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凤香家土特产有限公司 吉林市老爷岭土特产品经销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4-13 02:09:52

一. 吉林省 延边 珲春 珲春大米

中国最好的大米是东北大米,东北大米中最有名的是延边大米,而延边大米中首推珲春大米。

珲春大米好,取决于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珲春位于中华十大名山之一的长白山东麓,素有“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的美誉。 与中、俄、朝三国陆路相连,与中、俄、朝、日、韩五国水路相通,是中国大陆第一缕曙光首照地,是世界级野生东北虎保护区。境内湍流着珲春河、海兰江等大小江河水系,湖泊湿地星罗棋布,无论巨流细溪,水质均清澄甘冽。江河两岸分布着河谷盆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加之处在北半球中纬度中温带,属近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日照2366小时,无霜期126—156天,昼夜温差在10℃以上。故所产水稻干物质积累多,营养丰富,品质天然上乘。

珲春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上溯到唐代,那时珲春号称“亚洲第二大国际商埠—海东盛国”,所产的“栅城之豉”、“卢城之稻”,就已经作为著名粮食品牌声播中原和日本了,它们不仅是敬奉帝王的贡品,礼赠友邦的珍品,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名品,这在《新唐书·渤海传》中有明确记载。

珲春大米富含人体必需的稀有微量元素——硒。珲春天然含硒米被评为“中国金奖大米”和“中国优质品牌粳米”。珲春大米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珲春处在北半球中纬度中温带,属近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昼夜温差大,所产水稻干物质积累多,营养丰富。

珲春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唐代渤海国时期,珲春号称“亚洲第二大国际商埠—海东盛国”,历经建都敦化、移都和龙、再迁宁安,又定珲春的历程,并在珲春创造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极尽繁荣。与唐王朝同兴同衰。那时所产的“卢城之稻”、“栅城之米”闻名世界。清朝时期,延边被朝廷封为水稻专垦区,指定延边大米为宫廷御米,作为延边大米的精品,珲春大米又成为极品贡米。

绿色有机的珲春大米,富含人体必需的稀有微量元素硒。尤其是“珲春河”高硒大米,经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农产品安全与环境质量检测中心权威检测后,被确认为含硒量高的绿色大米,成为人体补硒、防治疾病的上乘健康营养品。

“珲春河”大米凭借口感好、含硒量高,迅速打开市场,并香飘中南海。2009年,“珲春河”大米又在长春第三届粳米产业大会上,获得了“中国优质食用粳米品牌”称号,成为中国16个粳米品牌之一。

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珲春大米”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二. 吉林省 吉林市 昌邑区 吉林鹿角胶

产于吉林省吉林市。先将鹿脱角锯成段,经多次漂泡蒸煮,取液过滤,合并滤液静置(有时需加入少量明矾细粉)。滤取胶液使之浓缩成膏状,冷凝后切片阴干。味甘、咸,性温。具有温补肝肾、补血益精之功效,并有止血作用。主治肾气不足,阳痿赢瘦,精血虚亏,神倦目昏,腰膝无力,妇女不妊,子宫虚冷,崩漏下血等症。

三. 吉林省 白山 江源区 吉林田鸡

又名“蛤蟆”,学名“中园林蛙”。吉林的田鸡与飞龙、熊掌、猴头并列为中国四大山珍。田鸡外形似青蛙,但头部 宽扁,略呈三角形。吻端钝圆而宽,略突出于下颌,吻棱较明显。鼓膜处有牛角 形黑痣。体较短宽,背部黄褐色或深棕色,有“八”字形黑斑。体侧灰色,有少 数分散的疣粒。雄蛙腹面乳白色,雌蛙为红黄色,带有桔红色斑点。前肢较粗短, 后肢发达,关节灵活,指趾端无吸盘和横沟,四肢背面有黑色横纹,善跳跃。它 春天解冻出水,栖于山地、森林的阴湿地或河崖草丛中,皮肤颜色随季节变化, 春为绿色,夏为黄褐,秋则全褐。吉林省东部山区是田鸡的主要产地,人们一年 要进行三次捕捉:一是春季“开江”,二是秋天“割地”,三为冬令“避素”。开江 后的田鸡,经漫长冬眠,腹内净空,肉特鲜嫩;割地时则养分丰盈、肉质肥美; 冬眠的田鸡,肉素血清,别饶风味,尤为珍贵。

田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和少量脂肪以及大量水分,与人们日常食用的肉类 (鸡、鸭、鹅、牛、马、羊、鱼)相比,无论是从味道,还是从营养价值来说都 属上乘。田鸡油营养丰富。据测定,其蛋白质含量为56.53%,脂肪为4.3%,碳 水化合物9.65%,并含有硫、磷等元素,维生素A、B、C以及多种激素。

