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十大名胜特产 天水适合送人的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4-04 03:45:39

一.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凉粉

凉粉是甘谷人的风味小食,既能充饥,也可佐餐。甘谷凉粉品种繁多而引人注目,制作考究,风味各异。白凉粉用豌豆制成,黑凉粉或褐凉粉用荞麦制成,黄凉粉用扁豆、黄豆、蚕豆等制成,洋芋凉粉用洋芋淀粉精制而成。在县内,洋芋、荞麦凉粉最常见。白凉粉晶莹透明,食时,于手内切成一寸见方的大丁,有的还用旋子旋成面条状。甘谷凉粉调料讲究,有芥末、酱油、醋、芝麻酱、油泼辣子,有些人还喜欢加点味精和花椒面,拌几节香菜、胡萝卜丝或嫩芹菜,看起来白红带油亮,吃起来咸、酸、香、辣、鲜五味俱全。

二. 甘肃省 天水 秦州区 清真碎面

 清真碎面的做法与其它面条的做法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把面擀开后,不立即切,要晾成柔干再切成菱形。面要擀得又薄又匀,切得又细又匀,切成的菱形小片长约 1厘米左右,形如雀舌,码在盘中。也有人不称碎面,而形象地称为“雀(秦州人读雀为qiao)舌头”。

    清真碎面的臊子非常讲究,先把炒好的半生羊肉丁放进饭水中,用文火慢煮,等煮出香味来,再配入切成丁、粒与细条形的海带、榨菜、鸡蛋饼和虾皮等,烩煮成香味浓郁的臊子。食时,在煮好的碎面上浇淋上臊子,放上一撮香莱,调上醋、盐、油泼辣子,味精等,香气透鼻,令人食欲大增。吃清真碎面时,因面切得非常碎细小,配菜也随其形以细为佳,故多不用筷子,而用汤匙。
 

三. 甘肃省 天水 麦积区 天水漆器

天水漆器:小陇山一带产优质天然漆与制作漆器的木材(冬瓜杨、泡桐)为原料,采用彩石、玉石、玛瑙等贵重材料,雕刻装配成人物、花鸟、鱼虫、文物等图案,运用20余种雕刻技法,下刀干净利落,线条婉转流畅,飞白苍劲有力,充分体现原作的画意。其彩绘工艺光亮柔和,色彩协调,用笔细腻,线条流畅,有较高艺术价值。主要产品有各式花瓶、圆方盘、套盘、文烟茶酒具及各种箱柜、茶几等200余种。每件产品耗时4个月至1年以上。

四. 甘肃省 天水 秦安县 秦安花椒

秦安花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秦安花椒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秦安县属半干旱山区,十年九旱,农业生产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花椒属耐干旱的树种,通过多年来群众自发摸索,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花椒栽植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截止2008年底,花椒面积达到了21.65万亩,花椒产量达到840万公斤,花椒总收入1.68亿元,农民人均从花椒种植中得到的收入为293.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795元的16.3%,已成为全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1、独特的地理优势

花椒属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为喜阳性树种,适应性很强,在海拔2200米以下均能生长,喜光、喜干燥温凉气候,不耐严寒霜冻,但随着树龄的增大,抗寒力也显著增强,花椒耐旱不耐涝忌暴风。在年平均温度10—15℃,年降水量500㎜左右地区长势良好,结果量也高。花椒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喜深厚、肥沃湿润的砂质土,钙质壤土上生长最好,花椒树比一般果树适应性强,省时省工,病虫害少,果实含水量低,采收晒干后极耐贮藏和运输,一般三年即可挂果。

秦安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高度1120—2230米,属陇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冬干夏湿,年平均气温10.4℃,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208.1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78天,年降雨量507.3毫米,土层深厚,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于大红袍、秦安一号、油椒等多种优良花椒品种的栽培,是花椒的主要栽培区。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生产的花椒因色泽艳、颗粒大、麻味醇、质量好,深受广大客商的青睐。

2、传统与现代规模种植的基础优势

据《齐民要术》记载“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可见花椒在秦安县栽培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秦安群众历来就有栽植花椒的传统习惯,1988年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面向市场,建基地,创名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优势,“做土的文章发树的财”,大力发展花椒支柱产业,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3、花椒市场优势

