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美食特产有哪些 福建泉州特产有哪些能吃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4-16 05:41:35

一. 福建省 泉州 南安 蓬华芥菜

蓬华芥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蓬华芥菜

南安市蓬华高山蔬菜种植协会

不是所有的芥菜都能称为蓬华芥菜,只有土生土长的蓬华黑芥菜才能称为蓬华芥菜。对于蓬华芥菜,蓬华人都有着这份自信和感情。

说起蓬华芥菜,大家可能都知道“蓬华芥菜胜解元”这一传说。

话说清朝光绪九年冬,丰州解元黄贻楫到蓬华华美村华美桥题字后,吃了一顿芥菜宴,便赞不绝口,回去时带了10多棵鲜芥菜一同乘轿子回丰州。

轿子增加了100多斤重,行至半路,轿夫们就开始叫苦连天,觉得芥菜只是“寻常之物”,建议丢弃一些以减轻重量。当时黄解元坚持要留下,自己下轿步行,让芥菜坐轿。

当时能坐轿子的都是有身份有功名的人,黄解元这一做法,让沿途的百姓称奇,纷纷笑称“蓬华芥菜胜解元”,于是就有了蓬华芥菜的美名。

直到现在,芥菜都是蓬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味道,或制成烫菜干、“磕瓮菜”,或鲜吃。

蓬华芥菜腌制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传统加工方法,特别是经过精制而成“盍缸菜”,能保存好几年甚至几十年,其味道、质地保持不变,同时还有药用营养价值,成为一种地地道道的土而受人们喜爱。

二. 福建省 泉州 丰泽区 泉州蚝仔煎

蚝仔煎是福建省著名的汉族小吃,属于闽菜系。

泉州是蚝仔煎的发源地,冬至以后,随着牡砺(闽南称蚝仔)盛产季节到来,蚝类小点心相继应市。其中“蚝仔煎”的独特风味,更是脍炙人口。提起蚝仔煎,民间有“土地婆,不吃蚝”的传说。据说,土地公愿世上人人一样富。土地婆生气地说:“世界上人人一样富裕,咱们闺女出嫁,就没有人给抬轿子啦,要让富的富顶天,穷的无寸地。”人们恨透土地婆。听说土地婆不爱吃蚝肉,偏在她诞辰时用蚝肉和番薯粉制成“蚝仔兜”供她,表示报复。从食谱发展看,“蚝仔兜”,就是“蚝仔煎”的前身。

蚝仔煎可加上鸭蛋或其他作料一起煎制,增加滋味,食用时要配上香料,如芥辣酱、辣椒酱和翠绿的芫荽,这样色、香、味俱全,吃起来十分可口。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三. 福建省 泉州 德化 柠檬香鱼

柠檬香鱼

材料:香鱼2条、柠檬1个、姜3片、盐1/4小匙

做法:

1、柠檬洗净、去除内脏,洗净,沥干,均匀秣抹上盐,鱼肚塞姜片,包入铝箔纸中,移入烤箱,以120-150摄氏度烤10分钟,取出,倒出血水,再移入烤箱继续烤约10-20分钟,取出。

2、排入盘中,均匀挤上柠檬汁取出。

四. 福建省 泉州 鲤城区 泉州木偶

泉州木偶是一种民间工艺品,因产地福建泉州而得名。系用樟木刻制头坯,经裱背,盖上胶土,磨光,再施以彩绘,配以服饰。泉州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泉州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师承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乃驰名中外的民间工艺珍品。

泉州木偶艺术饮誉环球。木偶头的雕刻以江加走大师的制品为极品,其遗作二百八十多种,被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管。艺术名师辈出,现有面谱达三百多种,造型优美,彩绘生动,性格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地方色彩。

典型的花园派木偶头雕制过程是:选材,粗坯(刻划出五官等),精雕,裱纸,磨光,补隙,刷泥,上粉,开脸(绘脸谱),盖腊,等十几道工序。男的木偶角色或是采用真发或是直接用樟木刻成发髻,有的还要植须,就是加上胡子,胡子的颜色有四种,黑色、红色、灰色、白色,胡子的式样有长的、短的、八字等,根据不同的角色搭配。女旦头都是采用真发做为发髻。

泉州木偶分为提线木偶(头像较大,叫做“傀儡戏”)和掌中木偶(头像较小,叫“布袋戏”)二种;表现者以提线的方法或以手指拨弄,使木偶活动如生。

五. 福建省 泉州 安溪 蓝莓淮山

蓝莓淮山

山药与蓝莓果酱完美的结合,不仅创造出了美味,同时它们自身不同营养成分的配搭,可以说成就了一道超营养的美味养生菜。

六. 福建省 泉州 南安 英都麻糍

英都麻糍,南安英都麻糍是闽南著名小吃,主要由糯米加工而成,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食用时要蘸佐料,口味香甜,口感软韧、微冰。

制法

1、将糯米浸于水中24小时,淘洗干净,捞起,放入石磨,带水磨成米浆,灌入布袋,沥干水分取出。

2、把水烧沸,糯米团摘成粉剂子下锅,氽熟捞起。

3、在大瓷碗内抹上一层熟油(以防粘连),把煮熟的粉剂子倒入瓷碗中,用长竹片反复油搅,越有粘性、韧性越佳。在案板上抹些熟猪油,把糯米团倒在案板上,用手搓成长条,碾成薄片,切成4厘米左右的糯米小方块坯,排在竹匾内。

