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店门头招牌海报 日用百货商店门头照片图片大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5-02 00:54:03

一. 辽宁省 沈阳 铁西区 老龙口陈酿头曲酒

“一杯老龙口,一盘童子鸡”,这是长期以来东北民间流传着的美酒佳肴传说。老龙口陈酿头曲酒是沈阳市老龙口酒厂的传统产品,最能代表老龙口酒特色。具有酒液清亮透明,窖香浓随,绵甘爽净,余味悠长的大曲酒典型风格。 历届都被评为辽宁省名酒,荣获特别奖。 1980年被命名为辽宁省优质产品。 1984年,在轻工业部酒尖质量大赛中荣获银杯奖。

在沈阳市大东区珠林路口,有一块三角地带叫老龙口,这里的地下水清冽甘甜,不同一般。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在老龙口建起了酿酒作坊。老龙口陈酿头曲酒就是在这个酿酒作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百多年来,老龙口的品牌和知名度逐渐扩大,并被广为人知。清代,老龙口的酒一直作为珍品进献宫廷享用,皇帝每次到东陵拜祖、都要饮用此酒。

老龙口酒博物馆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珠林路1号,始建于2002年。老龙口酒博物馆采用清代古建筑形式,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展区面积为999平方米,酒馆面积201平方米),停车场面积10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为2200平方米。设计立面借鉴清代牌楼形式,其两侧配以朴素的硬山卷棚建筑,屋面采用青瓦,外墙为青砖砌筑,梁、柱、门窗等木结构件采用人工彩绘或油饰,整体建筑以博物馆为主,两侧配以清代酒馆、清代酒作坊,形成我国白酒文化的展示平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馆内分为 “酒文化展区”和“酿酒老作坊展区” 两大部分。“酒文化展区”又包括“酒的源流”,“酒规酒俗”,“酒具酒器”,“酒诗酒画”,“老龙口发展史”,“老产品陈列室”等六个部分。收藏酒具四十余件,名人字画五十余幅;二十世纪不同时期老龙口老商标两百余张,老产品三百余瓶;老龙口部分产品获奖奖杯、证书;十九世纪末老龙口盛酒容——酒海及其残片。“酿酒老作坊展区”生动再现了中国传统酿酒的工艺流程,展示了古法酿酒的各式器具;酿酒所需的各种原料;在厂内挖掘出土的百年古残石磨群;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老龙口部分老产品等。

二. 山东省 日照 岚山区 岚山头虾皮

岚山头虾皮

虾皮,学名毛虾。日照沿海均有分布,以岚山、虎山沿海为多。因岚山头在历史上就是水旱码头和商埠,海鲜多从这里向外转运,故得名。

日照沿海,一年有两次虾皮旺发期。第一次在5-6月份,虾皮个体较大,在2厘米左右,渔民叫“二称钩”。第二次在9月份前后,虾皮个体较小,一般体长在一厘米左右,渔民叫“红绒”。捕捞毛虾主要靠手推网,俗称“推虾皮”,技术高的好手,可踏木跷,在深水推网。

推虾皮在日照已有数百年历史,以安东卫和潘家村为最早。

三. 湖北省 宜昌市 当阳 当阳金头蜈蚣

据《当阳县志》记载:当阳土人种蜈蚣以为田,供药肆之采用,则此物由来已久,但今未闻有种者。

在当阳境内,因盛产药用蜈蚣而出名,当地人以经营药用蜈蚣为业,并对药用蜈蚣的适宜栖息地加以管理,种群给予保护,使之繁殖或改善生长环境补充食物等方式进行繁养,采收后卖给药商获取报酬,以为生计,可见在我国古代就有人从事药用蜈蚣养殖。

蜈蚣,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息风镇痛,攻毒散结,息经止痛等功能。主治半身不遂、破伤、骨结核、瘰疠、毒蛇咬伤、小儿惊风、中风等症。近代研究表明,蜈蚣主要成分为组织胺、溶血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脂肪胺及胆甾醇,此外尚含橙色素及淡蓝绿色素等。蜈蚣毒素对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原溶血作用,具有烟碱一阻乙酰胆碱样性质溶血作用,能使小白鼠精原细胞发生坏死、消失,说明对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近年用于消化系统肿瘤癌症具有较好的疗效。蜈蚣也是“蛇药片”、“拔毒膏”、“散风活络丸”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由此可见蜈蚣是动物1材中不可缺少的。

