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土特产的视频 黄冈特产必买清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4-01 04:39:15

一. 浙江省 杭州 富阳 精美的竹编工艺

精美的竹编工艺,富阳的竹制工艺品,式样美观,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入口处,有一座双面竹贴屏风——竹石图,修篁扶疏,奇石点缀,工艺精巧,目睹者无不拍手叫绝。( 富阳)

二. 湖北省 黄冈市 麻城 张广河天麻

张广河天麻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张广河天麻

麻城市三河口镇张广河天麻产业协会

天麻是一种珍贵药材,具有平肝息风、祛风止痛、降血压、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功效。天麻喜湿,不耐高温,海拔600米以上山腰最宜种植。以三河口镇张广河为中心的九个村仿野生天麻种植主产区,平均海拔8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6°c,日照1600-2513h,日照充足,降雨量充沛,适合天麻的生长,自然气候条件决定了张广河天麻“个大、肉肥、色黄白、质坚实、无空心”的优良品质。

多年来,三河口镇政府大力推进“张广河天麻”特色基地建设,并于2016年成立了张广河天麻产业协会和天麻种植合作社,将特色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积极推动合作社与贫困户对接,免费提供种苗和种植技术指导,并以保护价回收产品。该镇现有种植农户5000余户、从业农民20000余人,种植面积80000余亩,年产量约500万斤,实现产值7000多万元。产品畅销湖北、安徽、河南等大中城市和省市地区,出口到新加坡、香港。

三. 湖北省 黄冈市 浠水 生猪养殖

生猪养殖是浠水的传统产业,千家万户有饲养习惯和经验,且气候适宜、地理条件优越、资源丰富、草饲料充足,宜耕宜牧。近年来,生猪生产已发展成为我县主导产业,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生猪产业化。我县生猪生产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总量不断增长。1999年,全县生猪生产量达100万头,比生猪产业化前的1996年增长34%,肥猪出栏53.5万头,比1996年增长32%
二、效益不断提高。推进生猪产业化经营,促进了我县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1996年,全县生猪产业化系列产值达12亿元,比1996年增长48%,农民每年从生猪产业化经营中增加纯收入320元,生猪产业化经营每年提供税源2500万元,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
三、规模不断扩大。始终坚持一手抓大场大户,一手抓千家万户,大力构筑“万千百十”工程,即县抓万头场,乡镇抓千头场,村抓百头场(户),组抓10头以上大户。特别是在长流、散花两个“规模养殖示范场”的带动下,一批专业场、专业村、专业户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了“数乡一业,乡村一品”的区域经济特色。1999年,全县有万头以上养猪基地(场)5个,千头规模的养猪场、户28个,百头以上的养猪场、户618个,1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6480个,规模生产占生产总量的30%以上。全县生猪人平出肥一头以上的乡镇有5个,人平出肥一头以上的村有236个。全县基本形成了以长流、散花畜牧场为龙头,以大场大户为重点,千家万户为基础的养殖格局
四、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全县共投入生猪“品改”资金800万元,以提高生猪品质,增加科技含量。已初步建成了“三群一站”良种繁育体系。全县核心群良种母猪达68头,太湖、通城母猪繁殖群17个,百头以上生产群良种母猪基地21个,全县优质二元杂交及良种母猪生产群达2.53万头,占母猪总数的92%。全县种公猪已全部实现外来良种化。优质杂交肥猪占67%,其中外三元猪步22.3%,生猪瘦肉率平均达到50%以上
五、特色基本形成。新组建了生猪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县肉联集团公司。近两年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开发出系列低温肉制品,并畅销省内外。该集团年经营生猪40万头,年总产值达4.6亿元
以粮食万吨饲料加工厂为龙头,建有中型饲料加工厂46座,年加工优质饲料25万吨,能保证全县生猪饲料供应
全县以五沿(沿公路、铁路、长江、城镇、周边县市)为重点,筹资800多万元,建成19个生猪交易市场,年成交仔猪30多万头,生猪年交易额7000万元
全县北部山区基本形成了以玉米种植、饲料加工、养猪一条龙的模式。大灵乡实现玉米产量过亿元,人平出肥1头猪。中部丘陵基本地带基本形成种植业结构与农副产品加工和养猪配套的模式。( 浠水)

