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特产安化擂茶专题 舌尖上的安化擂茶完整版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4-30 14:18:10

一. 广东省 汕尾 陆河县 陆河擂茶

陆河擂茶是客家擂茶传承发展的结晶,是陆河客家先民在适应自然环境中发现的一种饮食。陆河擂茶制作工具有擂茶钵、擂茶棍。擂茶用料有绿茶、芝麻、焙炒的花生仁等。制作时先将茶叶、芝麻放入钵内,用擂茶棍旋磨,后加花生仁并注入少许冷开水旋磨,至磨成糊状的茶泥即“擂茶膏”,后冲入沸水搅拌均匀即可饮用。饮用时佐以爆米花、豆类、青菜等。

另一种用野菜、青草药制成的擂茶称“油茶”,亦称“生茶”。主要用料有鲜艾叶、薄荷叶、生茶叶、枫树嫩芽、紫苏叶、番香、香苏、鸡脚刺、玫嫩芽、芫荽菜等。擂茶具有生津止渴,防风祛寒、开胃健脾、清热解毒、延年益寿的功效。2011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照片拍摄--彭桂雄)

二. 湖南省 益阳市 安化 安化工夫红茶

茶叶是安化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安化工夫红茶是“湖红”的代表,与安徽的“祁红”,福建的“建红”鼎足而立,同为中国红茶之正宗,远销欧美,蜚声海外。
长期以来,茶叶一直是安化的一大传统产业,是主要的财税来源之一。目前,全县总面积12万亩,常年产量5000吨左右,年产值3000万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县注重名优茶的开发,取得长足发展,呈现出三大品牌茶。
安化松针,1959年,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安化茶叶试验场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理化性状极佳的土壤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创制了名优绿茶“安化松针”。“安化松针”在工艺上采用一芽一叶初展的幼嫩芽叶,经摊放、杀青、揉捻、炒坯、摊晾、整形、干燥、筛拣八道工序制成。
“安化松针”是我国特种绿茶中针形绿茶的代表,条索长直、圆浑、紧细,其形状若松针,翠绿匀整,白毫显露;其质香气馥郁,滋味醇厚,汤色清澈,可耐冲泡。
“安化松针”问世不久,即以独具的特色,跻身于全国名优茶行列,声名大振,饮誉海外,屡获殊荣。1962年被评为湖南省三大名茶之一;1964年被征集出国展览,获中外人士的好评;1986年起先后两度被评为商业部名茶;1988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1989年3月7日的《中外产品报》头版对此作出了详细的报道,并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首都著名书法家李铎题写了茶名;1988年还获得了湖南省“五名食品”金杯奖;1989年2月被评为农业部优质农产品;1994年8月获乌兰巴托商工贸博览会金奖;同年经国家旅游局、国内贸易部、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联合评审,定为全国旅游产品;从1991年至1997年,“安化松针”曾五度被评为省名茶。常年产量5吨左右。
安化银毫,1992年-1994年,安化县农业局经作站,益阳地区农业局经作站,安化县唐溪茶场联合研制。外形紧细卷曲,白毫显露。汤色明亮,香气持久,故名银毫。1994年被省农业厅评为“湖南名茶”1995年获省湘茶杯金奖。1997年省农业厅名优茶评比中获银奖。2000年在中国第二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获银奖。常得产量1吨左右,分特级和一级二个级别。
求喜银币茶,由安化求喜茶厂1995年研制生产,该茶白毫显露,香高持久,滋味醇厚形似银币,故名银币茶。1995年申请国家专利,专利号95 2 23603.2,1996年获湖南省“湘茶杯”金奖,1998年获中国首届国际茶文化博览会银奖,2001年12月获中国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颁发的有机茶证书。常年产量2吨左右。

三. 湖南省 益阳市 安化 安化腊肉

正宗的安化腊肉,色泽金黄,不同于一般市面上的腊肉。安化有习俗,过年杀猪,所得肉全部腌制挂于灶上,烟火熏染长达数月。所以味浓味厚,合湖南、四川人口味。无论蒸、炒、煮,都好吃;炒辣椒、做土钵,都是上佳美味。腊菜本来就是湘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安化山民的土制腊肉又更是地道。

作家、美食家符中士就是湖南人,他在湖南安化山区的农家吃过腊肉,肉有厚厚一层黑烟,热水洗后切片,一蒸即食,“那味道,哪怕我吃过了这么多的中西美味、南北佳肴,也至今难忘。就是闻一闻蒸肉时飘散的香气,也是一种极好的享受。”

