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禹州特产和一处风景 禹州有水有山好玩的地方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3-31 02:05:54

一. 河南省 许昌市 禹州 禹州粉条

禹州红薯种植面积大,农民有加工红薯粉条的传统。红薯粉条,又称红薯粉丝、粉皮、活折,是禹州传统的名品,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禹州粉条色泽黄亮,身干条细,均匀片薄,韧性好,拉力足,食之柔软爽口深受人们喜爱。纯红薯粉条采用优质鲜红薯淀粉,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纯红薯粉条不含任何人工色素,属绿色天然食品,柔软可口,营养丰富,久煮不化,宜烹饪、耐保存,素有“人造鱼翅”之美称。食用前开水浸泡5-10分钟,可冷拌、焖炖、热炒、涮火锅。一菜多吃,色香味美,老少皆宜。

二. 河南省 许昌市 禹州 禹白附

禹白附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药禹白附,也叫独角莲,疔毒豆。
禹白附味辛、甘,性温,有毒。归胃、肝经。
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止痛。
主治:风痰所致中风口眼斜,惊风癫痫,破伤风,偏头痛等;瘰疠痰核、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3~6克。研末服,0.5~1克。内服宜制用。外用生品适量,捣烂外敷。
使用注意:阴虚血虚动风或血热盛动风者,以及孕妇均慎用。

白附子知识介绍: 白附子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独角莲多年生草本,生于潮湿的林下、山涧、水沟及土壤肥沃处。分布于北纬42°以南及包括西藏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辽宁、吉林、湖北、江苏等省区栽培。
带根块茎作种栽种的当年可收获,不带根的多种1年。冬季倒苗后,挖起块茎,小的作种,大的加工作药。将块茎堆积发酵,使外皮皱缩易脱,装在箩筐里,放在流水中穿胶鞋踩去粗皮,晒干。也可不去粗皮,切成2至3毫米厚的薄片,晒干。
白附子块茎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至5厘米,直径1至3厘米。表面白色或黄白色,有环纹及根痕,顶端具茎痕或芽痕。质坚硬,断面类白色,富粉性。无臭,叶淡,嚼之麻辣刺舌。以个大、质坚实,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白附子补充信息: 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制白附子,制白附子包括姜矾制和姜制。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白附子适合人群: 阴血虚中风、内热惊风及孕妇禁服。
白附子食疗作用: 白附子味辛、甘,性温;有毒;归胃、肝经;毒辣窜散;
具有祛风痰,通经络,镇痉止痛,散结解毒的功效;
主治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伤风,头痛,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瘰疬结核,阴疽肿毒辣,毒蛇咬伤。
白附子做法指导: 1. 内服宜炮制后用。
2. 风痰壅盛,经脉拘急,肢体不遂者,可与天南星、半夏、川乌等配伍,以加强祛痰通络之功。
3. 若风邪侵袭面、风痰阻滞经络,症见口眼歪斜者,可与僵蚕、全蝎等同用,以散风止痉。
4. 痰气结聚颈项而致瘰疬肿痛者,可用鲜品捣烂涂敷患处;或与半夏、贝母、连翘等同用。

禹白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河南省禹州市人民0《关于确定禹南星、禹白芷、禹白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范围的通知》(禹政[2004]106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河南省禹州市的古城镇、郭连乡、山货乡、褚河乡、火龙镇、顺店镇、花石乡、粱北镇、范坡乡、小吕乡、张得乡、方岗乡、鸿畅镇、朱阁乡、无粱镇、颍川办事处、韩城办事处、钧台办事处、夏都办事处等19个乡镇办现辖行政区域。

三. 河南省 许昌 禹州 九天阿胶

产于河南禹州以颍水的水熬制。颍水源于嵩岳颍谷,流经之地首乌丛生,汇入伏水、圣泉。由九龙之口流出,水中钾、钙、钠、镁等矿物质含量丰富,水色发绿、质重、性温而偏寒,对阿胶质量有重要影响。

