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特产礼盒 洋县土特产在哪买比较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4-22 02:43:54

一.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珍稀黑米酒

珍稀黑米酒产于秦岭脚下的陕西洋县,是洋县和秦巴山区的著名土饮料。

洋县古称洋州,西魏时始设县,地处汉中盆地东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物产丰富,东汉造纸发明家蔡伦即葬于此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必出美酒。洋州三佳酿,美誉满三秦。秦洋特曲、中华猕猴桃酒、谢村黄酒都是洋县的名产,陕西的地方名酒,驰名省内外,畅销国内外。近年来新出产的“珍稀黑米酒”,更是后起之秀。

洋县黑香米,相传为西汉张骞所培育,它不但以颜色奇特,香气诱人而见长,更以滋补药疗而著称。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黑米)“补阴滋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之作用,并主治“走马喉痹、调中气、主骨节风、瘫痪不遂、青年白发”病,由于其稀珍名贵,故名“黑珍珠”。有史记载,自西汉以来,一直是历代皇廷之贡品。

二. 湖北省 荆门 沙洋县 南风菜

南风菜是沙洋民间的春腌菜,早在清朝晚期就已有此菜。因出晒时天气多刮南风,故名南风菜。

南风菜多以大叶芥菜或腊菜,在春季腌制发酵经南风吹干而成。食用时可与多样荤素搭配,佐以酱油、白糖、生葱、生姜、八角、桂皮、芝麻油等料,配制成各色佳肴。如用南风菜烧肉,南风菜烧鳝鱼,南风菜烧猪蹄膀等,在宴席上颇受欢迎。南风菜烧猪蹄膀的制作是用猪蹄膀或五花肉750克,用南风菜250克,鸡蛋10个,用酱油40克,白糖10克,葱、姜各25克,八角、桂皮各5克,芝麻油40克作调料,将南风菜用水冲洗后,切成碎末,将猪蹄膀刮洗干净后切成1.5厘米×1.5厘米的块状,葱切段,姜稍拍,鸡蛋白煮后去壳待用,取净锅置中火烧热后,下麻油烧八成熟,下葱、姜煸香,再下八角、桂皮出味后,下蹄膀肉块煸炒至紧皮肉色变白后,下酱油、白糖上色,再下熟鸡蛋、南风菜末,同时加原汤1250克,加盖或转入瓦罐内在中火上烧沸后,移微火上,保持微沸加热约10分钟至汤汁适中,择去葱姜、八角、桂皮、末渣不用,即可装盘入席。

三.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洋县面皮

面皮是洋县一种极普通的饮食。它以本地大米为主要原料,制作简使,家家会做。面皮既是主食,吃两老碗可以果腹,又似菜肴,具有独特的美昧,所以人人爱吃,久吃不厌。乡里人在家天天吃面皮,但一进城还是找面皮担子,因为既经济又实惠。

面皮虽是洋县最平常的饮食,却以洋县的面皮为最。这有两个理由,一是洋县的面皮历史最悠久。民间就有北宋时大文学家苏轼的表兄文同任洋州太守时在群众家里吃面皮的传说。因为贪食美味狼吞虎咽,才落了个“馋太守”的笑称;二是洋县的面皮在制怍、调料、花样、口味诸方面多有独到之处,风味别具一格,而名噪市井。

先说制作。要做出上好可口的面皮,首先得从选米开始.最宜蒸面皮的是高杆稻“桂朝2号”,因为这种米“碴口硬”,蒸出的面皮不粘,“牛筋筋”的。其次是米要反复淘、泡。米淘得越净,次数越多,蒸出的面皮才‘薄而闪亮。一般米要泡够24小时,泡的时问越长,筋丝越好,有嚼头。第三道工序是磨出的米浆要用细箩子过,除去杂物小碎米。这样做,面皮才会细嫩。

