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特产馓子 如皋粗馓子的配方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4-30 15:56:26

一. 山西省 临汾 洪洞 洪洞馓子

馓子——洪洞县独有的一种油炸食品。油炸馓子用上等麦子磨的面粉,加少许食盐和调料,用水调和,揉成面坯。然后再搓成条状,环绕排满盆中,上面洒抹一些菜籽油。待面条在盆中回透,弹拉力恰到好处时,将面条绕在手上,用手来回抻开,粗细均匀一致,折叠造型,放入油锅,用筷子轻轻翻动,掌握火候,炸成大把或小把的,便是金丝套环的黄脆脆的金馓子。

出锅的馓子,层叠陈列,轻巧美观,如金条缠绕,九曲十弯,又如琥珀似的雕塑,叫人喜爱不已。洪洞县参加祭水炸馓子的最后一位师傅为梁二爷(已去世),现在炸馓子的传人为杨永祥。

二. 新疆 乌鲁木齐 头屯河区 油馓子

油馓子是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的的风味名点之一。在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有一盘黄澄澄的多层的圆柱形的油馓子
当客人来到的时候,宾主互致节日问候。客人入座后,笑容可掬的主人首先掰下一束油馓子递到客人面前,然后斟上香喷喷的奶茶或茯茶,殷勤地给客人泡上主人喜欢食用的新疆石河子产的方块糖。客人吃着油馓子喝着茶,主人高兴地连声说:“热合买提,热合买提。”(汉语“谢谢”的意思),感谢客人的光临
油馓子色泽黄亮,香脆味甘。现在过春节,有的汉族人家也请少数民族邻里巧手帮做油馓子,用以招待兄弟民族客人,可见油馓子亦成为各族人民共同喜爱的名点美食了。( 乌鲁木齐)

三. 四川省 达州 开江县 甘棠馓子

甘棠馓子是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甘棠镇的。开江的油炸馓子,以甘棠镇的最引人注目。甘棠的馓子股细条匀,焦酥香脆,色泽艳丽,造型美观。

馓子,本来是回族待客、送礼、过节的传统食品。早在明代北京的回民就开始吃油炸馓子了,之后,回族聚居的甘肃、宁夏、云南等省历来就有吃馓子的习俗。今天的中国各1,交通发达,信息畅通,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很快就能在全国盛行。不是吗,走到哪里都能吃到天津狗不理包子,重庆火锅。馓子在全国流行,自然是因为人人爱吃。然而,一种名小吃被接纳,因其各地口味各异,如果不加以调济,也很难落地生根。开江甘棠的馓子就是因其在用料和调味上,更加适合本地人的饮食习惯,才在开江及下川东一带名声大震。

甘棠的馓子股细条匀,焦酥香脆,色泽艳丽,造型美观,做工颇讲究,一般要在面粉里放入适量的矾、碱、盐溶液,并加入由红糖、蜂蜜、花椒、葱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再加进鸡蛋和香油和面,然后反复揉压,搓成粗条放在盆中醒一会儿。当油锅热时,左手四指并拢,缠上面条七团,轻轻抻长,套在筷子上下锅。也有把面搓成均匀的长绳状,对头折成两个来回成八股,用手将两头捏在一起,即可放入油锅内炸出。从油锅里捞出来的馓子看上去黄鲜鲜,闻起来香喷喷,吃起来脆甜甜,堪称佳馔。

甘棠的馓子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香甜的味道真叫人吃不够,难怪早有人形容说"嚼着惊动十里人"了。然而对于馓子的来历与传说很多人就不一定知道了

四. 山东省 济宁 兖州区 兖州馓子

兖州一向有馓子遍及城乡。其条匀细,中含芝麻,脆而酥,大嚼一口,香满齿颊,再嚼一口,余香入怀,三日不绝。

据宋代庄季裕《鸡肋编》载,“馓子”又名“环饼”,或日之“寒具”。苏轼谪居海南岛时曾作诗赞之:“纤手搓来五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馓子的形色毕见。