四. 河南省 许昌市 禹州 禹白芷

禹白芷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禹州的白芷称为禹白芷,禹白芷与大禹帝同名。白芷是夏禹团结九州代表无私贡献的人民大众。蕙兰又称为夏兰;白芷又称为禹白芷。中国夏禹时期代表中华团结“九州”的象征。在尧、舜、禹时将蕙兰和白芷窜纫成一对称为“蕙芷”,代表着中华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中华民族秀丽山河与繁荣昌盛、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标志。 “蕙芷”是我国文华的精华,是中国和人民本身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禹白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河南省禹州市人民0《关于确定禹南星、禹白芷、禹白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范围的通知》(禹政[2004]106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河南省禹州市的古城镇、郭连乡、山货乡、褚河乡、火龙镇、顺店镇、花石乡、粱北镇、范坡乡、小吕乡、张得乡、方岗乡、鸿畅镇、朱阁乡、无粱镇、颍川办事处、韩城办事处、钧台办事处、夏都办事处等19个乡镇办现辖行政区域。

五. 河南省 许昌市 禹州 花石羊肉汤

远近闻名的特色小吃花石羊肉汤以独具特色的风味,老少咸宜、肥而不腻的口感,花石周边山岗地较多,适合地产羊的生长,花石羊肉汤以当地羊肉为主料,配以金针菇、禹州粉皮、西山木耳以及多种中药材制作而成。

六. 河南省 许昌市 禹州 能源、建材

禹州市能源、建材等工业基础好,禹州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因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被誉为国之“瑰宝”,中药材生产、加工业久负盛名,是全国重点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
( 许昌)

七. 北京市 西城区 都一处烧卖

提起都一处的烧麦,京城无人不晓,烧麦是我国民间的传统食品,其形如石榴,洁白晶莹,馅多皮薄,醇香可口。都一处的烧麦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外宾客。

那么,都一处是怎么来的呢?

明末清初,晋商开始向外发展,山西人到外省市或进京做生意的人很多,都一处创始人王瑞福就是其中之一。为了摆脱贫穷,他带着充足的干粮,骑着毛驴,从老家跋涉千里来到京城,投宿到北京前门外鹞儿胡同的“浮山会馆”。

前门是商贾云集之地,大街上买卖兴隆。看到这一切,王瑞福苦思冥想,不知该从何做起。有位同乡劝他,干脆在前门大街摆酒缸(开酒铺)吧。他听从了这一建议,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在鲜鱼口开了一家“王记酒铺”。开业后生意还不错,很快就赚了钱。那时京城正时兴外来的“佛手酒”,王瑞福转念一想:让客人喝着西洋酒吃中国菜,这种中西结合式的搭配顾客看着新鲜,吃起来别致,准能出彩。于是,“王记酒铺”的经营风格为之一变,除了卖老酒,还添加了自制的“糟肉”、“凉肉”、“马蹄肉”等,辅之洋酒下菜,果然生意兴隆。

经过几年的精心打理,王瑞福赚了不少钱;于是扩大经营面积,盖起了临街的两层小楼:楼下接待散客,楼上则设雅座,“王记酒铺”成了一家颇具规模的饭馆。

当年前门一带酒馆林立,竞争激烈。为了把生意做大,王瑞福起早贪黑地干。他早上开门比别人早,晚上关店比别人迟,甚至年三十晚上也照常营业,接待那些躲债的酒客。苍天不负有心人,也是命中该他发迹: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的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从通州微服私访归来,由永定门入城(据说皇帝出城总要走得胜门,意“出门得胜”;回城则要走永定门或安定门,意“永远安定”)。走至前门大街时,乾隆一行已是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当时天色已晚,所有店铺都关门了,只有这家“王记酒铺”还在掌灯营业,乾隆便与随从进店用餐。王瑞福正在店中忙碌,见进来的三位客官衣着儒雅、器宇不凡,想必非等闲之辈。他赶忙热情将客人引至楼上雅座,吩咐伙计打酒端菜,殷勤备至。乾隆吃得酒酣饭饱,十分满意,龙心大悦,不禁对这家辛勤劳作的小店留起心来,随口问道:“你这店叫什么名字?”王瑞福恭恭敬敬地回答:“回大人,小店尚无正式名号。”此时街上鞭炮齐鸣,好不热闹。乾隆环顾四周,略一思索,感慨道:“萧萧除夕夜,京都尚有好酒好食的恐怕也就只此一处,我看你这店就叫‘都一处’吧。”“是的,大人。”王瑞福寒暄应酬着。由于毕竟不明来客何人,他也没把此事太放在心上。

