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的特产水果 甘肃庆阳环县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4-13 02:38:03

一.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宁县核桃

宁县核桃以产量高、品质好、果实大、壳薄、易脱仁,含油量高、香味独特而驰名。据测定。宁县核桃含油率平均为66.7%,是健脑的优质食品。目前,庆阳地区年产核桃3000多吨,其中宁县核桃达530多吨。

二. 甘肃省 庆阳 环县 陇东绒山羊

陇东绒山羊是我市引进辽宁绒山羊和内蒙绒山羊与当地山羊杂交培育的一个新类群,正准备申请国家鉴定验收。据测定统计,成年公羊的平均产绒量为578g;成年母羊平均产绒量为451g;屠宰率为47.08%。

分布与数量 主要分布于环县、华池县、庆城县。据2006年普查,全市存栏0绒山羊45万多只。

三. 甘肃省 庆阳 环县 环县羊羔肉

环县羊羔肉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羊羔肉是庆阳地区环县的地方传统名吃,羊羔肉味鲜,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非常可口。立春至端阳节后前后,是食用羊羔肉的最好季节。羊羔肉做法较多,有清炖和蒸做红烧烩汤较为普遍

环县草场广阔,羊只年饲养量在50万只以上,是滩羊生产基地之一,盛产羔羊。

羊羔肉,即哺乳期的羔羊肉。庆阳羊群一般冬季下羔,到第二第三、五月份,正是羊羔哺乳期。环县习惯于把正在哺乳旺季的羔羊宰杀后食用,这种羊羔肉鲜嫩味美,不膻不腻。做法为:先将宰杀后的羔羊肉清洗干净,入锅清炖,火候不宜过大,羔羊肉嫩,一般不到一个钟头就可煮熟,捞出锅去掉骨头,色泽鲜亮呈褐黄色,鲜美脆嫩,是招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羊羔肉做法较多,以清炖和蒸做较为普遍。清炖羊羔肉,色泽金红,细嫩溢香,味道美爽。制做时选择好月龄肥羔,开膛后,除去内脏蹄脚,浸泡洗净,切成小块;然后用烧沸的清油(植物油),把切成条状的干辣角油炸后捞出,再将肉块下锅猛炒;随后放人生姜、花椒、胡椒粉、食盐等佐料,并适量加汤(以肉烂汤干为宜):快炖熟时,再加葱花、味精,用温火再炖至熟食用时,需再备一盘香菜、大蒜,以助美食。蒸做羊羔肉,肉色金黄,味道鲜美。蒸做时,仍是将宰杀、洗净的羊羔肉切成小块,再加姜粉、花椒面和少许大香、葱花等佐料。蒸做前,羊羔肉需在清水中浸泡一小时后才可入笼;蒸熟后,再加过油葱花、味精调拌,即可食之。

羊羔肉,即哺乳期的羔羊肉。环县羊群一般冬季下羔,到第二年三、五月份,正是羊羔哺乳期。环县习惯把正在哺乳旺季的羔羊宰杀后食用,这种羊羔肉鲜嫩味美,不膻不腻。环县羊羔肉之所以好吃,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草种资源有关。环县有大小沟道1.7万余条,水质苦咸,矿化度高,无污染;全县天然草场43.93万公顷,人工草场6.67万公顷,牧草种类多,特别是环县以北的天然草场中草药秦艽资源丰富。因此,人们对环县滩羊和山羊有这样的美誉“吃的中草药,喝的矿泉水,拉的六味地黄丸”。可见环县羊羔肉营养价值之丰富和味道之鲜美。

每年立春至端阳节前后,是食用羊羔肉的最好季节。环县羊羔肉有三种不同风味,即清汤羊肉、清炖羊肉、蒸羊肉。

清汤羊肉的制作方法是:将羊羔宰杀后剥皮掏腹,剐净肉入锅,倒凉水用大火煎煮,水开后改用文火慢炖,然后把配好的调料即姜片、胡椒、花椒、大香等用纱布包袋与辣椒入进锅内再煮,肉快熟时放食盐。肉煮熟后捞出,把锅刷净,倒入清油,爆炒备好的清菜。待青菜半熟时,往锅里倒入煮肉的汤水,烧开。将煮好的肉块切成四公分长,二公分宽的薄片盛在碗内,把熬好的汤舀进碗里,撒上香菜,葱花即可食之。

