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桂林特产出售 青海土特产专卖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6-16 05:38:15

一. 青海省 海南 共和县 青海氆氇

氆氇为藏族人民以手工制作,作为衣料或装饰的优质毛纺织品,是以西宁羊毛为原料,经纺纱、染色、织造、整理等工序制成。传统品种有加翠氆氇、毛花氆氇、棉纱氆氇等。加翠氆氇厚度很像大衣呢,斜纹编织,每匹有紫红、枣红、深红、草绿等颜色;幅宽约27厘米,匹长l8米左右,正好可缝制一件藏袍。其纬密特大,每寸(3.3厘米)达230根,制成藏袍旦有良好的保湿性能,不会被雨雪淋透,适应牧区多变的自然气候。毛花氆氇为横条织物,花型大约20种,每种由7—11个颜色组成。它的色彩鲜艳,手感良好,质地厚实,平正挺括,经久耐磨,一般用于褐衫的镶边或作藏靴的靴腰。镶边时,根据需要裁为条状,缝子大襟、下摆的一周。其花型分十样锦与十字花两种。十样锦又叫条花或邦丹,就是用彩色纬纱,织成红、绿、黄、紫、蓝、白等不同颜色、宽度相等或不等的彩条,每幅图案用8个左右颜色排列对称循环。十字花又叫挡子花,就是在十样锦彩条基础上,于每个循环间以5厘米左右的白色或黄色彩条格隔开,格内印以4枚或5枚红蓝或红紫色十字做点缀。棉纱氆氇的颜色、规格及用途同于毛花氆氇,但价格使宜,适于低挡衣料镶边之用。

二. 广西 桂林 灌阳 灌阳桐油

桐油,是化工和国防等工业用油的珍品。据《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统计资料摘编》记载,民国时期灌阳就成为广西桐油主产区之一,年产桐油约占桂林地区桐油总产的60%。解放后,灌阳被列为广西桐油基地县,1990年全县种有油桐5000多亩,年产桐油50多万公斤,出口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三. 广西 桂林 平乐 夏橙

品质优良,色鲜味美,且成熟早,很畅销
( 桂林)

四. 广西 桂林 象山区 桂林马蹄糕

一提到桂林马蹄糕,对不少市民而言,它不只是点心了,还蕴涵有许多童年的记忆。马蹄糕是一种传统小吃。以糖水拌合荸荠粉蒸制而成。荸荠,粤语别称马蹄,故名。其色茶黄,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断,软、滑、爽、韧兼备,味极香甜。

制作方法:

1. 在马蹄粉中加入清水,比例一般为1:2,搅拌均匀并静置20分钟,制成粉浆水。

2. 将马蹄削净后,切成小丁或使用马蹄粉。

3. 在锅里放入适量红糖和白糖,加入清水。

4. 待锅里的糖化了,并且水煮开之后,加入马蹄丁或马蹄粉。

5. 将之前做好的粉浆水再次搅拌均匀并倒入糖水中进行搅拌。

6. 搅拌均匀后,锅里的糖水应该呈现黏稠的状态。

7. 在准备好的碗中刷上一层油,然后将粉浆倒入碗中,用大火蒸30分钟左右。

8. 蒸好后要待马蹄糕放凉后方可取出切块,装盘。

营养价值:

马蹄又叫荸荠,含丰富的维生素B和C、植物蛋白、磷质,有清热去湿解毒的功效。 是莎草根植物荸荠马蹄糕的球茎。主要生长在中国南方。马蹄中含大量的淀粉,加上低聚糖和单糖,占干重的86%以上。淀粉18.8%,蛋白质2.3%,脂肪0.2%,灰分1.6%。多种维生素A、B1、B2、C,和矿物质钙、磷、铁等。除此,还含有一种不耐热的抗菌成分荸荠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主料为大米粉,把米粉装入壮如马蹄的木模,用黄糖粉、马蹄粉或芝麻粉包心,猛火蒸熟,取出即可食用,其制做简便,吃来香甜扑鼻,松软可口。一般多为个体摊担现做现买。散见于各处街头巷口。来往行人,即购即吃,甚为方便。( 桂林)