乾隆回宫后,乘兴御笔亲书“都一处”三个大字,命人制成匾额,派太监送至酒店。王瑞福闻讯大惊,面对乾隆皇帝御笔赐匾,立即跪地叩谢皇恩浩荡,之后郑重接匾,高挂厅堂正中。从此“王记酒铺”有了大名“都一处”,气势不同以往,生意更加红火。

自乾隆皇帝赐匾之后,都一处的生意有了很大发展,除了酒类和凉菜,又新添数十种炒菜,以及烧卖、炸三角、饺子、馅饼等面食

“烧麦”二字本作“梢麦”,是沿用明朝写法。北方麦子在四五月间麦梢上有一层白霜,而烧麦的收口处也有好似白霜的面粉,因而得名。“梢麦”从明代一直沿用下来,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才改为“烧麦”。烧麦起初只是都一处的一般面食品种,它是怎么出的名,恐怕一般人就不太清楚了。

原来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时,店里掌柜终日花天酒地、任意挥霍,但对伙计们却十分刻薄,不仅工钱给得少,而且伙食非常差,整天窝头咸菜。伙计们心生怨恨却敢怒不敢言,为发泄怨气干脆多耗原料甩开干吧!于是厨师炒菜多搁油,做烧麦的可劲往馅里放虾仁、蟹肉。原先打馅用水也改成半水半油。伙计们想用这种办法让掌柜的少赚钱,没承想适得其反,倒大大提高了都一处的烧麦质量,烧麦清白晶莹,馅香而不腻,前来品尝的顾客越来越多。由于供不应求,店里便暂停了饺子、馅饼等面食的经营,改为专营烧麦,从此都一处的烧麦更加出名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都一处经历了多次变迁。近年来,该店在继承传统美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吸引着广大中外宾客,并以“名店、名点、人文、民俗文化”向世人展示着百年老店的崭新风貌。

八. 河南省 许昌市 禹州 孔雀岩

禹州的孔雀岩、玛瑙石、虎皮玉、豆腐石等名贵矿物,经夏日暴晒,秋雨浸润,寒风冰冻,春暖软化,然后再用洁净的颍河水,冻泥制釉。瓷泥、釉药还需经艺人揉搓拍打,精雕细刻,浸蘸点作,成型入窑,高温炼烧。烧制过程中必须靠火温、风气、加煤和气等恰到好处的配合,才能成功,如果有其中一项配合不好,则会前功尽弃。烧制一般的钧瓷都如此,而烧制定型的人物形象其难度则可想而知。阎夫立带领10多名职工来到禹州西北部山区,徒步选取制作钧瓷“五百罗汉”的高级石料,他们整整找了10多天,终于在10多处杂草丛生、地势险要的山坡上找到了制作钧瓷所需的名贵矿物。把这些重达数吨的“宝物”用人力运下山来。特别是他们采取了以前从没有过的一个罗汉一种釉方的方法,专家们说:这种尝试不但在钧瓷烧制中史无前例,而且在世界陶瓷史上也没有先例。“五百罗汉”的诞生有三项是无先例的。首先它色泽斑斓,集中了历代所有的钧瓷色泽,几乎万物世界中的每种颜色都能在这里找到;其次是首次利用钧瓷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且形象鲜明,造型优美,千姿百态,堪称世界仅有;再者是一个罗汉一种釉方,五百罗汉五百釉方,被专家们称为“钧瓷一绝”。( 禹州)

