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市四满土特产小店 腾冲哪里买特产便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4-17 06:33:55

一.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明光小耳猪

明光小耳猪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明光小耳猪是云南保山腾冲的。

明光小耳猪产于云南省腾冲县北部乡镇,以明光乡为集中产区而得名,是一种适合在冷凉山区放牧的高原小型猪种。1980年列入《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1986年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属腌肉型品种。明光小耳朵猪以放养为主,生长缓慢。

明光小耳猪主产于腾冲,以腾冲北部的明光乡、曲石乡、界头乡、滇滩镇和猴桥镇为中心产区,此外还分布于僳僳族集居的部分山区以及中缅边境交通闭塞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3000米的高寒山区。

明光小耳猪体型小,体质结实,适应性较强,明光小耳猪是当地居民在高海拔、寒冷的生存条件下选择的地方猪种,具有抗逆性强、耐粗饲、适应高寒放牧的特点。

头短小,嘴尖,面平,额宽,耳小而宽,背腰平直,胸深腹圆,体型短小丰满,四肢细短有力,尾短细,群众称为“油葫芦”猪,被毛黑色,部分有六白。成年公猪体重为40.2千克,母猪体重50千克。经产母猪平均窝产仔为7~8头,仔猪育成率92%。肥育期日增重为450克,屠宰率为69.4%,膘厚4.5厘米。

明光小耳猪

腾冲县畜牧工作站

12109333

猪肉

二.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腾冲红茶

腾冲红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腾冲红茶

腾冲县茶叶协会

腾冲红茶因其独特的生长条件,富含各种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可谓是养生佳品。腾冲茶首次出现于史料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的州志,而到了道光年间,人工种植茶叶形成了规模,民间也开始了茶叶交易。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资本家引进了印度阿萨姆变种,广泛种植茶叶替代罂粟种植,茶山代替烟山,茶叶成为当地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三.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太原仿古铁器

太原仿古铁器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太原晋祠的宋铸铁人名闻中外,就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高超的最好历史见证。近年来,太原北城区金属工艺厂以优质生铁作原料,陆续生产仿石铁器,如“马超龙雀”、“明九龙鼎”、“云冈佛头”、“晋祠铁人”等,形象逼真,神态自如,与原物陈列一处,几可乱真。

四.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清和元头脑

把“头脑”当做食品的名称,大约始于十四世纪末由(元朝末至明朝初)。《水浒》中有“赶碗头脑”的话,足可见那个时期,社会上已经有了卖头脑的饭馆。当时的头脑用什么材料,如何做法,我们还不够清楚。

大原的头脑是博山先生想出来的。傅山字青主,出生于太原市北郊区的西村,医道很好,人们称他“仙医”。他写的医书有《傅氏女科》。太原市大宁堂药店的名药“二仙丸”。“和合丸”,当初就是用傅山先生的处方来配制的。

傅山在头脑中也配了两味草药——黄芪和良姜,这是头脑与别的饮食不同之处。

黄芪味甘、性温,功能是补脾胃、三焦而健肺,体气虚弱者用之最有效。产于山西绵山者,温补力强,叫做绵芪,良姜味辛、性热,有温中、下气、消食等作用,医家疗胃病用良姜治外寒、干姜治内寒。良姜产于广东高州(原府治在今广东茂名)者质量最佳,叫做高良姜。傅山加配这两种草药,就是为了预防和治疗脾虚胃寒。

头脑可以说是一种滋补剂。除头脑一定是在早晨,越早越好;从前的饭馆,都是在清晨挂上灯笼卖头脑的。这对就餐者来说,等于进行一阵晨间运动,既有滋补之效,又取锻炼之功,一举而两得,这正是傅山发明头脑的主要用意。由于辗转传播,头脑生意曾扩展到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

头脑从表面上看去,只是一碗不稠不稀的糊汤里泡着几块羊肉。因之也有人叫“头脑汤”。其实头脑的成分还是比较多的,有羊肉、羊髓、酒糟、煨面(炒过的面粉)、藕根、长山药,连同黄芪、良姜共计八宗,叫做八珍场。吃的时候,佐以腌韭,好象服药的引子。

羊肉味甘、性热,有补虚、开胃的作用,自医圣张仲景就用它治寒疝腹痛和产后腹中不舒,这正是由于它能够温脾缓中的缘故。羊肉配以清热化痰的藕和补脾除湿的山药,就成了一剂温补而不腻、清醇而可口的药饵(傅山先生好用药解二字,就是掺药物于食品、凭食物祛病保健)。

傅山先生擅书法,有人称赞他是清朝初年第一写家。他给经营头脑、杂割的这家饭馆题了“清和元”三个大字的牌匾,三个大字的上边又写了“ 头脑杂割”一行四个小字 。傅山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爱国主义者,他热爱以朱元璋为正统的明朝,反对清朝和元朝(特别是清朝)的皇帝,他取头脑之名就是要让大家杂割清和元的头脑,让人们天亮前打着灯笼前来是取天不欲明人欲明之意。

