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特产图片 郧阳特产有哪些值得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4-15 08:04:52

一. 湖北省 十堰市 郧阳区 郧县网油砂

郧县网油砂为郧县的一道高贵名菜,据说其始于北宋时的汴京,是当时皇亲国戚盛宴上的佳品。



网油砂的用料和做法非常考究,它的里馅选用上好的红豇豆,经大米煮、小火煨,剥壳去水用其泥。做一次用一年,不变色,不走味,一年四季清香四溢。它的肤面是洁白、无破绽的猪网油皮,将里馅卷成条状,再涂以鲜鸡蛋清加黄粉,经麻油温炸,刀切成形,白糖撒面,再辅以青红丝点缀,摆在盘里,像是一朵朵盛开的雪莲,又似雪地上的点点梅花。



网油砂外层香脆,中层柔软,吃到嘴里馅味醇甜。

二. 湖北省 十堰市 竹山 竹山郧阳大鸡

竹山郧阳大鸡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竹山郧阳大鸡是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的。郧阳大鸡形成历史悠久,属肉蛋兼用型品种,以竹山县、神农架林区的肉蛋品质最佳,为中心产区。

郧阳大鸡原名竹山大鸡,系我国秦岭以南,巴山地区的优良品种,属蛋肉兼用型。主产竹山县双台、楼台、城关、潘口、溢水、文峰、深河、田家、官渡等九个乡镇。现饲养量达30余万只。另在竹山县宝丰镇建有郧阳大鸡养殖场及规模养殖大户进行推广发展。该品种于1959年在竹山和神龙架林区首先发现,后经《中国禽志》和《湖北农业科学》等编辑组组织专家进行多次调查分析,于1982年5月经全国畜禽品种志专家组再次深入十堰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分析,命名为郧阳大鸡,并于1985年收录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并于2004年再次录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是湖北省优良的畜禽地方品种,为保护郧阳大鸡这一优良基因库,竹山县县乡两级政府采取办郧阳大鸡养殖示范场和规模养殖大户的办法对该项品种进行了纯繁扩群发展,其目的是使郧阳大鸡品种资源得到保护、发展和开发利用,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产业。

竹山郧阳大鸡产地范围为湖北省竹山县城关镇、潘口乡、溢水镇、麻家渡镇、宝丰镇、擂鼓镇、秦古镇、竹坪乡、得胜镇、大庙乡、双台乡、楼台乡、文峰乡、深河乡、上庸镇、官渡镇、柳林乡共1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三. 湖北省 十堰市 郧阳区 郧阳三合汤

三合汤因其起源于同治年间的郧县而得名,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属伊斯兰教风味美食。三合汤是始源自湖北郧阳地区的一道汉族名小吃。郧阳三合汤因其起源于同治年间的郧阳而得名,当地人也说,三合汤是三种主要食品成分的组合,因此叫做“三合”,当地还流传几句顺口溜,“天下香客朝武当必吃万历三合汤”,“郧阳万历三合汤,一顿不吃想的慌!一碗正宗的三合汤中都含有当地农户的红薯粉,牛肉片以及碗中几个小饺子。三合汤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属郧阳风味美食。

四. 湖北省 十堰市 郧阳区 郧阳胭脂米

郧阳胭脂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郧阳胭脂米是湖北十堰市郧县的。

成熟的胭脂稻籽粒饱满,浑圆,呈深黄色,比杂交稻略短三分之一。在稻谷的尾部有两条燕尾形分开的细毛。用剥壳机剥去胭脂稻外壳,椭圆形稻米呈紫红色,与胭脂相似,米粒有深红色顺纹米线。

胭脂米性硬耐煮,煮时有三次膨胀过程,俗称“三伸腰”。煮熟后其米饭色泽油亮红润,入口有粗糙感,咀嚼满口生香,润口生津,余味沁甜;用胭脂米煮稀饭,满碗流红溢彩,入胃有丝丝凉意,沁人肺腑;与白米混煮则红白相间,口感圆润,染色传香。

胭脂米品质极佳,但其生长环境也极为苛刻,必须是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里,要有充足的冬暖夏凉的山泉,市场供不应求。

所在地域:

湖北

申请人:

郧阳胭脂米种植协会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郧阳胭脂米产地范围为湖北省郧县所辖的鲍峡镇、杨溪铺镇、谭家湾镇、安阳镇、五峰乡、柳陂镇、叶大乡、大柳乡、白桑关镇、南化塘镇10个乡镇,共50个行政村、3129户。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7′09〞~111°16′11″,北纬32°25′04〞~33°16′17〞。郧阳胭脂米的种植面积为675公顷,年产量2531吨,年产值2.53亿元。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独特感官特征:郧阳胭脂米米粒饱满、椭圆形,色泽棕红色,味清香,米粒有顺纹线,粒长6.1-6.3mm,在水分含量≤14.5%的条件下千粒重22.4g。 米性硬,耐煮,米饭色泽油亮红润,口感有韧性,生香味甜,回味悠长。 2、独特内在品质指标:郧阳胭脂米氨基酸含量≥9.1%,钙含量≥500mg/kg,镁含量≥1100mg/kg,锌含量≥50mg/kg。郧阳胭脂米属粳米,氨基酸及钙、镁、锌含量远高于一般粳米,构成了其特有的内在品质。 3、质量安全要求:胭脂米生长在高山环抱的稻田中,不打农药,不用化肥,保持纯天然品质,产地环境符合《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NY/T391-2013)的要求,严格按照《郧阳胭脂米生产技术规程》(DB420321/T001-2014)生产,产品质量安全执行《郧阳胭脂米》(Q/HY01-2014)的标准规定。

