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八大特产 山东莱芜五大著名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3-31 04:34:41

一. 山东省 莱芜 钢城区 莱芜鸡腿葱

莱芜鸡腿葱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莱芜鸡腿葱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莱芜鸡腿葱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莱芜鸡腿葱属山东土品,是著名的“莱芜三辣”之一,是我国众多大葱品种中独具特色的优质地方品种。莱芜鸡腿葱种植历史悠久,嘉靖莱芜县志、莱芜县乡土志就有葱的记载,1960年全国姜、蒜、葱生产规划会议在莱芜召开。莱芜鸡腿葱2003年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2013年被列为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地理保护范围涉及牛泉、高庄、雪野、里辛、颜庄等13个镇(街道办),总面积50000亩。鸡腿葱植株矮小、粗壮,株高60-70厘米,葱白长26-30厘米,其基部显著膨大,向上渐细并稍弯曲,形似鸡腿,故得名。莱芜鸡腿葱适应性强,抗旱、耐瘠、耐寒、耐热,抗病虫,耐贮藏,生命力强,有“根枯叶焦心不死”之说。鸡腿葱辛辣味浓,可生食,更宜炒食,作为生、孰、荤、素菜肴常用调料尤佳,用它烹调菜肴,主佐均宜,传有“如吃山东菜,菜菜不离莱芜葱”的说法。

鸡腿葱,因其葱白粗大,状如鸡腿而名。莱芜市莱城区及钢城区普遍栽种。

大葱为百合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第一年完成营养生长,第二年完成生殖生长,它的食用部分为鳞茎和嫩叶。特点是:栽培容易,病虫较少。适应性强,植株矮小,一般在25公分左右,葱白长13公分左右,葱径粗2公分左右。葱白卷合紧密而坚实,肉质嫩脆辛辣味强,多嗅则使人流泪,用刀横切鳞片自动燥开,耐贮存则品味不减,为烹饪提味之上等佐料。

莱芜鸡腿葱是莱芜三辣之一,葱白粗壮,上细下粗,形似鸡腿。其质地鲜嫩,辣味浓烈,耐贮藏,终年食用不变味。

莱芜鸡腿葱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修建齐长城时,那些各地征来的民夫,吃不饱穿不暖,缺医少药,承受繁重的劳动,死伤无数。有一次,一个民夫下山运料,饥渴难忍,就在溪边饮水。突然,他发现了一种奇特的野菜,就拿来充饥。这种野菜吃在嘴中清脆微辛,味美爽口,进入腹中便感觉上下通气,突然有力。于是,这个民夫便经常食之,身体也越来越健壮。在别人得病、传染瘟疫甚至死亡时,他仍然身体无恙。修完齐长城后,民夫便采集数株,回到故乡,精心培育,并分给众乡邻栽培,并取名为“大葱”(传说是山胡葱的演变),这就是莱芜鸡腿葱的来历。