四. 云南省 丽江 永胜县 摩梭人的猪膘肉

摩梭人的猪膘肉

猪膘肉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家非常有特色的一种佳肴,它特殊的味道和制作方法同泸沽湖一样令人感到神秘而玄妙。

冬天的泸沽湖非常美丽,尽管在这个时候湖畔已非常寒冷了,但是如果你在冬月初一前后进入泸沽湖,走在村村寨寨里,你就会感到一种温暖。不仅由于人摩梭好的热情让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给人一种暖意,还因为这个时候那里房顶上楼上都堆满了包谷,到处是黄橙橙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村那寨都响起了宰杀年猪的声音,走进村子里你就能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猪膘肉,这里的大人小孩子都充满了喜悦,人们那被包谷和猪膘肉映红了的脸上总是那么的灿烂,一座座木楞子房构成的一个个村落是边泸沽湖一幅幅丰收的美丽图画。

在沪沽湖畔的草海边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家摩梭人有两兄弟,父母把老大分了出去,老大分到一头猪和一条狗,分家后老大很勤劳,家里搞得像模像样,猪也喂得又大又肥,冬大的时候他先把菩萨敬了,就开始杀猪。他先把猪肚割开,把肠和内脏拉出,把里面的瘦肉和骨也剔除。然后缝上猪肚晾干后搁在神柜上。猪的大肠装上燕麦,小肠装荞麦,肚肠心肝肺都挂在家里,没油的时候,他就从膘猪的肚里取了猪油来用;没肉的时候就从猪膘身上割一块来吃。到了年三十的时候就开猪膘肉,初二猪头项圈敬菩萨,取项身肉一圈孝敬父母,过年的时候就要吃几天的猪膘肉。

摩梭人制作猪膘肉非常讲究,他们一般选在冬月初一杀猪,如果十月二十九属狗三十属猪,那么就改在十月二十九杀猪,如果初一属鼠、猪、羊、猴、狗、鸡,也是不能杀的,就要改期进行。所以人摩梭在冬天做猪膘肉,定要选择一个吉日。这个时候村子里到处都闻杀猪声,到处都可见制作膘肉,场面很是壮观。

猪膘肉的制作过程分为宰杀、剔骨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放置等几个步骤。当地人将猪宰杀后将猪肚剖开,将内脏取出,然后就将猪背朝下肚朝上铺着,用刀将骨和瘦肉从猪体内剔出,这一道工序比较复杂,几乎将瘦肉和骨剔干净,但是只有猪头不经过这道工序,猪头保存完整,在猪头上抹盐并加上调味品,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盐时要均匀,一般配料要用盐、花椒、大蒜、生姜,有时还加上酥油和蜂蜜。调料涂抹均匀后就是缝制,即将剔好,抹好调料的猪膘肉用大铁针和麻绳将其缝合,缝的部位主要在猪肚、猪脚,缝的针眼约寸长,缝时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力气,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来完成的。缝好以后就进入下一道工序凉晒,将猪膘肉放置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或是阴干,将猪肉的水分凉干,至此猪膘肉基本做成,将它搬进屋里,搁在家里的神柜或灶台上,一个挨着一个,或叠放堆码。

猪膘肉是人摩梭贮藏的肉食品,平时想吃的时候就割下一块,如果家里有客人,也要用这猪膘肉招待客人。猪膘肉的吃法非常多,或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除了日常食用外,猪膘肉常用于祭祀,也用于置办宴席。猪膘肉是摩梭人家庭富裕的象征,如果哪家的神柜上放满了整条整条的猪膘,那这个家庭在当地一定是很富有了。