面皮的选料颇为讲究。一般家庭食用,主要是精盐、陈蜡、酱油、蒜汁、姜汁、油泼辣子。而市面上的商品面皮,卖面皮,还要加上芥末、味精、麻辣油、香油等多达十一种。“这些调料中醋和油泼辣子是提味的关键。醋要用大料熬过;油泼辣子更要深加工,辣椒要选色鲜肉厚的辣角,辣米要磨碎,油要用草果、茴香、花椒等炸过。经过这样一番处理,便有一种特殊的香昧。吃者虽然辣的满头大汗,却余香满颊,不愿放碗。如今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消赞者不仅要求面皮蒸得好,而且要调料丰盛,质量的竞争,主要还是这两个方面的竞争。特别是老西门跟前有一谢姓个体户,他的面皮独树一帜,驰名全县。每日顾客盈门,接应不暇。因为经营面皮有方,现在是县政协委员、地区劳模、省人大代表,真可谓“面皮状元”。

面皮主要是凉拌着吃。先把切好的面皮挑在碗里,再以豆芽、菠菜,有的更讲究,还要放点红萝卜丝,红、白、黄、绿各色俱全。现在洋县人待客,喜欢以面皮菜豆腐相伴,清淡爽口,养胃生津,不仅令人胃口大开,还很符合生理和营养学。面皮除了凉拌着吃,近几年继续开发出来的还有炒面皮、烩面皮、油炸面皮、酸菜面皮以及汤面皮、热面皮等。热面皮弥补了寒冷冬日凉拌面皮渗牙的不足。它是将刚出笼的面皮整张溜进碗里.舀上调配好的葱花酸汤,再佐以虾皮、紫菜、胡椒粉,仿佛淡褐色的汤中一朵盛开的白莲,吃时用筷子一片一片夹着吃,热气腾腾,芳香扑鼻,别有一番风味。总之,洋县面皮吃法之多,足可以摆上一桌面皮宴。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策开放,市场活跃,为了显示出地方特色,脑子活的人曾设想在洋县城里专设“面皮一条街”,把各种各样的面皮都搬上去,让外地客人一饱口福。

面皮,这种古老的地方传统饮食,目前不仅走上了高级宴席的餐桌,一展风采,而且已走出家庭,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挥出诱人的经济效益。同时,洋县已有数百人到宝鸡、西安、兰州、新疆、北京等地专门从事面皮经营,生意颇为红火。

信息来源:洋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四.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洋县红薯

洋县红薯是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的。洋县红薯具有品种优良、上市早、薯块大、表面光滑、色泽明亮、口感好、产量高、淀粉含量高、无污染之特点。已获得有机转换食品认证。

洋县年种植面积达50000余亩,产鲜红薯10万吨,目前该地所产红薯,除农户自用以外,其余全部被外来客户抢收一空,销往大中城市。为提高附加值,实现农业工业化,现拟用红薯加工食用柠檬酸、淀粉、薯片、粉丝、果脯、饴糖、薯糖、食醋等系列产品。

洋县槐树关镇针对近年来红薯及其衍生品因绿色环保且具有保健功能,价格逐年攀升,效益猛增的现状,充分发挥该镇长达几十年种植红薯的传统优势,该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把红薯种植作为全镇“促进农民增收、助推升级晋档”的特色支柱产业来抓,按照“协会+农户+企业”的模式大力发展红薯产业,走上了政府引导,典型带动,协会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的发展道路,形成以槐树关村、万岭村、张山村、石槽寺村为龙头,向周边辐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红薯产业化链条,吸引西安、甘肃、浙江等省内外客商驻镇收购。

2012年,该镇发展红薯16000多亩,其中引进新品种“紫红薯”6000多亩,红薯产量达到26000吨,实现产值4400万元。该镇万岭村红薯加工大户周文义,年加工红薯淀粉、手工粉条2万余斤,年净收入达10万余元。全镇仅红薯一项每年为农民人均增收135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有力地推进了该镇村党组织“升级晋档”。

五.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谢村黄酒

谢村黄酒产于陕西汉中市洋县谢村镇。据旧县志说:“洋民好饮食,平坝民多用糯米酿制黄酒,小村店必开酒馆或挑至村中卖之,男女沽之”。这表明,洋县人自古以来便喜爱喝黄酒。早在3000年前,这里已经能够生产和饮用类似黄酒的东西。