四. 甘肃省 定西 漳县 乌龙头

乌龙头,多年生木本植物,茎杆多板刺,顶端生乌头状叶包。味涩,有中药味。四月采摘,煮熟,可以炒腊肉,亦可凉拌。凉拌乌龙头,堪称陇上一绝。农历四月八前后,乌龙头含苞待放,正是采摘的好时机。摘回后,慢火煮熟,捞出放进凉水浸泡,拔去苦涩,泼上热油,加上盐、蒜、芥末、醋,调匀,其味亨而不苦,确属味中一绝。

五.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庙头黄花

庙头黄花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黄花古名宣草,又名鹿葱、忘忧、宜男、金针花。其营养丰富,每百克含蛋白14.1克,各种维生素11毫克,脂肪0.5克,粗纤维6.7克,还含有人体必需的糖、核黄素、胡萝卡素、硫酸素、铁、磷等。用以做菜,味鲜色美,香甜可口,是席宴的传统佳肴。黄花可入药,有消炎止血、清热镇痛、利尿消肿、健胃通乳等功效。

汉川黄花菜的种植面积达20000亩,分布在庙头、城隍、分水、华严、沉湖等地,年产量达65万余斤,其中,素有"三花之称"美誉的庙头镇,所产黄花以花形象俊雅,清香宜人,色鲜味美而闻名海内外,据《庙头志》载:"庙头黄花,始种于隋,为历代宫庭御膳、健脑、强身、养颜之贡品"。唐代诗人白居易云游庙头留有:"杜康能解闷,宣草能忘忧"的千古绝句。汉川黄花运用"现代杀青"、"气候干燥"、"气调保持"等国内外领先技术工艺,对黄花菜进行精制加工,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产"巨龙牌"黄花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荣誉称号,产品畅销全国五十多个大中城市及港台、东南亚市场。

六. 陕西省 渭南 蒲城县 蒲城椽头蒸馍

椽头蒸馍因其状如椽头而得名,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制作历史,为蒲城特有的传统食品而声名原扬。相传古代地方-多以椽头蒸馍用麻纸包裹装箱,作为上贡皇家及执政大员之礼品,也曾远销湖广各省。在制作方法上别具一格,蒸馍时不使碱,发酵程度要求严格,面团要反复盘揉,所以椽头蒸馍内酥外光,含水分少,不佐菜疏吃,则甘香满口,且便于携带,又耐久贮,成为宴会待客,馈赠亲友,外出旅游必备美食。

蒲城椽头蒸馍不仅历史悠久,口感香谄,表面似玉,长运不裂,久贮不霉,而且制作神秘,名称传奇,誉满三秦,名噪京华。的确是北方面食中的一朵奇葩。

蒲城蒸馍早在明朝时,就是当地群众每年六月六农忙后祭祀“后稷祠”的面食供品,时任蒲城县令的彭希武重修后稷祠后,以祠内房挑檐松木椽头定样,规定了以后供品蒸馍的式样,蒲城椽头蒸馍随之得名并流传至今。

蒲城椽头蒸馍声名远播。慈禧落难西逃途经蒲城永丰岔里村时,吃到了县令贡上的椽头馍,赞不绝口,并将其钦定为朝廷贡品。清道光名相王鼎在家乡也曾用椽头馍招待林则徐。爱国名将杨虎城常用家乡的椽头馍招待同僚,犒赏将士。椽头馍中更有着蒲城特具的人文底蕴。

蒲城椽头馍纯手工制作,工艺考究。以牲畜拉动的五齿石磨精磨出的优质小麦面粉为原料,(不加任何添加剂)佐以祖传秘方和五谷杂粮制成的酵面,和县城东岳庙内的优质井水,拌合、杠压、搓揉成型,以竹木蒸笼、旺火蒸就。

七. 广东省 江门 蓬江区 滘头果蔗

滘头果蔗

滘头,即江海区滘头乡,蓬江河以南的一条村庄,最早来此地开荒立村的是赵姓,据说是北宋皇族后裔。

滘头果蔗,江门市著名土之一,是滘头出产的甘蔗的名称,寓意这里出产的甘蔗像水果一样甜脆。

据当地老人介绍,滘头果蔗的种植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滘头果蔗的独特,首先要归功于这里的“天时地利”——滘头地势平坦,河涌纵横,鱼塘遍布,土质疏松肥沃,是种植甘蔗的理想之地。

一百多年来,滘头乡民不断探索和改良,不断选育良种,成功培育出一种色泽鲜明、蔗皮红褐似玉(又称玉蔗)的果蔗。滘头果蔗尾部紫红色,蔗茎粗壮,通体饱满,入口清甜,是肉脆而纤维少的果蔗,吃这样的甘蔗好像吃水果一样甜脆可口,所以滘头果蔗在江门地区驰名远近。

