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广西河池南丹的特产的作文 家乡特产作文400字河池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3-31 16:11:18

一. 广西 河池 宜州 荔浦芋扣肉

荔浦芋扣肉乃是桂林地方一道名吃,来桂林旅游不可不游漓江,论吃不可不尝荔浦芋扣肉。荔浦芋扣肉曾获“全国名菜”之称。前些年,随着《宰相刘罗锅》的热播,荔浦芋头也随之火了一把。

相传荔浦芋从福建引种而来,个大饱满,头尾均匀,品质优良,堪称芋中之王。清代时已成为广西著名的。清嘉庆年间,广西桂北厨师取用荔浦芋与猪肉制成了荔浦芋扣肉,成为桂北一带居民婚嫁和节日席上必不可少的特色名菜。这到菜的做法还是有些讲究,但是几乎家家都会做,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少不了这道菜。

据说明代大地质学家徐霞客游历桂林,一天傍晚时分,饥肠辘辘的他来到路边小酒店,品尝到荔浦芋扣肉时竟大加赞赏。此后,此菜誉满桂林,并名扬全国流传至今。据《广西文献》记载,1936年桂系将领白崇禧用这道菜来招待牙齿不好的蒋介石,蒋介石吃后赞不绝口。不信您也来品尝品尝吧。

芋头又称芋艿,古称蹲鸱,在司马迁的《史记·贷殖列传》中就有“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的记载。相传荔浦芋从福建引种而来,个大饱满,头尾均匀,品质优良,堪称芋中之王。清代时已成为广西著名的。清嘉庆年间,广西桂北厨师取用荔浦芋与猪肉制成了荔浦芋扣肉,成为桂北一带居民婚嫁和节日席上必不可少的特色名菜。

荔浦芋扣肉的做法:

采用正宗桂林荔浦芋、带皮五花肉、桂林腐乳、糯米酒曲、上等生抽和香葱。将带皮五花肉和切块荔浦芋分别过油炸黄,然后将五花肉和芋块粘上调料再相间排放至碗里蒸熟即可。其特点是色泽金黄,酢而不烂,肥而不腻。芋片芳香,肉片味醇,色、香、味、形俱全。其还具有清热祛火、滋润肤色之功能。

注意事项:

1.用生抽不用老抽,因为老抽会影响口感及成色;

2.芋头别切得太薄,,否则容易碎;

3.放入盘中时,五花肉的皮应朝下;

4.吃之前要将荔浦芋扣肉翻扣至另一盘中,再撒上葱花.

荔浦芋扣肉的吃法:

一次同时夹平行的肉和芋头,一口咬下去吃到嘴里有芋头的香味和肉的鲜美,两者融为一体极为可口。

特点:用猪五花肉和荔浦芋煮、炸、蒸而成,成菜色泽金黄,肉质酥松,肥而不腻。

二. 广西 河池 宜州 豆腐瑶

豆腐瑶

当你走进宜州,无论去到哪个乡哪个村,尤其是到远离圩市的峒场人家作客,热情好客的山里壮家人,都会有粥有酒招待你。在满桌丰盛的菜肴中,还有一只大品碗装的“糊糊”,淡黄色的糊里,碧绿的菜叶上凝结着一朵朵、一串串“恋枝不舍的桂花”。这碗“糊糊”,壮家人叫它“豆腐瑶”。由于汉、壮语言的语序有别,城里人称为“瑶豆腐”,即是“瑶家人的豆腐”。

