸后,在顶层撒上食盐,立即用竹片压牢,可长期贮存仍保持桂花的天然色、香、味。可长期贮存,随食随取,香味犹存。

九. 江苏省 苏州市 昆山 昆石

水乡昆山有三宝:昆石,琼花,并蒂莲。昆石属第一宝(也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它与灵壁石,太湖石,英石,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又与太湖石,雨花石一起被称为“江苏三大名石:在奇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数量十分稀少现在市场上已很难见到踪影。很多石友只能在资料上见到昆石。

           

昆山位于江苏东大门东临上海西临苏州,市中心有一座玉峰山(也称马鞍山)玉峰山高才82米,方圆不过3华里。昆石就产于玉峰山中,这里有上千年的开采历史,由于数量十分稀少,加上即使找到坯石,也要经过反复多次的清洗浸泡才能使其展现出玉骨冰姿,昆石是地壳变动,火山喷发造就的,它的石体很硬,硬度近似玛瑙(含二氧化硅达%91`57),却又很脆,很难着手加工,所以我们见到的昆石,大多数为独石,在放大镜下能见到密密麻麻的小晶体排列。

           

昆石有数十个品种,有比黄金贵十倍的荷叶皱,有形如蚁巢的蚂蚁峰,有薄如鸡骨的鸡骨峰,有结晶如雪的雪花峰,有形如核桃的核桃峰,有形状如梅的杨梅峰,还有海蛰峰,水晶杨梅,鸟屎峰等等。它的历史比喜马拉雅山还要早,所以历代文人雅士竟相重金收藏,皇宫贵族,达官贵人亦竟相攀比收藏。

           

宋代诗人陆游在他的一首七律中赞到:“燕山菖薄昆山石,一拳突兀千金值”,当时一方昆石竟价值百金,上好的乃自上千金以上,地方官府怕伤了山脉,所以从宋代起,历代当政者都禁止进山琢石,无形中,使仅有82米高的玉峰山免遭灭顶之灾,也让我们有缘见到了昆石,所以昆石就越发珍贵了。

十. 江苏省 苏州市 昆山 苏州酱汁肉

苏州的熟食卤莱历史悠久,色香味俱佳,特别是酱汁向更受人们欢迎。苏州民间风俗,从清明前开始,直到立夏以后,人们多喜欢购买酱汁肉尝新,外地来的游客也慕名竞相购买。

酱汁肉相传在200多年前已有应市,当初叫酒焖汁肉,是用红胭脂作为着色原料,后来改用红米着色,进而改称为酱汁肉。苏州酱汁肉,最有名的店铺是陆稿荐熟食店。该店酱汁向选料严格,配料讲究,制作精细,确实独具特色。

制作的过程是先将新鲜、肥瘦适宜的肋条猪肉,剔去骨头,除掉奶脯,切成方块。接着下锅加水和红米同煮,叫做“红出水”,一般要煮一个小时左右,使肉色鲜艳。然后将肉捞起,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放入另一空锅内。这时锅内四周和锅底要放有蔑垫,垫上则放一层猪头肉,放的比例是10斤肋条向用一只猪头肉作垫,垫边四周再放猪舌和排骨,等到把桂皮、茴香、姜、葱、盐等调味品也垫上后,就可以把“红出水”后的肉放在锅的中间。放好后,再把“红出水”的汤倒人锅中,直到肉都浸入汤中为止,把锅盖盖严,用急火烧沸20分钟后,将酱油和绍兴酒放入,再以急火烧1小时40分钟,从锅中取出二钵头卤,把白糖加人锅中,再用急火烧30分钟就成了。烧好以后,用竹尖把肉一块块地起锅。                 

起锅时要注意,锅下不能断火,宜用小火一直烧到起完为止,否则肉要起油。肉起钢后,将锅内剩余的汤,加入红米水和白糖,煎熬成稀糊水。顾客来买时,可将红卤汁浇在肉上,随买随浇,使酱汁肉保持“色泽桃红,甜而不腻,酥而不烂,人口而化”的特点。

苏州十大特产送人礼盒苏州特产适合带回家的礼盒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