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哪些地区有特产 潮州十大特产是什么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4-26 10:35:11

一.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护国菜

“护国菜”是潮州名菜,相传在公元1278年,宋朝最后一个皇帝――-逃到潮州,寄宿在一座深山古庙里,庙中僧人听说是宋朝的皇帝,对他十分恭敬,看到他一路上疲劳不堪,又饥又饿,便在自己的一块番薯地,采摘了一些新鲜的番薯叶子,去掉苦叶,制成汤菜。少帝正饥渴交加,看到这菜碧绿清香,软滑鲜美。吃后倍觉爽口,于是大加赞赏。宋少帝看到庙中僧人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宋朝,在无米无菜之际,设法为他制做了这碗汤菜。十分感动,于是就封此菜为“护国菜”,一直延传至今。现在广州和潮州地区,许多菜馆都有此菜供应。

护国素菜是潮菜的名菜之一。说起护国菜便有一段历史典故。相传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侵,少帝赵徎兵败,从福州逃到了广东潮汕,和陆秀夫等人前往一座荒山古庙寄宿。庙中和尚慌忙迎接。可是这古庙由于战乱,平时香客甚少,不但没有斋菜款待,连一般青菜也找不到。方丈 -见皇帝还是个孩子,可怜兮兮的,动了侧隐之心,于是叫小和尚悄悄摘些野菜来,用开水焯过,除去苦涩味,再剁碎,以免让人看出是野菜。因为野菜是喂猪的。少帝此时饥不择食,见这汤肴碧绿清香,软滑味美,小皇帝食得津津有味。食毕,问方丈这汤肴是叫什么名称。方丈答道:“阿弥陀佛,贫僧不知此汤菜叫何名,但愿能解皇上之困,重振军威,以保大宋江山安然无恙。”小皇帝一听此言,万分感动,于是金口一开,封为:“护国菜”。后来此菜渐渐传开,经历代厨师的精心改良,泡制加工,并使用较好的原材料制作而成,久而久之便成为潮汕名菜之一。

现在护国菜从原来使用野菜叶,发展到用番薯叶、通心菜叶、君达菜(厚合菜)叶、苋菜叶、波菜叶;从纯斋菜的做法,发展到素菜荤做。

主要做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老传统,使用番薯叶或以上说的其它菜叶,经泡制后加入上汤、火腿、干草菇等,但菜叶是用刀剁碎的,其风味特色是色碧绿,口感嫩滑,味道鲜香,饱含肉味。另一种做法是新改良的,番薯叶经泡制后,使用食品搅拌器进行搅拌,搅烂成泥,再加入上汤、鸡油而成。其风味特色为色泽碧绿晶莹,口感润滑,味道鲜香,见菜不见肉,饱含肉味。

制作护国菜还是很费工夫的。…首先是在泡制番薯叶时,要先把薯叶茎丝抽掉,再经放有纯碱的开水灼过。然后用冷水漂过几次,使薯叶更呈现碧绿,并且没有苦涩味。再经一下序就是人味,这,入味就是用上汤。上汤是什么?上汤是用0鸡、排骨、猪脚、火腿、罗汉果等加清水,经过十几个钟头,用慢火熬出来的,汤色清醇,味道鲜香。这上汤在制作潮菜中用途广泛,如鱼翅、鲍鱼等高档菜肴必用此汤。

潮菜的素菜最大的特点是,所使用的原材料一般是带有苦涩味的,也有无味的蔬菜类,但为了使菜肴达到最佳效果,便在烹制过程中使原料达到“有味使其出,无味使其人”的境地。所谓“有味使其出”就是在让蔬菜所藏的苦涩味和杂质经泡制后使之不存在。“无味使其人”是在烹制过程中,加入了饱含肉味的上汤或老鸡、排骨、瘦肉、猪脚等动物性原料,渗入到蔬菜中,让这一荤素料的清醇和香浓糅合成一种复合美味,使之更为完美。

1962年,-贺龙元帅到汕头作国防视察时,在汕头大厦用餐,品尝到护国素菜后大加赞赏。但是在0期间把护国菜作为封资修进行批判,把它-掉。

改革开放后,潮菜的传统名菜得到,陕复和发扬,护国菜在东南亚等国也广受欢迎,如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举办潮汕美食节时,护国菜是潮人、华人及外国人必点佳肴。