九. 河南省 许昌市 禹州 禹州焖子

焖子是禹州常见的一款风味小吃。制作“焖子”,是把当地的禹州粉条和红薯粉芡、蛋清、水加以葱花、姜末、料酒、小磨香油、精盐等调味料调和均匀,堆成圆盘状放入蒸笼,大火焖蒸而成,因此而得名“焖子”。禹州焖子的食法多种多样,可与多种食材搭配。常见的是香煎、焖炒和烩菜。

十. 河南省 许昌市 禹州 钧瓷

钧瓷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钧瓷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钧瓷是中国四大名瓷之一,产于许昌之禹州市神后镇。禹州古称夏禹国,启大诸侯于“钧台”,以“钧台”命名,窑曰“钧窑”。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所产钧瓷观之如景,叩之如馥磬,瑰丽夺目,浓艳晶莹,加之烧制难度,“十窑九不成”,钧瓷成为连城之宝,人们将它和玉器、金银并列、荣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黄金有价,钧无价”,被誉为国人瑰宝。新中国建立之后,经反复研究和科学实验,在古钧瓷工艺基础上创造出了众多的钧瓷产品,“进窑一色,出窑万彩”。品色最出色悦目的有朱砂红、梅子青、鸡雪红、胭脂红、丁香紫、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葱翠青、天青、月白等,且红里有紫,紫中有兰,兰中泛清,青中透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更使人叫绝者,钧瓷经过“窑变”,铀面上自然出现一幅幅神奇画卷,有的高峡飞瀑,翠竹生烟,仙台琼阁;有的如晨星满天,烟火怒放,龙凤飞翔等。产品中“云林层出,高山瀑布,河山相映,老者过桥”窑变色彩图案的双龙瓶、双龙虎头瓶等世谓珍品。所产名贵钧瓷出口美国、日本、法国、英国 .

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钧窑的故乡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以市辖的神垕镇一带的窑厂最为集中和著名,[2]禹州市境内发现古钧窑址147处,经专家认定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窑炉就有260多座。

禹州的钧瓷,被称为“国宝”、“瑰宝”。钧窑是我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的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钧瓷是因宋徽宗时期曾在近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

各朝代特点

在陶瓷烧造史上,传统的观点是始于唐盛于宋。禹州钧瓷同样始于唐盛于宋。这符合历史事实,但青瓷开始更早。因为青瓷是花瓷、钧瓷的前身,禹州根据出土实物可以推出新结论:青瓷始于隋盛于唐,花瓷、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这一论断会更准确一些。

在禹州,文物管理所以及民间收藏唐代花瓷的数量较多,花瓷的产生为钧瓷的诞生做了前期基础工作。花瓷是在天目黑釉上零星施加一些或蓝或白或褐色釉料,烧窑时这些零星的釉上釉就会产生窑变,向器物底部流动,产生一些或蓝或白或黄或褐色斑点,使釉色有了变化。其实,这些变化既有人为的痕迹,又有自然窑变的成分。人们称这种由青瓷演变而来的瓷为花瓷,有人称之为“唐钧”。的确,这种瓷是钧瓷的前身,没有花瓷上的窑变斑点的启发,窑匠们就难以想到整体上的窑变。这是一种灵感启迪的作用,因而禹州艺人有了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明——钧瓷窑变。唐代钧釉是在黑色釉上点缀有大块的蓝白釉斑,或在蓝白釉上点缀有大片的黑色釉斑,也有在黑釉上全施蓝白釉,其釉色变化黑白蓝相间,黑里1,活泼多变,主要以铁为着色剂,这种釉瓷古人称之为“花瓷”。

宋代钧釉,窑变单色釉,其釉色是在唐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钧瓷窑工除去在唐钧釉中的黑色成分,取其蓝白色,追求一种雅致如玉的效果,釉的基本色调为天青色,其窑变色深者为天蓝,淡者为月白;窑变花釉,其釉色特点是在青蓝色釉面上点涂紫红色斑块,烧成后犹如在蓝天上出现的彩霞那样美丽灿烂。

元代钧釉多数为窑变彩斑釉,少数为窑变单色釉,但是青蓝色釉面没有宋钧那样的滋润,相对而言比较粗放且流动性稍大,有紫红色斑块的也没有宋钧那样的层次分明和韵味十足,而稍显呆板,但由于青与红二色协调相比,也不失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窑变釉。