莱芜鸡腿葱栽培遍及境内,牛泉、圣井、方下一带产量高、质量佳。1960年,全国八省二市姜葱

蒜规划会议在莱芜市召开,与会者专程到牛泉参观鸡腿葱的生产情况,给予很高评价,此后外省市曾

多次到莱芜购买葱种和大葱。1983年以来,牛泉、圣井等地对鸡腿葱进行提纯复壮试验,提高了葱的

产量和质量。近年莱芜市鸡腿葱年种植面积在1万亩左右,1987年总产2000万公斤。除在山东省销售外,

还远销河南、江苏、河北及东北三省。

地域范围

莱芜鸡腿葱的地域保护范围为山东省莱芜市境内。地理位置在东径117°19′—117°58′,北纬36°02′—36°33′,主要涉及牛泉、方下、高庄、杨庄、寨里、羊里、大王庄、雪野、茶业、苗山、辛庄、里辛、颜庄等13个镇(街道),总面积50000亩。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形态特征:莱芜鸡腿葱,葱白粗壮,上细下粗,呈鸡腿状。鸡腿葱植株矮小、粗壮,株高60cm~70cm,开展度20cm左右。功能叶5片,叶绿色管状、肥厚、粗短,叶略弯,叶尖很砘,排列紧密,叶面蜡质粉中。 葱白部分较短,长26cm~30cm,其基部显著膨大,向上渐细并稍弯曲,形似鸡腿,故得名。单株重150g~200g。莱芜鸡腿葱适应性强,抗旱、耐瘠、耐寒、耐热,抗病虫。水分含量适中,耐贮藏,生命力强,有“根枯叶焦心不死”之说。 2、内在品质标准:鸡腿葱葱白质地细脆,辛辣味浓,最适宜熟食。每百克葱白内含有维生素c≥14.5mg/100g、干物质≥6.5%、总糖≥4.0%、钙≥50mg/100g、磷35mg/100g。营养丰富,辛辣芳香。 3、质量控制标准:3.1、感官标准:鸡腿葱要求无腐烂、冻害、病虫害及机械伤,同规格的产品整齐度达到90%以上。3.2、鸡腿葱质量标准必须符合国家葱蒜类蔬菜绿色食品标准:出口产品按进口国的要求检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剧毒和高毒农药不得在鸡腿葱生产中使用,不得检出。鸡腿葱生产者在其鸡腿葱被检测时,应向有关的检测部门自报农药使用种类。拒报、瞒报、谎报,其产品被视为不合格产品。

二. 山东省 聊城 临清 临清清真八大碗

说到“清真八大碗”,在临清可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过几代名厨的不断创造完善,临清清真饮食逐渐形成了独立于其他菜系的“临清八大碗、九大碗”。“八大碗”即烧肉、炖肉、松花羊肉、黄焖肉、肉杂拌、清汆丸子、圈巧阁、黄焖鸡,用于喜事;“九大碗”是在“八大碗”的基础上去掉一个“肉杂拌”,添加“羊尾烩海带”和“烩全羊”,用于白事。这些传统的清真菜品都是上笼蒸的,很少动炒勺,又因回民禁饮酒,严格的说这些就是饭菜。但吃起来清香满口,一汤八味,肥而不腻。

清真八大碗是如何形成的?

“清真八大碗”是一道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清真复式饭菜,它的形成源自抱碗菜,而抱碗菜的形成又与回回兵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回回兵军屯临清又与大运河有着必然的联系。军屯就是驻扎在某军事要地的屯田军队。当年,元明王朝在临清军屯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漕运,保护粮仓。据《临清州志》记载,“西域回回徙居临清”主要来源有“军籍户、侨宦、游商”,其中军籍户主要来自元代军屯(1289年)和明代军屯(1369年)。据《临清县志》记载“元代延佑三年以海口屯军隶临清万户府”。据《明史•兵志》记载,“初,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卫所”,大明王朝为了保护临清漕运大码头,在临清设“临清卫”,其驻军级别等同于天津卫、威海卫。

元代,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西征,征服了中亚、西亚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征调到中原。这些人大部分被编成“探马赤军”(或称“西域回回兵),参加平金、征宋、统一中国的战争。按元朝对探马赤军的规定:“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大运河沿岸是这些信仰伊斯兰教军士“屯聚牧养”的重要之地。据《元史•世祖本纪》载:“河洛,山东居天下腹心,则以蒙古探马赤军列大府以屯之”。而“河洛、山东”涵盖了临清境内的永济渠和会通河地域。据临清庄乡族谱记载,部分穆斯林姓氏即为“西域回回兵”的后人。

明初,以徐达和常遇春为统帅的明军南征北战。至正二十八年,这支明军“循河北上,师次临清”。徐达、常遇春系回族,其部将亦多回族。临清作为明军的征战要地,派有大批回族军士留守。据碑刻记载,临清老礼拜寺,就是由徐达、常遇春等回回教门始建,期间常遇春、徐达、胡大海率军沿运河征战临清一带,并在临清派回族将军和士兵驻守,因此,现在临清还有很多村庄仍保持着编民屯垦的称呼。比如:洪官营、陈官营、赵官营、老官营等。当时,军屯官兵被称为“军籍户”,明代的军籍是世袭的,卫所兵有定籍,兵农合一,屯守兼备,不但保证了兵源,也满足了军队的供给。随着战事的减少,社会的稳定,军屯的回回兵逐渐占籍临清,由“兵农”转为农民。