二.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龙湖酥糖

  龙湖酥糖,是龙湖的传统名产之一,历来以其酥脆香甜无粕而闻名,成为居家食用及送礼佳品。龙湖酥糖清香不腻,入口即化,早已享誉海内外。

    龙湖酥糖已有近百年的生产历史,首创为龙湖许崇记饼食。其主要原料为白糖、花生仁、猪耢、麦生等,制作过程突出一个快字。制作龙湖酥糖时,先将白糖加水煮沸后再加入猪耢、麦生等,当火候适中时,将糖浆倒入盛器进行隔水降温,至糖浆形成糯米糍状时,迅速上架拉酥,拉酥时必须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才能使酥糖香脆可口。之后,再将加热的熟花生仁压入糖酥,开条切成小块而成。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甜腻食品虽然有所厌倦,但是龙湖酥糖仍然以其独特的风味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闲暇品茶时,它成为桌上精美饼点,逢年过节,它又是人们走亲访友的送礼佳品。海内外乡亲回到故里,先要品尝的饼点就是龙湖酥糖,离开时,总忘不了带几盒地道的龙糊酥糖让海外的子孙后辈品尝。上几年,有一位在台湾的乡亲,专程赶来龙湖认亲,凭的是他父亲“家乡出产龙湖酥糖”的记忆,尽管最终寻亲未果,但足见海内外乡亲对家乡的一往情深。

三.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汕橄榄

橄榄又名青果、忠果、谏果等,是一种硬质肉果。初尝橄榄味道酸涩,久嚼后方觉得满口清香,回味无穷。土耳其人将橄榄、石榴和无花果并称为“天堂之果”。

营养分析

1. 橄榄果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鲜食有益人体健康,特别是含钙较多,对儿童骨骼发育有帮助;

2. 新鲜橄榄可解煤气中毒、酒精中毒和鱼蟹之毒,食之能清热解毒、化痰、消积。

相关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四. 青海省 海东 化隆回族自治县 海东地区特早熟玉米

自2008年以来,海东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从河北、山西、宁夏等省区引进饲用特早熟玉米、菜用特早熟玉米、粮饲两用型特早熟玉米共33个品种,在平安县三合镇湾子、寺台两村的8亩浅山地利用全膜双垄集雨栽培技术进行特早熟玉米的引种试验。

通过两年的实验筛选有11个品种可以成熟,亩产量600公斤左右,与小麦相比每亩可增收500元以上,而且玉米秸秆是很好的牲畜饲料,这为青海省广大山区农民降低养殖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寻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五.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沙茶粿

潮州粿条有一种干捞的食法,因“捞”后需加入油、酱料等,故在潮州方言称为“灌”,捞粿条在潮州称为灌“粿条”。它的吃法是先将粿条在沸腾的汤锅中焯熟,捞起滤干水分,倒在碗中,拌以花生酱、沙茶酱、猪油、味精、鱼露、浙醋等,再加上焯熟的肉片、生菜等。粿条润滑柔软的口感和花生酱、沙茶酱浓浓的香味使得许多人都对沙茶粿情有独钟。