秦安县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是连接兰州、西安、陇南、陇东的中心枢纽,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商贸活跃,历来商贾云集,是陇东南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加之秦安“货郎担”亦遍布全国各地,传统的经商意识,造就了一大批在花椒营销方面懂市场、善经营的人才。目前,全县已建起5个花椒专业市场、8家上规模的花椒营销公司、100多个收购网点和国内40多个销售网点,有花椒经纪人300多人。生产的花椒产品主要销往四川、重庆、新疆、青海、内蒙等省市,并远销俄罗斯、巴基斯坦及东南亚诸国。

4、花椒品牌优势

1997年选育的“秦安1号”花椒被列为全国林木良种。

2006年秦安花椒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秦安县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花椒之乡”的称号。

2009年“秦安花椒”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秦安花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西川镇、莲花镇、陇城镇、郭嘉镇、云山乡、刘坪乡、叶堡乡、安伏乡、魏店乡、王铺乡、王窑乡、千户乡、王尹乡、兴丰乡、中山乡、五营乡等1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五.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脊兽

甘谷脊兽

脊兽是古老的民间工艺,是中国古建筑外部屋顶的造型艺术,是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和艺术特色的组成部分。它象征着建筑等级。甘谷脊兽历史悠久,盛名远播,享誉西北。

明清以来,甘谷脊兽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渭河北岸的永安村(俗称土桥子)是主要的生产基地,生产宗教脊兽的历史悠久。县内有“土桥子的瓦碴,双碾子的泥,史家坪的秀才多如鱼”的民谣。永安村主要生产宗教建筑脊兽和民用砖瓦,多半农户有生产作坊,而被称为“张大兽”的张海家族最为知名。

张海(1874—1956年),字子寿,自幼学习脊兽艺术,一生捏制脊兽,闻名陇上,人尊其为“张大兽”。早年渭源、陇西、宝鸡等地拜师学艺,与陕西张德高、北京王勤等名师切磋技艺,取多家之长,生产的脊兽庄重典雅,捏制的龙、凤、狮、马、狻猊、鱼、瞅儿、虎、鹤、鹰、鸽等脊兽,莲、梅等植物花卉,千姿百态,妙肖有生意。其制作的脊兽广饰于甘肃境内以及邻境的名山寺观及乡绅名宦大户人家屋宇,艺名远扬陇上。1932年,次子张全盛捏烧的脊兽用于陇西首阳山伯夷叔齐殿顶,品奇艺高,颇得民众称道,有名士书匾“巧成天然”。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宗教自由和对传统古建筑文化的重视,脊兽行业,勃然兴盛,张大兽的子孙仍操祖业,用画幅、卡片上的图形作蓝本,捏制的脊兽形式更为多样,形象更为生动。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工艺技术上有所创新。l984年,张大兽的三世孙仁义、高义、西来及四世孙云中、启云从河南引进琉璃挂釉技术,使甘谷脊兽在工艺创新上更上一层楼。张大兽的族孙新灵捏制的狮盖熏炉竹节笔筒、花瓶、非常雅致;花卉、鱼蟾活灵活现;弥勒佛坐像大腹便便、笑口哈哈,净水观音站像玉体飘洒,形神兼备。1989年8月仁义、云中的作品参加了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首届天水民间艺术展览,9月入选北京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民间美术展出,并获荣誉证书。

六. 甘肃省 天水 麦积区 花牛苹果

花牛苹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天水无论气候、土壤、日照等自然条件都非常适宜苹果生长,这里生长的苹果色、形、味俱佳,成为西北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1974年天水被确定为全国六大外销苹果产地之一

天水市北道区廿里铺乡花牛寨,培育的苹果新种,堪称苹果中的一绝,它果形美观,色泽鲜红,五棱突出,个大皮薄,汁多肉厚,浓香可口,声著华夏,这就是花牛苹果

花牛苹果的前身是红元帅。1956年花牛寨从辽宁省熊岳镇引来红元帅、金冠、国光等10个苗木品种,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经农民精心培育,10个苗木品种都育植成功,而且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快的提高。其中红元帅以色、形、味俱佳,冠压群芳。1965年,花牛寨培育的红元帅首次运至香港试销。为了便于了解试销情况,技术人员在苹果箱的右上角均用铅笔注上“花牛”二字,作为记号。香港办事处将“花牛”红元帅卖给英国贸易商,英商又转销给美国贸易商,几经品尝,花牛苹果异彩初放,轰动一时。香港报纸赞曰:中国的西北地区有个“花牛园”,生产最优质的“花牛”苹果,品质超过美国的王牌苹果“蛇果”,并压倒世界各国名牌苹果,经香港市场评比,中国“花牛”苹果夺得了世界王牌称号。之后,我国正式以“花牛”作为苹果商标,向外大量出口。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花牛”苹果新品种不断出新,果品质量稳步提高,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成为天水市的支柱产业。( 天水)