清代钧釉,由于 月牙白钧瓷

月牙白钧瓷(2张)历史原因,钧瓷至明代已经断烧,到了晚清钧瓷又开始恢复,当时主要用风箱小蓝碳窑烧制,所谓的“炉钧”。炉钧釉是一种特殊的钧釉,与前代相比,釉内溶剂成分较多,故釉高温下流动性较大,冷却时容易析晶,所形成的窑变效果很奇特,釉色有朱砂红、天青、天蓝带各种紫等。

如何鉴别

古钧窑的鉴定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辩真伪,二是断时代,三是定窑口,四是估价值。

古钧窑鉴别注意以下几点:

1、看胎质,钧窑由于是用还原焰烧成的,因此,无釉的胎质表面(主要是器物足部)一般呈酱黄色。

2、看造型,钧瓷的造型明代以前多为生活用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看工艺,古钧瓷制作为手工成型,诸窑是手拉坯和印坯。

4、看釉色,从时代特征看,钧瓷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釉色,如唐代是黑釉蓝斑,宋代的紫红花釉,宋元两代的天青、天蓝、月白釉等。

5、看底足,宋代官钧窑底足一般抹有芝麻酱色釉或较稀薄的青白釉。

钧瓷生产自古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主要是讲其生产工艺复杂。如以现代生产工序划分,钧瓷生产一般需要经过原材料加工、造型设计、制模、成形、素烧、釉烧、检选八大工序。

钧瓷生产工序多,烧制不易。从选料到烧成产品,其间要经过数十道生产工序,无论哪道工序稍有不慎,即便是小小的差错也会造成前功尽弃,这也是钧瓷珍品率极低的原因。综其大略,钧瓷生产一般需要经过如下几道大的工序:

原材料加工

⑴选料。在矿区寻找性能可靠,质量稳定,宜于钧瓷产生窑变的原材料,并精心进行挑选。

⑵把原材料进行必要的处理。瓷土堆放于露天料场,进行长期的、循环不断的风吹、日晒、雨淋、冰冻,使其风化润酥,改善性能。矿石料需入轮碾进行粗碎,成砂粒状或粉状。有的需遮阴、防雨、防尘等。

⑶细磨。把各种原料按配比装入球磨机中转动,成为符合质量要求的泥料或釉料。

造型设计

钧瓷传统造型以盘、钵、碗、炉、花盆等器皿为主,追求端庄大气、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现代钧瓷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加入了现代美学元素,开创了钧瓷艺术新的表现领域。钧瓷造型有传统器皿类、人物类、动物类、异型类几大类别,形成了器皿系列、动物系列、人物系列、文具系列、茶具系列、飞禽系列、实用品系列等上百个造型系列,上千个品种。

制模

把造好型的模子翻制成模型。模型材料古代用泥,翻制成后素烧成模,可用于脱坯成形。现代普遍用石膏粉加水调制成浆,使其凝固而成模。石膏模既可用于注浆成形,也可用于脱坯成形。素烧泥模和石膏模的相同点是都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吸水性,可反复多次使用。模型一般为内空型,其内壁的形状即为坯体的外形。

成形

根据产品的种类和不同需要,一般成形有注浆成形、拉坯成形、脱坯成形等几种方法。

⑴注浆成形:把泥浆注入石膏模型中,待有一定厚度后把多余的泥浆倒出,少顷打开模型即可取出成形的坯体。

⑵拉坯成形:在转动的1上放一泥团,用手拉制成各种圆形的坯体。为主要传统成型方法之一。

⑶脱坯成形:又称印坯成形,把泥料拍打成泥片,紧贴在模型内壁压实,对接成形。脱大瓶时须把泥搓成泥条置于模型内,并拍打成合适厚度的坯体,连续不断地重复这种过程,逐渐扩展坯体,直至最后把整个大瓶脱成。

