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山的特产作文450字 我的家乡在保山300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5-21 16:17:04

一.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腾冲玉器

腾冲素有"翡翠之乡"、"玉石城"之称,加之经营玉雕已有 500余年历史,是西南最大的玉石翡翠集散地。腾冲玉器以玉石为原料,品种繁多,工艺精美,形色俱佳,产品有手镯、簪花、耳环、玉坠、佛像等几百个品种,其中18个品种出口,深受国内外客商喜爱。 腾冲玉器是云南著名的手工艺产品,至今有500元余年历史,它以缅甸玉石(即翡翠)为原料制成,具有造型美观,做工精湛、质地细腻等特点。腾冲玉器品种丰富,有手镯、别针、簪花、观音、佛像、耳环、鸡心、大花件、小花件、象蹲、兽蹲、戒指等品种。( 保山)

二. 云南省 保山 隆阳区 永昌板鸭

永昌板鸭是云南省保山市的著名食品。保山是滇缅古道上的重镇,从汉代至清代,曾设立过永昌郡、永昌府等政区。永昌的名字为国内外所熟悉。因此,这里出产的板鸭,以“永昌”命名。

永昌板鸭是云南省保山市的著名食品。保山是滇缅古道上的重镇,从汉代至清代,曾设立过永昌郡、永昌府等政区。永昌的名字为国内外所熟悉。因此,这里出产的板鸭,以“永昌”命名。

永昌板鸭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末年,就远销港、澳地区和缅甸等国家。永昌板鸭是选取饲养3-4个月的本地良种麻鸭为原料,用人工催膘即活鸭站笼填喂15-20日,使其达到标准重量。

加工时先将肥鸭宰杀,将鸭毛褪净,修边整形,达到色白光润、造型美观的要求。然后,扎针上盐,腌制2日,取出洗净,放在平板上定型,让其日晾夜露,直至风干,忌暴晒。

永昌板鸭具有形态优美,色白鲜亮,肉质酥嫩,味道芳香等特点。

三. 云南省 保山 龙陵县 象达纸伞

象达纸伞

龙陵象达纸伞产于龙陵县象达乡,私人家手工制造,是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民间工艺品。它用桐油纸做伞撑,采用人面竹做伞柄,画上梅花等图案加以修饰伞面外观,可用于遮阳蔽雨。

四.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大救驾

“大救驾”是云南省腾冲县的名特小食。选用优质大米做成饵块,切成片,再配上鲜肉、火腿、鸡蛋、冬菇、泡辣椒等烹炒,味道软、香、爽口。传说明末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追赶后逃到腾冲,又饥又累,村民奉上当地的美味食品炒饵块,永历帝吃后赞口不绝,称之救了联的大驾!“大救驾”便由此而得名。昆明市光华街靠正义路口有一家“腾冲饵丝”专卖店,楼下是大排档,楼上有雅座。该店有炒吃、汤吃等多个品种的饵块及套餐。

饵丝、饵诀在云南各地均属非常普及的大众化米制食品,不过就其品质及知名度而言,腾冲饵丝、饵诀却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尤其是久负盛名的皇封名吃"大救驾"--腾冲炒饵块,更是以其色、香、味、形四美并具的独有品质倾倒了有此口福的天下吃客。

腾冲人将大米精加工为饵丝、饵块,已至少有三五百年历史。口碑相传,南明天子朱由榔(永历帝)当年败逃西陲,曾在一农家吃下了一大钵炒饵块,饱腹疗饥之余犹觉余味无穷,于是赞叹不已,并不无感慨地将其称为"大救驾"。从此,"大救驾"便成了腾冲炒饵块的"封号"乃至腾冲饵丝、饵块的代名词。

寻根溯源,腾冲饵丝、饵块以城东近郊胡家湾所产最为驰名。其精制产品,择料极严,工艺亦十分考究,其突出特点是柔软而有"筋骨",久煮不糊,稍烫可食,口感细糯。

腾冲饵丝、饵快吃法多样,可炒、可烤、可煮:"大救驾"即是先将卷轴饵块薄片切成三角形或棱形小片,配以鲜肉片、火腿片、鸡蛋、香蕈、胡萝卜、西红柿、豌豆尖等辅料及各种香辣作料在辣锅中爆炒而成,其色五彩斑斓,其味满口流香,滑嫩不腻,令人食而不知餍足;将饵块切成饼状在炭火上烤黄,然后拌入加了草果、八角、芝麻油、辣椒油等作料的稀豆粉浆里,叫稀豆粉粑粑;鲜肉、鲜汤、鲜菜、鲜饵丝在小锅上一滚而就,叫小锅饵丝。