据宋代《本草图经》记载:“似蛤蟆而大、色黄”之“山蛤”,大概即田鸡之谓。并 说“山人亦食之”。民间传说此蛙以人参苗为食,人们对田鸡之珍贵,由此亦见一斑。

吉林田鸡油既是名贵山珍,又是高级滋补品。它具有补虚、强精、退热的功能, 用于体虚乏力、神经衰弱、精力不足、肺虚咳嗽、久病失调、产后虚弱、气血亏 损、眩晕失眠、记忆减退等疾病。

四. 吉林省 吉林市 蛟河市 鸡茸蕨菜

此菜肴先将取自吉林东部长白山区的蕨菜用开水焯透,鸡肉斩成泥,加入各种调料制成鸡茸。蕨菜挂鸡茸在汤水中汆熟,再经扒制而成。成菜白绿相映,鲜美适口。

五. 吉林省 延边 汪清县 吉林-茯苓

茯苓


(一)概述

别名云苓、松茯苓。

为多孔菌科卧孔属植物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菌核,为低等植物,是寄生在松树上的真菌。药用部分为干燥菌核体。性味甘、淡平。有渗湿、健脾、宁心等功能。用于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心悸、眩晕。茯苓皮,利水消肿,用于水湿浮肿等症。各国各地均有分布。

(二)植物特性

茯苓多寄生于马尾松或段木上,其生长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菌丝(白色丝状物)阶段和菌核阶段。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菌丝从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营养,同时分泌酶来分解和转化木材中的有机质(纤维素),使菌丝蔓延在木材中旺盛生长。第二阶段是菌丝至中后期聚结成团,逐渐形成菌核(亦称结等)。结苓大小与菌种的优劣、营养条件和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有密切关系。不同品种的菌种,结苓的时间长短也不同,有的品种栽后3~4个月开始结苓,有些则较慢,需6~7个月。早熟种栽后9~10个月即可收获,晚熟的品种则需12~14个月。

(三)生长特性

茯苓喜温暖、干燥、向阳,忌北风吹刮,以海拔在700米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广。温度以10~35℃为宜。菌丝在15~30℃均能生长,但以20~28℃较适宜。当温度降到5℃或升到25℃以上,菌丝生长受到抑制,但尚能忍受-1--5℃的短期低温不致于冻死。

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通气、沙多泥少的夹沙土(含沙60%~70%)为好,土层以50~80厘米深厚、上松下实、含水量25%、pH5~6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宜菌丝生长。切忌碱性土壤。

(四)栽培技术

1.备料

茯苓生长的营养主要靠菌丝在松树的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并分解和吸收其中养分和水分之特点,选用松树作为茯苓的生活原料。为了充分发挥松树的利用效率,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椴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方法。

(1)段木备料

每年10~12月松树砍伐后,立即修去树桠及削皮留筋,具体要留几条筋,要看树的大小而定,削皮要露出木质部,顺木将树皮相间纵削(不削不铲的一条称为筋),各宽4~6厘米,削皮留筋后全株放在山上干燥。经半个月以后,将木料锯成长约80厘米的小段,然后就地在向阳处难叠成“井”字形,待敲之发出清脆响声,两端无松脂分泌时即可供用。

(2)树蔸备料

即利用伐木后留下的树蔸作材料。在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砍掉,深挖40~50厘米,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皮4~6向,留下4-6条约3~6厘米宽未铲皮的筋(也叫引线)。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3向,留3条引线。根留1~1.5厘米长,过长即截断不要,使树蔸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将树蔸盖好,防止降雨淋湿。

2.选地挖窑

(1)选地

宜选排水良好的向阳缓坡地,土质深厚、疏松的砂质壤上(含沙量60%~70%)为好。黏土、透气性差的土壤不宜采用。最好选生荒土或放荒3年以上的庄稼地;栽过茯苓的地块即应放荒5~10年方可再种。

(2)挖窑

挖窑时间一般在12月下旬至1月底进行。先清除场地的草根、杂木蔸、石块等杂物,然后依备料段木的大小与长短挖窑。窑形为长方形(长度视段水长短而定),深挖20~30厘米,宽30~50厘米,窑地按坡度倾斜,清除窑内杂物。挖出的土也要保持清洁。场地沿山坡两侧开沟以利排水,如坡度较陡,可在被顶筑坝拦水。

(3)下窑与接种

下窑接种时间在春分至清明前后进行。下窑应选连续晴天土壤微润时,把干透心的段木按大小搭配下窑,一般每窑2至多段。细料应垫起与大料一样高,两节段木留皮处应紧靠,使铲(削)皮成“V”形,以便于接种。以重量计,每窑2节段木在15千克左右,最少不宜少于10千克。

