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十大土特产 咸阳特产有哪些送人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4-23 04:42:10

一. 陕西省 咸阳 兴平 兴平赵家醪糟

兴平赵家醪糟

陕西兴平赵家醪糟始于清代,祖传至今已是-传人。该系列产品有忆寿牌醪糟罐头和醪糟汁,采用传统工艺下曲发酵,加上现代科学技术,产品营养丰富、绵甜可口、舒筋活血、健胃增食、消暑祛寒,形成了该厂独特风味,畅销西北五省,远销台湾、美国、日本等地,被人们称为“兴平一绝”。

兴平赵家醪糟先后被《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大众商报》、《咸阳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并被编入《陕西海外旅游采供大全》、《兴平县志》、《兴平文史资料》及《可爱的家乡》等丛书。

兴平赵家醪糟酒曲厂现又开发了辣油香、家乡玉米糁、手工挂面等产品,辣油香选用优质秦椒加工而成,突出香、新、鲜的特色;家乡玉米糁,选用兴平优质玉米做原料。玉米是杂粮营养高、口感好的食品。用玉米糁煮成的玉米粥,粒如珍珠、软粘稠糊,若配以红枣、红小豆和枸杞等,可制成八宝珍珠粥,口感更佳。

二. 陕西省 咸阳 乾县 乾州布艺

乾州布艺是流传于陕西乾县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手工艺品的代表作,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布艺,即布上的艺术,它是以布、绸、绢、缎等为主要原料,以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容为题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同时融合、吸收民间美术中多种品类的制作技艺,通过剪、缝、绣、贴、挑、拔(扎)、拼、缠、纳、叠、镶等技法来制作的一种布质工艺品。是陕西民间工艺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乾州布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甘,陕一带古周人织绸,制衣,刺绣的情景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她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千万年来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遇到疾病、地震、等重重灾难和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时,崇天地、拜鬼神,求助威镇灾难的象征物及神力形式的具体表现,借助猛兽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借助鱼类、蛙类的繁殖能力来延续子孙后嗣,逐渐形成一些谐音吉祥图案和具象征性、寓意性的吉祥物、象征物,而且成为满足精神需要的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乾州布艺出自于农村妇女之手作品造型多样,风格多变,色调淳朴,轻巧实用,呈现出清新朴拙的民俗风情。布贴绣品、多以动物为题材,通过捆扎、剪贴、拼凑、刺绣等手法,绣制成不同的图案形象。布贴绣在造型上富于变形夸张。在色彩艺术方面,强调明快质朴,绣工粗细兼备。颇有民间风采。乾县布艺吸收了传统的刺绣手法,又融合了中国书画艺术,绣品精细明快,色调典雅,风格多样,轻巧实用。她是文化的凝聚,她是秦地五千年历史的影集。



乾县的民间布艺主要以节日和婚礼装饰品为主,如春节,端午节等都有专门的讲究。端午节外婆给外孙送“五毒裹肚”“五毒凉鞋”等家家门口要插艾蒲,小孩的手腕上要扎五花绳,胸前要带香包,以辟邪健身。孩子过满月或者过周岁时,外婆要送虎头帽子,胖娃娃围涎,项圈,长命锁,手镯,布艺老虎,花衣筒袖,老虎枕头,狮子枕头,麒麟枕头,老虎和猪头鞋以示吉祥并求其保佑。布艺是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工艺,如动物身上装饰性的花卉图案等都是通过剪和绣的工艺制作而成,布艺主要依赖于乾县传统的民俗而存在,布艺的造型典雅考究,颜色简洁明快,形象逼真可爱,天然成趣。过去结婚时,女方要绣花枕头套子、鞋垫、门帘送给男方,同时还要准备一些香包、针扎送给男方的亲戚朋友,让大家品评自己是否心灵手巧;小孩满月时,姑姑、姨姨要给娃娃送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肚兜、布老虎,为孩子消灾辟难,保佑孩子长命百岁。姑娘给心上人的绣品更是精细入微,寓意深刻。鞋底上用细绳子纳上勾云图案,愿出门的亲人走得快,早会早回。鞋垫绣上“月儿圆”、“正月十五”等组字图案,寄托团圆之情。布艺不但是美的艺术,而且寓意深刻。花卉、虫鸟、植物等表达作者祈盼吉祥,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老年人的用品多用“福、禄、寿”题材,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儿童用品常用老虎、“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等图案,以取避邪镇恶,希望小孩子小老虎一样健壮;新婚夫妇用品喜欢用鸳鸯戏水,莲(连)生贵子,鲤鱼闹莲(象征婚姻和谐)图案,期盼家庭美满,多子多福;姑娘送给情郎定情香包、手帕等,过去妇女绣的花枕头“鱼戏莲花”鱼象征男性,莲花象征女性,暗喻男女婚配结合。再如“石榴赛牡丹”,石榴象征男性多子,牡丹象征女性似花。