关于“瑶豆腐”的来源,在宜州壮家人中有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候,瑶、壮本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后来大家都长大成人了,树大分枝,崽大分家,兄弟俩一个走北一个走南,各自成家,繁衍了各自的子孙,才形成了两个族群。由于生息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也逐渐不同,渐渐地表达思想感情、交流信息的语言也不同。壮家的先祖莫一大王深深地感到兄弟们忙于生活,天各一方,但亲骨肉的感情,不能疏远,必须经常走往才对。于是,他带领了十多个子孙,不远千里,到如今广西和湖南交界瑶家聚居的“千家峒”去看望兄弟。瑶王一见莫一大王的到来,异常高兴,兄弟久别重逢,少不了隆重设宴招待老弟及侄子侄孙。桌上鸡鸭鱼肉自不必说,其中还有一只大海碗装夹着碧绿菜叶的淡黄“糊糊”。莫一大王一见,禁不住笑道:“瑶兄,一别几十年,真想不到你们在千家峒里拿玉米洋当菜吃。”瑶王听后,哈哈大笑起来:“我说壮老弟呀,你眼睛老花了,还没看清楚是什么东西呢?”说完他用木勺舀一勺到莫一大王的碗里,和声劝道:“壮老弟,你尝尝看,是玉米洋还是什么?”莫一大王一尝,的确不是玉米洋,而是有着浓郁的黄豆原汁原味的芬芳,柔滑而又有嚼头的“糊糊”。“好!的确好!”莫一大王连连夸赞后,问道:“瑶兄,你们煮的这东西怎么煮得比我们的‘洋’好吃呢?”“壮老弟,这不是玉米粉捣的‘洋’,而是我们瑶山用黄豆粉做的豆腐,瑶家豆腐。”莫一大王央求兄长教他做这种瑶家豆腐,回到南方好好的传授给子孙,这也是对兄弟亲情的惦念。于是,瑶王把做“瑶豆腐”的方法传给莫一大王。他回到南方后又传给自己的于孙,并告诫子孙:往后凡是贵客上门,必须用“豆腐瑶”招待,不忘瑶兄的亲情。从此,“豆腐瑶”作为一道壮家招待客人家庭菜,一传了几千年。

“瑶豆腐”的制作并不像汉人制作豆腐那么复杂。古时没有电,加工粮食在壮家瑶寨里主要靠“碓”。用一只脚一下一下的踩,“碓嘴”在石坎中慢慢的一下又一下舂,把玉米、谷子、黄豆的颗粒倒入石坎中重新再舂,如此来回数次,才能舂好。宜州旧时民谣:“妹呀妹”嫁到北山背。手攀墙,脚舂碓。哥哥骑马去接妹,家公家婆不给回,扯起围裙抹眼泪。”由此可见“手攀墙,脚舂碓”这种繁忙笨重的体力劳动千百年来压得壮家妇女喘不过气来。她们周而复始的天天舂,舂谷子、舂玉米、舂黄豆,保证全家人一天的食用。做“瑶豆腐”的基本原料也是用碓舂出来的。经过来回几次舂筛之后,得出很细的黄豆粉,架锅、装水、生火,一只手拿筷条慢慢运搅动,另一只手抓黄豆粉均匀地洒入锅中,不能让豆粉在水中“结子”,越搅得均匀越好,直到沸腾,仍然继续搅动。锅里的水渐渐由稀变稠,说明黄豆粉已熟八成,此时把切碎了的任何一种蔬菜的叶子加人“糊”中,仍不停地搅动,使之混合均匀,等到菜叶熟了,加人葱花、辣椒,少许米醋,最后放盐,再搅匀后,盖上锅盖,退火。不久,黄豆粉就会凝结在锅边和菜叶上,像一朵朵、一串串的“桂花”,即可吃。经济宽裕的人家加叶的同时,加入肉松,其味更甜滑、口感更好。这就是散发着黄豆原汁原味芬芳的“瑶豆腐”。

如今时代进步了,发达的科技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碓”,这一古老笨重的粮食加工工具,除了极少数还无法拉电的边远山区峒场仍使用外,农村里已基本绝迹了,都用电动的粉碎机加工粮食,黄豆打粉就是小事一桩,而且菜市场里天天有人卖“瑶豆腐粉”,做“瑶豆腐”方便得多了。但是,老一辈的宜州人却认为机器打出来的黄豆粉比不得碓春出来的好吃,真令从未见过碓的年轻人将信将疑。

虽然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荷包里有钱,市面上物质丰富,餐桌上中外古今、南北风味,不同档次的各种名菜多的是,低档次的瑶豆腐,虽然登不上大雅之堂,但作为壮乡里瑶壮人家古老品种的传统菜肴,因其花钱不多,容易煮,口味鲜,营养丰富,依然在千万瑶壮人家餐桌上吐放芳馨,备受青睐。