花牛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甘肃省天水市人民0《关于确定花牛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建议的函》(天政函[2005]15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太京镇、关子镇、西口镇、皂角镇、平南镇、天水镇、汪川镇、中梁乡、华岐乡、大门乡11个乡镇;麦积区花牛镇、伯阳镇、元龙镇、社棠镇、马跑泉镇、甘泉镇、渭南镇、中滩镇、新阳镇、石佛乡、琥珀乡11个乡镇;秦安县兴国镇、陇城镇、莲花镇、郭加镇、西川镇、刘坪乡、魏店乡、五营乡、叶堡乡、安伏乡、王窑乡、云山乡、王尹乡、兴丰乡14个乡镇;清水县永清镇、红堡镇、金集镇、远门乡、土门乡、郭川乡、贾川乡、丰望乡8个乡镇;甘谷县白家湾乡、磐安镇、安远镇、八里湾乡、新兴镇、西坪乡、大石乡、谢家湾乡、礼辛乡、大像山镇10个乡镇;武山县洛门镇、鸳鸯镇、四门镇、马力镇、咀头乡5个乡镇;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川镇、刘堡乡、大阳乡、连五乡4个乡镇共63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七.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扇鼓

甘谷扇鼓是古老的民间打击类乐器,早期为祭祀法器,后多见于民间社火等活动中。

扇鼓制作工艺极其考究,它由扇面、扇圈、扇环、扇椎4部分组成,扇圈古代多为铜圈,现在多为铁圈;扇面则以上等羊皮为材料,以民间百姓挣罗儿的方式制作;扇环作为配器,由三个半圆形梅花图案构成,以钢筋锻打而成;鼓椎里为荆条,外以羊皮裹之。甘谷扇鼓既可齐奏,又可伴奏。节奏极具变化,铿锵有力,震撼人心。

八. 甘肃省 天水 秦安县 秦安梨

秦安历史上曾以生产“长把梨”“黑秋桃”“白脆瓜”而闻名遐迩。丰富的光照资源,深厚的黄土层,所生产的梨皮薄、汁多、味浓、香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进行五大类近20个优势梨品种,通过田间栽培、观察、试验,从中筛选出适合本地大面积发展的早酥梨、砀山酥、雪梨、金苹梨、香蕉梨、锦丰梨、民乐苹果梨等,发展面积1.23万亩,年产696万公斤,产值达835万元,尤其晚熟早酥梨以皮薄、汁多而供不应求,运销国内外沿海及东南亚地区。秦安梨酸甜适口,风味香浓,老少皆宜,已成为农村果树生产发展的拳头产品,也是广大果农致富增收的果树种类之一。

九.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肉加馍

肉加馍

肉加馍又称肉夹子、卷子肉。制作时,选用新鲜猪肉和传统醋汁,配以花椒、大香、鲜姜、八角、茴香、肉桂等传统煮炖佐料,经过独特烹调工艺煮成腊肉,其肉质香而不冲、肥而不腻、熟而不烂、色泽金黄。后用快刀将蒸熟的热馒头切成薄片,腊肉切成小肉片,猪肚切成肉丝,把肉片、肚丝夹入热馒头,形成四夹六夹。不论春夏秋冬食之,都很适口,甘谷人很喜欢吃。在甘谷肉夹馍中,尤以卷子肉而著称。其软馍选择精制面粉,发酵成起面以独特的手工蒸成,既软又柔,俗称“刀把子”。肉为大卤肉,以肋条肉为最佳。将肉切成片状夹入馍内,撒盐少许食之,柔软可口,味美醇香。县内一些著名的老字号实行“一条龙”作业,蒸馍、选猪、宰杀、配料分工明确,严把质量关。炖煮卤肉采用多种原料,按比例加上陈年老汤秘制而成,“薄如纸,细如丝”是他们切肉时基本刀功的真实写照。

天水特产前十名排行榜天水十大必买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