乾州布艺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布艺制作。首先,根据所制作布艺的类型和特点,选取一块大小适中颜色适合质地结识的布块,用剪刀载出平面图,然后用小块的不同颜色布料拼接而成各种图案,用刺绣手法将图案图形固定在平面图上,又称补花或布贴花。并在图案图形上用各种彩线绣出图案图形的细节,绣花的针法很多,有铺针、平针、散针、打子,套扣、盘金,辫绣、锁绣等,接下来进行挑花,挑花又称十字绣,要求严格的按照面料经纬纹路,挑绣等距离、等长度的十字,排列成各种花纹图案的刺绣形式,有独特的变形吉祥几何纹装饰风格。刺绣时不伤布丝,能加强布料的耐磨损强度,然后将平面图拼接在一起称为拔(扎),为了牢固往往还要上里子,并在里面用松软的填充物棉、碎布、丝绵进行填充,这样一件布艺工艺品就算完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不得不同,现在这些手工艺布艺越来越少见了,民间会制作这门手艺的妇女也越来越少。目前,乾州布艺制作主要集中在乾陵脚下柳池、石马、陵前等村,目前参与制作乾州布艺的群众就达100余人,开发出具有历史、人文、地理特色的坎肩、帽子、被子、十二生肖、老虎枕头等十多个品种,在旅游区开辟了工艺品市场,办起了零售摊点,经销商户73家,经销旅游纪念品布艺30余种。同时陵前的杨志英等几名思想开放的群众将所生产的旅游纪念品布艺贩运到武汉、上海、山西、广东等地,让乾县的旅游布艺纪念品走俏市场。在乾陵,妇女绣的“五毒背心”工艺精细、美观大方,既有剪纸的效果,又有刺绣的特点成了外宾的抢手货。深得人们喜爱。

三. 陕西省 咸阳 兴平 兴平清水莲菜

兴平清水莲菜是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的。兴平市成立了井冠、千马、渭水等五家清水莲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井冠”、“佳荷美”牌商标,兴平清水莲菜已经成为西安人人乐、华润万家、沃尔玛等大型超市首选产品。

兴平市从2002年开始引种清水莲菜,经过10多年的发展,种植面积已由起步时的5亩增至3.6万亩,全市清水莲菜产值突破1.6亿元,种植区域涉及到兴平市的阜寨镇、庄头镇、丰仪镇、汤坊镇、桑镇等6个镇(办),有近2万名农民群众从事清水莲菜生产、加工和销售,兴平市清水莲菜园区已被列入咸阳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清水莲菜基地。

在清水莲菜产业的发展壮大中,兴平市先后与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共同设立“陕西·兴平莲藕良种繁育及新技术示范基地”,引进“鄂莲5号”、“鄂莲6号”、“鄂莲7号”等新品种5个,制定了“地下建池、农膜覆水、井水灌溉”清水莲菜栽培技术规程,先后注册了“井冠”、“佳荷美”、“藕丝莲”等商标,通过了省级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清水莲菜产品在杨凌农高会上荣获“优秀新产品奖”。

兴平市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超市农业,与咸阳新阳光批发市场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使兴平市清水莲菜成功打入沃尔玛、人人乐等大型连锁超市。兴平市清水莲菜产业已走上了“无公害种植、标准化管理、统一包装销售、品牌化经营”的道路。

为了树立兴平“清水莲菜之乡”的美名,打造特色莲菜品牌,加快建设沿渭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兴平市已成功举办了五届“陕西·兴平荷花节”,吸引了20多万人前来观光、休闲,达到了宣传推介、做亮品牌、提升影响的显著效果。四川、甘肃等地的干部群众纷纷来兴平市参观学习,省、市领导也多次来兴平调研,对清水莲菜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肯定,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等媒体先后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产生了广泛影响。

四. 陕西省 咸阳 旬邑县 旬邑粘糕

粘(nián)糕,旬邑名特小吃。用粘糜子面发酵蒸做,蒸前,先将发酵好的面团加上一定比例的烫面和生面揉匀,用手搓成一尺多长的园条状,并在上面捏出一道小梁后入锅蒸熟。

粘糕食用时,切成约0.5厘米的薄片,用植物油煎炸,上面的小梁会变为小尖,状如桃形。色黄、性粘、味甜为其主要特点。也可佐以蜂蜜或白糖食之,口味更佳,是民间待客之佳肴。

五. 陕西省 咸阳 渭城区 咸阳花馍

咸阳花馍:用面团捏塑人物、花鸟、鱼虫,蒸熟后调涂色素。春节用状如猪、羊的花馍做献贡、祭祀神灵。元宵节用状似十二生肖的花馍,互赠亲友,俗称“牛犊”,入夜,点燃面灯上贡。端午节做艾叶馍。乞巧节做面制的笔墨纸砚,刀尺剪针等。祝寿做寿桃,丧葬做献糕。庙会做面花馍献祭。孩子弥月、过岁做花饼。妇女手法细腻精巧,配以鲜艳花色,千姿百态,生活气息浓郁。