如今,腾冲饵丝这一地方名特食品早已走出高黎贡山,在春城、京城及许多大都市安家落户,并备受食客青睐。而其新一代产品--"云腾快餐饵丝"则分别在1994年、1995年、1997年荣获"云南省消费者喜爱商品"称号及"第三届中国乡镇企业出口商品展览会优秀产品"称号。

五.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云南山茶花

云南山茶花以树体高大,健壮优美,荫浓叶翠,花朵硕大,花色明快艳丽,品种繁多花期较长等特点闻名中外。早在我国明代,就有“云南山茶奇甲天下”的说法,明代诗人杨慎曾赋词赞誉道:“正月滇南春色早,山茶树树齐开了,艳李妖桃都压倒,装点好,处处红云岛”,近代著名文人郭沫若先生也赋诗称赞:“艳说茶花是省花,今来始见满城霞,人人都道牡丹好,我道牡丹不及茶”。

据专家考证,腾冲是云南山茶重要的原生种群之一,因其独特的气候环境,造就了植物物种进化变异的广阔空间,经过园艺工作者和园艺爱好者的辛勤努力和挖掘,培育出了许多极具观赏价值的茶花传统名品(如恨天高﹑童子面﹑九芯十八瓣﹑松子鳞﹑大玛瑙等),近年来更有新奇的山茶变异品种受到专家的肯定(如牡丹魁﹑雪娇﹑云峰茶﹑云针茶﹑泰和牡丹﹑童颜等),各类品种的花期为当年十月至次年四月,每当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满树姹紫嫣红的各色花朵竞相开放,争奇斗艳,预示着栽培者来年的事业将如火如荼,更加增添了节日喜庆的色彩,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专家的分析,红花茶油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是难得的天然食用植物油。变异后的山茶花亦保留了母体本身的自然属性,其植物﹑花朵散发出的气味和芳香,对人体呼吸系统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

六. 云南省 保山 施甸县 姚关火腿

姚关火腿是施甸县出名的火腿。它选用新鲜猪肉后腿,用米酒、草果、盐巴等调味品,在冬季精制加工,反复重压10天后晒干而成。姚关火腿香味独特、色泽美观、风格别具,食用时可煎、炒、煮、炖都可,香味浓郁、引人入胜。是馈赠亲友和来客进餐的佳品。畅销于全省内外和缅甸,深受欢迎。

