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西安特产 西安地方特产专卖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5-05 14:42:30

一.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临潼罐罐馍

临潼罐罐馍,就是麦面馒头,因形似小罐而得名;又因造型独特,高挺白暄,酥香层离、久贮不坏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馒头,是一种将面经发酵后再蒸熟的松软适口、易于消化、形圆而隆起的食品,是我国汉族的传统面食。馒头原本有馅,后来北方人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馒头的历史非常悠久。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当时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馒头。宋朝的《事物纪原》记述:三国时诸葛亮率军南征,将渡汉水,土著要杀人,用首忌神。亮令以猪羊代之,取面画人头祭之,馒头之名始于此。

说起临潼罐罐馍的起源,在临潼地区的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明末清初时期,临潼斜口镇西张村有一对无儿无女的张姓老年夫妇,将本村的一个小孩收为养子,以卖蒸馍为生。一天,张老汉和好面准备蒸馍,忽然养子喊母亲病重。他放下手中活儿,急忙去看老伴。照顾好老伴,张老汉回到案边,由于耽搁时间较长,和好的面此时已经变硬,他也只好用此硬面做馍去买。不料想,蒸成的馍形状如小罐,虽然比原来小了一点,但买主个个都说这硬面馍好吃。从此张老汉改用硬面蒸馍,保持罐罐形状,光顾者越来越多,连当地衙门的县官老爷也赞不绝口。从此临潼斜口的罐罐馍便流传至今。临潼罐罐馍从磨面、发面、和面、施碱、到成型、火候、出锅,都有一套细致的工艺流程。制作临潼罐罐馍的要领是:酵面的用量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有所不同。和面水的温度要根据季节的不同有所变化。揉好的面的饧制时间可根据季节的不同有所变化。蒸制时要旺火沸水蒸制。这样做出来的临潼罐罐馍是底部小、腰身高、顶呈半圆形,形似小罐,吃起来才绵、筋、香、甜,余味无穷。

二. 陕西省 西安 长安 槐花麦饭

陕北人做槐花“麦饭”的方法和关中人略有不同,我们一般是把花序上的花朵摘下来、洗干净,用开水烫烫, 将水分捏去,再拿专门的“擦子”把土豆擦成扁丝,把土豆丝和槐花放到盆子里,倒入适量面粉搅匀,上笼蒸20分钟左右,蒸好后,用调好的汁子(一般是蒜泥、辣子面、味精、葱花、酱油和醋放在碗里泼些油)拌着吃,味道好极了叫槐花洋芋"擦擦"。

三. 陕西省 西安 高陵区 驼蹄羹

    是选用骆驼掌制成的羹菜。为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所用珍品。现仿制出的驼崎羹是用风干骆驼蹄,经泡发去骨,加料除膻,切丁出水,香菇、冬笋切丁,吊制鸡汤,下入葱姜炝过的油锅中一同烩制,待入味软烂后装盘,淋上香油,撒上香菜末即成

风味特点是:驼掌筋柔,汤浓味醇,香鲜不膻,具有补肾强筋健骨的作用,是阴虚发热的食疗佳品。( 西安)

四. 陕西省 西安 新城区 西安扎染

西安扎染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古都长安就十分流行扎染,皇亲贵戚争相购买,曾有蝴蝶、梅花、水仙、鱼等多种纹样,扎染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20世纪80年代,西安的扎染技术在继承发扬民间扎染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国外扎染技术,创造了多种扎、捆、缝、叠的方法,运用多种染料和染色手法,使扎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闪烁出新的光彩。生产的产品有台布、窗帘、围巾、头巾、包袋、服装等,保持了原有的古朴素雅特色,风格独具,深受中外游客的赞赏和喜爱。另外,关中民间用土方土法制作的扎染品也深得游人的喜爱,产品为深蓝底色上呈现出各种白色花纹图案,凸显古朴本色。

信息来源: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五. 陕西省 西安 碑林 碑石拓片

西安碑林是中国最早最大的石质书库,存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欧阳通、褚遂良、怀素、张旭等著名书法家的代表性作品,以碑石精华荟萃而名闻中外,备受中外游人的青睐。馆藏碑碣涉及汉、魏、唐、宋、元、明、清诸朝代,多达2300余件,是我国书法名碑的荟萃之地。其中,《颜氏家庙碑》《玄秘塔碑》《唐皇甫诞碑》是世人公认的颜、柳、欧体的范本,还有自成一体的宋徽宗“瘦金体”,集王羲之手书凑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等书法珍品,宋代的黄庭坚、苏轼,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黄其昌等书法大家的手迹也保存其间。西安碑林博物馆对部分名碑制出少量原拓件,还根据实物复制部分碑石进行数量较大的翻拓,以供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及旅游者选购。现碑石拓片有颜真卿的《唐多宝塔感应碑》、柳公权的《唐玄秘塔碑》等。还有褚遂良、欧阳询等大书法家的作品摹本。拓片品种除散张外,还装裱成册,既可珍藏,又可作为礼品赠送亲朋好友。