六. 陕西省 咸阳 乾县 酱辣子

酱辣子

乾县酱辣子,乾州四宝外的又一特色食品。

要做好酱辣子,必须选准原料。

主料:子姜,红萝卜或者莲菜(切成小丁丁,越小越好),或者二者混合,千万不要用土豆(现在街道上卖的基本上都是土豆做的)。辅料:葱花,瘦肉,肉汤,豆酱或是“王致和”干黄酱(不能用面酱)。

炒酱辣子的程序:倒入适当的油,烧热后,加入葱花、瘦肉炝锅。然后倒入主料,边炒边加调料,盐、豆酱、及混合调料,炒至七成熟,加适当肉汤,炒至略干,没有稠汤为止。加入适当味精,以自己的口味加入少许辣椒面,辣椒面加入慢火焖一会,使辣椒熟点,拌均匀即可。(拌辣椒面时锅要远离火,不再炒)

七. 陕西省 咸阳 三原 疙瘩面

系光绪年间城内“悦来馆”的伙计,绰号“帽盖李”者创制。其特点是:面条细长柔韧,臊子油而不腻,浇酸而香。细品慢咽,回味悠长。本品食用的方法也很讲究。食用前,先舀一小碗酸汤,谓之“渴汤”尝鲜。食用时需小碗两个,一碗盛酸汤,一碗盛面条(约50克)。食汤面时,向面碗内浇上臊子,倒入酸汤;食干面时,用筷子挑起面条,在酸汤内涮热涮匀,然后放回原碗,浇上臊子。

八. 陕西省 咸阳 乾县 乾县锅盔

乾县锅盔公元六二四年至七零五年,为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修筑合葬墓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民工甚众,烹食困难,监工士卒便用头盔烙馍,因而得名。兹后多经改进,形成独具风味的食品。锅盔直径八寸,厚六分,形似菊花,内瓤起层,美味可口

( 咸阳)
传说,乾陵修筑时,成千上万的民工参加筑陵工程,民工为解决生活问题,就用自己头盔烙制面饼。这样的作法,大家都感到烙制起来方便,一传十,十传百,普遍传开了。大多数民工就是这样制作锅盔,烙出来的馍好吃耐放,香味扑鼻,这就是锅盔的前身。后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在实践中技术不断的改进,用具不断的革新,锅盔的质量越来越好,成为民间的传统食品,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锅盔特点:形如菊花火色匀,皮薄如纸馍膘多,用手掰开是层层,用刀切开如板油。入口越嚼越多,下咽回香无穷。吃起酥、闻起香、耐存放、寿命长。如果带有乾州锅盔,同车异座,未见其馍,即闻其味。
制作方法: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制作乾州锅盔不 断总结,不断改进。把原来柴禾烧在小锅内烙制改成了用煤烘烤在鏊内烙制,把原来用手揉面改成了用木杠压面。 这样以来上下烘烤,温高气保,火色均匀,熟的足到,达到耐存放的目的。用木杠压面,面排揉的到,能使馍色增白, 香气浓郁,味美可口。具体作法是:面粉十斤,水四斤(水 温要按季节掌握),酵面夏季五两,春季七两.冬季一斤, 碱面按季节零点五至一两,面水酵面,搭上碱面,和成面 团,放在案上用木杠边折边压,压的过程中,再加面粉二 斤左右,直压到面光色润,酵面均匀时,分成一斤三两重 的小块,再分别逐个用木杠边压、边转,制成圆直径八寸, 厚六分的菊花式圆形饼,上鏊烙制。第一鏊是上下火,火 候要小而稳,主要是给馍被木杠压后产生的波浪上面上 火色,让酵面进一步发酵和最后定型,然后进第二鏊。二鏊是一面火,火候较旺,因火旺鏊内可放一个铁圈,将馍 置于空中,主要是起烘烤作用,两个鏊一共要达到三翻六转,大约十分钟可烙制而成。

九. 陕西省 咸阳 兴平 兴平土织布

兴平素有“布衣之乡”的美誉,民间盛行土布纺织,历史上的张良卖布即源于此。

土织布是世代沿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中国纺织史上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中农村是纯棉土织布的发源地,它历史悠久,在关中农村一直延续农闲时妇女们在家纺线织布的习俗。

土织布所具有的民族图案、古老民间工艺等特点已使它成为了一项文化遗产。在当今崇尚绿色、回归自然的消费潮流中,受到广泛追捧。

十. 陕西省 咸阳 长武县 长面

【长面】长面多为待客家常上等便饭。讲究巧妇擀面,“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挑不断”。尤以巨家、路家塬“刀剺面”为最好。做饭时,前锅下面,后锅煎汤,臊子为荤,酸汤为素,佐料不同,风味各异。农家长面,具有薄、细、长、筋、光、煎、汪、酸、辣、香的特点。细长面浇汤,宽面干调。旧时,吃面不喝汤,倒回锅里轮迴浇面,俗称“涎水面”。解放后,妇女手工擀面逐渐由机器压面代替。佐汤蔬菜更加丰富,吃面不喝汤的旧习惯得以改变。一般农庭待客,酒肉之外,主食则是面或馍。各类面食美味飘香,令人常吃不厌。

咸阳必买的十大特产咸阳的土特产一览表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