谢村黄酒与绍兴酒齐名。人称“南有绍兴加饭,北有谢村黄酒”。这是因为在上海举办的中国首届黄酒节评比会上,谢村黄酒与绍兴酒双双登上金榜而获得的美誉。不同节日有不同黄酒。新年迎春酒驱寒,端午苦艾酒避暑,中秋桂花酒暖身,重阳菊花酒醇厚,还有冬青黄酒因须用经霜冬青子为药合曲,色紫蓝,味郁香,曾为贡品。不少人家有祖传酿酒秘方,所酿黄酒各领1。“无酒不为节”,是谢村镇人对自己的黄酒的夸耀;“不喝谢村酒,空往洋州走”,是外地人对谢村黄酒的赞美。

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文化沉积的国粹。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王朝时就已开始酿造了,唐朝时驰名京都长安,列为“贡酒”。历代文人墨客常以诗赞誉谢村黄酒:“此酒只应皇家有,瑶池天宫量也无。”(唐德宗李适);“闻道池亭胜两川,应须烂醉答云烟,劝君多拣长腰米,消破亭中万斛泉。”(宋代苏轼)。据传,唐建中年间,德宗皇帝李适逃难时,途经洋州谢村,浅酌此酒,化凶为吉。清“庚子之变”,慈禧太后携子逃到西安,洋县地方官和谢村富豪刘氏曾贡“谢村黄酒”,备受慈禧青睐。此外,还有宋代大画家文可与大词人苏轼、苏辙兄弟,也曾客宿酒乡洋州,醉中弄笔,留下千古文章。纵观历史,实可谓:“谢村黄酒,千古风流。”

文同出任洋州知府那天,衙门前挤满了人。父老乡亲们想看看文大人坐堂的气派,文人雅士们想看看他画们‘的技艺。这时,前任州官趁机讨好,大摆筵席为文同接风,还特地从南郑请来一家汉剧班子。可是文同无心做官,有戏不看,逢宴不吃,常常漫步在汉江河畔,欣赏茂林修竹,清波激浪,寄情于山水之间。

文同的墨竹画早有盛名,他到洋州任职后,常有富户豪绅持绢索画,但他总是拒之门外。这天,他出外查访,途经谢村镇一家黄酒作坊门前,一位鬓发皆白的老人朝他点头微笑,热情的请他到屋里饮酒。闲聊中才知老人靠酿酒谋生,只因他的作坊地处偏僻小巷,销路一直不好,生活非常艰难。

文同饮罢一杯黄酒之后,顿觉心清神爽,于是,命随从取出文房四宝,一阵淡泼浓抹,便画成了一幅墨竹图。

说来巧得很,正在文同往画上落款之际,他表兄苏东坡也赶到谢村黄酒作坊来了。苏东坡一边喝酒,一边赞叹:佳作,佳作!说罢,操笔在墨竹图的右下方画了一头黄牛,并写了七绝一首:

汉水修竹贱如蓬,

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谗太守,

渭滨千亩在胸中。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没多久,洋州三县远近都知道文同和苏东坡为谢村黄酒题诗赐画了。人民纷纷前往观赏。真是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谢村黄酒很快就在东川

(汉中地区古称)名声大震了。从此,作坊主把这幅文人画高悬中堂,供人观赏,招徕顾客。但是,不知到了什么时候,这幅画却不见了。

说来奇怪,1960年文物普查时,竞在谢村镇北十里的大爷山的第48座庙宇前墙壁上,发现了这幅墨竹黄牛图。洋县文化馆把这幅珍贵的画裱糊后,夹在画框里供人观赏。

六. 湖北省 荆门 沙洋县 洪森大米

洪森大米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的。“洪森牌”大米系列被评为湖北十大名米,闻名荆楚。湖北洪森实业有限公司大米产品“洪森HONGSEN及图”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