4、用小火炒熟芝麻,碾成芝麻粉;花生仁炒熟去膜,碾成花生粉;冰糖碾成冰糖粉,把上述三种材料放在一起搅拌均匀,盛于盘中。

5、吃时,将糯米坯放入盘中,使其沾上一层芝麻、花生、冰糖粉。

七. 福建省 泉州 泉港区 泉州面线糊

走在早晨的泉州街头,随处可见面线糊摊和正在喝着热乎乎面线糊的人。

面线糊是泉州本土乃至泛闽南地区的经典小吃,汤头清甜爽口,面线丝丝分明,糊而不乱,如果配料也是上乘,加在一起就有锦上添花的感觉。食用时可与油条搭配,并以炸葱花、胡椒粉调味,气味更浓烈可口。

八. 福建省 泉州 石狮 甜粿

甜粿

谈起石狮的特长,自然少不了甜粿,而说到石狮的甜粿,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义兴”这一甜粿百年老字号。

在1984年出版的《中国食品工业年鉴》上关于石狮塘头的义兴甜粿厂,是这样描述的:王义兴甜粿,早于清朝咸丰年间已享誉盛名,并畅销东南亚。1981年,王义兴后裔重新在塘头恢复经营。

到达塘头村后,沿着只能容得下一辆摩托车经过的村间小路上转了好几个弯,才到达目的地义兴甜粿厂。从外面看,这只是一幢简单的农家房屋。然而,就是在这里,生产出来的义兴甜粿远销海外,闻名遐迩。石狮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义兴”甜粿这一百年老字号,不少人慕名前来购买。逢年过节,义兴甜粿厂接到的定单不计其数,特别是东南亚一带的华侨,义兴甜粿成为他们去海外必带的礼品。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也是义兴甜粿的真实写照。

关于义兴甜粿有着美丽的传说。据说一年大旱,晋江变成了一条小溪,其他的河流都没有水了,田土龟裂,庄稼眼看着就要枯死。民间集资祭祀神灵,祈风求雨。但是求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没有下一滴雨。这时,有人提醒,祭祀神灵所用的甜粿不对,应该用义兴甜粿。祭祀完毕后,当天就下了一场瓢泼大雨。此后,当地祭祀神灵都用义兴甜粿。

另有一个传说。晋江的一个穷秀才屡试不中后,心灰意冷,于是搭一条货船下南洋谋生。临行前,秀才只带了一袋义兴甜粿上船。船行不久,就在海上遇到-,迷失了方向。漂泊了七天七夜后,船上能吃的东西已所剩无几。因为吃甜粿经得起饿,全船的人最后就靠着秀才带的那一袋子义兴甜粿活了下来,并到达了目的地。此后,义兴甜粿在南洋声名日隆。传说后来下南洋的人都要带上义兴甜粿,才能保证一帆风顺。

九. 福建省 泉州 丰泽区 泉州润饼

润饼是春卷的一种,发源于泉州,而后流行于台湾、福建地区,这是一种比春卷更为古老的吃法,但两者在做法上又略有不同。

在泉州,说起润饼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因为吃润饼是闽南一带的传统习俗。据历史记载,自宋代起,闽南一带,尤其是泉州人每逢冬至祭冬之时,清明祭祖之日,均有吃润饼的习俗。到后来,吃润饼这一习俗又延续到每年的元宵、中秋、春节等传统民间节日。

相传开这种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总督云贵湖广军务的同安人蔡复一。当时同安属泉州府辖,因此这种吃法便流传开来,在闽南成了家常名品。

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晋江的"润饼菜"却复杂许多,那包"润饼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种多样,摆了满满一桌的。有这么一些主料菜肴:豌豆、豆芽、豆干、鱼丸片、虾仁、肉丁、海蛎煎、萝卜菜。还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丝、花生敷、芜荽、蒜丝。吃的时候必须两张"润饼皮"才能保证其不被丰富的内容所撑破。这种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一般人2卷足矣。

手握一卷润饼菜,轻轻咬一口,首先迎接味蕾的是海苔的香气,还没享受完香脆的米粉海苔末,主馅料错综复杂地在味蕾上散开,一下子,脆的、甜的、咸的、滑的、酥的都来了,让人胃口大开。

蔡复一 (1577~1625)蔡复一(1577~1625年),字敬夫,号元履,同安县翔风里十七都刘浦保蔡厝(现属金门)人。少年聪明过人,12岁即写出洋洋万余言的《范蠡传》。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中乡举,第二年又接着中了第七名进士,走上仕宦之路。从刑部主事到总督的大半生官宦生涯,蔡复一始终奉行着自己说的三句话:“报国恩以忠心,担国事以实心,持国论以平心”,为明王朝立下了“二百年未有之功”。任刑部主事时,蔡复一不顾自...... 详细>>>

十. 福建省 泉州 晋江 彩色肉丝

所属菜系闽菜所属类型地方特色基本特点刀工讲究,丝丝均匀,色呈彩色,味鲜滑嫩。基本材料猪里脊肉400克,青红椒50克,鸡蛋清2只,葱段10克,精盐3克,绍酒15克,味精2克,湿淀粉40克,熟猪油1000克,(实耗50克)【制作过程】里脊肉丝加盐、酒、鸡蛋清、及淀粉上浆,青红椒切丝。油锅烧至四成热,先下肉丝,后下椒丝滑熟沥出。原锅留油少许,下葱段炒香捞去,放进肉丝加调料勾芡炒匀出锅装盘即成。

福建泉州十大特产是什么福建泉州特产有哪些能吃的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