清炖羊肉的制作方法是:把羊羔肉剁成带骨小块入锅,倒凉水,用大火煎煮,文火慢炖,然后把配好的食盐、调料和红干辣椒放入锅内煮熟。在上面撒上香菜和葱花即可食之。

蒸羊肉的制作方法是:把羊肉切块,准备一定的发酵面团,并在面团里揉进调料和盐。然后用面团包裹羊肉块,放进蒸笼里蒸熟,调上蒜泥和酱油即可食之。

羊羔肉可以壮阳补气、开胃健脾、预防感冒,又是妇女产后气血不足及腰酸背痛的良药,羊羔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钙、铁等营养成份,经常食用对人体健康有百利而无一害。

环县羊羔肉不仅是款待亲朋好友的美味佳肴,而且是倍受国内外宾客青睐的餐桌珍品,环县的羊肉食品远销国内外各大中城市,效益十分可观。在全国不少大中城市,凡挂有环县羊羔肉招牌的饭店、食堂,总是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2013年,环县畜禽改良站申报的“环县羊羔肉”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商标注册号为:13068168。

四. 云南省 普洱市 西盟 佤族的每押

“民以食为天。”可为食者,如稻麦菽粟、鱼肉禽蛋、蔬菜水果等等。品种之多,数不胜数,其中不少品种均可烹调成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如果在烹调时加入不同而适量的中草药,并且采取合理的制作技术,则可制成药膳。药膳的特点是药借食味,食助药力,用者既可从中摄取营养,又能得到健身祛病的益处。

佤族人食用鸡肉也有几种制作方法,如烧、炒、煮、煮烂饭等。其中,以煮鸡肉烂饭吃最为普遍,也是佤族人招待宾客的一道上等佳品。佤族的鸡肉烂饭,不同于普通的大米饭,它既可以当饭又可以当菜。在很多情况下,是作为一道菜来食用的。鸡肉烂饭比普通大米饭要软得多,而比稀粥要干一些。佤族的鸡肉烂饭,就其处理鸡肉的方式和制作程序,有两种做法:一种叫做手撕鸡肉烂饭,另一种叫做刀砍鸡肉烂饭。其中,手撕鸡肉烂饭被认为是最讲究的鸡肉烂饭,制作工序较另一种复杂.其味也更美。下面就这两种鸡肉烂饭的制作方法和佐料配制,作简单的介绍。

手撕鸡肉烂饭的制作,通常是这样的:鸡杀好了以后,不砍不剁,整个地放进锅里用清水煮。鸡煮熟后捞出来,将淘洗好的大米放进鸡汤里煮,煮一阵后,抓一把酸笋放进去再煮,一直到大米煮烂为止,比大米饭要软一些,但不能太稀。若汤太多,可将它滗掉,或者多煮一阵,把米汤浓缩,然后把锅抬下来,盖好。煮熟了的鸡,不用刀砍,而用手撕。将鸡肉从骨头上撕下来,撕得越细越好。

撕碎的鸡肉集中在一只小盆里,把备好的佐科如薄荷叶、茴香、辣蓼等切细撒在鸡肉上,再把花椒面、盐和辣椒面撒在鸡肉上,然后仔细搅拌,搅拌好了,倒进烂饭里又搅拌,搅拌越透越均匀越好,这样,手撕鸡肉烂饭就制作出来了。其中,要掌握好各种配料的数量,要恰到好处。刀砍鸡肉烂饭。刀砍鸡肉烂饭较之手撕鸡肉烂饭的制作程序要简单一些。将鸡肉砍成小块,放进锅里用清水煮。先煮一阵鸡肉,快要煮熟时下大米,鸡肉和米一块煮。大米快煮熟时,放进一点酸笋,然后再煮,一直煮到大米烂熟为止。若米汤多了,就滗掉一些,或多煮一阵子,让米汤浓缩。