六.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糕饼

中国的著名饼食中,有苏式、京式、沪式、广式和潮式等多种。潮式饼食是指产于潮州一带的饼食。它的味道较浓厚,若与潮州的功夫茶配在一起,就是潮州人喜欢用来款待客的“好茶好饼”了。潮式著名的饼食,种类花样颇多,除了人所共知的冬茸酥(俗称老婆饼),还有劳(月字旁劳)饼、五仁饼、双烹饼、豆沙饼、腐乳饼、葱饼、宝斗饼等。这些饼的用料有:花生油、猪劳(月字旁劳)、白糖、白猪肉、纲劳(月字旁劳)、乌豆沙、绿豆沙、冬瓜丁、莲蓉、榄仁、杏仁、芋头、芝麻、火腿、腐乳等等。面粉是制饼皮的主要材料。此外,还以葱和芜荽作陪衬香料。潮式饼食中的劳(月字旁劳)饼,是用肥肉、糖冬瓜、油爆葱花、芝麻等作馅,面粉掺猪油作饼皮的。外面再粘一芝麻,盖上红印。考究的劳(月字旁劳)饼,它的馅是要预先做好,放在地窖中贮存两年以上备用的。劳(月字旁劳)饼中还有“水晶劳(月字旁劳)饼”、“大劳(月字旁劳)饼”等。著名出产劳(月字旁劳)饼的地方,要算是潮阳的贵屿,故有“贵屿好劳(月字旁劳)饼”的美誉。双烹饼是以两种不同的馅各半分置的。以前多是一半豆沙,一半水晶。稍后则有咸甜各半的,与广式的蛋黄、火腿混合莲蓉的月饼相类。它的甜馅料,一般是豆沙或莲蓉;咸的则是火腿咸蛋黄或纲劳(月字旁劳)饼。五仁饼是用榄仁、瓜子、花生仁、杏仁、芝麻等五种籽仁作馅的。饼的外观极似广式的月饼。普通的豆沙饼,则是以乌豆、绿豆或红豆作馅的。凡用红豆沙,加调食矾,即变成乌油油的颜色。故称“乌豆沙”。此外莲蓉、芋泥等也是潮式饼食的制馅原料。潮阳的葱饼是较小的一种,有特浓的葱郁味、劳(月字旁劳)味,腐乳饼也很有名。潮式的饼食重油水、原料和制作技巧。一块油劳(月字旁劳)足,用料上乘,制作精,火候够的潮式饼,不单色、香、味俱美,吃来酥化香甜,而且能贮存一个较长的时间。潮人品名(草字头名)闲谈,单是喝茶似乎不够味道,因此,潮州——潮式饼,也往往被作为“下茶物”。除饼外,潮州的还有糕。糕主要是用糯米掺入白糖、瓜仁、榄仁等制成的,成薄片后称为“云片糕”。用特制的模,又可制成一块块的“糕仔”。这种“糕仔”,在旧社会的农村中,贫苦的人们,经常由于母乳缺乏,又买就起牛奶,便把它作为代乳品,供幼儿食用。现在中国自己已有炼乳和乳粉出产,糕仔当然派不上用场了,不过作为一种儿童的口果。它还是很适合儿童的胃纳的。潮州的糕饼店除了制糕饼外,大多也兼制糖果,而且大量远销外地,驰名海外。

七. 福建省 福州 闽清县 鼎日有油酥肉松

产于福建福州。

相传,清咸丰年间,有个名叫林鼎鼎的人在福州一个地方官吏家当厨师。他手艺高超,能作多种美味菜肴,深得主人器重。一次主人因受风寒,食而无味,日见消瘦。林氏苦苦寻思,取来一块腿精肉,放在锅内不停地翻炒,不时加入冰糖、料酒、盐、虾仁等佐料。炒着翻着,忽闻一股焦 味,原来汤汁已被烧干。林氏以为这下可糟了。谁知一尝,味道却鲜得出奇。他当即送给主人品尝,主人连声赞道:“好吃,好吃!”太太,小姐见之大喜,也想吃,问林:“明日可有肉松?” 林鼎鼎笑道:“有我林鼎鼎在,日日有!”自此以后,他潜心琢磨配制肉松的方法,终于在咸丰六 年创制成香醇色艳、味鲜带甜的棕色肉松。地方官将林氏制作的肉松进贡清文宗皇帝,赠送给京中官员。宫中贵妃食后问:“还有肉松吗?”内侍答:“有林鼎鼎在,日日有!”一时间,“鼎日有” 广为流传,许多官使纷至沓来品味。林鼎鼎见此情景,干脆辞去厨师之职,开设作坊,专营肉松。 取何店名?林氏想:“鼎日有”名声在外,何不就挂此招牌!后来,林鼎鼎创制的肉松秘方日臻 完善,为区别于江苏的太仓肉松,便称之为“鼎日福建肉松”,生意兴隆。 鼎日有油酥肉松呈深红色,颗粒大小均匀,质酥软,入口溶化,含蛋白质高,含脂肪低。