滘头果蔗很脆口“要买到正宗的滘头果蔗,选挑方法很简单,随便从一堆甘蔗中抽出一根用力抛向空中,正宗的滘头果蔗跌下来时,必然会一断为二甚至一断为三。”

滘头果蔗又脆又甜,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上世纪八十年代,滘头果蔗除了大量在省内外销售外,还远销到东南亚以及香港、澳门等地。

八. 山东省 威海 荣成市 糖酥杠子头火食

糖酥杠子头火食: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朝末年,山东潍县城西留饭桥一带乡村流行制作一种火食,这种火食和面时加水甚少,用手揉不成团,只好在面板上用木杠压制,当地人遂送其雅号“杠子头火食”。后来,这种火食的制作方法流传到荣成石岛一带渔村。由于杠子头火食冬不甚凉、夏不易馊、口味甘甜、耐于贮存,是渔民出海打鱼携带的理想食品,因此很快流传开来。但后来渔民们发现,杠子头火食经海风一吹,变得又干又硬,难以下咽,于是聪明的渔民在制作时加上油和糖,即成为糖酥杠子头火食。

九. 山东省 潍坊 潍城区 杠子头火烧

潍县杠子头火烧,一种硬面食品,因用作“打”火烧的面很硬(潍城人称做火烧为“打”火烧),需用粗重木杠反复压制代替用手揉面,故名“杠子头”。传说起源于潍县“流饭桥”村。潍县是明、清两代登、莱两州赴京必经之路,行人必须在这里带足半个月的干粮,聪明的流饭桥村人便制作了硬面火烧以应这种需求。因起源于乡村并由乡村人家专门打做,故当时称其为“乡火烧”,20世纪60年代以后始称“杠子头火烧”(在此之前另有一种用木杠压制的面打做的火烧叫“杠子头火烧”,这种火烧需加入20%的发面,在边沿制作成五个小半圆弧形的齿翼,中间厚约2厘米,边沿稍薄。20世纪60年代后,潍城人已不再打做这种火烧了,而所谓的“乡火烧”被人们逐渐约定俗成地称作“杠子头火烧”)。“杠子头火烧”(即原乡火烧)的制作工艺独特,在制作过程中,和面用水少,用木杠子反复压过后,制成边沿厚、中间薄的圆饼,它的上下两个面大小是不一样的,其“底面”的直径约12厘米,“上面”的直径约10厘米,边沿厚度大约2厘米,中间薄处厚度约0.3厘米,每个重约200克。上烤炉时,再在中间挑起一个凸顶,用慢火烤成,比较硬,久存不变质,又因为中间隆起部分极薄,敲破成一小孔,可用麻绳穿成串,即使无袋亦便于携带。这种火烧,其特点是面硬、烤烙熟透而无糊斑,吃起来脆口,越嚼越香。可凉吃可热食,凉吃时配以五香花生米,味道更佳;热食时可用菜、肉烩出,柔韧而不松散,有一种特异香味。

信息来源:潍城区区情网

十. 陕西省 渭南 澄城县 尧头黑瓷

尧头黑瓷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澄城尧头窑历史悠久,扬名一方,堪称我国陶瓷艺术的瑰宝。它与声名中天的古官窑景德镇于2006年同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窑场问世,规模宏大,传说神奇,佳话连篇;窑货古色古香,朴实可爱,绝妙无比,价值颇高;古往今来,朝朝代代,庶民百姓,使着用着,摆着放着,收藏着澄城尧头窑的产品,价值远甚于赞赏之美,真是名不虚传。

据有关资料和“仰韶文化”考古推断,尧头窑始于汉代(前206—8)。另据明朝《澄城县志》载“澄城瓷砂”,始于唐(618)。明天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记载“澄城窑(尧)头产陶瓷器”。可见澄城尧头窑迄今至少已有千余年烧制陶瓷的窑火延续历史,属我国北方黄河流域著名的民窑之一。

古往今来,澄城尧头窑烧制的瓷器,大部分是当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用品,种类繁多,诸如缸、盆、碗、炉、罐、瓶、壶、盏、托、灯、枕、笔筒、玩具等,用手工拉坯或托坯成型,施釉,用倒焰式的馒头窑烧制。采用当地蕴藏的大量的高岭土、白碱土,其主要以黑釉为主,兼烧青釉、杂色釉。运用刻画花、青花、铁锈花及黄、褐、蓝、酱、窑变釉等进行装饰,题材极为广泛。常见的有挺拔秀美的缠枝牡丹纹,多子多福的石榴纹,连年有余的莲花纹,寓意长寿的花纹,五行的八卦纹,也有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吉祥图案等。无论是画花、刻花,形象生动活泼,笔法简洁豪放,结构严谨匀称,造型挺拔大方,从而构成了澄城尧头窑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尧头窑的带盖小罐,堪称一绝,代表天地合一的各种形态的小罐,盖子上有的趴着老鼠,活灵活现,圆圆的肚子寓意着来年丰收的喜悦。以老鼠寓多子的生殖繁衍符号,以罐盖(弧形)寓遥天,罐底为平地,以罐寓天圆地方的宇宙母体。有的罐盖上站着狮子、狗熊、猴子等造型生动的纽手。如把它们一字排列,如同群兽表演,妙趣横生。尧头窑生产的“懒婆娘”,更是一绝,这可能也是一大发明,这是人类最早的管理小孩的工具,可能是“仰韶文化”的遗韵吧。这些尧头窑的部分陶瓷器,既见证着历史,又像是对世人诉说着什么。