最后把锅抬上来,将备好的佐料(与上一种同),花椒面和盐巴辣子等放进锅里,仔细搅拌,直到均匀。这样,刀砍鸡肉烂饭就算制作好了。凡是鸡,都可以用来制作鸡肉烂饭。但佤族人认为,1公斤左右未下过蛋的小母鸡最佳。如果作为待客,还不能用白羽毛鸡。佤族人认为,用白羽毛鸡,是对客人的不礼貌,以后客人就不喜欢来。


五.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曹杏脯

曹杏脯

宁县曹杏脯是采用当地曹杏为原料,精选加工而成的蜜饯类名牌产品。该产品选样考究、整形精致,片状饱满,脯质脆韧,色晶剔透,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健胃消食、防癌功效,是国内外名优。1982年获甘肃省优质农产品奖,出口日本、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获甘肃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产品奖。

六.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宁县豆油

豆油

豆油是一种-高营养油脂,是食用油中的佼佼者,清醇、芬芳且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亚油酸等多种成份。经甘肃省质检部门检验鉴定,宁县豆粕厂生产的豆油达到了国家一级食用油标准,市场信誉度极高。

七.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宁县餱餱

宁县餱餱也称作“窝窝头”,一般是玉米面粉、糜子面粉经发甜蒸熟的甜食,其形状特别,为顶尖、底有窝,整体为圆锥形,吃起来有甜味。相传餱餱最早起源于周祖公刘时代餱粮之餱的孑遗,为古食物的活化石。其制作方法是用热水将玉米面粉、糜子面粉和成团,均分成大约10cm左右的面团,揉成圆球状,用大拇指按住底部不断旋转成深窝,顶部挤成尖状,外表酷似桃形,宁县农村地区较为常见。宁县餱餱营养全面,纤维素含量很高,具有刺激胃肠蠕动、加速粪便排泄的特性,可防治便秘、肠炎、肠癌等。其中所含的玉米油,更能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杂粮食品重新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成为必点的一道佳肴。

八. 甘肃省 庆阳 西峰区 什社小米

什社小米是甘肃省负盛名的,省、地地方志中均有记载,历史悠久,已行销甘、陕、青、宁、京、津、沪以及香港等省区,并远销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等国家,名扬海内外。什社小米粒小,色黄透亮,尤以煮米味香浓,营养丰富,是妇孺皆宜的补品。

什社小米久负盛名,是甘肃省著名,省志、地方志都有记载,从明朝嘉庆年间一直是宫廷贡品。米粒色泽黄亮,圆润饱满、大小均匀,营养价值较高。据国家谷物监测中心和甘肃省农科院分析测定,什社小米的各项营养指标为:蛋白质14%~16%,脂肪3%~4.6%,可溶性淀粉37%,β—胡萝卜素0.12%,VB含量为0.99%,还含有18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并且具有降低血压、抗衰老、美容驻颜、延年益寿,对各类癌变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什社小米熬成的稀饭香气沁人心脾,口感香甜无比,余味无穷,极易消化,老少皆宜,且具药膳效能。

小米产地: 什社乡位于,西峰城东南40华里,什社乡盛产小米,驰名全国。 什社小米是庆阳主要谷物中品质最好的代表品种,中心产区在西峰区什社乡,位于董志塬中东部。在庆阳六千多年种谷史上,谷子以其生长成熟周期短、抗旱耐瘠、适宜旱作等特点,在境内有广泛种植。近谷子在董志原的的栽培,有数千年的历史。谷子,古称“禾”。《说文》说:“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成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或称稷,后概指谷类作物。其实脱皮称粟,即今天小米也。 什社乡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走向,春季受北风影响小,光照充足,地温升高快,且土地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特别适合谷子生长。什社谷子产量不高,但品质极优。 更重要的是其营养价值高于其他地方小米。据国家谷物检测中心和甘肃省农科院分析测定,什社小米的各项营养指标为:0.12%、VB0.99%,还含有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什社小米熬成的稀饭色泽橙黄,雪花般绽开的米粒悬浮均匀而粘稠,明亮的米脂油漂浮于上,闻一下香气沁人肺腑,喝一口香甜无比。如果下些红小豆,焖成小米稀饭,再就着农家腌制的咸韭菜吃,口感更佳,余味无穷,极易消化,老少皆宜,且具药膳效能。