八.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州工夫茶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又是饮茶大国。在饮茶艺术日渐淡化了的现代社会,潮州工夫茶却一直在散发着传统茶文化的清香。作家李国文在《粤海饮茶》中道:“尤其潮汕一带的工夫茶,更是深入人心。若论茶道,我们这茶的祖国,稍可与一衣带水的邻邦媲美的,也就是得靠潮汕人争回一点面子。”那末,能与日本茶道媲美的潮州工夫茶是什么样子?工夫茶的历史源流又在何处呢?这是一个曾经困扰过日本朋友的问题:“关于工夫茶的历史,我曾请教过中国学者,但也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布目潮《中国茶文化的复兴》)

古代的工夫茶具最少须有“四宝”:小烘炉(白泥火炉)、玉书(赭褐色扁形烧水壶)、孟臣罐(宜兴紫砂茶罐)、若深杯(杯底镌有“若深珍藏”的茶杯)。清初与梁佩兰、屈大均合称“岭南三大家”的诗人陈恭尹写有一首《茶灶》诗:“白灶青铛子,潮州来者精。洁宜居近坐,小亦利随行。就隙邀风势,添泉战火声。寻常饥渴外,多事养浮生。”诗中所写的茶具,都是容易携带的小件,其中已有潮州出产的精致白色泥炉和青色的煮水铛。底镌“若深珍藏”的白地蓝花小瓷杯是康熙年间烧制的,现已贵若拱璧。到了乾隆时期,据俞蛟《梦厂杂著》记载:“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主。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当时还备有棕垫、纸扇、贮水瓶、茶洗等。这一茶具形式除炉子后来改用烽市红泥小炉外,大抵固定沿用到现代。工夫茶的泡饮有一套十分讲究的方式。首先是选水和用火工夫,水要用山泉,小炉木炭最好用榄炭。砂铫煮水至初沸,先将紫砂罐和茶杯淋热,才把福建产乌龙茶叶纳入罐中,粗叶垫罐口,细末垫中层,再以次粗叶装罐面。铫水大沸,即高提砂铫沿茶罐周边注水,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待壶口浮现一层白沫,便用壶盖轻刮,使其随罐而下。再用开水淋罐,既去沫又使茶罐持续升温,凝聚罐中茶叶香味。斟茶入杯时壶嘴要低,目的是使茶汤雅观不起泡,这一程序俗称“高冲低筛”。斟茶时要在几个杯来回斟注,点滴不剩,让茶色、香味均匀,俗谓“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于是,在一片“请请请”声中,主客各端一杯,举到唇边先闻茶香,然后一啜而尽。初入口时略带苦涩,片刻便香溢齿颊,回味无穷。如果客人多,则主人第一巡(俗称“头过”)不饮。每次以沸水冲茶,都同时淋杯、洗杯,俗谓“烧钟热罐”。连续数次,茶色不浓谓“茶薄”,便须另换茶叶了。近人翁辉东先生较早记录总结工夫茶道,所著《潮州茶经???工夫茶》对工夫茶的品饮有颇为详细的描述。清人俞蚊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梦厂杂著》)后来有些论者便认为工夫茶始于唐代,这一论点并不正确。潮州工夫茶尽管在烹治原理上深得陆羽《茶经》的精髓,但是工夫茶的形成离不开茶史上饮茶的三大革新:条形散茶制作、瀹饮法提倡和紫砂壶出现。条形散茶是明开国之初通过行政命令制作的,《明会典》:(洪武二十四年)诏有司听茶户采进建宁茶,仍禁碾揉为大小龙团。”在此之前,人们都用烹治前须碾末的茶饼。有了条形散茶,才可以改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瀹饮)。条形茶更带自然清香,瀹饮法可谓“开千古饮茶之宗”,(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此两者,是形成工夫茶的基础。而明代中后期紫砂壶出现后,潮州工夫茶登上闽南粤东生活舞台的条件遂告成熟。紫砂壶的创始人是16世纪初期江南吴颐山书僮供春,其后高手辈出,时大彬改提梁大壶为小壶,专工制作小壶的是明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他的名字见于清初吴骞《阳羡名陶录》。因为“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周高起《阳羡名壶录》),故潮州工夫茶具少不了它。工夫茶罐在很长一段时期都使用孟臣罐(部分是当地枫溪仿制),1975年广东陆丰县明黄廷霖墓中曾出土一件惠孟臣手制紫砂壶,证实明朝末年紫砂壶已在岭南传播。明末清初,潮州与苏州间频繁的商业贸易,使潮商得以将宜兴紫砂壶大量带回潮州作茶具并称之为“苏罐”(蔡鸿生《清代苏州的潮州商人》)。结合前面所引陈恭尹《茶灶》诗,我们可以说,潮州工夫茶肇始于明末清初时期。工夫茶一词原来是形容武夷岩茶的制作工夫,陆延灿《续茶经》引王草堂《茶说》:“独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既炒既焙,复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又引《随见录》:“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因此,把潮州人整套冲泡品饮武夷工夫茶叶的精致程式命名为“工夫茶”,也就再合适不过的了。