记得在童年时,印象颇深的便是头带方巾的小贩,肩挑圆圆萝筐,筐内盛满金黄色的馓子,走街串巷,吆喝叫卖,一群调皮的孩子会前呼后拥着,学着同样的声音叫卖吆喝,好心的卖馓者会把卖剩下的馓子分给孩子们吃,孩子们便带着这意外的欣喜跑开。每逢集市,卖馓者多聚集在集市一角,或设摊卖馓,或现炸现卖,,浓浓的馓香随风飘散,沁人心脾。

据传,兖州息马地街有一对夫妻,做的馓子口味极佳。其妻身材窈窕,秋波凝睇,楚楚动人,疑是卖酒文君,好似贵妃转世。一时城内骚动,周近乡邻争相购买。时有一州官,嗜酒好色,久闻馓子店有一卖馓女,就带一随从,微服私访,追寻馓子的清香,走进店里。州官一见这金黄油嫩的馓子,口水直流,便狼吞虎咽,大吃一通。饱餐后,竟大摇大摆地走出店门,随从问日:“秀色可餐,大人有意乎?”州官拍了拍吃饱的肚子沉思后叹曰:“馓味奇美,色香俱全,秀色不必餐矣。”后此事传开,众人皆大笑,小店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馓子有如此的美味,源于其精细的制作。余闲时,我造访了一位炸馓者。他说,炸馓子挺麻烦,需要精制的面粉,上佳的豆油、精盐、黑芝麻等原料,清水和面,反复揉搓,擀成圆饼状,用碗口的外缘绕圈切成细条,盘于盆内,上面洒一层薄薄的玉米面,静等15分钟(为了使面柔韧,有弹性),然后把面绕于手上,左右扯动,面拉长后,再把面放在筷子上轻轻拉扯,直至匀细,筷子相互交叉,面即成馓子状,油沸时就可下锅。一般一箩筐馓子大约需要20~30斤面,制作时间大致需要6~7个小时,正是“吃来容易做来难啊”!炸馓者说,由于馓子是油炸之物,受潮后便不好吃,人们多把它放在塑料袋中,以便常吃常鲜。当我把童年的经历告诉炸馓者时,老汉幽默地说:“我小时候也是如此,没想到年过半百自己却成炸馓的了,应是与馓子前世有缘吧!”临走时,炸馓者非得送我两袋馓子不可!

时光轮转,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馓子也不断地变着口味、色彩。一日,我走到一家饭店,看到服务员端的馓子菜色彩斑谰,煞是好看,有红色馓、绿色馓、水晶馓子等等,这也是馓子家族的新成员,可谓各具特色,各具风味。

咀嚼着馓子和馓子的故事,我们不由得感叹馓子虽然是大千世界中一种小小的食品,但它正带着一长串有趣的童年记忆,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我们结伴而行。

我相信它必将会随着兖州人的端信、自信的脚步走向世界。

五. 江苏省 南通市 如皋 如皋火腿

产于江苏如皋。挑选当地尖头细脚、皮薄肉嫩、毛重60公斤左右的健康良种猪,洗净鲜腿后根据其大小,肥瘦修成竹叶形或琵琶形。腌制时严格控制用盐时,腌熟后及时洗晒,然后保管发酵。保管发酵是火腿具有特殊品质的关键性工序,发酵周期为5-6个月。火腿的整个制作周期共10个月左右,一般以霜降至立冬间,气温在2-100C为最佳生产时间。皮薄爪细,形似竹叶、琵琶,瘦多肥少,红白鲜艳,风味独特,色、香、味、形均佳,可长年贮存,四季皆可进食。如皋火腿不仅美味可口,还有补益身体和祛除疾病的功效。据记载:火腿有益肾、养胃、生津、壮肠、固骨髓,健足力之功能。