历史过程

什社小米久负盛名。相传自明嘉靖以后什社小米一直为宫中贡品,被皇亲国戚喜食而乐道,使什社小米海内闻名。随着时代的进步,食用科学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小米的药理作用尤为看重,又使什社小米的食用价值得到了升华。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科主任、营养学专家齐国力教授认为,小米具有滋阴除湿、健脾开胃、镇静安眠、养肝生血等功效,特别是老年人晚睡前喝一碗小米粥,既易于消化,又能促进睡眠,提高睡眠质量,保证来日精力充沛。 在小米生产早期,勤劳智慧的劳动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对小米、特别是什社小米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虽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但已有实践体验和总结。未知承传何时何代,但凡“坐月子”的产妇,婆婆们都要尽可能用会社小米熬成米粥,焙些干镆,让媳妇吃喝。人们认为,小米粥既易于消化,又有丰富的营养,因而产妇乳汁产生快、质量高,能使婴儿健壮肯长。另外,小米粥还能使产妇养肝补血,身体恢复快。这样一来,什社小米以其出类拔萃的食用价值成为小米中绝无仅有的佳品,也成为什社人招待和馈赠亲朋好友的必备礼品。

革命战争年代,什社人民支前,曾将最好的小米送上前线,慰劳人民子弟兵,好多中央1当时也吃过什社小米。解放后,耿飙、张才千等来庆阳视察,临走也不忘带上什社小米。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什社乡在有关科研部门协助下,着手谷子的进一步改良和大面积推广。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又大抓产业结构调整,把什社小米的生产加工逐步推向了产业化和商品化。什社谷子的种植规模逐步扩大,新优品种迅速推广,农户种植收入不断增加。如今的什社小米以更加优良的质量和精美包装、周到的服务出现在区内外商品市场,并成为人们竞相抢购的走俏商品。

九.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宁县油糕

宁县油糕用小麦面作面皮包红糖或蜂糖做成馅饼下油锅一炸即可。其特点色泽呈黝红色,入口表皮脆,肉酥软,馅儿香甜,让人百吃不厌。它的制作方法:取白面、糖、油、水为原料,先将水烧开,然后将白面粉倒人沸水锅中拌匀,待烫面用手摸不粘时,翻倒在案板上。凉却后,烫面兑适量的干面,揉匀堆放起来,根据温度的变化,看面是否饧好。若面完全饧好后,然后包糖馅后压扁,投入油锅文火炸制,外皮炸成金黄色后捞出,即可食用(也可以用刀切成小方块,撒上白糖食用)。

十. 甘肃省 庆阳 环县 环县皮影

环县皮影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环县皮影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要求

选用当地两到四岁的黄褐色公牛皮。

二、加工工艺。

1.工艺流程:泡制→剔皮→分解→软化→推磨→阴干→描摹→镂雕→着色→封色→熨烫→装订→成型。

2.工艺技术要求:

(1)泡制:将牛皮置于当地河水中6到8天,至毛根发软,绷于木框上进行剔皮。

(2)镂雕:以镂空为主,阴雕阳镂、阴阳交错、明暗相辅,造型严谨,刀口精细流畅,没有毛刺。

(3)着色:用皮胶(熬好的鱼鳔或牛皮胶)调色(硬色)涂染。用色以胭脂红、藤黄(桔黄)、绿、蓝、黑(锅黑)等为主,色彩纯正绚丽,对比强烈。

(4)封色:用牛皮废料熬成胶水,用干净排笔刷在皮影上,使其透明光亮。

(5)熨烫:将已着色的皮影熨烫脱水,达到平整。

(6)装订:用皮线或丝弦联结皮影各部位,形成整体,摆动灵活,自如。

三、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着色艳丽、均匀,色调层次分明。影件透明度高,立体感强,造型规范,人物形似,布景陈设、神怪异兽布局丰满。刀路清晰,线条流畅,粗细得当。皮子薄厚匀称,润泽柔软且有弹力。

2.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环县皮影

甘肃省环县现辖行政区域

《环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划定环县皮影产地范围的请示》,环政发〔2012〕80号

甘肃省地方标准:《环县皮影》(草案)

庆阳市环县木钵镇有啥特产甘肃环县特产有哪些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