取带肥安化腊肉用温水漂洗干净后,进蒸笼约10分钟取出。将蒸好的腊肉改刀为厚片,摆入盘中撒上味精进蒸笼蒸约10分钟即可上桌。此菜特点:腊香浓厚,肥而不腻。

安化腊肉的吃法也挺多,一般习惯素炒。先切下一大块的腊肉水煮,把肉煮软后切成一片一片的,然后放在碗橱里备用,要吃腊肉时就拿出适量的一部分。炒锅放油烧热,先放肥肉,炸出油后再放瘦肉炒。炒腊肉是不用放盐的,因为腊肉腌制的时候已经放了足够的盐,最后只加一点大葱。腊肉的另外一个做法是蒸。用一个大碗,下面放油豆腐或豆豉,上面放切成片的腊肉,在高压锅里一蒸,香喷喷的腊肉就做好了。

四. 湖南省 益阳市 安化 荷香茯砖茶

荷香茯茶,属安化黑茶中的茯砖茶,以野尖安化黑茶和优质荷叶为主要原料,按怡清源研制的保密配方及茯砖茶的加工工艺精制而成

荷香茯茶,属安化黑茶中的茯砖茶,以野尖安化黑茶和优质荷叶为主要原料,按怡清源研制的保密配方及茯砖茶的加工工艺精制而成。除具有茯砖茶的功效外,还具有明显的清火作用。适合有“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喝酒、热性体质的朋友饮用。

安化黑茶,边疆牧民的生命之饮;被韩国人称为“瘦身茶”;日本人称为“美容茶”;中国台湾人称为“消食茶”。怡清源安化黑茶,具有消食去腻、降脂减肥、降三高的功效,保健养生效果好,被誉为“体内的清道夫”。

五. 湖南省 益阳市 安化 安化土纸

土纸是安化主要之一。清规戒律同治《安化县志》记载:明时,安化即有造纸业发展。清至民国期间,由于资源丰富,土纸日渐发展,产量逐渐增加,年输出约百万元以上。民国21年2月《改良纸业》一文称:“纸为安邑了产大宗,以归化镇为最。“民国31年月日2月《湖南之纸》载:湖南产纸数量……,安化实居第一位。”计的产纸37.2万担。

六. 湖南省 益阳市 安化 安化魔芋

益阳安化境内栽培魔芋历史悠久,适宜种植在海拔400米以上的树阴山乇地,以苍场乡等高山区为多。品种多为麻杆魔芋,扁球形,紫褐色,内质洁白,富含淀粉、蛋白质。洗净后用石灰水和草灰水磨碎煮熟食用,称魔芋豆腐,魔芋除食用外,还可做工业原料。苍场乡的冰花魔片远销英国、广州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喜爱。

七. 江西省 赣州 于都县 于都擂茶

昔日的于都民间,家家户户都有个擂茶钵,吃擂茶之风极盛。无论贫家富户,不分男女老幼,每每工余课后,总要喝上几碗浓郁香醇的擂茶。要是亲朋登门,更少不了以擂茶殷勤相待。平日,你不论走到那里,几乎都可以闻到从庭院里飘滋出来的芬芳扑鼻的擂茶香和“吮恍”作响的擂茶声.民间有歌谣唱道:“家家擂茶声,户户茶飘香;擂茶食中宝,胜过人参汤.”

于都擂茶,世代相传,源远流长。居家主妇从小耳濡目染,擂茶成了她们的拿手活。一个擂茶能手,是极为人们所尊崇的。你看她,一把炒米,一捧茶叶,一掬芝麻,数片八角,几片桔皮,一撮花生米,一一放入那特制的内壁刻有直条槽纹的陶质擂茶钵中,加上几调羹茶油,将擂钵紧紧地夹在两膝之间。然后操起那用油茶木制成的,有锄头把粗,二尺来长的擂茶糙,使劲地将原料沿着钵壁运转磨搓。但见双臂飞舞,擂糙狂转,令人目不暇接.过不多久,擂钵里的那些原料变成了稠糊糊的酱青色浓浆,民间谓之“茶饵”.最后冲入滚烫的沸水,就是一钵味道鲜美,香气四溢的擂茶了。

于是,全家人围坐桌旁,你一碗,我一碗,抓一把炒豆子,剥几颗炒花生,融融洽洽,和和美美,享不尽天伦之乐,话不完家庭情趣。难怪尝够了个中甜头的人说:“宁愿少米饭,不可无擂茶.”