栽培茯苓所用的苗种,历来沿用菌核组织,通称“肉引”;将其压碎成糊状作种用称为“浆引”;把“肉引”接种于段木,待菌丝充分生长后挖起,锯成小段作种的称“木引”。用“肉引”和“浆引”栽种一窑要耗费茯苓0.2~0.5千克,用种量大,不经济;“木引”操作繁琐,菌种质量难以稳定,稳产高产也难以保证。近年来采用纯菌种接引,即可获得高产,又可节约大量商品茯苓,是当前广泛应用的最好方法。菌种是用小松木块(长宽厚1.2厘米*O.2厘米*1.0厘米)装瓶消毒,加适量的培养基质,经接上茯苓原种培养在瓶内长满旺盛的乳白色菌丝,而作为大面积茯苓的接种菌种。

接种时在两段木的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长15厘米*10厘米的新口,然后用消毒过的钳或镊子将瓶内的菌种(长有菌丝的松土块)取出,平摆在两段木间的新口处,并加盖松木片或松叶,上面可再放一条段木(若两段水重20千克以上,则不放第三段段木),覆土10~15厘米,整个窑面成龟背形。每窑需菌种1/3~1/2瓶。

利用树蔸栽培在茯苓则于根蔸上削2~3个新口,然后将菌种分别接种在新口处,盖上松片或松叶,覆土高出树蔸15~18厘米,每树蔸一般用菌种0.5~1瓶。

六. 吉林省 吉林市 舒兰市 熊胆粉

熊胆粉是对熊胆汁进行人工引出经于燥而得,能主治:熊胆粉有稳定细胞膜,增加肝血流量,增强免疫机能,增加胆汁分泌,改善胆汁脂质构成等作用.适用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肿胀、黄疸、胆道及胆囊疾病,具有抗动脉硬化、抗脂肪肝及降血清胆固醇作用。还具有镇痛,消炎降血糖及抗疲劳作用。多入丸散剂,亦可溶于白洒或黄洒服用。 ( 吉林)

七. 吉林省 松原 扶余 扶余大米

扶余大米--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八. 吉林省 延边 图们 咸菜

咸菜是朝鲜族喜爱的佐餐食品,多以桔梗、蕨菜、白菜、萝卜、黄瓜、匠菜等为原料,洗净后切成段、块、丝,用盐囟上,然后再拌以芝麻、蒜泥、姜丝、辣椒等多种调味品,吃起来清脆爽口,咸淡适中,辣呼呼,麻酥酥,别有一番滋味儿。它以原料充足、制作简单、可伴酒、可下饭、价廉物美等特点而十分走俏,已成为风靡东北、打入关内的风味小吃

九. 吉林省 吉林市 舒兰市 舒兰大米

舒兰大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舒兰大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舒兰,满语“果实”之意,舒兰这个名字最早是一个驿站,在今舒兰市溪河镇北1.5公里,驿站设立在清康熙年间,并封为清王朝皇封的风水宝地。舒兰境内的鳇鱼、东珠、人参等贡品就是通过这条驿路一站一站地传送到京城的。清代康熙九年,康熙带领御林军经过此地,下令安营备膳,这时一阵清风带有米香味飘过来,皇帝命御厨品后献上,康熙品偿后龙心大日:“此米真乃贡米也”。 清代封禁时,舒兰虽山高林密,物产富饶,却只能作为皇室贡品基地。尤其水稻的种植更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具有丰富的栽培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昔日的“皇封贡地”、“果实”故里成为今日名优稻米之乡。

特定品质

产品洁净,米粒晶莹剔透,自然清香,软滑爽口,营养丰富

地域范围

舒兰市全市属半山区,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升高,东部山区属长白山系张广才岭支脉,中部为丘陵区,西部沿江属松嫩平原过度地带。东部山区地带占全市面积50%,中部丘陵地带占全市面积40%,西部平原地带占全市面积10%,海拔高度在170米。全市东西长105千米,南北宽为95千米,总面积为4558平方千米。东部与黑龙江省五常市接壤;南与蛟河市为邻;东南与吉林市龙潭区交界;西以松花江为界与九台市相望; 北与榆树市毗邻。舒兰大米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环城街道、吉舒街道、白旗镇、法特镇、溪河镇、亮甲山乡、朝阳镇、莲花乡、天德乡、水曲柳镇、平安镇、金马镇、七里乡、开原乡、新安乡、上营镇、小城镇等17个乡镇(街)161个行政村。保护范围位于北纬43°51″至41°38″,东径126°24′至127°45′之间。区域生长面积4.4万公顷,产量38万吨。

十. 吉林省 白城 洮南 洮南辣椒

洮南辣椒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洮南辣椒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在洮南的多个乡镇里,一望无垠的绿色田地中生长的是“个性劲爆”的辣椒。辣椒产业已经成为洮南市的特色产业,“富市强乡裕民”的带头产业。1999~2002年,洮南辣椒连续4年被吉林省0评为“吉林名牌农产品”,并获得“北京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金奖”。洮南市也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辣椒之乡”、“中国辣椒第一市”。从耕种到收获、销售,包括市场交易环境,洮南市建立了一条龙式的辣椒产业发展链条。