如皋是江苏省著名生猪产区,生猪品种称“东串猪”,为瘦肉型猪种,如皋的火腿制作始于清代中叶,绵延相传数百年之久。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如皋广丰制腿栈(即广丰腌腊制腿公司)生产的火腿,获美国檀香山国际博览会金奖;宣统二年(1910),如皋火腿又在江宁(今南京)举行的南洋劝业会上获优异荣誉奖。是时,如皋火腿畅销海内外,在上海和美国旧金山等地均设有分栈,与浙江金华、云南檀越并称中国三大制腿中心,时人将之与浙江金华火腿并称“北腿”、“南腿”。与金华火腿相比较,如皋火腿稍咸,且精多肥少,肉质也比金华火腿稍老些。如皋火腿的特点是:薄皮细爪、造型美观(形似琵琶或竹叶),具有色泽鲜艳、咸香味美等独特风格,以色、香、味、形“四绝”著称于世。火腿营养价值很高,富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成份。

六. 江苏省 南通 如皋 如皋肉松

如皋肉松的生产始于1914年,后于1936年由徐寿生在如城东大街创办太仓肉松加工企业。1942年左右,有孙明友等人合资,在如城开办友来肉松厂,加工肉松,销往上海等地。解放后停业。1951年,如皋肉联厂开办初期,即加工猪肉松。后来,他们不断改进生产工艺、研制最佳配料配方,已形成了如皋自己特有的风味。1966年开始出口。1971-1984年,获得国家商业部、轻工部、外贸优质名品称号和荣誉证书。1985年3月,法国巴黎国际国际美食学会与旅游观光委员会授予“金梅牌”肉松金质荣誉奖章,这是我国在国际上获得的第一枚肉食品金牌;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牌。1992年“如皋牌”肉松获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七. 江苏省 南通市 如皋 如皋香肠

如皋香肠是江苏南通如皋的。

如皋香肠生产始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清末获南洋劝业会二等奖。

如皋香肠条形整齐、肉质紧密、色泽鲜艳、咸甜适度、香味浓郁、营养丰富,精肉嚼而不老,肥肉油而不腻,可与广式香肠媲美,亦称为如式香肠。

江苏长寿集团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精心研制新配方,所生产如皋牌香肠享誉国内外。1982年被商业部评为优质名品,1985年获国家质量银质奖,1988年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92年获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八. 河南省 驻马店市 汝南 汝南马蹄馓子

汝南马蹄馓子是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的。马蹄馓子系用清油细面炸制而成,条细色黄,味道醇正,干吃焦酥,看而不腻,熬汤耐煮,柔而不泡,食用方便,易消化,且经济实惠。

汝南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和美食的制作方法。例如汝南有名的土小吃,马蹄形馓子,就是过去过寒食节时必备的节日食品。古时寒食节禁火,要以寒食寄哀思,寒食节这一天不能吃热饭热菜,聪明的汝南人就以清油细面炸制成条细色黄,形似马蹄的食品用来代餐,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汝南马蹄形馓子味道纯正,干吃焦酥,香而不腻,熬汤耐煮,柔而不散,食用方便,易消化,耐久存且经济实惠。由于汝南盛产优质的芝麻、小麦,与其他地区的馓子比较,汝南馓子最大的特点是用香油炸馓子,不仅味道好,而且盘条时,面性柔,易于拉长,故条细。汝南马蹄形馓子虽为油品,但易于消化,是老弱、小孩、产妇的补品,又是亲朋好友交往的礼品,由于经济实惠,还可以作为主食食用。

九. 宁夏 吴忠 盐池县 回乡馓子

馓子这道油炸面食据传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代文豪苏东坡诗赞它为“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把馓子的色香味概括无余。吴忠回族擅长炸制馓子,并且十分钟爱这种美食。每逢开斋节、古而邦节等民族节日,回族家庭都炸馓子招待客人,馈赠邻里。制作方法是:将 精面粉加入盐水揉和,反复揉压后,搓成粗条,抹上食用油放入盆中醒面。待油锅热时,将面条制成并列成环状,入油锅炸至金黄色,捞出凉干即可食用。特点是造型优美,香脆可口。

