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的五大特产 淮南适合带走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5-02 14:12:36

一. 安徽省 淮南 潘集区 糍糕

糍糕

用蒸熟的糯米,拌上小葱、调料,再用特制的模具压成约1厘米厚,切成约8公分长的方块行。吃的时候在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就好了。这个东西外面炸的酥酥的,喷喷香,里面糯糯的,咸滋滋的,美味极了!

二. 安徽省 淮南 大通区 淮南草莓

草莓富含氨基酸、果糖、蔗糖、葡萄糖、柠檬酸、苹果酸、果胶、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烟酸及矿物质钙、镁、磷、铁等,这些营养素对生长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老人、儿童大有裨益。国外学者研究发现,草莓中的有效成分,可抑制癌肿的生长。每百克草莓含维生素C50-100毫克,比苹果、葡萄高10倍以上。科学研究业已证实,维生素C能消除细胞间的松弛与紧张状态,使脑细胞结构坚固,皮肤细腻有弹性,对脑和智力发育有重要影响。饭后吃一些草莓,可分解食物脂肪,有利消化。

三.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四. 安徽省 淮南 田家庵 曹庵草莓

曹庵草莓是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曹庵镇的。曹庵草莓是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并已注册“曹庵牌”商标。 每年从12月上旬上市到下午5月,上市期达半年,产品畅销省内外,巳成为城市居民馈赠亲友的时尚礼品。产品远销北京、山东、河南、上海等地。

曹庵盛产草莓.有“中国草莓第一镇”之称。这里的农民栽培草莓已有20多年历史,栽培技术日益成熟,种植草莓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带动周边乡镇形成了年种大棚草莓4万多亩的无公害草莓基地。年产鲜食草莓8万多吨。曹庵草莓现在主要以曹庵和范圩两村为主要的草莓生产基地。

曹庵草莓又好看又好吃,它长得如鸡心,红似玛瑙,果肉细嫩多汁,而其苹果酸、柠檬酸、维生素B 1、维生素B 12,以及胡萝卜素、钙、磷、铁的含量也比苹果、梨、葡萄高3~4倍,营养价值很高,被人们誉为“水果皇后”。 草莓果面有粒状凸起,很像岭南的佳果荔枝。草莓头上有一些绿叶,叶片由3块小叶组成,呈倒卵形,叶缘有钝齿,背面与叶柄均有粗毛,每花5瓣,花色纯白,在花茎上形成聚伞花序。

曹庵地处淮南市南大门,是淮南市经济文化重镇之一。206国道和3ll省道在境内交汇,交通便利,区位优越。

曹庵民风淳厚 ,物产丰富。境内有无公害万亩草莓基地和千亩桃园,有毛洼、滚庄水库等垂钓好去处,有风景秀丽的宋庄林场,有美丽传说的大孤堆古墓,有“玩在黄山,吃在曹庵”之誉的美食城……

五. 湖南省 常德市 临澧 太浮山五大名竹

竹,禾本科。多年生植物,有木质长或短的地下茎。竹杆坚硬似木,有明显的节。我国有竹250余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等地。竹和松具有同样的品格,古人常把竹松并列。《诗·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相传是周宣王建造宫室时所唱的诗,竹苞松茂是说竹松茂盛,用以比喻家族兴盛。竹还有比松生命力强的特点。松树靠籽繁殖,因而繁殖能力差,竹则不然,它的主杆如被砍伐,根茎在地下很快又繁殖出新竹,只要有根在,则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一座荒山只要植上几株竹,不下十年,便漫山郁郁葱葱,滴翠淳青。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之诗句是对竹的极好的咏赞。

临澧县太浮山物产极为丰富,除了奇卉异树、珍稀动物,尚出产竹100余种。水、山、南、桂、紫五大名竹。这五大名竹产生的经济效益每年在数百万元以上。

水竹  山上长水竹,实属罕事,唯太浮山例外。因为,太浮山处在“洞庭一点万山东”的位置,雨量充沛,气候温湿,凡峻岭之下的溪边和低洼之处,皆是水竹生长之地。太浮山水竹主产区在黑山溪、龙口峪、军旗峪、凤凰山、三台峰下金顶四周。水竹的一大特点是节平、核细、杆高,一般都在10米以上,且蔑质柔,是编织精细工艺品和农活器具的好材料。它的另一大特点是从基部到顶端,粗细基本一致,因此,农民大都用它做蚊帐的杆子,并用来做瓜果之类的棚架。每年太浮山水竹销往外地均在数万吨以上。

山竹  山竹为太浮山主竹,漫山皆是,尤以长毛岭及各山峰。脊岭居多。山竹,植株不高,分枝较低,竹质柔中有刚。由于它的弹性好,是制做扫把的上好材料。当地农民靠山吃山,每年春秋两季纷纷上山砍山竹,运回后象码稻草一样,一堆堆似小山储藏起来,夏、冬两季全家男女老幼出动扎竹扫把,尔后,一车车销往外地。现在,太浮山竹扫把已誉满全国。