近年来,洮南市的辣椒种植面积仍在逐年增加,区域内以福顺镇为中心10余个乡(镇),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并辐射周边12个县市(区)、70多个乡(镇)种植辣椒,域内外基地总面积近30万亩。2010年,共产红干椒5000多万斤,创产值近两亿元。

自古以来,洮南就有种植辣椒的习惯,红干椒作为商品已有近百年的生产加工历史,早在1971年洮南辣椒就以“洮南”参加过广交会,并免检直接出口到坦桑尼亚、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农产品供销形势,立足于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洮南市委、市0及农业部门高度重视辣椒产业的发展,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使洮南的辣椒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99年至2002年,洮南辣椒连续4年被吉林省0评为“吉林名牌农产品”。2000年被评为“北京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金奖”。1999年至2002年连续4年被评为“中国长春农业食品博览会金奖”。2003年洮南福顺镇4.5万亩的无公害红干椒生产基地得到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管理部门的认证批准;同年10月,洮南被中国乡推荐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辣椒之乡”。目前,洮南的辣椒产业已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合同加服务的生产链,走出了一条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地域范围

地域范围包括洮南市行政区内各乡镇。洮南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白城市南部,东经121o38′20″-123o20′10″,北纬45o2′20″-46o1′20″,平均海拔250-350米。东与大安市为邻,西部及西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突泉县、科右前旗、乌兰浩特市交界,南部与通榆县接壤,北部及东北部与白城市洮北区、镇赉县毗邻。总生产面积13333公顷,年总产量40000吨。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洮南市土壤大部分为风沙土、黑钙土、淡黑钙土、栗钙土,少部分为盐碱土和草甸土,土壤pH值为7-8.2,肥力中等。地势呈现西部和北部偏高,东部和南部偏低的特征,有洮儿河与蛟流河贯穿全境。

(2)水文情况:洮南市共有大小河流8条,2个水资源流域,主要河流为洮蛟两河。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受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地质环境的制约,呈现三个水文地质单元。中部冲积扇区是水质好、水量丰富的富水区,南部是水质好、水量中等区。

(3)气候情况:洮南市地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昼夜温差大,季节性强,春季干旱多风少雨,冬季漫长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4.8℃,年平均日照为3005小时,全年无霜期136天,最长为149天,最短118天。

年平均降雨量377.9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份。

(4)人文历史情况:自古以来,洮南就有种植辣椒的习惯,辣椒作为商品已有近百年的生产加工历史。1971年,洮南辣椒以“洮南”参加过广交会。同年12月,由1总理签批免检直接出口到坦桑尼亚、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洮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辣椒产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辣椒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99-2002年,洮南辣椒连续四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吉林名牌农产品”;2000年被评为“北京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金奖”;1999-2002年连续被评为“中国长春农业食品博览会金奖”;2003年,洮南市被吉林省农业委员会认定为无公害辣椒产地4.5万亩,2006年,洮南市被吉林省农业委员会认定为无公害辣椒产地6.75万亩;2003年10月,洮南市被“中国乡推荐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辣椒之乡”;2007年在长沙国际辣博会上,洮南市荣获“全国辣椒第一市”荣誉称号。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壤中有害重金属的含量不超过国家标准,水利设施完备,远离公路、医院、矿山、垃圾场的农田做产地。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商品性好品种。保护地品种选用金塔、红霞9号等,直播品种选用龟顶红1号。

(3)生产过程管理:洮南辣椒生产过程符合无公害辣椒生产技术规程,生产过程中要求种子、肥料、农药等投入品来源可靠。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的规定:在农药安全间隔期后适时采收,采收所用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

(5)生产记录要求:使用农业投入品要建立档案,记录投入品的名称、使用时间、次数、用量、使用方法,收获日期等。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洮南辣椒果形为长羊角形和长锥形,个头均匀、皮质厚,平均单果干重为3.0-3.5克,鲜红褐色,有光泽。

(2)内在品质指标:洮南辣椒具有辣味浓、味道香、色素和维生素含量

高等特点。维生素C含量为蔬菜首位,是番茄的7-15倍。还含有胡萝卜素、尼克酸、辣椒碱、辣椒红色素等。

(3)安全要求:洮南辣椒种植产品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茄果类蔬菜》(NY500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相关规范和法律法规规定。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1)包装:洮南辣椒按照规定应当包装销售。

(2)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洮南辣椒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

(3)其它:洮南辣椒的加工、分级、贮藏、运输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

吉林省源田居土特产有限公司长春市五鹿堂土特产品有限公司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