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哪里有好吃的特产 三都县有哪些干果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5-27 18:16:39

一.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三都米粉

周末回家,因为转移户口的事,我去了三都镇派出所,回想起来差不多有十几年没去过三都镇了,刚进三都镇,面对一排排整齐的新街道,一座座新楼房,我再也找不到我记忆中熟悉的三都镇了,三都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变化,现在是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两条小街的乡镇了,以前的木房早已被现在的漂亮的楼房代替,以前的地摊都变成了现在一排排整齐的商铺。唯一的熟悉的那就是大街上还是人满为患,人群密密麻麻,整个市集充斥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广告宣传语,显示出三都不愧是市集重镇。

办完事到了中午,肚子有点饿了,心里不由自主的想起吃米粉,小时候的我非常喜欢吃三都的米粉,十几年没吃了,我非常怀念三都米粉。三都的茶馆很出名,十几年前,三都镇的大街小巷里大大小小茶馆无数,无论春夏秋冬茶馆永远是最热闹的地方,特别是到了中午,每个茶馆爆满,座无虚席,男女老少都挤在在茶馆里,大人们喜欢喝茶,泡上一杯茶,吃点甜点,一边喝茶,一边高谈阔论,有吹嘘之谈,也有内幕曝光之料,有点评国家大事之论,也有生活琐事之争……小孩子不喜欢喝茶,包括我在内,大部分小孩都喜欢吃三都的米粉,茶馆里也有米粉,三都的米粉粗而滑,吃起来特别有嚼劲,口感非常好,而且米粉都是店主手工制作,再配上三都特有的米粉调料,煮出来的米粉还没端出来,我们就闻到了香飘飘的米粉味道,让我们这些垂涎欲滴的小孩更是受不了,米粉一出锅,我们这些小孩就抢着去端,谁先端到,就是谁的,没抢到的只能一边等下一碗,一边嘴馋的看着别人美美的吃着,三都米粉主要有炒粉、汤粉、拌粉,每种又分鸡蛋粉、肉丝粉、素粉。小的时候条件困难,尽管鸡蛋粉、肉丝粉只贵五毛的钱,我们经常只能吃素粉,偶尔父母豁达一次,我们才能吃到鸡蛋粉或肉丝粉。尽管是素粉,三都米粉的香、辣、鲜、滑,我们吃的是相当过瘾,每次吃的是连汤的不剩一丁点儿。吃饱了就坐在茶馆里听大人们讲故事、笑话(小时候听大人们说的事觉都是在说故事)。记得每次为了想吃三都米粉,父母要去三都时,我们这些小孩就想跟去,父母们不肯带,我们便使出全身解数:有撒娇的,也有哭闹的,有谈条件的,也有地上打滚耍无赖的,什么办法都用了还是不行,那只有偷偷的跟着父母后面,等到了三都才现身,父母无奈只能接受现实。三都镇是我们的临乡,离我家将近有十公里。那时候交通工具不发达,为了缩短路程,我们去三都都是走山路去,要走一小时。实在是三都米粉太诱人,我们是宁愿走一个小时的山路,也要去,而且是特别兴奋,都是你追我赶的跑着去,快到了三都才停下来等被我们远远甩在后面的父母。

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再次端起一碗三都米粉,还没吃就闻到了那熟悉的香味,顿时小时候吃三都米粉的一张张画面清晰的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画面的生动演义,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事。夹起一筷子米粉,送到嘴边,嗖一下,一根根米粉滑进嘴里,香、辣、鲜、滑,还是这熟悉的味道。和小时候一样,连汤的不剩,美美的吃完了一大碗。十几年吃过了各地的米粉,感觉还是三都米粉最好吃。虽然三都米粉没有桂林米粉闻名于全国,但三都米粉的味道我最喜欢,也许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我就是喜欢三都米粉味道,或许我更想回味的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味道吧?(杨仪平)