潮州饮茶的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宋代。元丰年间,潮州名士吴复古曾向远在黄州的苏轼寄送茶叶,苏轼在《答吴子野》书中写道:“寄惠建茗数种,皆佳绝。”吴复古如果不尝到茶好,怎敢将茶叶远寄给苏轼,茶一开始便成连结友谊的信物。明朝嘉靖年间潮州知府郭子章在《潮中杂记》说:“潮俗不甚用茶,故茶之佳者不至潮,惟潮阳间有之,亦闽茶之佳者耳。”喜欢饮用福建名茶是事实,但由此说“潮俗不甚用茶”就不恰切。今传的明代潮州戏文五种中就有许多饮茶的记述,如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荔镜记》第19出:“(贴)人客,茶请你。”万历九年(1581)刊刻《荔枝记》第8出:“公曰:原来正是媒姨,老汉失接。小七,端椅坐,讨茶食。”万历年间刊《金花女》附刻《苏六娘》中唱词:“你油盐酱醋须看理,人来客往槟榔茶,”均可说明民间饮茶风气盛行,并已成为一种友好的待客之道,虽然当时工夫茶还只在滥觞时期。当代工夫茶继承了这种在饮茶中叙友情、致和气的文化传统,四人用三杯,三人用二杯,每轮总有一人缺饮,使品茶过程“请饮”连声不断,始终洋溢着祥和谦让气氛。潮州城乡人家院庭多以龙缸种莲花,或搭架栽金银花,花朝月夕,良朋知友相聚,烹水冲茶,面对雅洁茶具和精巧工夫,确有无限情趣。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在客居潮州时有诗赞美工夫茶曰:“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瀹新鹤咀,来试湖山处女泉。”(《潮州春思》)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中,提壶擎杯,低斟慢酌,既是艺术品饮,又能消散尘寰的烦恼,实在是人生一大享受。

九.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鹤陇糖狮

    凤塘鹤陇,过去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游神赛会,热闹非凡,如今家家户户仍依照旧俗,在大公厅或祠堂前摆着丰盛的祭品祭祖,这丰盛的祭品一摆数天,为防止祭品腐烂变质,世代相传以蔗糖和花生米制作为五牲等物,而以武夷的糖狮最具代表性地展现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手艺。因此,每当节日一到,亲戚朋友纷纷从四乡六里向鹤陇乡涌来,走街串巷,对几十桌各有千秋的神前祭品加以观赏品评,年年如是,岁岁依旧,因此鹤陇糖狮远近闻名。

    糖狮和五牲的制作充分体现鹤陇人的心灵手巧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它独具特色,乡土气息浓郁,令人看后赞叹不已。

十. 广东省 潮州 饶平县 果条汤

果条在粤菜中称河粉,是大米加工而成的食品。其实牛肉果条在潮州到处都有,味道最正宗的还是要去一些不起眼的小店。其实牛肉果条和北方的下面汤没多大区别,不同在于原料和加工过程。熬着肥鸡猪骨头的上汤,选料新鲜做出来的汤才清、香,肉是嫩、甜。

潮州特产有哪些值得带走潮州有什么特产可以带走的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