猪膘肉放置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一年两年或三年,长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猪膘肉都在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以后仍保存完好,不坏。到边泸沽湖的人摩梭家作客,经常会用搁置已久的猪膘肉待客,这些猪膘肉经过了好几个年头,表面上布满烟尘,呈深褐色,有一种苍桑感。但烹制好后味道很好,无异味,也不会闹肚子,很神奇。这大概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高原湖泊周围,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加上制作的工序讲究,所以猪膘肉能保存很长时间。

五. 湖北省 黄冈市 黄梅 羹粑

朋友聚会的时候,菜单上有一个叫“水上漂”的,有人问那是什么,回答是羹粑,我不由得脱口而出:“来一份。”

一份羹粑勾起了我对儿时那份美食的甜蜜回忆。儿时煮羹粑,吃羹粑的情景马上浮现在脑海。

那时羹粑并不是常常能够吃得到的,只有在家里轧米的时候才有。而家里每年轧米的次数也是数得清的,因而吃羹粑的次数就更是屈指可数了。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每次轧完米母亲就筛子筛米,完整的米用来煮饭,筛子筛下的细米不好煮饭,就用家用石磨磨成米粉,夹(煮)羹粑。每当奶奶要夹羹粑的时候,我总是到灶间帮奶奶烧水,奶奶先把米粉放入瓦钵里,舀点水调湿,等水开后,奶奶小心地用汤匙把湿米粉一匙一匙地挑进锅里,奶奶舀完所有的米粉后,还用水把瓦钵洗洗,把水也倒进锅里。盖上锅盖,不一会儿,锅边冒大气了,奶奶揭开锅盖,一个个羹粑浮出水面,奶奶再放些青菜,加点盐,用筷子挑上两砣猪油,顿时锅里香气四溢,我赶快盛上一大碗,用筷子夹起一个用嘴吹吹,不等吹凉就咬上一大口,啊,好烫啊!不断地把羹粑从左边换到右边,又从右边换到左边,还不住地唏嘘着,奶奶连忙提醒我:“慢点,慢点,别烫着,别噎着。”还用筷子夹着帮我吹凉,笑眯眯地看着我吃......要是菜园里的葫芦长大了,奶奶就会把白菜换成葫芦,葫芦那甜甜的味比白菜更鲜美,更好吃。

许多年过去了,家里也不曾磨过米粉,也没有再夹过羹粑,那一碗碗香喷喷的羹粑,总是让人回味,当年的羹粑什么时候还能再尝上一口呢?

“水上漂”终于端上来了,一团团乳白色的羹粑配着碧绿的白菜叶子漂在盘子里,我盛了一碗,夹起一个像小时候一样,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一股香味顿时弥漫开来,耳边仿佛听到奶奶在说:“慢慢吃别烫着,别噎着......”

我也在超市买过米粉夹过羹粑,还在米粉里加了鸡蛋,羹粑里面放上西红柿,加了鸡蛋的羹粑呈淡淡的奶黄色,配上红色的西红柿,那颜色可真是让人一看就食欲大增,淋点小磨麻油,真的是鲜香无比。我也曾在羹粑里面加过虾米和紫菜,有时还换成土豆丝,尽管先生总是说“此味只就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寻”,每次吃的时候,耳边总仿佛听到奶奶在说:“慢慢吃,别烫着,别噎着......”总觉得儿时的羹粑才是最好吃的,那时的羹粑最味美的。

六. 湖北省 黄冈市 浠水 蟹黄豆腐

蟹黄豆腐为当地名菜。其制法为:选用茅山活螃蟹两只,将活螃蟹洗净,放入蒸茏,在旺火上蒸熟取出,用竹片剔出蟹肉。碗中盛猪肉汤二两,将蟹壳翻身放入汤内淘洗出蟹黄。鸡蛋黄在碗内搅散,水豆腐切片,放在旺火上沸水锅里烫一下捞出,盛碗加猪肉汤。将炒锅置旺火上,下猪肉汤、蟹肉,加精盐、姜末、辣椒油、豆腐、味精、葱白、湿淀粉烧沸成蟹羹,淋入搅散的鸡蛋黄,边淋边勺推勺,再下熟猪油,起锅盛盘,撒上葱花、胡椒粉,即成。( 浠水)