清和元在百余年前 ,由阳曲回族朵家经营 ,地址在太原南城区南仓街。建国后扩大营业,移到今天的新址——一桥头街。每年一过国庆,头脑便上市,许多人慕名而来、生意极好。


傅山 (1607~1684)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颇多,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不一而足。先世居大同,后徙于忻州,逮至其曾祖傅朝宣移居太原阳曲(今太原北郊)西村。傅山世出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先祖连续七八代有治诸子或《左传》、《汉书》,卓然成家者。曾祖傅朝宣曾为宁化府仪宾、承务郎,祖父傅霖累官山东参议、辽海兵备,颇有政绩,其父傅子谟终生不仕,精于...... 详细>>>

五.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腾药

腾冲素有“天然植物园”之称,“一0坐得着三棵药”,中草药品资源相当丰富。早在明末清初,腾冲在中成药就以原料地道、配方得宜、疗效显著而遐迩闻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民国时期,腾药的生产经营更呈一时之盛,大小药铺、诊所数十字,品种上百个,比较著名的药店有“云生堂”、“太和堂”等。解放后,当地卫生部门和医疗单位在充分利用野生动植物药用资源的同时,还兴办了一些人工种养场所,如和顺养鹿场、高黎贡山药场等,并搜集、筛选出了诸多民间疗效可靠的配方进行规模生产,其名牌产品如人参再造丸、珍珠抱龙丸等,均以名贵药材配制而成,不仅在国内素享盛名,而且还广销东南亚各地;而一度被众多医家视为对小儿各种热症独上神效的家庭必备良药六神丸更是信誉卓著——遗憾的是,这种在同名配方0类拔萃的名药因未能及时注册商标而1于1996年停止生产,这无论对厂家还是对患者,都是个不小的损失。( 保山)

六.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剔尖

用筷子沿盘边剔面。这种面食操作别致,筋软爽口,易于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酱、荤素打卤,别具一格。

剔尖两端细长,中间部分稍宽厚,白细光滑,软而有筋,浇上浇头,再配以调味佐料,食之十分可口,是晋中民间主要面食之一。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由于剔面工具不同,剔尖的种类很多。如用木匙、竹类筷或铁匙、铁尖筷剔制的称"剔类";用大海碗、竹类筷剔制成的称"便类";而用瓷盘、竹类筷剔制成的则称"转盘拔尖"等,花样繁多,各具特色。

其次是剔尖相传清乾隆年间,榆次一个名叫常万达的,在恰克图城开设的"四乡联号商行"中的饭庄里,专营山西面食剔尖等,使剔尖一举成名。由于剔尖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且制作简便,食之可口。所以,剔尖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传入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

剔尖,是山西人午餐食谱中的精品。白面可剔,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可剔,杂粮面也可剔。红面剔尖(也称剔拨股),旧时为中部居民的主要午餐之一。一名高手,利用特制拨板、铁筷剔出的红面剔拨股,粗细只有0.5厘米左右,半个小时即可供十几个年轻后生同时进餐。剔尖技艺之高,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白面剔尖,更是中部家庭妇女的拿手好戏,较红面剔尖速度更快,变化更大。白面剔尖要在特制的铁板(居民称“剔面板子”)上用特制的铁筷来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间圆、两头尖形状,有的用特殊技巧还可剔出宽于铁板2~3倍的长剔尖来。技艺在于面条离铁板的一瞬间,用筷头顺势将面拉长,用筷尾快速拨离铁板。这是面食之乡家庭妇女的一绝。太原一带及介休民间称剔尖为“八(拨)姑(股)”,并有李世民之堂妹八姑创此面食的传说。变尖、拨鱼、转盘剔尖等,是由剔尖发展演变而来的,都是中部居民讲究的面食。过去,有钱人家大多讲究吃“三合面”剔尖。这种剔尖,粗细匀称,软硬适宜,配上小炒瘦猪肉浇头,是上好的传统面食

七.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腾冲饵丝

腾冲饵丝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腾冲饵丝系由洞山乡胡家湾村人发明.采用当地浆米加工制作而成,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了,为腾冲本地和外来客人所普遍喜爱的种方便小吃

腾冲人将大米精加工为饵丝、饵块,已至少有三五百年历史。口碑相传,南明天子朱由榔(永历帝)当年败逃西陲,曾在一农家吃下了一大钵炒饵块,饱腹疗饥之余犹觉余味无穷,于是赞叹不已,并不无感慨地将其称为"大救驾"。从此,"大救驾"便成了腾冲炒饵块的"封号"乃至腾冲饵丝、饵块的代名词。
寻根溯源,腾冲饵丝、饵块以城东近郊胡家湾所产最为驰名。其精制产品,择料极严,工艺亦十分考究,其突出特点是柔软而有"筋骨",久煮不糊,稍烫可食,口感细糯。
腾冲饵丝、饵快吃法多样,可炒、可烤、可煮:"大救驾"即是先将卷轴饵块薄片切成三角形或棱形小片,配以鲜肉片、火腿片、鸡蛋、香蕈、胡萝卜、西红柿、豌豆尖等辅料及各种香辣作料在辣锅中爆炒而成,其色五彩斑斓,其味满口流香,滑嫩不腻,令人食而不知餍足;将饵块切成饼状在炭火上烤黄,然后拌入加了草果、八角、芝麻油、辣椒油等作料的稀豆粉浆里,叫稀豆粉粑粑;鲜肉、鲜汤、鲜菜、鲜饵丝在小锅上一滚而就,叫小锅饵丝。
如今,腾冲饵丝这一地方名特食品早已走出高黎贡山,在春城、京城及许多大都市安家落户,并备受食客青睐。而其新一代产品--"云腾快餐饵丝"则分别在1994年、1995年、1997年荣获"云南省消费者喜爱商品"称号及"第三届中国乡镇企业出口商品展览会优秀产品"称号。