六. 陕西省 西安 碑林 商州糍粑

糍粑,本来是南方人用一种江米(糯米)做成的食品,但是我们陕西商州人的糍粑不是用江米做成的,而是用洋芋做成,是镇巴柞水一带人们夏秋季节的主食之一,本地人叫此种饭为“调和饭”。据说可以与关中的米面相媲美。山里人习惯了他们的洋芋糊汤饭,而一旦来了客人便以“硬糍粑”来招待客人,从而糍粑亦成为陕南乃至陕西的一道名贵风味小吃

每年六七月,山里人从青青的玉米行之间挖出一筐筐新鲜的洋芋,刮皮洗净后放于锅内蒸熟后舀出,然后用他们特制的一种器具来砸,所以叫做“砸糍粑”。一般在村子附近的河边找寻一块巨石,将蒸出的洋芋倒于石头上,用锤子砸,边砸边给呈糊状且黏成团的糍粑撩点水,以便它筋道起来,等洋芋渐渐变成晶亮且又有一定黏度的面团时,再放入盆中拿回家用刀切成条状,再配以作料比如红红的辣椒,青青的小葱、大蒜等,或者再拌青菜。这样,吃起来既有洋芋的喷香,又有青菜小葱的清香。夏季可以凉吃,冬季可以放进热汤里吃

商州的糍粑如今已做客省城甚至大江南北,但倘若要吃正宗的商州味糍粑,还须到镇巴、柞水一带乡村去,定会让你一饱口福。( 西安)

七. 陕西省 西安 雁塔区 稠酒

西安稠酒是西安特有的古老名酒,酿造历史悠久。先秦称"醪醴",北魏称"白醪酒"。唐代时酿造工艺得到发展,稠酒质量不断提高,成为人们喜爱的饮品。相传"李白斗酒诗百篇",所饮即为稠酒。

稠酒因乳白粘稠而得名,酒液中加入桂花后,即为黄桂稠酒。稠酒是选用糯米,蒸熟加曲子酵而制成的一种原汁酒。其色白如玉,清香绵甜,醇厚爽口,具有醒脑提神,舒筋活血,健脾开胃等功效。稠酒类型分为三种:加入中药的苦型稠酒;勾对时加入甜味的甜型稠酒;既无糖、又无药,原汁原味的单料稠酒。

八. 陕西省 西安 碑林 西安石子馍

石子馍是颇受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又名古鏊饼。由于它历史悠久,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化石”。石子馍的原料是面粉、碱面、精盐、熟猪油、鲜花椒叶等,经和面、加工石子,制坯焙焙几道工序制作而成,其特点为酥松荃香,易于消化,携带方便,利于储存。( 西安)

九. 陕西省 西安 灞桥区 圪坨

圪坨,陕北语,关中称麻食、猴耳朵。以荞面为料,掐指蛋大面团在净草帽上搓之为精吃,切厚块以手揉搓为懒吃。圪坨煮出,干盛半碗,浇羊肉汤,乃羊腥圪坨。

吃圪坨离不开羊肉汤,民歌就有“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紧跟上”之句。

圪坨是一种富饭,羊肉汤里有什么好东西皆可放,如黄花、木耳、豆腐、栗子。

此物有一秉性:愈剩愈热愈香。但食之过甚则伤胃,切记。

十.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临潼锅盔

锅盔是用麦面做成面坯,然后用铁锅烙成的一种饼子。是外出随身隽带最好的干粮:关于它的起源传说很多种版本;一种说这旨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后为帮项羽稳定军心所做,别一种说是唐军在修建乾陵,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口粮欠缺往往为了吃饭而耽误施工进程,而受惩罚。于是一位军人在情急之中将面团放进头盔里,然后放进火里去考最后烙成了饼,所以他的名字也就演变面来。锅盔在陕西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人们尝试着让它更持久溢香在它和面、揉捏、时间、火候、洪考等过程严格考究。用来作饼的面粉是本年中上好的小麦,做烙饼的工具要专用铁制成的锅子,火候也是相当重要的,有些人在烙饼时不是糊了就是没熟透原因还是火候没掌握好,当地人在做这个锅盔时所烧的是麦尖也就是麦桔这会不会让你想一首诗呢“煮豆燃豆蒺,豆在斧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烙饼时这一转二翻三挠可是很重要的:一转就是要不停的对饼转动以防止焦糊的现象,二翻就是一面考好再翻过来考另一面,三挠差不多好的时候挠一挠听听动静要是轻脆的声音那证明已经好了,然后撒点芝麻粒就可以出锅了。


在哪里买西安特产最好卖西安哪里卖土特产的便宜正宗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