二.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三. 贵州省 黔南州 三都水族自治县 九阡李

九阡李

九阡李是我县独有的优良果树资源,以其果品早熟皮薄,色泽鲜亮,质地脆嫩而味香甜,口感非常好的特点,享誉省内外,据贵州大学农学院生化室测定,其总糖含量9.52—10.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左右,深受省内外消费者及水果树专家的好评,其果实成熟期5月中下旬,正值水果供应的淡季,加上其优良的品质,多年来,市场上供不应求。

九阡李是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九阡镇的。九阡李是三都独有的精品水果,具有皮薄、肉厚、质脆、味甜等特点,曾被有关专家鉴定为贵州珍稀早熟果品,享誉省内外。

九阡李原以自然发展为主,从2002年起,九阡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九阡李种植,通过退耕还林、农业产业科技示范等项目的推动,并不断引进先进种植技术,提高九阡李的种植面积和果品质量。目前,九阡李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4000多亩,年产果品60多万公斤。

四. 福建省 福州 台江区 鼎日有肉松

鼎日有肉松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鼎日有油酥肉松呈深红色,颗粒大小均匀,质酥软,入口溶化,含蛋白质高,含脂肪低。

福州三坊七巷里的肉松被称为肉制品中的一绝。色泽鲜艳,入口自溶,味道清醇鲜美,酥香可口,有油香味,却不生油腻感,风味独特,食后满口留香。肉松创制人林振光(小名鼎鼎)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闽侯上街人。因家贫,来福州当兵,后学厨,最后进入刘府当家厨。一次,在烹煮方块肉时,因煮得太烂,不得已就试着将肉的筋膜、油等剔去,加上特别调料,焙成条状肉绒,勉强端上桌去。不料刘府人食后非常满意。于是林鼎鼎不断加以改进,使之成为人人喜尝的名牌产品而流传下来,就是现在的鼎鼎肉松和鼎日有肉松。

鼎日有肉松的做法:

材料:

主料:猪腿肉(5000克)

调料:白酱油(500克)白砂糖(400克)赤砂糖(250克)

制作工艺:

1.原料整修:选用猪后腿精肉,去皮拆骨,修尽肥膘和油膜,切成方形小块。

2.煮烧:先将肉块煮烂,撇尽浮油,至肉纤维能松散为度。加入白酱油、白糖和红糟混匀。

3.炒松:锅内倒入配料后,不断地翻动肉块,将肉块挤碎挤松,一直至锅内肉汤烧干为止,然后分小锅炒,有铁瓤翻动挤压,使水分逐渐烤干,待肉松纤维疏松不成团时,改用小火烘烤,即成“肉松坯”。

4.油酥:将“肉松坯”再放到小锅内用小火加热,用铲刀翻动,待到80%的“肉松坯”成为酥脆的粉状时,用铲刀铲起,用铁丝筛子筛分,去除颗粒后,再将粉状“肉松坯”置于锅内,倒入已经加热溶化成液体的猪油,用铲刀拌和,结成圆球形的圆粒,即为福建肉松。

五. 浙江省 杭州 建德 三都柑橘

三都柑橘是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三都镇的。建德三都柑橘皮薄光滑、色泽鲜艳、肉厚多汁、酸甜适中,吃了还想吃。

三都地处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交汇处,境内山水环绕,风光旖旎,森林覆盖率高达86%,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是理想的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之地。柑橘是三都的拳头产业,种植面积2.8万亩,年产量6万吨。三都已成为杭州地区最大的种植基地,已创建省级无公害柑橘基地、杭州都市农业示范园区,被评为杭州绿色柑橘之乡、中国优质柑橘之乡。注册“松密”牌柑橘先后获浙江省农博会金奖、浙江省十大柑橘名牌、杭州市优质农产品金奖等荣誉,产品远销俄罗斯、加拿大等地。

六. 贵州省 黔南州 三都水族自治县 老王山绿茶

提起老王山绿茶,爱好喝茶的人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生产于海拔1600多米高的老王山上,最大的特性是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老王山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经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老王山绿茶含有机化合物450多种、无机矿物质15种以上,这些成分大部分都具有保健、防病的功效。老王山绿茶中的这些天然物质成份,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同时,老王山绿茶还具有排毒养颜、减肥、延年益寿、预防脑血栓等特殊效果,为其它茶类所不及。由于它的生长环境,例如土质、气候,昼夜温差大等因素,造就了它的内含物质积蓄多,茶多酚、儿茶素等含量都是其它茶叶的10倍以上,所以,老王山绿茶的保健功效与作用是其它绿茶的2倍以上。