八.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和顺头脑

传说,明朝灭亡后一代名医傅山隐居故里,自制了一道“八珍汤”让体弱多病的母亲服用,效果很好,母亲很快康复,此事被一家山西太原的饭馆老板知道了,就前去讨教,傅山经过一番思考,同意将方子给他,但前提是将饭馆的名字更名为“清和元”,“八珍汤”也换了“头脑”为名。后来,一旦傅山这边有体弱多病的人来看病,他就授意这些病人去吃“清和元的头脑”,意思是吃清朝和元朝统治者的头脑。这个说法带有那个时代一些反元复宋或反清复明的汉人的狭隘思想。现在让我们抛开这道菜被赋予的民族主义色彩,来看一下它的营养效果。

由于这道菜是一位名医所创,是典型的药膳,加上和我国的中医药结合在了一起,所以它的滋补性超强。那这个菜到底“长”什么样?本人给没有吃过的人描述一下:就是在一碗面糊里,加入三大块羊的腰窝肉、一块藕鲜和一条山药,另外吃的时候还要撒上3公分左右的韭菜段。话说到这里,这个菜还在山西境内呢,后来,才从山西辗转传到了腾冲,加上了当地的人文色彩后,就成就了具有强烈腾冲色彩的“和顺头脑”,而它最初隐含的那些政治元素和复仇意识也在朝代的更迭中逐渐弱化,直至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在,在腾冲的侨乡和顺,每逢农历的正月初二,女婿去丈母娘家拜年的时候,丈母娘都要特别做一碗头脑给女婿吃,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女婿有头有脑,体体面面,聪明智慧,小两口吉祥如意,日子甜蜜。


九.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山茶花

山茶花

云南山茶花以树体高大,健壮优美,荫浓叶翠,花朵硕大,花色明快艳丽,品种繁多花期较长等特点闻名中外。早在我国明代,就有“云南山茶奇甲天下”的说法,明代诗人杨慎曾赋词赞誉道:“正月滇南0早,山茶树树齐开了,艳李妖桃都压倒,装点好,处处红云岛”,近代著名文人郭沫若先生也赋诗称赞:“艳说茶花是省花,今来始见满城霞,人人都道牡丹好,我道牡丹不及茶”。

据专家考证,腾冲是云南山茶重要的原生种群之一,因其独特的气候环境,造就了植物物种进化变异的广阔空间,经过园艺工作者和园艺爱好者的辛勤努力和挖掘,培育出了许多极具观赏价值的茶花传统名品(如恨天高﹑童子面﹑九芯十八瓣﹑松子鳞﹑大玛瑙等),近年来更有新奇的山茶变异品种受到专家的肯定(如牡丹魁﹑雪娇﹑云峰茶﹑云针茶﹑泰和牡丹﹑童颜等),各类品种的花期为当年十月至次年四月,每当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满树姹紫嫣红的各色花朵竞相开放,争奇斗艳,预示着栽培者来年的事业将如火如荼,更加增添了节日喜庆的色彩,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专家的分析,红花茶油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是难得的天然食用植物油。变异后的山茶花亦保留了母体本身的自然属性,其植物﹑花朵散发出的气味和芳香,对人体呼吸系统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

十.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清凉磨锅茶

清凉磨锅茶产于保山地区腾冲县蒲川乡的清凉山,以磨锅干燥的特殊工艺制成,故名"清凉磨锅茶"或"清凉山磨锅茶"。 清凉山面对龙川江,海拔2000米左右,山上群峰重叠,峰头直插云霄,经常细雨蒙蒙,云雾缭绕;土呈沙质黄壤,结构疏松,通气透水,富含有效磷酸,特别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展。在蒲川乡里至今还保留有一株大茶树,据验证树龄在300年以上,可以证实这里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本世纪三十年代,李根源先生(曾为全国政协委员)为发展家乡的茶业,曾从江苏省请来茶叶专家,开办茶叶学校,培养茶叶技术人员。 清凉磨锅茶的原料也是大叶种茶,采取一芽一二叶的鲜叶,当天采摘当天即加工;加工工艺分作拣叶、杀青、揉捻、分筛、初磨、摊凉、复磨、去末分级,最后包装成茶。 清凉磨锅茶叶形紧结、锋苗好、色泽绿润、冲泡后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滋味醇厚,汤色黄绿明亮,自具风格。( 保山)
腾冲有哪些土特产店铺名字腾冲哪里有卖土特产品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