楠竹  楠竹即毛竹,可谓竹中之王。它兼备各种竹的特点,且杆高、株大。楠竹最高的几十米,最大的如水桶一般。楠竹遍身是宝,它产生的蔑有几十层,可编织精细各异的工艺品和用具。用楠竹筒煨的水淳清甘甜,用楠竹筒煮的饭芳香可口,用楠竹蒸的莱,色味俱佳。在楠竹上进行雕刻,较其他木刻更逼真精美。一根楠竹产生的经济效益有几百元。太浮山楠竹主要分布在各大林场和居民的屋前屋后。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桂竹  桂竹以其杆高、质硬的特性在竹的家族中独树一帜。用桂竹蔑编织成的器具经久耐用。由于它的刚性独特,晒衣、撑船和放鸭用的篙子非它莫属。民间制做这些篙子很有讲究。一般新竹砍伐后要用文火烘烤三天,且边烤边揉,其目的有二:一是增加硬度,二是做杆使之直挺定形。太浮山桂竹主要分布在山脚和农户住宅旁,每年从全国各地来此买竹者络绎不绝。

紫竹  紫竹为竹中稀有物种,在全国乃至世界出产不多。它因竹的表皮和紫色的甘蔗颜色一样而得名。紫竹箨叶短小、绿色,有皱折,小穗丛呈扇形,含小花3-4朵,一般7月开花。它以其姿态及紫杆雅致,而成为一种观赏竹。它的大杆可制成书架几案,小杆可制箫笛、烟竿。紫竹又是上好的中药,如被疯狗咬伤,用紫竹根煮水喝即愈。紫竹竿是预防疯狗袭击的良好工具,只要手中拿一根紫竹,再凶的疯狗也不敢近身。不仅如此,常用紫竹竿当拐杖还有祛病强体之功效。由于上帝的恩赐,自有大浮山始,此稀有物种便降临在太浮山中。在太浮山天心堰下洗墨池附近,生长着一片紫竹林,为太浮山二十四景之一。从中华文明鼎盛时起数千年来,太浮山便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名胜古山,不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来此赏竹、探幽。明杨英在题咏太浮山24景时,对紫竹林赞许有加:“谁向深山种此君,千竿百尺自为群。月移露叶娟娟影,雨洒风梢细细纹。不到湘江流别泪,曾从南海拂慈云。终龙应有神仙护,未许人间问斧斤。”


六. 黑龙江省 黑河 五大连池 五大连池鲢鱼

五大连池鲢鱼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五大连他共计有鱼类10科、39种,常见的种类有卿鱼、鲤鱼、“餐”鱼、鲢鱼、鳙、草鱼等。各池种类分布无差异、但群体数量有明显不同。三池因投放鲢、鳙鱼,目前以鲢鱼数量最多。

五大连池的湖泊水温5月中旬上升至10℃以上,9月下旬降至10℃以下、最高水温在7月(20~26℃)。五大连池共计有鱼类10科、39种,常见的种类有卿鱼、鲤鱼、“餐”鱼、鲢鱼、鳙、草鱼等。各池种类分布无差异、但群体数量有明显不同。三池因投放鲢、鳙鱼,目前以鲢鱼数量最多、其次是鲫鱼、青梢红鲌、鲤鱼等,五池以鲤鱼数量最多,一池、二池、四池均以鲫鱼数量最多。鱼类共10科39种,常见的种类有鲫鱼、鲤鱼、鳖条、鲢鱼、鳙鱼、草鱼等。90年代五大连池共鉴定出浮游藻类74属,177种。

地域范围

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地处小兴安岭西侧。五大连池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五大连池矿泉水是世界三大冷矿泉之一,是我国唯一的冷矿泉疗养区。五大连池鲢鱼保护面积为2200公顷。包括八个天然形成的池子:一池子、二池子、三池子、四池子、五池子、南月牙泡、北月牙泡、药泉湖。年产矿泉鲢鱼300吨。地理坐标为东经126°00′—126°26′、北纬48°34′─48°48′。

七.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八. 安徽省 淮南 寿县 寿柴胡

寿县北山所产柴胡,质地明净,药效好,为医家所推崇,称之为寿柴胡,以区别于其他地方所产之柴胡。明代列为贡品。嘉靖《寿州志·贡赋》载,每年进献北京9斤,南京10斤。

九. 云南省 临沧 镇康县 亚热带的党参

党参为植物党参和中药材的统称。党参属植物全世界约有40种,中国约有39种,药用有21种、党参为中国常用的传统补益药,古代以山西上党地区出产的党参为上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效。现代研究,党参含多种糖类、酚类、甾醇、挥发油、黄芩素葡萄糖甙、皂甙及微量生物碱,具有增强免疫力、扩张血管、降压、改善微循环、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此外对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提升作用。但气滞、肝火盛者禁用;邪盛而正不虚者不宜用。

十. 安徽省 淮南 谢家集 夏集金丝馓子

夏集金丝馓子是江淮地区享有盛名的土品,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经揉面、盘条、油炸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做工精细、考究。产品细如金线、金黄发亮,脆酥喷香,口感极好,可干吃、泡吃、烹吃、可与荤菜混合烧制,特别是鸡肉烧好后将该食品放入,便成一道极品菜,百食不厌。金丝馓子既是一种休闲食品又是大众菜肴中不可缺少的珍品。该产品畅销北京、上海、西安及沿海等大中城市,深受广大食客青睐。

淮南十大特产必买安徽淮南的十大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