湖北洪森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荆门市洪森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2月,是一家集粮食、油料、饲料加工为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省粮油食品工业十强企业。

公司主导产品“洪森”牌大米和食用油,先后荣获中国绿色食品、有机大米、中国放心米、湖北省放心食油、湖北省名牌产品、湖北省著名商标等称号。

七. 湖北省 荆门 沙洋县 楚小鸭皮蛋

沙洋楚小鸭食品厂成立于2005年12月,位于沙洋县拾桥镇汉宜路128号,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理位置优越。企业目前总资产59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62万元,拥有员工28人,年加工能力达2万吨,年销售收入可达2000万元,并注册了“楚小鸭”“十里坊”两个商标,并申报了6个无公害产品,其生产的“楚小鸭”系列风干产品,是将传统的腊制品,采用现代最先进的低温冷风干燥技术,精心加工而成,其产品最大优点是:使肉制品全中营养保持不变,风味独特,表面呈酱黄色,肉质滑嫩爽口,回味悠长,企业常年生产风干鱼、风干鸡、风干鸭、风干鹅等畜禽肉制品。

地址:拾桥镇汉宜路128号

经理:叶家雄

电话:15908666266

八. 湖北省 荆门 沙洋县 龙池米

湖北龙池米业有限公司是由沙洋国家粮食储备库投资2000万元组建的集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注册资金1000万元,现有固定资产1.5亿元,流动资金1亿元,总仓容30万吨。公司于2007年兴建、改建了工艺精湛,计算机全程控制精制大米自动化精加工生产线,可日处理稻谷600吨/,年加工稻谷50万吨,是沙洋县粮食应急预案定点加工企业和沙洋县军粮供应定点加工企业,并于2007年通过了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公司主导产品有:龙池桥晚优米、龙池桥香米、龙池桥粒粒精米、龙池桥粒粒精贡米。配有1-50公斤各种不同计量标准的真空包装和精品包装。所生产的大米米粒细长,晶莹玉润,天然清香,纯天然,无污染,具有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香软可口等特点,是健康、安全的主食佳品。龙池桥系列大米分别被省、市、县粮食局、粮食行业协会授予“放心粮油”称号,荣获荆门市知名商标、荆门市最受消费者喜欢的产品、影响荆门市民生活100品牌称号,沙洋县技术监督局授予“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单位”称号。并荣获第五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金奖农产品”、“畅销农产品”奖、第十七届食品博览会金奖。产品远销广州、深圳、茂名、贵阳、六盘水、昆明、重庆、武汉等城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经理:禾国文

电话:13886921088

地址:官当镇

九.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洋县红米

洋县红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洋县红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洋县红米

红米米粒表皮红色、粉红色,米质以半玻璃质的品种占多数,籼、粳、粘、糯均有。红米作为特种稻米有较大的利用价值,除直接食用外,还可作酿酒、红色素和香型饮料原料米。

洋县红米

洋县朱鹮之乡粮油协会

10493122

红米

十. 湖北省 荆门 沙洋县 火烧粑

火烧粑是沙洋农家传统的民间小吃。在沙洋流传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它是小麦面或苞谷面用冷水和好后,做成圆圆的粑粑放在火塘里,用燃烧过的柴火灰埋好,再堆上正在燃烧的柴火,烧上一段时间,从灰里刨出来,这就是火烧粑。拍去上面的灰尘,火烧粑焦黄锃亮,香味扑鼻,甜滋滋、香喷喷、脆生生,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做烧粑,除了小麦面粉苞谷面粉,还有荞麦面粉(荞麦有苦荞和蛮荞),苦荞味道甘苦,蛮荞就没有苦味。一般用荞麦面做时加点蜂蜜调和。还可以用南麦面粉,但最佳的面粉是燕麦面粉。各种面粉做出来的火烧粑都各有各的风味。有的做火烧粑时还包上馅子,有素的,也有荤的;素的常用韭菜或酸盐菜,荤的一般是猪肉和牛肉。但绝大多数是不包馅的。
洋县著名十大土特产洋县特产必买清单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