十. 江苏省 南通市 如皋 白蒲茶干

白蒲“三香斋”茶干(简称白蒲茶干),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是南通地方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土。“白蒲茶干”选用优质大豆,多种香料精制而成。内含易于人体消化的优质蛋白质及人体所必须的维生素B1、B2和钙、磷、铁等,还含有动物性食品所缺乏的不饱和脂肪酸,能弥补动物菜肴的缺陷,对增补人体和营养极为有利。茶干又味美香芳,富有韧性,色泽美观,形状方且薄,别具一格,经济实惠,弛名四方,极受群众欢迎。

"三香斋"的来历:据《如皋县志》记载,公元三九七年即隆安元年,晋安帝司马德宗家已将白蒲置为“蒲涛县地”,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白蒲茶干”始制于清朝康熙年间,一们姓屠的湖州人在白蒲北街开的一豆腐干店,店号“三香斋”,又名“屠三香”、白蒲北街是南北交通要道,商业较盛,油饼粮行,京货店,水烟栈,各式菜馆,点心店,鱼行、茶馆等店铺林立,来往商人,小贩很多,每日清晨,商民,街坊乡老,小贩等都喜欢坐茶馆,闲谈生意经,山海经,一边谈心,一边买来屠氏的豆腐干佐茶。因其近似茶色,又是名茶配食的佳品,故取名茶干。到康熙丙子年(康熙三十五年,即一六九六年),“屠三香”生产的茶干由于加工工艺精细,用料考究进嘴细软劲韧,美味可口,算得上色、香、味俱佳,茶干上模压店号,很有特色,被誉为白蒲一绝。

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地方官特别选择了“三香斋”茶干作为贡品,请皇上品尝,乾隆尝后甚悦,又听该店独家经营的介绍,便御笔写下“只此一家”的题字,赐予褒扬。屠氏得此御笔欢喜欲狂,并将“只此一家”制成金字匾额,悬于店堂,自得御笔“只此一家”,“三香斋”茶干驰名大江南北。嗣后“三香斋”茶干店,生意更加兴隆,并设分铺于通城经营。清朝道光二十一年间编撰的《蒲涛志》记述:“蒲镇菽乳干为绝品,通称茶干,言可佐茗饮也,四远知名。本斋固有不传之秘,亦与镇中水土合宜,尝分铺崇川所作终不及此地味美。”这段记载,说明了后来“三香斋”未能在通城设立生产作坊的原因。

白蒲茶干传统的制作方法:白蒲茶干味美,主要是选料考究,加工精细,操作认真,一丝不苟。人们检看茶干质量,常将茶干对角相折,总不断裂,而芳香扑鼻,群众夸说:“进了三里墩,闻到茶干香”,可见其味香沁人。白蒲茶干传统的操作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浸豆、糙皮、磨豆、扯浆、煮浆、点浆、包、榨、剥、煮、扎等,细说有二十一道工序。

白蒲茶干传统的加工,不仅工序多,而且每道工序的技术性都较强,与产品的质量有直接关系。以煮浆来说,烧火要旺,煮得越快越好,如慢火烧,则易潮浆,对质量,产量都有不利影响。煮好的浆出灶入缸时,要坚持“过筛”这一道工序,将扯浆或套浆时从布眼中漏出的反渣去尽,提高豆浆的纯度,这样做:

(1)浆中的飞渣越少,生产出的茶干韧性越强

(2)韧性强的茶干在煮制过程中破碎少,成品产量高

(3)韧性强的茶干耐煮制吸味足,口味好。再拿煮制茶干来说,各种配料齐全,用料恰当,这也是保持名的重要环节。煮制的配料有白大川,元回、丁香、精盐、味精及自制的三伏酱油等,特别是自制的三伏酱油,要熬得浓,熬得香。此外,在选择黄豆豆种,浸豆的时间,气温季节的变化,煮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操作要求和技术要领。(南通)

江苏特产馓子哪家好江苏特产麻油馓子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