于都擂茶,不仅是可口的好饮料,而且是老人和病人开胃的鲜味汤。它既有使人口舌生津之功用,喝后又齿颊溢香,回味无穷。热天喝了,解暑止渴,浑身舒爽;冷天喝了,御寒却冻,暖流满怀.擂茶营养丰富,容易吸收消化,于人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这就无怪乎于都擂茶久传不衰,备受人们的青睐了。

至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颇费工时的传统擂茶在平畴地带大多为泡茶所取代。但在那山乡僻壤的人们,仍然一如既往爱吃擂茶。要是你到那里登门造访,热情好客的主妇,准会捧出满钵热气腾腾而又清香扑鼻的传统擂茶款待一番。

八. 台湾省 新竹 北埔客家擂茶

明清时期移民台湾的客家人将擂茶引入,擂茶在北埔乡被作为一种产业推广,于是在多人多年的努力下,近年到北埔老街喝擂茶不仅已成为一种风潮,更俨然是一股新饮茶文化。

喝擂茶必备的两样工具是擂钵和擂棍,前者外观和一般的钵一样,但钵内有一条条的沟纹,后者是用坚硬的番石榴木制成的短木棒。喝擂茶时,只要将茶叶、花生、黑白芝麻、番瓜子、松子等材料倒入钵内,再用擂棍研磨成出油的粉末状,然后冲入热开水,再用小碗分装,并加入爆香的米,就是一碗香甜可口的擂茶。

为了让顾客不用远赴北埔,同样也能享受擂茶的好滋味,当地擂茶店还将爆香的米及研磨成粉末的擂茶材料装袋销售,虽然少了研磨时的乐趣,但是用热水冲开便能立即享用的便利性,仍吸引不少消费者购买。

九. 湖南省 益阳市 安化 安化红茶

安化红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安化红茶红汤红叶,香气持久,滋味鲜醇。早在西晋时,安化就有种茶的记载,明清列为贡品,与安徽“祁红”,福建的“建红”并称“三红”,曾获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安化是红茶之乡、黑茶之乡、砖茶之乡和针形茶诞生之地,清咸丰时,当时全县沿资江上起渠江,下至敷溪,沿岸约100公里范围内各埠茶行盛行时多达300余家,一片茶乡的繁华景象。过去湖南省制定工夫红毛茶标准样和黑毛茶标准样必选之地,在省内和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以上史实,说明安化境内.茶树分布繁多,自然生长茂盛,并且在9世纪时,安化茶叶已有相当的产量,能够成批外销,而且品质很好,其开始生产的时期自然更早。安化工夫红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质奖章。

十. 湖南省 益阳市 安化 安化茶叶

安化茶叶

茶叶是安化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安化工夫红茶是“湖红”的代表,与安徽的“祁红”,福建的“建红”鼎足而立,同为中国红茶之正宗,远销欧美,蜚声海外。

长期以来,茶叶一直是安化的一大传统产业,是主要的财税来源之一。目前,全县总面积12万亩,常年产量5000吨左右,年产值3000万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安化县注重名优茶的开发,取得长足发展,呈现出三大品牌茶。

安化松针

1959年,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安化茶叶试验场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理化性状极佳的土壤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创制了名优绿茶“安化松针”。“安化松针”在工艺上采用一芽一叶初展的幼嫩芽叶,经摊放、杀青、揉捻、炒坯、摊晾、整形、干燥、筛拣八道工序制成。

“安化松针”是我国特种绿茶中针形绿茶的代表,条索长直、圆浑、紧细,其形状若松针,翠绿匀整,白毫显露;其质香气馥郁,滋味醇厚,汤色清澈,可耐冲泡。

“安化松针”问世不久,即以独具的特色,跻身于全国名优茶行列,声名大振,饮誉海外,屡获殊荣。1962年被评为湖南省三大名茶之一;1964年被征集出国展览,获中外人士的好评;1986年起先后两度被评为商业部名茶;1988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1989年3月7日的《中外产品报》头版对此作出了详细的报道,并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首都著名书法家李铎题写了茶名;1988年还获得了湖南省“五名食品”金杯奖;1989年2月被评为农业部优质农产品;1994年8月获乌兰巴托商工贸博览会金奖;同年经国家旅游局、国内贸易部、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联合评审,定为全国旅游产品;从1991年至1997年,“安化松针”曾五度被评为省名茶。常年产量5吨左右。安化银毫

1992年-1994年,安化县农业局经作站,益阳地区农业局经作站,安化县唐溪茶场联合研制。外形紧细卷曲,白毫显露。汤色明亮,香气持久,故名银毫。1994年被省农业厅评为“湖南名茶”1995年获省湘茶杯金奖。1997年省农业厅名优茶评比中获银奖。2000年在中国第二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获银奖。常得产量1吨左右,分特级和一级二个级别。

求喜银币茶

由安化求喜茶厂1995年研制生产,该茶白毫显露,香高持久,滋味醇厚形似银币,故名银币茶。1995年申请国家专利,专利号95

2

23603.2,1996年获湖南省“湘茶杯”金奖,1998年获中国首届国际茶文化博览会银奖,2001年12月获中国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颁发的有机茶证书。常年产量2吨左右。

安化特产擂茶制作方法湖南特产安化水井巷擂茶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