五. 广西 桂林 平乐 平乐山楂

山楂,俗名“山梨子”,亦名“石梨子”。除平乐镇外,其余12个乡(镇)都有分布。尤以二塘、桥亭、附城、长滩、张家、大扒、源头等7个乡(镇)为多。全县有山楂树8万株以上,挂果树6万株。解放前,县内山楂树多为野生,少数为人工栽培。全县常年产鲜果约300吨,山楂干片约100吨。据中国植物研究所、广西茶叶研究所等有关部门测定,平乐山楂果碳水化合物含量为22%,铁和钙的含量也大,其中钙的含量在各种果品中占首位。既可鲜食,又可加工制成山楂片、山楂糕、山楂酱、山楂蜜饯等。还可制作果汁、果酒。解放以来,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山楂生产日益为人们重视。进入80年代,县内山区许多农民都把山楂视作致富门路而广为种植。1983年,县商业部门开始收购山楂干果。1984年共收购山楂果片2.57吨,产品销往八步、梧州、柳州等地。之后由于受市场逐步放开,商业部门停止收购。

六. 广西 桂林 永福 永福香米

永福香米--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七. 广西 桂林 兴安 月柿

色泽金黄,肉甜味香,畅销澳、港和东南亚地区
( 桂林)

八. 广西 桂林 阳朔 松花糖

是广西桂林阳朔的。桂林兴坪松花糖是广西阳朔历史悠久的传统名点之一,距今已有200多年的生产历史,为纯天然手工制作,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名小吃。相传,它始于清代康熙十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有一位在梧州经营糕饼生意的玉林人梁氏,因年老体,携妻还乡定居。梁氏终生无育,亦无近亲,便把松花糖的制作技艺传给他的结拜兄弟覃氏。覃氏在梁氏的资助和指导下,在玉林镇开设了“覃记饼铺”,以经营松花糖、白散、凤饼等糕点为主,生意颇为兴隆。覃氏也家景日好,后来覃氏的伙计把松花糖手工制作的手艺带到了美丽的阳朔兴坪,在这散枝开花。因为兴坪人酷爱喝茶,松花糖也就成了喝茶的绝佳搭档。成了阳朔人喜闻乐见的传统小吃。

制作流程

首先是将糯米冲成糯米粉然后反复揉搓成面团;将面团全部弄成黄豆大小的颗粒,程序是做成条,然后用刀切成颗粒,切得大小均匀,经过油炸,这个小小的颗粒就变成了圆形;在柴火灶上熬黄糖;把炸好的米粉球放入熬好的糖锅里面,不停的搅拌;将在糖锅里面混合的颗粒放入模具中,趁热将颗粒全部压入模具中;还是用刀切成需要的形状,拿下模具;然后用白纸包好。

2009年,兴坪松花糖经过阳朔政府的推荐申报公示和评审,荣获阳朔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兴坪松花糖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复杂的制作过程依然以口头或动作传承着,在添加剂色素泛滥的现代,它坚持着自己的风格,没有添加色素和添加剂,却保持着色泽棕黄,富有光泽,品质松酥,清甜香脆的特色。也只有这种真正能够触动酷爱美食的中国人的味蕾的美味,才经得起历史和人们的考验,源远流长。

九. 广西 桂林 全州 桂北腊肠

腊肠俗称香肠,是指以肉类为原料,经切,绞成丁,配以辅料,灌入动物肠衣经发酵、成熟干制成的肉制品,是我国肉类制品中品种最多的一大类产品。腊肠可分为三大类:生抽肠,又名“白油肠”;老抽肠及鸭或猪肝肠(统称润肠)。

桂北腊肠是其代表。桂北腊肠是以猪肉为原料,经切碎或绞碎成丁,用食盐、硝酸盐、白糖、曲酒、酱油等畏料腌制后,充填入天然肠衣中,经晾晒、风干或烘烤等工艺而制成的一类生干肠制品。

贮放腊肠,如放冰箱内,通常可保存鲜味3个月左右。

生产制作

一般做法

原 料:猪肉(后臀肉去皮),猪小肠.盐,味精,花椒,胡椒面,辣椒面,白酒,糖。

制作过程:

1:将去皮猪肉用温水洗净,将肉表面的水漓干,把肥瘦肉分开,分别改成1CM的肉丁,在分别装入不同的瓷灌里。

2:依照个人的口味分别放入盐,味精,花椒,胡椒面,辣椒面.白酒,糖等作料,搅拌均匀,盖上盖子腌制8--10个小时. 由于瘦肉容易进味,肥肉油腻,往往肥肉先腌制1--2个小时。

3:在腌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做肠衣.将小肠用温水加少量的盐或者碱清洗,但盐和碱不宜放的太多,那样会使小肠变脆,在我们刮肠的时候容易破坏.清洗之后把小肠放到平硬的地方,用不锈钢直尺或者餐刀用均匀力道把小肠由上而下刮净,直到挂至好象要透明了,在开始用水里外冲洗,冲洗干净后篱水,这样肠衣就做好了。