三. 广西 河池 南丹 中堡黄牛

南丹中堡黄牛,是广西三大地方黄牛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南丹县中堡、月里两个民族乡,其性温驯、耐粗食、耐热、少病,适应性强,使役力好,成年公牛体重355±30公斤,性成熟900±157天,母牛的繁殖利用期一般18岁。

品种特色

中堡黄牛是南丹黄牛的优良类群,产于南丹县月里公社中堡大队,是长期在南丹自然生态条件下,经过各族人民的精心饲养、选择而培育成的役肉兼用地方品种。它适应性强,耐粗抗病,遗传稳定,体型高大,肉用性能良好。中堡黄牛至今仍保特耕牛出口的地位,年均外调的耕牛2000头左右。

产地特征

南丹全境地势为高原至丘陵过度地带,山岭连绵,中低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3%,宜牧草山草地160.46万亩,千亩以上成片草山草地有164处,约80万亩草山以黄壤土为主,有机质和钙质丰富。光、热、水、肥条件好,自然牧场牧草中有禾本科30多种,不补饲料终年可放牧。

南丹地处广西西北角、云贵高原的南麓,海拔为900米,全境地势为高原至丘陵过度地带,山岭连绵,中低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3%。平均日照1243小时,气温16.7―17,1℃,无霜期310天,年降雨量1471.4毫米,相以湿度为81.7%,宜牧草山草地160.46万亩,千亩以上成片草山草地有164处,约80万亩草山以黄壤土为主,有机质和钙质丰富,光、热、水、肥条件好,自然草场牧草中有禾本科30多种,不补饲料,终年可放牧。

市场前景

近年来,随着商品牛贸易的促进,南丹黄牛以其肉味鲜甜,柔嫩多汁,风味独特而著称,远销上海、南京、广东及港澳及东南亚国家。为了做强做大南丹黄牛品牌,南丹县委、政府把它列入“以农富民”工程的重头戏来抓,积极实施杂交改良,利用南丹黄牛作母本与国外肉牛品种进行杂交,杂交一代具有显著的0优势,既保持有国外肉牛品种生长速度快,易育肥,又有南丹黄牛适应性强,肉质风味好的特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食品的消费观念逐渐向低能量、低胆固醇、高蛋白的草食动物肉类发展,南丹黄牛市场前景非常诱人。

产地分布

南丹黄牛多分布于县内水源少的石山高原地区,如中堡、月里,大水井、麻阳、六寨、七牙、八好、沙厂,里湖、朝房、汉渡、焦寨、倦里、懂甲、利乐、黎均等公社。这些地区铜养黄牛已有较长的历史,由于山区气候凉爽,牧草丰茂,耕地少,劳役负担鲤,大大有利于牛体的发育,加上当地农民的精栩管理和长期的选养,因而育成这一优良品种。

四. 广西 河池 东兰县 东兰米酒

东兰米酒创建于1958年,是广西革命老区酒类明星企业、扶贫龙头企业,位于广西东兰县东兰米酒厂,也是集白酒、墨米酒和长寿保健食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唯一得到“广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重点支持的传统酿酒企业。东兰米酒生产基地坐落于风景秀丽、生态环保的韦拔群、1将军的故乡,也是当年1和张云逸将军五次踏上这片热土,创建红七方面军、进行举世闻名的百色起义的革命圣地——东兰县城。俗话说“好山养水,好水酿好酒”,东兰米酒拥有两口天然泉水,经广西检验院检测,完全达到瓶装矿泉水标准,是酿酒之“神水”。

东兰米酒始终秉持“以业绩论英雄,以诚赢天下”的经营理念,和“以良心制造产品,以科技提升品牌,以诚信开拓市场,以实力打造未来”的工作方针,抓技术研发,抓质量管理,抓销售报务,努力打造“长寿保健食品”品牌。目前东兰米酒拥有的品牌产品:1.东兰米酒;2.墨米贡酒(礼品、御珍、陈酿)系列产品;3.米酒22度、28度、38度、52度系列产品;4.长寿三宝;5.梅花鹿酒系列产品等。上述产品全部得到国家QS质量安全认证。

五. 广西 河池 凤山县 渣豆腐

渣豆腐

每逢夏季,走进凤山的汉家瑶寨,在餐桌上会看到一道菜羹,那是人们常吃的长寿绿色食品-瑶豆腐也叫渣豆腐。

其做法是:

1、将嫩黄豆(青豆)一两碗打磨成豆浆(渣),然后煮半锅水,待水开后将豆浆(渣)倒入锅中并不停地搅拌,等到豆浆煮沸后滴入约两匙羹的米醋

2、取一嫩南瓜黄瓜各一个切成丝、南瓜苗剥好洗净、番茄切成丁;

3、将南瓜、黄瓜丝、瓜苗番茄丁倒入锅中与豆渣一起煮,再加入火麻羹煮熟后盛入碗中。

这种菜羹既可当菜吃,也可当粥喝,它具有豆腐香,也有黄瓜的清香,甘甜爽口。

六. 广西 河池 宜州 马蹄炖北菇

产地:中国广西。历史:马蹄是广西著名。它个大扁圆,棕红鲜亮,肉嫩汁多,皮薄渣少,清甜松脆,爽口清香,在清代时就成为贡品。鲁迅先生生前曾写信给广西的朋友说:“桂林荸荠,亦早闻雷名,惜无福身临其境,一尝佳味,不得已,也只好以上海小马蹄代之耳”。北菇即香菇。马蹄炖北菇,始于40年代,最早由南宁市万国饭店厨师钟逢贵所创,并成为著名佳肴。特点:用马蹄和北菇炖制而成,成菜色泽素雅,滋味清鲜,食之齿颊留香。工艺:将马蹄去皮削成棋子状,北菇水发洗净,和火腿片一起入锅略焯取出洗净。将马蹄、北菇、火腿片依次排放于碗中,加鸡油、葱、姜、酒、精盐和鲜汤,上用纱纸封密碗口,上笼或入锅隔水炖熟取出即成
( 宜州)

七. 广西 河池 凤山县 活血

活血

在壮乡,每每杀猪、宰羊的总少不了要做“活血”。听老人讲,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把“活血”做成功的,要看一个人的命,有些人的命无论如何就是做不成“活血”,这种说法可能有点迷信,但是客观地说做“活血”绝对是一项技术活。

步骤:杀猪时取新鲜血,加入适量食盐,搅拌一段时间后静置。待配料做好后,取温水将血稀释(要搅拌一下),待血凝固后加入配料即可食用。

原理:凝血酶在一定的理化条件下才能起作用)

杀猪取血时,加入一定的食盐(应放多一些,感到比较咸才得),由于盐度大,凝血酶不起作用,血无法凝固(大量的盐相当于是抗凝剂);加入温水(记住!是温水,和人的体温一样左右的温度,拿手试不应当感到烫),把血稀释了,盐度也被稀释了,凝血酶有了适益的盐度和温度而起作用,血就凝结了。

作关键:1、先把盐放在容器中再取血,取血时要不停搅拌,使盐全部溶解即可。2、加的水温度要适宜,如上所述。3、加水应从少到多加,一般来说,血不结往往是加水不够,而不是加水太多,如气温合适,加冷水都可以结。

正常情况下等十分钟就可以判断“活血”是否做成功了,方法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一看二动。看就是看碗里的活血是否结成硬块,如果成功的话,那“活血”就像豆腐酪一样,鲜红中带着透明,但这样通过看的方法判断只适用那些制作“活血”的高手;动就是倾斜一下碗,如果活血不动就成功,如果活血流出碗那就失败了,当然也不要灰心,这样不成功的作品也不浪费,拿到锅里煮开了也可以吃,但是就没有了“活血”的味道了。

“活血”是地方特色食品,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吃,所以吃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自愿的原则。

八. 广西 河池 巴马 巴马山茶油

巴马山茶油

活了100多岁的巴马长寿老人从小到大常吃山茶油,这是事实;从小到大吃山茶油的人不一定能活100多岁,这也是事实。在这个微妙关系中,巴马山茶油闯出了名气,食可健身,用可美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罗乜政,女,瑶族,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乡尚勤村么妹寨人。1990年5月5日上午,她吃了一碗饭,喝了约200克米酒和一碗开水,躺回床上无疾而终,享年130岁。《巴马县志》记载,罗乜政身高168厘米,有几次挑100公斤的石灰到42公里外的燕洞圩卖,不觉得很累。罗乜政食量很大,最多的一餐可以吃一公斤米和1.5公斤鸡肉,平时常吃的油料包括当地产的山茶油。