七. 云南省 保山 龙陵县 龙陵黄山羊

龙陵黄山羊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龙陵黄山羊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龙陵黄山羊产地龙陵县,98%是山区,森林覆盖率达67.85%,雨量充沛,灌木丛生,植物种类十分丰富。1984年龙陵县草场资源调查收集整理的植物名录有135科636种,适宜于龙陵黄山羊的养殖。民间素有“洋(羊)小姐住洋(羊)楼,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的说法。形成龙陵黄山羊肉质细嫩、膻味小、营养丰富的特点,深受消费者的亲睐。龙陵县养殖黄山羊历史悠久,据《龙陵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就在木城、象达、天宁、龙新、平达等地饲养。当地群众素有养羊的习惯,也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羊粪可作为山区发展种植业的优质肥料,养羊与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是龙陵黄山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在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龙陵黄山羊这个优良地方山羊遗传资源。在1980年云南省畜牧局组织开展的全省畜禽品种资源调查中,发现该品种具有独特的外貌特征和优良的生产性能,引起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注视,因被毛呈黄褐色或褐色,故定名为“龙陵黄山羊”。龙陵黄山羊于1985年载入《中国家畜品种及其生态特征》,1987年载入《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1988年载入《中国山羊》。其品种2008年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目录》,2009年确定为《云南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云南省农业厅公告2009年第15号)。 龙陵黄山羊具有抗逆性强、耐粗饲;遗传性稳定,繁殖率高;生长发育快,屠宰率高;肉质细嫩,膻味小的特点。为保护好这一良种资源,龙陵县畜牧部门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对该品种进行了保种选育,1987年开始进行系统的本品种选育工作。在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991—1994年实施了云南省种羊基地建设项目;1994—1998年实施了云南“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进行品种选育;1996—1999年实施了黄山羊供种基地续建项目,建立了龙陵县黄山羊核心种羊场;2001—2002年实施了种草养羊开发项目,建立了勐蚌、乌木山种羊扩繁基地;2003—2005年参与实施“云南肉山羊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课题;2005—2007年参与实施“云南肉羊肉牛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龙陵县黄山羊高效繁育技术集成与示范”子课题;2005年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龙陵黄山羊养殖综合标准》(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142.1~142.6–2005),标准从200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通过长期努力,经过几代畜牧兽医科技人不间断的对龙陵黄山羊进行提纯复壮、选育提高,形成了外貌特征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生产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地方肉用优良品种,并在龙陵县建立了以龙陵县黄山羊核心种羊场为龙头,扩繁基地为核心,养羊专业户为基础的良种繁育体系,具备了批量提供优质种羊的能力。2004年良种肉用山羊胚胎工程及产业化项目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2005年龙陵县人工种草养羊开发项目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 2011年龙陵黄山羊被云南省农业厅评定为云南六大名羊之一。

龙陵黄山羊是在龙陵特殊自然环境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皮肉兼用型地方优良品种。躯体红褐红,后枕窝至尾根的背线为黑色。适应性强,耐粗放饲养管理。体格大,生长快,易育肥,屠宰率高。成年公羊体重达50余公斤,周岁公羊可达40公斤。肉质细嫩,膻味少;板皮面积大,质地细实坚密。在《云南畜群品种志》和《中国山羊》等书中均被载录,在农牧渔业部《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畜群刊》向全国推荐的9个肉用型山羊品种中名列第四。龙陵黄山羊品种繁育基地已基本建成,有核种群42群,种羊1460多只,分布于全县12个乡镇中的86个村126社的1610户农民之中。在品种提纯复壮方面取得了较好收效。现有繁殖群247群,山羊5400多只。全县山羊存栏35000多只,其中黄山羊占76%。

【种质资源优缺点】 体格大,生长快,易肥。屠宰率高,耐热耐湿力强,板皮面积大,质地坚实,致密。 繁殖率低。

地域范围

龙陵黄山羊养殖区域为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境内的龙山镇、镇安镇、龙江乡、龙新乡、象达乡、平达乡、腊勐乡、碧寨乡、勐糯镇和木城乡10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98°25′—99°11′,北纬24°07′—24°50′,东西横距64km,南北纵距78km,养殖区域范围2884平方千米,存栏8万只。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观特征毛色:龙陵黄山羊毛色呈黄褐色或褐色。公羊额上有黑色长毛,颌下有髯,从枕部至尾部有一黑色背线,肩胛至胸前有一圈黑色项带与背线相交呈“十”字型(俗称“领褂”),母羊无“领褂”。 体型:龙陵黄山羊结构匀称,紧凑,体质结实,体躯较长,后躯发育良好,整个体型呈圆桶状,有雄性悍威。 头:大小适中,额短宽,鼻直,眼大而有神。有角或无角,角向上向后生长呈倒八字型。 颈:公羊较粗,母羊中等,与肩部结合较好,公羊颈项有黑色长毛。 体躯:背腰平直,胸宽深,尻丰满倾斜适度,母羊腹大充实而不下垂, 乳房大而柔软,0大小、长短适中,左右对称,公羊-大而对称,垂系长短适中。 四肢:四肢结实有力,肢势端正,蹄质坚实。 2、内在品质指标: 龙陵黄山羊羊肉香味浓郁,其肉质细嫩多汁,膻味小,食用时味香而不腻口,汤色乳白色,营养丰富。其中,蛋白质含量≥17﹪,粗脂肪含量≤20﹪,水分含量≤77﹪,氨基酸总量≥15﹪。 3、质量安全要求: 产品生产、销售必须遵循《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产品质量严格按GB/T9961-2008《鲜、冻胴体羊肉》执行。