4:将腌制好的肥瘦肉混合搅拌均匀,用肠衣一端套住漏斗,把搅拌好的肉灌入肠衣内,灌满整根后,先用细绳将肠衣底端扎紧,然后用手揉捏肠体,使罐好的肠体粗细均匀.切记不能灌的太满,这样在以后晾晒过程中会暴烈,也不要太松或者留有空气,那样等到腊肠成型时候不好看.将灌好的肠体每隔10--20CM用细绳扎成一小节,每个小节的底端用针扎个小洞洞,把多余的水和空气留出去,之后拿出去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暴晒3--4天,在挂到通风的高处.一般是屋檐下风干.一般需要15天左右,这样腊肠就制作成功了!

优质腊肠做法

优质腊肠色泽红艳,间有白色夹花,滋味咸口带甜,细品时芳香浓郁。

一、配方 瘦猪肉90公斤、白砂糖5公斤、肥猪肉10公斤、精盐3公斤、味精200克、白酒750克、鲜姜末(或大蒜泥)150克。

二、制法

l、切丁:将瘦肉先顺丝切成肉片,再切成肉条,最后切成0。5厘米的小方丁。

2、漂流:瘦肉丁用1%浓度盐水浸泡,定时搅拌、促使血水加速溶出,减少成品氧化而色泽变深。2小时后除去污盐水,再用盐水浸泡6-8小时,最后冲洗干净,滤干。肥肉丁用开水烫洗后立即用凉水洗净擦干。

3、腌渍:洗净的肥、瘦肉丁混合,接比例配入调料拌匀,腌渍8小时左右。每隔2小时上下翻动一次使调味均匀,腌渍时防高温、防日光照洒、防蝇虫及灰尘污染。

4。皮肠:盐、干肠衣先用温水浸泡15分钟左右,软化后内外冲洗一遍,另用清水浸泡备用,泡发时水温不可过高,以免影响肠衣强度。将肠衣从一端开始套在漏斗口(或皮肠机管口)上,套到末端时,放净空气,结扎好,然后将肉丁灌入,边灌填肉丁边从口上放出肠衣,待充填满整根肠衣后扎好端口,最后按15厘米左右长度翅结,分成小段。

5。晾干:灌扎好腊肠挂在通风处使其风干约半月,用手指捏试以不明显变形为度。不能曝晒,否则肥肉要定油变味,瘦肉色加深。

6。保藏:保持清洁不沾染灰尘,用食品袋罩好,不扎袋口朝下倒挂,既防尘又透气不会长霉。食时先蒸熟放凉后切片,味道鲜美。

主要功效

腊肠可开胃助食,增进食欲。

十. 青海省 果洛 久治县 青海馓子

回族的一种小吃,用红糖、蜂蜜、花椒、红葱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和适量的鸡蛋、清油和面,然后反复揉压,搓成粗条,捻成面团,搓成或抻成由粗细匀称、盘连有序的圆条构成环壮物放入油锅炸至棕黄色即成。在宁夏各地,每逢节日喜庆,回族妇女同胞便各显身手,做出图形各异的多种馓子,点缀节日气氛。如今,在许多饭店和早点铺或菜市场上,馓子也以已成为常见食品,随时可以买到。
       原料配方:面粉500克鸡蛋1个盐12克植物油500克(约耗100克)
制作方法:
1.将面粉放入盆内,兑入约250毫升温水(天热可用凉水),鸡蛋1个,盐12克,同时放入,待盐溶化后,用手把面抄匀,再用手把面扎成柔软光滑有筋力的面团,盖上湿布饧20分钟。
2.案子上抹些油,把面放在案子上,在面皮上再抹一层油,用水搓成筷子样粗细的长条,分层盘入盆内。层层都要刷油,从头到尾搓成一根。
3.将面条的一头夹在左手的虎口处,用右手捋住面条,往左手并排伸出的4个指头上缠9~10圈,再取一双筷子,撑在缠好的面条圈套内,用双手拿住两头,往外抽至20厘米左右长,投入七成热的油锅中,刚一见热,立即将一头扭一个半剂,然后抽出筷子,在油锅中炸至定型,成柿黄色捞出即成。
产品特点:形如盘酥,入口焦香。  

青海特产拿货渠道分析青海特产哪里买靠谱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