许多媒体采访巴马长寿老人时,往往离不开饮食话题。长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巴马长寿老人有吃山茶油的习惯,巴马境内的所略、那社、燕洞等乡镇是山茶油原料——茶籽的主产区。广西医科大学做了一项研究,山茶油的物理、化学特性与橄榄油极为相似,且相对于橄榄油,山茶油的不皂化物含量很少。与橄榄油、花生油、菜籽油、猪油相比,山茶油的油酸含量最高,达80%以上。油酸是食用油中一种重要营养成分。

产茶籽的树在当地叫油茶树,有开红花、白花两种。开红花的油茶树主要分布在桂北地区,巴马的油茶树多见开白花的。

当地有人一早起来,梳洗完毕,不给头发上护发水,也不往脸上擦化妆品,而是往头发上或脸上抹一点山茶油,头发即刻油亮,脸也光滑。以前,茶籽榨油后剩下的茶麸是民间的洗衣粉或者洗发水。巴马茶籽的出油率较高,100公斤茶籽最高可以榨出30多公斤的油。

1982年以前,所略乡福乡村人榨油用的是土造榨油机。当地人在介绍这种机器时,可用“张牙舞爪”来形容——介绍者的普通话不怎么样,说的时候一帮人特别兴奋,所以每个介绍者各自做着不同的“动作”,不等别人明白头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就往前说下去。其间,有个人突然站起来对记者说:“给你画个图,就明白了。”

唰唰几笔,一幅榨油示意图呈现在记者眼前:大大的圆木(已被掏空“肚子”)旁站着一个人,那人举着一把大铁锤,直往大圆木上面的尖形木块砸去,一锤一份力,力从尖木底部传递到圆木“腹腔”内的木塞,木塞顺势挤压圆木内的茶籽饼,茶油就从圆木下方的孔里漏出。木塞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直到把油榨干。

圆木直径有大有小,较大的直径达五六十厘米,长6米左右,一次可榨约75公斤的茶籽。这种土法榨油,要先把油茶籽碾碎蒸熟,压成月饼状,一一塞进圆木“腹腔”。最初,每块茶籽饼约有10厘米厚,油被榨干之后,“瘦身”成一块薄砧板的样子。如此榨一次油,要花半天时间,且需五六个人帮忙,轮流挥锤,耗时耗力。

土法榨油最热闹的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仅福乡村就有5台土造榨油机。每台榨油机一有声响,油香就满村飘,大人、小孩闻香赶来,守在油房旁,为的是得到一点茶油或者茶麸,用来吃或者洗头、洗衣。

1982年,福乡村拥有第一台电动榨油机。从这一年起,土造榨油机在该村慢慢消失。电动榨油机榨油不用什么技术,把晒干的茶籽直接倒入机器,等着盛油就可以了,出油率比土法榨油高出一倍。

村里人常常带了原料,叫当地人榨油。奇怪的是,村里人不但不用交加工费,还可以得到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酬金,条件是村里人要毫无保留地留下茶麸。原来,茶麸的卖价不便宜,曾一度达到每公斤约4元的价格,榨油者就靠这些茶麸挣钱。

巴马种植油茶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清朝中期。1962年,全县茶籽产量为51万公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年产量。到上世纪70年代才得以恢复,年产量稳定在100多万公斤。据巴马林业局统计,目前该县有37.6万亩油茶树,年产茶籽约600万公斤,产量依然不算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部分油茶树没有进行改良,亩产量只有几十公斤;二是油茶树过于亲密接触,树的光照不足;三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在收获油茶籽时,要刨平树下的地面。

为何要刨平地面?巴马林业局的干部说,此举实际上是农户为了方便捡籽。捡籽是当地收茶籽的传统习惯,即茶籽熟了,自然落地,人工从地上拾捡收回。刨平树下的地面虽然提高了拾捡速度,但造成了水土流失,加上农户一般不对茶树追肥,所以影响次年茶树生长。有的农户更“出格”,在收获前一个月就把树下地面刨平,其实这时候还属于当季茶籽生长期。这样“捡”回来的茶籽自然不够饱满,出油率大打折扣。这些年来经过宣传,不少农户改变了“捡籽前刨地”的不良习惯。