八. 云南省 保山 昌宁 保山绿蚕豆

保山绿蚕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山绿豆是蚕豆的一个变种,因其富含花青素、叶绿素等物质而呈现出“白皮绿子”的特点。

简单说就是保山绿豆的心是绿色的,而别的地区生产的蚕豆心是白色的,所以叫保山绿豆又称透心绿豆。该品种富含叶绿素、钾、铁等多种物质,对人体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它在保山地区有独特的生存条件,是保山特有的品种。

这种蚕豆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含量较一般蚕豆高,且有纯香回甜的特殊口感。小绿豆主要分布在保山坝区的金鸡、河图、汉庄等乡镇的部分村社,年播种面积在3000亩左右,一般单产每亩150公斤,年总产量在450吨左右。

保山透心绿蚕豆属蚕豆中的稀有名贵品种,于云南保山地区,被誉为“云南高原特种绿蚕豆”。

因其富含叶绿素、花青素等物质而呈现出白皮绿子的状态(皮白,豆瓣天然碧绿),是高蛋白(33%)、富淀粉(46%)、低脂肪(0.8%)的豆类作物,具有纯香回甜的特殊口感。

经云南省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对营养成份分析化验,该豆含有8种氨基酸及维生素a、b、c、d,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其中以赖氨酸和胡萝卜素含量较高。保山绿豆蛋白质含量分别为瘦牛肉、鸡蛋、猪肉、牛奶的2倍、3倍、5倍和12倍;其豆制品所含蛋白质在人体的消化率可达90%以上。其中:水分及干物质92.09%,粗纤维11%,粗蛋40.86%,粗脂肪8.2%,粗灰粉4.10%;每千克含铁246.07毫克,铜21.18毫克,锌37.30毫克,硒0.28毫克

九. 云南省 保山 施甸县 豆片

豆片

施甸豆片又名干兰片,它是以豌豆为原料,经磨粉、细筛、调浆、搅拌、煮熟、制片、晒干、包装等工序精制而成。薄而透明,色嫩黄,能长久储存而不变质,可油炸、烧汤、热炒等,香脆可口,营养丰富,是桌上美味和赠友佳品。

十.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稀豆粉

腾冲稀豆粉是小吃,美味非常,但又平常。美味非常是说其味美;平常则是说稀豆粉是腾冲民族美食、民间美食、百姓美食。

腾冲稀豆粉的美味出自其独特的制作方法。一般稀豆粉是用豌豆面制作,腾冲稀豆粉是用吊浆液制作。首先,制浆要分别制成清浆和浓浆两种,然后再用两种浆制成稀豆粉。

腾冲稀豆粉的吃法也有大讲究,一碗稀豆粉要分三部分,一部分不拌佐料、一部分轻拌佐料、一部分伴和佐料,将这三部分变幻顺序轮着吃,不同的轮吃有不同的美味,妙极!

体验一个地方和城市的历史特色除了从古老的历史建筑中冥想外,更重要的是从这个地方的人身上看到那些岁月难以泯灭的文化传统。市井中的饮食习惯就是岁月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表现,更是一个地方和城市风格的彰显。稀豆粉作为云南市井美食之一,受到无数人的追捧,看似普通、随意,可一日不吃总觉得少了点啥滋味,让人感到它体现着一种草根般的韧性,是一种让云南人难以从记忆中舍弃的美食。

看似普通的稀豆粉内有大乾坤:原料有说头、工艺有讲究、吃法有由头,吃完了、弄懂了,才算吃明白了这碗传统,没有白白糟蹋多少年来世代相传的技法和实践。

稀豆粉的原料颇有说头,简而言之就是:“豆子天然地道”“一升豆一盆浆”“石磨研磨出精华”。豌豆味道的纯正直接影响到稀豆粉的口味,整个云南最纯正的稀豆粉原料要数保山的蒲缥豆。这种豌豆生长在山里,品质天然,磨出来的粉粉质细腻且香气浓郁,色泽鲜亮而口感丰富。在制作稀豆粉的前一天晚上,要先将干豌豆浸泡10个小时后,按照一升豆一盆浆的豆水比例放到石磨上细细研磨,这样手工制作出来的稀豆粉远比用机器研磨出来的味道纯正。