五. 湖北省 十堰市 郧阳区 郧县生漆

郧县生漆资源较丰富。生漆来源于阔叶树种漆树。漆树主要分布在南化、五峰、柳陂、辽瓦、茶店、鲍峡、叶滩等乡(镇)。漆树成树后开始采漆,成漆出漆的间隔时间为1年。在采割期内,一般每年从农历五月端午到八月十五为采漆期。采漆(割漆)时,漆农先在漆树皮上割出若干个马蹄形漆口,让马蹄口放水2至3天后,形成漆囊,便可割口取漆。随后每2天采一次。生漆收回后,装入木制漆筒内,用细木棒搅匀后,放到阳光下晒,生漆表面薄层消失即视为水分蒸发已符合要求,再用揉软并浸过香油的皮纸封口,加盖密封贮藏或销售。郧县生漆分大木漆、小木漆两种。平如水、亮如镜、挑如钩者为上等漆。年均产生漆2150公斤左右,最高年产记录为7300公斤。

六. 湖北省 十堰市 郧阳区 郧县柑桔

郧县种植桔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品种是乡土树种草桔,主要种植在房前屋后。明朝嘉靖年间,从四川引进金桔,金桔优于草桔,逐渐在全县推开,成为境内大宗水果,主要分布在汉江、堵河河谷沿岸的柳陂、五峰、鲍峡等地海拔200米至300米的山坡和岗地上,其中又以柳陂最多,占全县总产量的60%以上。柳陂沙洲金桔长势茂盛,冠大、枝小、桔密。单株产量最高可收350公斤。单个桔子大者可达150克以上。初夏开花,11月成熟,果呈扁圆形,颜色鲜红,光泽柔软,肉嫩汁多,清香可口。



1949年全县产桔子16.3万公斤。1964年引进温州蜜桔成功后,郧县桔子逐步由散种、园种发展成建基地成片种植。柳陂石佛寺、沙洲、西流,杨溪余嘴,桂花圩坪,青曲孙家湾、尤房沟等地先后兴建基地。全县桔子产量到1981年达125.7万公斤,1983年增长到263.1万公斤。1985年,全县14个区(镇)的283个村建有柑桔基地,种植蜜桔等柑桔2.72万亩,形成宽皮桔、橙、宜昌橙、金柑、枳壳5大类和温州蜜桔、泡柑、草桔、金钱桔、乳桔、焦柑、甜橙、锦橙、桃叶橙、血橙、脐橙、夏橙、香圆、枳杏、金蝉等15个品系。



另外,还有金桔红(划桔与酸桔杂交)等。其中,温州蜜桔为柑桔大宗,品种有尾张、龟井、宫川、兴津、清江、宜思早、华农本地早、国庆1-5号、林温立间、伴野、石川、松山、向山、南柑、米泽、上田、无核红桔、光明、红桥等20多种。到1989年全县的柑桔种植面积48970亩。其中,当年新增5679亩,结果14025亩,产桔子7496吨。1991年柑桔占地55280亩,产柑桔9218吨。1992年1月出现特大冻害,当年64365亩柑桔,收桔子134吨。1993年柑桔产量恢复到15670吨。1994年全县柑桔种植面积52500亩,总产量1378吨,总产值235万元。

七. 湖北省 十堰市 郧阳区 神仙叶凉粉

神仙叶凉粉味道微苦,具有清热下火、消暑等功能,我市郧阳区、郧西、房县等多地均有制作,外省陕西、河南、湖南、四川也有此类食物。先上山将采回的新鲜神仙叶洗干净,放到盆中用开水烫,再掺凉水搅拌,同时加适量的土木灰,用双手反复揉搓,直使叶子和热水成为糊状,然后用纱布过滤存放阴凉处,凝固后放进清水里漂着便成了凉粉。人们把凉粉切成块状,用大蒜、花椒、香醋等食物冲制成的蒜汁搅拌在里面,便成了美味的神仙叶凉粉。

八. 湖北省 十堰市 郧阳区 松石石雕

郧阳松石石雕:系以当地所产的松石,经雕琢而成的首饰、摆设等工艺美术品。松石主要分布于郧县、郧西及竹山县,因其外形似松果而得名。尤以云盖寺松石最为珍贵,石质细腻,性脆而略带柔性,天蓝娇艳,最为难得。产品有首饰及人物、花卉、鸟兽等形象,尤以人物雕最具特色。造型美观,饱满生动。富有浓厚的民族与地方艺术风格。至少已有2000年生产历史。

