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十大特产有哪些 将乐县十大名吃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4-06 04:16:44

一. 福建省 三明 将乐 西山纸

西山纸:在唐、宋时代就颇负盛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以细腻柔韧、光润洁净、吸水性强、旧存不蛀、质地优异而走俏海内外,销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年,乾隆皇帝也为之动容,亲命钦差大臣到将乐调纸印刷《四库全书》。1974—1976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出版局几次到将乐调纸印刷《毛泽东诗词》线装本和重要历史文献。

我县是我国最早生产毛边纸的地方,其中又以龙西山的“西山纸”最负盛名,其选料考究,纸面少疵,吸水性强且久不变形不腐不蛀,有“纸寿百年,玉洁冰清”之誉,唐宋以来饮誉海外。

造西山纸的原料是嫩毛竹,采集的季节讲究,必须是立夏小毛竹快长出叶子的那个特定时节。乾隆皇帝编《四库全书》时,命钦差大臣到将乐调纸印刷。“西山纸”的辉煌期出现在民国时期,百余家作坊年产纸5万余担,为闽省之最。“西山纸”也曾作为《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线装本的专门用纸,广为人知。

然时事变迁,曾经辉煌的“御用纸”也难避萧条。20年前,远近的造纸作坊尚余60多家。而现在,龙西山造纸作坊是将乐仅存的一家。作坊位于龙西山自然保护区的竹海深处。一间大屋是工场,连通隔壁的烘焙房,外面则是浸塘和碾槽,看上去一切都那么原始,古朴。1998年,这个硕果仅存却难以维系生存的造纸作坊划归龙西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作为一个景点对外开放。2005年10月30日,西山纸制作工艺被省政府定为首批“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现今,这个“中国现存最原始、最完整的手工造纸作坊”,日产10刀共计2000张“西山纸”。

湿纸在焙箱上烘干,要看好火候,恰到好处。还未烘焙的纸十分脆弱,需要小心侍弄。湿纸挑,不仅要用力均匀,更需要默契的配合。

二. 福建省 三明 将乐 海棠砚

海棠砚

海棠砚是用将乐县城北郊石门岭至莲花山一带的龙池石制作的。据清乾隆年间重刻的《玉华洞志》记载:“龙池石者,则皆砚瓦峡所出。大者可为碑,小者随方圆而磨砻之”,以龙池石制砚,有400~500年以上的历史。尤以县城北隅海棠洞石所制的“海棠砚”为最佳,质地细腻,湿润缜密,能发墨保色而不易磨损,多年来已成为将乐县的工艺美术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砚技艺更有所改进,精雕细刻,推陈出新。将乐的砚和纸都是三明很出名的“文房四宝”。

三. 福建省 三明 将乐 将乐卷筋团

芋子,在有着“清新满邑”之称的客家古邑将乐,无论城里,还是乡村,都深受欢迎。在当地,它可是寓意多子多福的吉祥食材。

“香饭青菰米,嘉蔬紫芋羹”,唐代诗人王维对芋子的喜爱之情,也是将乐乡亲们对芋子感情之深的真实写照。平日里,酸菜芋子羹是很多乡亲们餐桌上的家常菜。春笋生长时节煮闽笋芋子汤、夏日里做海带芋子汤,等等;均是农家厨房的一道司空见惯的风景。逢年过节,或是婚丧喜庆,上碗用芋泥制作的卷筋团,更是将乐乡间由来已久的习俗。

卷筋团,又叫卷筋。为何这么叫?乡亲们众说不一。其实,它就是芋泥,撒上地瓜粉或木薯粉,制作成的芋子团。说起来容易,制作起来呢却颇有些讲究。首先选材很关键,芋必须是好芋。乡亲们评判芋子好不好,不看外表,而看入水煮熟后,皮好不好剥。在芋子尖头处撕个口,一挤便可让整个芋子去皮的为上乘。这样的芋子既粉又松,容易拍打成泥,吃起来也细腻可口。其次煮卷筋必须用猪油,越新鲜口感越好。用植物油,口感的滑腻香润方面是会大打折扣的。

把去皮的一个个淡紫色的芋子,放到木桌上拍打成软绵绵的一片芋泥后,摊开均匀地撒上地瓜粉或木薯粉,用双手发力,反复揉团摔打,直至软硬适中。然后,从中抓出一团泥,轻揉成一根根与擀面杖长短旗鼓相当,比擀面杖稍细的芋泥圆条。把这圆条切成五厘米长短的一截截,便是卷筋团的最初风貌。

把卷筋团放入沸水锅,待下沉的一节节卷筋浮起,再煮个三两分钟便可出锅。趁着锅中卷筋尚未出锅间隙,赶紧另起一锅,用比平日里煮菜多出四五倍量的新鲜猪油炒好香料。所谓的香料便是蒜、香菇细丁和虾米。待卷筋团起锅正冒着腾腾热气之时,立即浇入溢出大量猪油的香料伴匀,一碗真正意义上的卷筋团才算大功告成。看到这油滋滋的卷筋团,你可千万不要因为它的其貌不扬先入为主,觉得不咋地。不妨先尝再说,那口感真是地道香糯,是一道非常有地方味的美食。(李宣华)

四. 福建省 三明 将乐 苦瓜茶

苦瓜茶

五. 福建省 三明 将乐 将乐米煃发

古代称猪为豕,将乐方言称其为“煃”。当地农家,养煃爱煃,以煃达意。婚嫁时,男女双方都要送“大煃脚”(猪腿)给媒人,表达浓浓谢意;逢年过节,孝顺的儿女们送去贴上红纸的上好腿肉,孝敬至亲长辈;初一十五,要煮块大大的熟肉,去祖厝或是神庙供奉,等等。一些巧手人家,还会在庙会时节用红纸剪个大大的“肥煃报喜”图案贴上门窗,期盼大富大贵。