七. 贵州省 黔南州 三都水族自治县 三都风味酸

三都风味酸包括辣椒酸、笋酸、鱼酸、虾酸、臭酸、及各种盐酸等,其中辣椒酸最有特色。

三都人自古有吃酸的传统,素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穿”的说法。吃酸、制作酸是水族人民祖辈传下来的,所以他们十分喜食它。三都辣椒酸色红味酸,略带甘甜,风味独特,各具特色,调味菜肴,能健味消食。它的制作方法很简单,用不着什么高超的技术,也无需珍贵的佐料,只要把鲜红生辣椒洗净后,掺杂少许生姜打磨成辣浆装入土制坛中,再加入少许甜酒,外封坛盖,并加放坛盘水密封,十天多天后就能发酵变酸。辣椒酸既可生吃,也可作炒菜佐料,可以熟煮酸汤,也可以制凉拌,也可以冲开水解渴。农民朋友们在夏天上山干活或下田收割时,用少许辣椒酸冲一壶开水再加少许食盐,渴了喝上几口,既能解渴,又不会中署。

三都辣椒酸源远流长,传说中古时候,水族人民生活的地区非常缺盐,菜无味,人无力。万般无奈之,水族人生活的祖先只好用红辣椒与糯米饭拌在一起加清开水泡起来,倒入坛中封闭好,过了十多天开坛一尝,味道竟然很不错,酸辣略带甜,从此以后,水族人民学会了做酸,并缓解了缺盐带来的困难。又传说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气候湿热,食物不易保存,为了调剂肉食,平衡蔬菜淡旺季节的需求,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同胞在长期的生活实践摸索生产了酸食。由此可见,酸食是水族人民适应环境、因地制宜发起来的饮食风俗。

三都辣椒酸不仅色、香、味俱佳,让您看起来赏心悦目,吃起来酸滋滋的含着辣味,红彤彤的刺激你的食欲,而且有深厚的民族饮食文化内涵,同时为中华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增添了奇光异彩。朋友,欢迎你来到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三都水族自治县领略水族人民多年来酝酿出丰富的饮食文化,品偿水族人民制作的美味佳肴,会让你流连忘返,终生难忘。

八. 贵州省 黔南州 三都水族自治县 三都水族马尾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都水族马尾绣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都水族马尾绣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省三都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这种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分布在三都境内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

水族马尾绣工艺独特,刺绣制品十分精美,有媒体甚至誉之为"刺绣艺术的活化石"。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工艺,闻名遐迩的水族马尾绣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堪称世界一绝。

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最近马尾绣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古老的原始艺术的保护带来了更好的机遇。

刺绣是流行于水族地区的民间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艺术造型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水族刺绣技法的种类很多,有平绣、马尾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及螺形绣等。

关于水族马尾绣的历史,相关资料上不见记载,但这是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技艺,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传统大节水族端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有赛马的习俗,看来养马赛马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水族妇女发明了用马尾制作刺绣的艺术。在传统节日里,男子们赛马,女子们身着马尾绣盛装参与节日活动,成了美丽动人的习俗。

可能主要是水族有养马赛马的习俗,马尾绣应运而生。其实,这种以丝线裹马尾制作图案的刺绣方法,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好处,一是马尾质地较硬,能使图案不易变形,二是马尾不易1变质,经久耐用。另外,马尾上可能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养外围丝线光泽。

水族马尾绣

马尾绣还有另一奇特之处,就是绣品上缀有铜饰。铜饰形状做成古代钱币的样子,但很小,薄薄的直径只有黄豆大小,以红线穿贴于马尾绣片里,如星星点点的小花,除了做装饰外,水族同胞还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功能。在封建社会,铜是铸币之物,一些朝代严禁民间铸铜,而水族的马尾绣里却有铜饰。这又是体现马尾有价值的一个地方。