九. 湖北省 十堰市 郧阳区 郧阳酸浆面

酸浆面是鄂西北重镇郧县的传统小吃,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其劲利爽口、面白味美、酸辣开胃而脍炙人口。夏天食之能祛油腻助消化、消暑开胃;冬天食时多调些辣子油、胡椒粉,能开胃祛寒、增强食欲。

酸浆面的烹食有一套传统的烹制方法。从清末至今,真正继承和发扬了正宗郧县酸浆面风味的仅有四家:一是宣统年间开业的高家酸浆面馆,二是民国时期的刘家酸浆面馆,三是解放后的张狗娃酸浆面馆,而今在鄂西北一代久负盛名的就是张师傅的徒弟彭记酸浆面馆。

其制作方法如下:  

制浆:选用适量的小青菜(小白菜、雪里蕻为最好)、芹菜淘洗干净沥尽水,入沸水锅中焯水适度捞起,置一预先用开水洗净消过毒的大口瓦坛中;再把焯菜的水烧开,倒入适量事先调好的生面糊烧沸,舀入瓦坛中用净塑料布盖住坛口密封(第一次不要太多的水,多了则影响酸浆的质量),二至三天后即酸香扑鼻,就成了老浆。以后每次把坛中的老浆舀出,把坛洗净后用上述同样的方法,把焯好水的菜及焯菜的水舀置坛中再倒入老浆(千万不得沾生水,否则酸浆就会变质,就不能用了)盖好密封,就可得到源源不断的酸浆水。

和面:取上白面粉加入适量的精盐和食用碱拌匀,用温水和匀面团(要求冬天稍软、夏天略硬)揉好,每隔十几分钟揉搓一次至面团光亮无裂口为度。

擀面:用适量的面粉入锅中用文火炒熟摊凉,把和好的面团置面板上以炒面为扑擀成厚薄均匀的面皮,折叠成5cm宽的条,用刀切成粗细均匀的面条,抖散置面板上,撒一些面扑,以防沾连。

过汤:取一净锅加满净水置大火上烧开,把切好的面条(每次不超过1,000克,5碗量)投入煮熟捞起,迅速倒入净凉水中投凉,以使面条有筋力,然后捞起控干水份。

煮浆:选大号净砂锅一个置火上(不要用铁锅和铝锅),舀入适量的酸浆,放入用纱布包好的调料(八角、桂皮、小茴香、砂仁、豆蔻各适量)、洗净的葱、拍破的姜,烧沸煮至出香味,移入文火上用精盐调好味,使之微沸待用。

煮面:取一净锅加满水置大火上烧沸,将洗净的绿豆芽50克,焯水至断生捞起,和切碎的酸菜同置一大碗内,用漏勺盛适量的面条放入沸水中略煮倒入碗中,浇淋煮好的酸浆,撒上一汤匙炒熟且碾碎的芝麻,根据个人口味浇一勺用香油调好的辣油,撒上葱花、胡椒粉、味精调好口味,即是一碗美味可口的酸浆面了。

十. 湖北省 十堰市 郧阳区 郧县黄酒

郧县黄酒是湖北省十堰市郧县的。郧县老黄酒罐装存放,越久越好,饮用时,开瓮满房生香,色泽黄亮,醇香可口,微带梅酸,味薄平和,颇富后劲,酣饮不伤人。

郧县老黄酒源于民间,历史悠久,流传全县各地,家家有酒,人人喜饮,为传统饮料之一。郧县老黄酒制作不难,家庭主妇,人人会制,但在制曲配料、酿酒方面均有一套世袭相传的独特技艺,制作黄酒曲的主要原料是全麦面,或麸皮及花色草。黄酒一年四季均可酿制,以农历9月9日隔年的腊水酿制为最佳。清同治《郧县志》记载:“凡酿酒家家必取腊水为之,经历不坏。”

郧县老黄酒的制作方法:采夏伏天新鲜花色草,净水浸光至发粘后将草挥出,用浸过花色草的水拌料,以能捏合为宜,将料放入模子内压成砖块状,俗称“踩曲”。将做好的曲块覆盖发酵至散酒香味,取出晾干即成。黄酒曲以存放时间越长越好。酿酒原料有糯米、糯粟米、玉米等,以糯米为佳。因拌曲方式不同,分过曲酒、混曲酒两种。其作法取糯米少量,将其蒸熟,夏天晾冷拌曲,冬天趁热拌曲,拌曲前先将砖曲砸碎放入净水中浸泡数小时,过滤后用曲水拌料,凉瓮,封口,半月后开瓮,酒香扑鼻,即成黄酒。

郧县老黄酒罐装存放,越久越好,饮用时,开瓮满房生香,色泽黄亮,醇香可口,微带梅酸,味薄平和,颇富后劲,酣饮不伤人。春饮两颊桃红,夏饮清凉消暑,秋饮舒盘恬神,冬饮驱寒保暖,为四季之最佳饮料,常饮壮骨健身,延年益寿。

十堰郧阳有什么特产郧阳区十大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