猪血又称猪红、血花。将乐农家在乔迁宴席中,必上的一道菜就是猪血。其间缘由,与方言有关。原来,当地人把猪血叫作煃发,谐音“会发”,意欲发家发财。

将乐是客家县,民风淳朴,礼仪好客。乡下农家杀煃,有叫村里人吃煃发的习俗。一头猪的煃发是有限的,常常不够吃,怎么办?不必着急,勤俭持家的乡亲们自有办法。这里代代相传着“米煃发”的制作技艺。

要杀猪了,主人先用石磨磨好两到三斤的米浆。待屠夫把一盆生猪血取出,撒入少许盐,把米浆水倒入还冒着热气的猪血中,然后用瓢舀一瓢起来,举到米余高的位置下冲到盆中。一遍遍地舀,一遍遍地冲,待米浆和猪血完全融合,凝结成块。再把结块的米浆血,切成一大块一大块,放入沸水锅中煮熟,便成了“米煃发”。

这样煮熟成块的“米煃发”便于保存,但还是半成品,要吃时还得加工。依据来客的多少,取一块或几块“米煃发”切片,放韭菜、辣椒、姜丝,用旺火炒,即可做主食吃饱,也可以作为开胃小菜上桌。将乐人喜欢喝芝麻擂茶,自然,“米煃发”也成为当地人配擂茶的常见风味小碟。孩提时,每有人杀猪,听到“米煃发好了,烧烧吸(趁热吃)喽”这样的召唤,我们这些孩子就会不顾一切地蜂拥跑去。(李宣华)

信息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

六. 福建省 三明 将乐 将乐油炸豆腐

在我的老家将乐乡下,一年之中的很多事情仿佛都围绕着“过年”这个主题在转。说得再烟火味浓些就是:围着厨房,围着过年的“吃”转。譬如,年初抓猪仔,是为了年底杀“年猪”;开春种糯谷、粳谷,是为了春节吃上香喷喷的糍粑、馒头。

“油炸豆腐”是乡下置备春节年货里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任务。别看一块小小的豆腐,在母亲眼里可算得上是大事。我家是村里的人口“大户”,父亲和叔叔没有分家,家里共有11张嘴巴吃饭。每年春节,家里做豆腐就要花费一整天,七锅到九锅豆浆的量。为了这一天的到来,精打细算的母亲必须做足准备功课,譬如要利用多少种植水稻的田埂种植黄豆;得用多少茶油,等等。

万事俱备。腊月廿三“灶王爷上天”前后,是村里人集中做油炸豆腐的日子。做豆腐可是个体力活,得从用石磨磨豆浆开始。磨盘不能推得的太快,但是也不能太慢。太快了,磨出的豆浆颗粒较粗;太慢了,又无法在一天之内把七八锅豆腐做好,晚上就来不及油炸豆腐。

白天磨好了豆腐,吃完晚饭后便到了油炸豆腐的时候。下锅的茶油,是冬至前后出榨的山茶油,黄灿灿的,香味飘鼻。平日里,不宜吃刚出锅的炸麻花、炸糯米丸之类的油炸食物,但油炸豆腐例外。村里人的说法是,刚出锅的油炸豆腐不上火。吃油炸豆腐时,可将一整块豆腐放入一个大碗,撒上细盐,浇上家酿酒酿和酱油,再拍几块生姜放入,拌上几个来回,不用筷子不用汤匙,洗好手,就那么拿着滴着料汁的豆腐吃,味道妙不可言,非常香。

一块块黄灿灿的油炸豆腐,放到竹匾里晾凉晾干,待次日凌晨放入一个陶罐里,用石头压紧压实,放到木屋里的阴凉一隅,从年尾吃到次年正月元宵。尽管,到末尾几天,炸豆腐会冒出丝丝酸味,但这依然是正月里待客的一道必上菜。(李宣华)

信息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

七. 福建省 福州 闽侯县 福州美且有雪片糕

福州美且有雪片糕:系美且有糕饼店于清咸丰年间创制,已有130余年历史。有椒盐、桂花、核桃等品种。

八. 福建省 三明 将乐 积善海棠石砚

积善海棠石砚

九. 浙江省 丽水 青田 小舟山有机米

青田县小舟山乡地处青田东南,东连温州永嘉,南接温溪,海拔在380米,这里是有名的“摄影之乡”、“生态之乡”、“鱼米之乡”,一直保持着稻田养鱼的传统耕作方式。

小舟山有机稻米产于海拔400米上下的梯田,属本地晚粳、红米等品种。自古至今,有机稻米深受食膳者欢迎,其原因有三:一是稻田养鱼历经千余年历史,鱼之灵气渗透了稻米,使之珠润圆滑;二是采用有机绿肥,用无公害的菜籽饼培育秧苗,并用菜籽油、太阳能杀虫,人工除草,不使用化肥、农药;三是种植环境特殊,用山泉水灌溉,光照时间长,日夜温差大,而且常有薄雾滋润。因此,成熟的有机稻米金衣玉粒,闻有芳香,食有甘味,口感松软,百食不腻,为米中极品。

明朝时,经刘伯温推荐,小舟山稻米曾被朝廷选为贡米;清朝时,还作为国米出口东南亚;2005年,“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倍受世界瞩目。

十. 福建省 三明 将乐 洋窠熟笋干

洋窠熟笋干
福建将乐特产送人必买清单将乐适合带走的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