而制作稀豆粉的工艺技术则可以用“一块滤布三道浆”“上浆火候要大火”“一口气三十下”来概括。过滤是稀豆粉口感顺滑与否的重要步骤,传统稀豆粉的制作会悬挂一个交叉成“十”字的木架,四个角栓住一块滤布的四角,让滤布形成一个网兜状。过滤的时候将磨好的豆浆倒在上面,晃动四个角,豆浆就会从滤布过滤到下面放好的容器里。第一道用原浆过滤,叫做“头浆”,然后在豆渣上加水继续晃动,这一道被称作“二道浆”;最后再加水过滤出来的便是“三浆”了。过滤完的三道浆不能马上制作,要晾一个钟头左右,让里面的小粉沉淀,然后才生火上锅煮,煮的顺序正好跟过滤相反,先是三浆,煮沸再倒二道浆,最后放头浆,同时要把沉淀下来的小粉一起点上去,这道工序俗称“上浆”。 煮浆的火候也很有讲究,何时小火慢炖、何时大火顶起,只有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人才能得要领。上浆后豆粉会慢慢变稠,此时要不停搅拌,搅拌的力道和频率都很讲功力。不会搅拌的人会搅得满身都是浆,或者是豆粉起疙瘩、变糊等。“一口气三十下”就是稀豆粉上浆时的要诀。讲究卯足一口气搅它30下,然后再重复。最后一边搅拌一边要用铲子挑起来绕圈,看流下来的豆粉落在锅里时有没有“路”,有路就说明稠度过关了,没路就表明太稀或太稠而且会影响口感。

稀豆粉的吃法很有由头,别看平平常常的小小一碗毫不起眼,可是所需调料之多,制作之繁琐堪称云南早点之最。稀豆粉讲究“当天做当天吃”,品尝一碗纯正的稀豆粉调料的好坏和齐全与否直接关系最终的口感。调料需是当天制作的新鲜货:红彤彤的辣椒面、明黄色的鲜姜水、焦黄的花椒油、乳白的蒜泥汁、翠绿的芫荽、油黑的酱油、绛红的米醋、色泽清亮的芝麻油、红黄相间的腐乳水、色泽墨绿的麻椒……缺一不可的调料搭配成各种绚丽的色彩交集缠绕在一起,与嫩黄色的稀豆粉交相辉映,香味扑鼻,让人胃口大开、难以忘怀。

稀豆粉的吃法十分丰富,云南各地的吃法也完全不同,充分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的饮食文化特色。地道的老昆明最钟爱稀豆粉油条这种吃法,先将稀豆粉的各色调料调配均匀,将炸得酥脆可口的油条用剪刀剪成长约10厘米左右的条,吃时要么用油条沾着稀豆粉吃,要么将油条泡入稀豆粉后再食用,油条的香脆与稀豆粉的香滑让人难以割舍;在腾冲等地,稀豆粉饵丝是颇受欢迎的另一种吃法。将腾冲特制的饵丝先煮好后,将稀豆粉勺于其上,再加上各种调料拌食,雪白如丝的饵丝与黄艳细滑的稀豆粉相映成趣,形成一幅养眼的美食之图;在会泽等地稀豆粉则喜欢搭配荞丝、洋芋粑粑等食。踏成薄片的荞饼或洋芋饼要放在松枝上慢慢烤熟后切成细丝,放入稀豆粉后既能尝出豌豆洋芋的浓香又能体味松树特有的清香;而在德宏等地稀豆粉配米线的习惯则是既创新了米线的吃法又丰富了稀豆粉的味道。在米线和稀豆粉中放入柠檬片、当地大芫荽及其它热带调料后,不仅充分激发了米线的鲜味,吃起来酣畅淋漓,微微的酸味也带着傣家饮食特有的特点。

小小一碗稀豆粉,毫不起眼,但是却费时费工、凝聚了无数辛勤的汗水。没有大牌名菜那种张扬,但是却包含制作者的智慧和食客的理解领悟;没有鲜丽的外表,没有声名大噪的浮夸,这种扎根于市井街边的美食默默地用自己的本色美味诠释着云南人草根饮食文化的内涵。

云南特产的一篇作文300字左右云南家乡的特产作文300字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