随着时代变迁,马尾绣艺术也在变化。两条背带主色调发生了变化,解放前的背带色调主黄色。与封建社会以黄色为高贵相关联,解放后的背带色调主红,与今天人们以红色为吉利的观念相同。

在当地,人们把是否精通刺绣作为判断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她们这里的姑娘出嫁,母亲必须备一条马尾绣小儿背带作为嫁妆送给女儿,预祝早日生儿育女。

贵州省三都县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自治县三洞乡板告村是马尾绣的发祥地,那里的马尾绣工艺品远近闻名,成品远销海内外。板告村的女孩子从小就跟长辈学习马尾绣制作技艺,一般十岁左右就可以单独完成小型工艺品的制作。现在,板告村的所有女性公民都精通马尾绣制作技艺,而且马尾绣已经成为该村的知名副业,成为该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分布在三都境内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在当地,人们把是否精通刺绣作为判断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她们这里的姑娘出嫁,母亲必须备一条马尾绣小儿背带作为嫁妆送给女儿,预祝早日生儿育女。

水族妇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她们将自然万物和民俗事象经过想象加工后,反映在马尾绣工艺上,绣品上的花鸟虫鱼造型别致,颇富民族韵味和艺术效果。

马尾绣的一个奇特之处,就是绣品上缀有铜饰。铜饰形状做成古代钱币的样子,但很小,薄薄的直径只有黄豆大小,以红线穿贴于马尾绣片里,如星星点点的小花,除了做装饰外,水族同胞还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功能。在封建社会,铜是铸币之物,一些朝代严禁民间铸铜,而水族的马尾绣里却有铜饰。这又是体现马尾有价值的一个地方。

三都水族马尾绣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现辖行政区域。

《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三都水族马尾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三府函〔2015〕3号

贵州省黔南州地方标准:DB522700/T075-2015《地理标志产品三都水族马尾绣》

九. 新疆 伊犁 昭苏县 哈萨克的烤饼

哈萨克的烤饼是用干牛粪作燃料烤制的一种厚饼,味道特香。这种饼也是哈萨克人喝奶茶时不可缺少的食品。原料:面粉、牛奶或羊奶、羊尾油。做法:把酵面用水泡开和入面粉、羊尾油、牛奶或羊奶揉好面,放入羊皮口袋中发酵(也可用厚的棉织物包起来发酵)。面稍发后即开始做饼,不放碱。一般他们发面不多,一次只做2—3个,随烤随吃,使饼始终保持新鲜。饼的大小根据哈萨克人的“卡盘”(类似汉族人用生铁铸成的平底锅)大小来定。“卡盘”呈圆形,直径在25—30厘米,厚在5—6厘米。面揉好后,放人“卡盘”内,用手压平。上面再扣一个和下面大小一样的“卡盘”。把“卡盘”放在己燃红的牛粪火堆上,上面也放—堆燃着干牛粪。由于受热力均匀,上下不用翻饼,约20分钟即熟。饼厚一般在6—7厘米。特点,饼呈金黄色,味香松软而可口;食时,一般用刀切成小块给客人食用。客人一般不要自己动手去掰,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举动。( 伊犁哈萨克)

十. 内蒙古 兴安盟 科尔沁右翼前旗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据传,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东征西伐期间,掌管伙食的-,为了缩短成吉思汗的吃饭时间,以便让他稍事休息,并未征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成吉思汗经常吃的烤整羊,改为切块烧烤了。当时,成吉思汗战事繁忙,并没有留意这些事。而侍从却天天向给他端一盘烤羊腿让他吃。由于烤羊腿肉质酥香、焦脆、不膻不腻,他非常爱吃。以后,他每天必食,逢人还对烤羊腿赞赏一番。从此,牧民们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

随着时间的流逝,居住在城市里的厨师,吸取民间烤羊腿的精华,实行科学烹调,它就逐步成为当今宾馆、饭店的名肴,受到人们的注目和青睐。到鄂尔多斯草原观光游览,畅饮马奶酒,饱饱吃上几顿烤羊腿,对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这是多么美的一种享受啊!

三都县十大特产三都特产排名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