七. 湖北省 黄冈市 英山 英山茶叶

英山茶叶以其条索紧细、色泽嫩绿、清香宜人深受客户欢迎,早在唐代就是宫廷贡品。英山位于大别山主峰侧旁,海拨高,湿度大,气温适宜,家家户户古来就有种茶习惯。其主要产品有“英山银毫”、“羊角春”、“吉峰毛尖”、“长冲炒青”等。1987年湖北茶叶评比,9项名茶英山囊括5项。“吉峰毛尖”茶被评为部优产品。茶叶现已成为英山县主要商品之一。自1992年4月起,英山县将每年的农历谷雨定为茶叶节,以后年年举办。每年茶叶节,全国各地茶商蜂拥而来。1998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到了700万公斤以上。

八. 贵州省 黔南州 荔波县 荔波精致的银饰

精致的银饰——荔波境内的布依、水、瑶、苗等民族都十分看重银饰,尤其是水族,有“水家结婚定要银”之说。其生产的水族龙头手镯1985年获省部优称号;布依族四季手镯,1987年荣获省优称号;瑶族银鸟1989年获省优和设计二等奖;水族压领1991年被获省优称号,荔波银器厂1991年被国家列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定点单位之一。1993年荔波银器厂全部产品参加杜鹃花节展销,荣获产品信得过证书。

九. 湖北省 黄冈市 罗田 罗田天堂腊肉

罗田天堂腊肉是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的特色美食。罗田人都爱吃腊肉,一年四季均以腊肉款待客人。做得好的腊肉很可口,堪称罗田的风味食品。

罗田天堂腊肉的做法是:冬季杀了年猪将鲜肉以盐腌三、五天,再挂在“火垅”上,用柴禾(最好是松柏树枝叶)烟熏火燎,一月左右,直至肉内水份熏干,皮熏黄,便成腊肉,然后取下,挂在通风处,随吃随取。

在熏肉时,一是肉要腌好,二是忌用冷烟,以防把肉熏臭。客来将腊肉取下,猛火烧皮,洗净,切成大片,这时,瘦肉通红,肥肉透亮,散发出腊肉的芳香。然后放在细玉米粉中,掺上鸡蛋等佐料,用手细揉,直至肉块全粘上玉米粉为止,再一块块放进木甑子的玉米面板上蒸熟。给客人打饭时,每碗饭上盛一片。没吃过的客人,往往不敢吃,怕肥腻。其实,这样做成的大片腊肉并不腻人,非常可口,只要尝到了它的滋味,吃了还想吃,不过一碗饭,有得一两片肉也就够下饭了。这种大片腊肉,长可搭过碗口,所以又叫它“过桥腊肉”。

十. 新疆 伊犁 尼勒克县 伊宁的马鞍和首饰

伊犁是“天马”的故乡,与天马结缘的伊宁马鞍,也就随着“天马”而名震遐迩。伊宁马鞍的工艺程序多、要求高。它是由鞍架、皮具制作和雕刻、镶嵌等几道工艺组成。因此,必须由木匠、皮匠、银匠、铁匠、漆匠们共同制作而成。那翘首欲展的鸟头、色彩斑谰的绘画,镶嵌图饰,精巧的编带,各具风姿又浑然体,简直是件手工艺品。伊宁市首饰厂制作的各种首饰制品,其工艺独特严格,质量细腻、精美,共分手饰、耳饰、发饰、项饰、服饰五大类。品种造型繁多、美观、精巧,民族风味浓郁,艺术感强烈。
黄冈十大特产排行黄冈名优土特产哪里买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