澄城尧头窑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民间需用什么就烧制什么,老祖先遗留下什么,就延续着什么,不受任何达官贵人的意志所影响。因此种类繁多,器型大小不同,丰富多彩,独树一帜。它以典雅朴实和遒劲雄浑的风格,反映出历史的原貌和时代气息,博得众人的喜爱。因而,它的烧瓷技术才得到长期的传播而生生不息,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少有的民瓷代表之一。在黄河流域的西北地区东部遗存着大量的澄城尧头窑的器皿和器具,祖祖辈辈就这样传承下来了。

有人说,澄城这地方太神秘了,盛产陶瓷的尧头窑是一个缩影,何日能将它神秘的面纱揭开呢?尧头窑处在澄城、白水、蒲城三县交界,西临洛河水系,县境内几条支流经尧头汇入洛河,水量充沛。这里曾经山青水秀,森林茂密,植被完整,存有大量的古生物、动物化石,是澄城先民们最早居住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这里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坩土(高岭土)、硫铁、铝土和铁矿等。优质的水源、大量坩土(高岭土)和煤炭资源,为古往今来烧制陶瓷提供了原料保证。制作陶瓷就地取材,用料用水用煤十分方便。这里的窑工个个心灵手巧,多才多艺。他们的制瓷艺术基本上都是跟着老祖先学来的,子承父业,父承祖业,至于传承了多少代、多少人,他们谁也说不清楚。据李氏家谱记载,其家祖业相承,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澄城尧头窑是一个历史的话题,科学的话题,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考古界的学者认为,尧头窑遗址大量的古瓷片和民间传说,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在北方不少地方,发现出土为数不少的黑釉瓷器,多年来找不到窑口,当看到尧头窑遗址和藏品后,不少专家感慨地说,这下可找到了“根”,其考古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在美术书法家眼里,尧头窑刻画花铁锈花堪称一绝。做好的毛坯施釉后,老艺人以刀代笔,随意娴熟的寥寥数刀,一幅幅寓意深邃的图案就跃然其上;铁锈花、青花则色彩对比强烈,明快清晰,质朴大方,所绘纹饰淋漓畅达,精致潇洒,其创作者也被称为“东方的毕加索”。一笔写成的“福”字,风格豪放,游龙走凤,自由洒脱,气韵横出,使人一看就有福常在,美好生活犹在眼前。民俗专家认为,澄城尧头地区许多古老的传说、民谣都与瓷器有关。在渭北一带广为流传的民谣“收秋不收秋,等到五月二十六,只要此日滴一点,快到尧头买大碗,买来大碗吃米饭”,足以反映旧时人们对丰收景象的期盼,也印证了尧头瓷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具。澄城人从小孩坐的“懒婆娘”,到死亡之后的土葬,无不与尧头窑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为了使死者得到世间的光明,在棺木前点燃黑釉瓷碗的“长明灯”。在墓穴内放置装有酵面、饭菜、石榴等食物的黑釉瓷罐,寓意让死者不会饥饿,使后人日子大发,后继有人。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澄城尧头窑陶瓷烧制技艺已列入国家级保护范围。县委、县政府对尧头窑的挖掘、保护、传承极为关注,成立组织,拨出专款,力保古窑址和古民居不再被破坏;鼓励老艺人恢复生产;征集流散在民间的陶瓷精品;筹备澄城尧头窑陶瓷博物馆;建立制瓷、旅游、实习基地。澄城个体瓷窑也逐步恢复,显示出勃勃生机。

我们深信,澄城尧头窑之火将会越烧越旺,精品迭出,前程似锦。

陕西省尧头镇尧头村现辖行政区域

《澄城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划定尧头黑瓷地理标志产品产地保护范围的函》,澄政函〔2013〕121号

澄城县地方标准:DB610525/T01-2014《尧头黑瓷生产工艺技术规范》

特产店宣传海报模板特产店门头招牌效果图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