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特产作文蚌埠 我的家乡蚌埠作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5-03 22:53:47

一. 海南省 三亚 三亚的传统面点

把香喷喷的面包和水油酥皮叠在一起捏成罗旋形,中间包入糖椰丝和炒芝麻仁作成的馅料,这就是三亚椰丝糕。椰丝糕外观是黄白相间的罗旋形,吃起来椰味浓郁、松脆爽口。( 三亚)

二. 安徽省 蚌埠 五河县 沱湖红心鸭蛋

沱湖红心鸭蛋是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沱湖的。五河沱湖鸭以湖内的小鱼小虾为食,所产鸭蛋皮脆,蛋黄大、油足、心红,营养丰富。

五河滩涂广阔,年饲养媒鸭、麻鸭150万只左右,年产鸭蛋20000多万枚。五河蛋鸭以沱湖为最,沱湖鸭以湖内的小鱼小虾为食,所产鸭蛋皮脆,蛋黄大、油足、心红,营养丰富,目前上市的沱湖盒装鸭蛋已成为五河人馈赠亲友的佳品,沱湖红心鸭蛋已成为餐桌上的一大话题。

三. 安徽省 蚌埠 五河县 沱湖大青虾

沱湖大青虾是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沱湖的。沱湖大青虾率先进入香港和东南亚市场,早已成为知名的品牌。

安徽省省级自然保护区——8万亩沱湖,四周无污染,水草丰茂,水质清纯,鱼虾旺,鸭蟹肥。

沱湖大青虾全部为野生,青虾营养丰富,肉味鲜美,富含钙、磷等矿物质,是一种生长周期短,经济价值高的名贵水产品,年产量60万斤,产品主要销往无锡、常州等地。

四. 安徽省 蚌埠 蚌山区 蚌山区糯米

蚌山区糯米

蚌埠市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

℃、降雨量900.9mm,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蚌埠市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安徽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盛产优质水稻,并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为全国各地提供粳米、糯米等。

五. 云南省 西双版纳 景洪 傣族的包烧

包烧,是西双版纳傣族特殊的一种烹饪食品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加工食品不用锅具,以天然绿叶——芭蕉叶或木冬叶(竹芋科植物)为烹饪工具,将欲烹饪的食物用鲜叶包裹,以火塘的炭火为热源,将食品烧熟。包烧这种方法,可加工小菜、水鲜、肉食
可包烧的蔬菜有野磨菇、野芋杆、南瓜尖、菜豆甜笋等。每包欲烧蔬菜的原料,需250~300克,加配青椒、鲜姜、蒜、芫荽。主料配料洗净,切碎,加适量食盐、味精拌匀,用芭蕉叶或叶包裹严实,用竹篾捆扎后焐在火塘的炭火之下,使其慢慢变熟。包烧的蔬菜,味鲜纯、香中略带辣味(不喜食辣味者,可不加青椒),颇开胃,具有浓郁的乡野风味
包烧水鲜,可取鲜鱼鲜、鲜鳝鱼鲜虾作主要原料,重200克、300克均可。配料选取用适量烧热的青辣椒末或糊辣椒粉、蒜末、姜末、芫荽、苤菜。将欲包烧的水鲜收拾干净,配料切细,加入适量食盐、味精拌匀后,填入鱼和鳝鱼腹腔(鲜虾只需与配料拌匀),也可用配料包住主料,用鲜芭蕉叶或叶包裹严实,用竹篾捆扎后焐于火塘内的炭火之下,至包内水鲜烧熟。包烧水鲜,菜包白绿相间,味鲜、香,水鲜原味浓醇
包烧肉类,可用禽肉、蓄肉、兽肉、为主料,用量一般为200克至300克。以青辣椒、姜、蒜、芫荽、苤菜为配料。肉料洗净剁细,配料洗净切末,加适量精盐、味精,将主配料调合均匀,用芭蕉叶或叶包成长15公分,宽10公分的肉包,用竹篾捆扎后焐于火塘的炭火之下烧熟。包烧肉类,由于有叶片包裹,营养物质不易散失,菜色褐红夹绿,味鲜、醇、香、辣,营养丰富。( 西双版纳)

六. 安徽省 蚌埠 龙子湖 杜广兴板鸭

安徽省五河县城效乡西坝村养鸭专业户杜广兴把自养肥嫩鸭加工成板鸭。

原料配方:鸭(28千克)14只,粗盐500克,茴香1克,生姜、八角、葱适量

制作方法:

1.选鸭:选健康无病,肌肉丰满,脂肪均匀适度,胸骨不显露,体重1.5~2.5千克的肥嫩新鸭,宰杀前20小时将鸭停食,仅喂清水。

2.屠宰:采用口腔宰杀法。先将鸭翅反剪,然后左手捏开鸭嘴,右手将尖刀刺入鸭子口腔的耳后方位至延胸部分,右手随即提起鸭子双脚,血即从口腔流出,这种方法较颈部宰杀法易除羽毛。