周涛是福乡村委支书,也是当地一名油茶树种植大户,拥有80亩油茶树林。凭借茶籽,他一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现在他像村里许多人一样盖了平房,把收回来的茶籽挑到屋顶晾晒,楼上还盖了小屋,存放干茶籽,十分方便。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晾晒茶籽就没有这么快活。

那时候,周涛家里没有平房,能晒茶籽的地方不容易找,只好在室内烤茶籽。整个房间,甚至连着几个房间,全部立起支架,支架之上放置大大小小的竹筛,或者仅放一个房间那么大的竹筛,筛上铺满四五厘米厚的生茶籽,然后在支架下方烧微火烘烤,隔一段时间让茶籽打个翻身。几个翻身之后,用脚一踢,茶籽互相撞击的声音嘭嘭闷响,说明还得继续烤;要是声音啪啪作响,就表明已经烤干,可以入库或者出售。烤完一批茶籽,视天气情况而定,短则几天,长则两周时间,是一件很折腾人的事情。而且如此烤出来的茶籽,好像到煤矿里走了一遭,“皮肤”变得更黑,所榨出来的油也会丧失光泽。

所略乡农户收获茶籽有两种方式,一是捡籽,二是摘果。摘果是一种省事的做法,在茶籽还未自然开壳落地之前,就将其摘下,晒干后取出壳里茶籽。相对而言,捡籽更能保证所榨茶油的品质,摘果之法会增加茶油的泡沫,且油色不够明亮,出油率低一些。

不管价格多么高,福乡村的村民都会在家里存留50公斤左右的茶籽,等有空就拿到村里加工点榨油,用来自己吃。原始的山茶油带黄色,装在瓶子里,就像花生油一样。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新工艺可以把山茶油提炼,形成透亮的山茶油,也就是今天在超市内看到的透明的山茶油。这种山茶油除了食用,还常常被人用来美容。

茶籽价格最好的那一年是2007年,当时外地老板与本地老板抢购巴马茶籽,每公斤价格由8元抬至11元,11元的价格是外地老板开出的。实际上,这一现象暴露了巴马人今天的困惑:深加工企业人士认为,原料不够,所以影响到山茶油加工;而管理部门人士及农户却说,事实并非如此,外地老板的收购价高,巴马的大部分油茶籽流向外地就顺理成章。以福乡村为例,该村60%的茶籽被外地老板买走,这些外地老板来自湖南、江西等省。这意味着,巴马山茶油加工企业之所以遭遇原料不足,关键在于自己的收购价上不去。此外,这些企业目前还没有建成属于自己的大规模油茶树林。

九. 广西 河池 天峨县 芝麻剑鱼

芝麻剑鱼

    属角鱼类,因其体形似剑,身上又布满了芝麻粒大小的黑色斑点,当地人都称之为芝麻剑鱼。芝麻剑鱼一般生长在有乱石堆、无泥沙、水流缓的河段。县内红水河、布柳河、牛河等大河都盛产此鱼,年产5万多公斤。芝麻剑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清爽可口、营养丰富,与酸菜或金针菜作鲜汤,味道极佳,是天峨第一名菜。外地老板纷纷前来天峨收购芝麻剑鱼,使之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十. 广西 河池 凤山县 凤山油茶

凤山县油茶栽培历史悠久,品种以本地普通油茶、岑溪软枝油茶为主。

凤山县油茶栽培历史悠久,特别是1973年被自治区列为油茶基地县后,全县大力发展油茶生产,不断扩大油茶基地建设规模。截至2011年底,全县共种植油茶22万亩,其中,幼林4.2万亩,开始挂果3.5万亩,进入盛产期11.5万亩,进入衰产期2.8万亩。油茶林重点分布在9个乡镇66个村。乔音、长洲、平乐、凤城、中亭、江洲、金牙等乡镇是油茶主产区,占全县油茶林面积的87%。品种以本地普通油茶、岑溪软枝油茶为主。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凤山县积极引导群众开展油茶低产改造、科学管护,全县掀起油茶种植新热潮。通过油茶低产改造,油茶籽产量逐年攀升。2011年,全县产茶油籽4449吨,产值4449万元。

怎么介绍广西特产的作文400字三门沙柳特产介绍作文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