⑷徒手成型:是指用手工捏制、雕塑等手法进行成型的方法,一般用于小件或异型器皿的制作。

施釉

⑴素烧:把经过成形后的精坯,不上釉先烧一次,温度在900℃~950℃,以增加坯体的强度和吸水性,利于上釉操作。

⑵上釉:把经过素烧后的素胎,采用涮釉、浸釉、浇釉、刷釉等方法进行上釉,使素胎表面附着一层具有合适厚度的釉浆。

烧制

经过上釉的釉坯,入窑进行烧成,也就釉烧。温度一般在1280℃~1300℃。古代宋钧官窑采用柴烧,新中国成立后恢复钧瓷生产时采用煤烧,1994年以后则普遍采用气烧,直到任星航恢复柴烧工艺后,宋代的制钧烧成秘密才得才破解。钧瓷烧成时由于温度、气氛以及气候等的影响,使烧成后的产品具有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窑变效果。

出窑

对烧成后的产品,按照钧瓷技师标准进行检选和分级。合格品一般有正品、精品、珍品等几个级别。正品没有缺陷或缺陷极小,窑变效果一般;精品没有任何缺陷,有一定的窑变效果;珍品则是精品中的佼佼者,窑变效果丰富独特。窑变效果包括钧瓷产品釉面的色彩、斑点、纹理、开片及自然图画、意境等。

风格特征

柴烧钧瓷柴烧钧瓷窑炉特别是宋代双乳状钧瓷窑炉,双火煻增加火网面积,双火口轮流添柴,有利于在烧成过程中炉温平稳上升。柴燃烧快,燃尽后灰烬即落入灰坑,所以火煻内没有很厚的燃烧层。勤、快、少的添柴烧制方法也为炉温的平稳上升提供了有利条件。柴燃烧时火苗长,火焰柔和,所产生的一氧化碳气氛浓淡适宜,为釉料中的铜元素还原成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所以柴窑制品釉色相互渗化过渡自然,呈现出清丽淡雅、俊秀飘逸的艺术风格,这也是使作品最接近宋代钧瓷艺术效果的一种烧成工艺。

煤烧钧瓷煤烧钧瓷窑炉有倒烟、直烟、平烟等多种类型,内部结构和烧成原理基本相同,只不过烟道出口所处的位置不同。煤燃烧时间长,不易烧尽,容易形成较厚的燃烧层。在下渣松动燃烧层时往往会引起窑温骤升。煤所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大,火势猛烈,在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一氧化碳气氛浓度差别较大,这些客观条件在合理烧成制度的控制下,为窑变效果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釉汁在高温下的流动受窑温起伏和一氧化碳气氛浓淡的制约,也就容易出现曲线变化和色彩交融。煤窑制品具有热烈奔放、生气勃发的艺术风格。釉面容易出现山水画面活霞彩纷飞的艺术效果。

清代炉窑以碳作燃料,这里的碳指未燃尽的煤渣,俗称“蓝碳”,所以广意上讲也属于煤烧钧瓷一类。炉窑一次之烧一件产品,一次添加燃料烧成,用风箱通风控制窑温。这种独特的烧成方法和特殊的燃料,使炉内一氧化碳气氛相对较淡,不利于铜元素呈色。所以炉窑制品以天青、月白类单色居多。这也就形成了自然恬淡、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

气烧钧瓷液化气钧瓷窑炉所用的液化气或天然气,纯净、少杂质,燃烧完全。火苗由喷火口控制,喷火口的大小多少都在人的掌控之中,是最容易操作的钧瓷窑炉。炉火的纯净,升温曲线的平和,为釉面的平稳呈色提供了空间。气窑制品一般都鲜艳明亮、色彩秀丽。在合理的烧成制度下也能产生丰富多彩、品味高雅的艺术效果。

简而言之,柴窑制品清新俊逸、秀丽典雅;煤窑制品热烈奔放,画面宏伟;碳窑制品质朴自然,恬淡无华;气窑制品釉层鲜亮,明丽浅艳。这里所说的是一般现象,在烧成制度的调节下,某种窑炉由于客观因素的改变,制品也有可能出现其他风格。

江苏特产鹅鱼怎么弄牙克石市草原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