3.烫鸭:鸭宰杀后,立即用70~80℃(老鸭用80~90℃)热水浸烫,并用棍棒搅动几分钟,使鸭体全部浸透,随即拔净羽毛和除去皮肤污物,切断腕关节和脚爪,在右翅下方开一个长6~7厘米的切口,从切口拉出气管,再用食指和中指挖出内脏,剜去-,用清水洗净后放在冷水中浸泡4~5小时,漂去体内血液(浸泡的血水流下供复卤水使用),用钩挂下腭,沥干水分。

4.压扁鸭体:把沥干水的屠体放在桌上背朝下,头朝怀里,双掌叠起放在胸骨部用刀下压,压扁胸部前面的人字骨,使鸭体呈长方形即成鸭坯。

5.腌制:盐和茴香炒干磨细,混合均匀按鸭体重逐只配料。先以3/4的盐料从左翅下开口处放入体内,充分涂抹,使其在胸腹腔散布均匀,其余1/4的盐均匀揉搓在皮肤上,并在切口和嘴里撒些盐,擦盐后将鸭依次叠入缸中,经12小时进行翻缸一次,随即把鸭体内渗出的盐卤放出,再一层层重新放回缸里,翻缸时把上面的鸭依次翻入缸底,经8小时再作第二次放卤,清除鸭体内剩余血水。

6.复腌:把腌过的鸭放在另制的卤水中复卤(卤水,用鸭子去内脏后浸泡的血水配盐制成的称新卤,腌制后的卤水称老卤)。每50千克新卤加盐30千克,每50千克老卤加盐25千克,以老卤为优,煮沸,撇去卤面的血沫泥污,倒入缸内冷却,加入拍扁的生姜25克、八角12.5克、葱100克,使卤水清澈微香。每缸盐卤每次腌板鸭30只左右,可连续腌5~6批,当卤色变成淡红色时,则应烧卤后继续使用,若盐分不足,可适当加盐,以保持波美22~25度为宜。复卤时将鸭子放在卤缸中,但不要压得过分紧实,用竹篾盖子盖住,放上一些石块,使鸭体全部浸没在卤水中,复卤约24小时出缸,放出腹中卤水,将鸭子放在案板上压扁胸骨,然后将鸭头朝下,尾部向上呈直立状,沿缸边一个挨一个叠好,经2~4天取出。

7.晾干:用清洁布擦净鸭身,再次按平胸部,挂在阴凉通风处晾干,然后移入通风室挂晾,晾干后再次排整做型,风干两周后即为板鸭。

七. 安徽省 蚌埠 固镇县 王庄花生

王庄花生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王庄镇的。固镇王庄花生色泽鲜明、果状饱满,以个大脂丰、色泽鲜艳、出油率高而出名,是油料加工、花生食品加工的良好原料,常年出口日本、韩国,享有“中国花生王”之美誉。

固镇王庄历史悠久,素有“固镇南大集”、“九府通衢”、“凤北第一镇”之称,距蚌埠仅20公里。相传明代山东王姓的豪绅,谓此处乃藏龙凤之地,便举家迁入,成为王庄。

王庄素有种植花生的传统。耐旱耐涝的花生,多像能累能苦的农民。他们依靠科技与汗水,使王庄成为皖北地区最大花生生产地和交易中心。

王庄花生,色泽鲜明、果状饱满,以个大脂丰、色泽鲜艳、出油率高而出名,其出油率可达43%~46%,是油料加工、花生食品加工的良好原料,常年出口日本、韩国,享有“中国花生王”之美誉。

王庄1992年形成花生市场,当时的花生主市场位于王庄街西。1万平方米的中心主市场与主干道交易“超市”,年交易量1亿多公斤,成交额近5亿元。王庄花生已开发出系列产品,以精选的优质花生米为原料,经过炒熟、压榨、提炼,除去杂质及有害物质等工序制成花生油;采用独特的生产技术,配以多种中草药配方,研制成为“淮花”咸酥花生。

王庄花生,带动了整个固镇乃至周边各县花生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固镇成为“中国花生之乡”,年产量近20万吨,居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第一位。

八. 安徽省 蚌埠 五河县 沱湖风味鱼

沱湖风味鱼是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沱湖的。五河沱湖风味鱼以传统渔家风味为主,辅以多种中草药保健配方,味道独特,美味、食疗保健功效俱佳。

沱湖是皖北最大的无污染淡水湖,面积10万多亩,沱湖岸线曲折,芦苇丛生、菱藕连片,水质清新无污染,以盛产鱼虾蟹而闻名皖北,是蚌埠市菜篮子基地。以螃蟹为主的沱湖水产品获有“中国十大名蟹”、“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绿色食品(A级)”、“蚌埠市名优农产品”等称号,畅销国内大中城市,远销日本、韩国及港澳台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

沱湖风味鱼以沱湖所产的纯天然鲜活鱼、虾为原料,经渔家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产品以传统渔家风味为主,辅以多种中草药保健配方,味道独特,美味、食疗保健功效俱佳。目前上市有休闲即食系列有风味鱼(甜味、咸味、麻辣、微辣、五香)、烤香鱼(虾)10多个品种,是馈赠佳品。

九.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0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姣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绣品有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长沙)

十.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家乡的特产作文600字安徽安徽的特产作文400字以上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