不论是元代回回兵,还是明代的回回军籍户,他们均祖居西域,饮食习惯多以牛羊肉为主。兵备战争期间,回回兵为了适应时间紧迫、行动迅速,方便快捷等军事用餐的特点,他们将穆斯林善于加工肉食的技艺运用到了战争中。回回兵预先将牛、羊肉等食物,通过炖、炸、蒸等方法,加工成熟制品,以备行军打仗之需。每到军队开饭时,火头兵架锅烧汤,将预先备好的熟制品,用热汤水一浇,便成了一份可口饭菜。这样不仅有利于行军携带,也有利于士兵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吃到适合本民族生活习惯的饭菜。而且,这样的饭菜可解决千百人同时用餐。又《民间访册》记:回回兵用饭时,每人面前放一大碗饭菜,他们以队为单位席地围聚而坐,念诵“太斯米”,“奉至仁至慈安拉之名”,“孩子啊,以安拉的名义开始,吃你面前的食物。”(《穆斯林圣训集》),抱碗而餐。抱碗菜首先在回回兵军队中初现雏形。后来,抱碗菜的加工、制作、用餐等方式在回民军籍户中流行开来,并逐渐融进了中原百姓生活习惯,由席地围坐,发展成了四方围桌的用餐民俗形式。当年,虽说桌面上放八大碗,有可能是每人一大碗炖肉,也可能是每人一大碗炖鸡,而且是每个人只吃自己面前的大碗菜。后来又逐渐演变为八人八大碗同桌共餐的形式,但,八大碗之中的菜品可单、可各异、亦可重复。

经过数百年间历代穆斯林厨师的不断创新、完善,结合临清穆斯林群众的生活习惯,在不违背伊斯兰教义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临清“清真八大碗”。寻根溯源,临清“清真八大碗”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临清穆斯林教徒勤劳、智慧的结晶。

清真八大碗有什么特点?

说到临清“清真八大碗”有什么特点,除了色、香、味俱佳外,运河文化保护协会的刘英顺老师在他的《浅谈临清清真八大碗》中写到还有0,那就是一肉二汤三滋补:

一肉。原料以牛、羊肉为主。牛羊肉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其味佳美。伊斯兰教倡导食用牛羊等佳美食物,戒“奇形怪状、污秽不洁、性情凶恶、行为怪异等之肉”(《古兰经》)“归信的人们啊!你们可以吃我所供给你们的佳美食物”。所谓佳美食物,马坚阿訇解释说,牛羊肉就是佳美食物,其有良好的外观形象、鲜香的嗅觉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

二汤。清真八大碗属于汤菜,它很注重汤的运用,其汤有原汤、清汤、白汤。巧阁、松花、闷子佐以白汤,清氽丸子佐以清汤,烧肉、炖肉佐以原汤。清真八大碗中的汤都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它们的原汁原味,不添加任何现代添加剂(味精、鸡精、香精、色素、酸钠、嫩肉剂等)进行调味、调色,这可称是另一个意义上的返朴归真。

三滋补。清真八大碗不仅都是佳美的食物,而且还都具有滋补强身的功用。元代回回太医忽思慧《饮膳正要》“羊、牛肉,温补不燥,培元固本,易筋壮骨”,经常食用可以“开胃健力,散寒助阳,益肾补虚”。据回回典籍《天方典礼》记载“饮食,所以养性情也”,“惟驼、牛、羊独具纯德,补益诚多,可以供食”。2008年首届“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榜”,其中穆斯林老人占7位。所以说,清真饮食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健康长寿之方。

临清“清真八大碗”菜品名称及特色

1、烧肉

特点:酸香透烂,肥而不腻。

2、炖羊肉

特色:软烂醇香,汤汁醇厚

3、巧阁

特色:香嫩松软,汤汁爽口。

4、松花羊肉

特色:味醇透烂,汤汁鲜香。

5、清氽丸子

特色:汤汁清香,滑嫩劲道。

6、黄焖鸡

特色:肉烂清香,色泽金黄。

7、里脊

特色:色泽红亮,香透滑嫩。

8、肉杂拌

特色:清香爽口,味道各异。

任何一种美食,可能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见解与评价,然而,我认为品评一种美食,首先应该是吃文化,然后是吃技艺,最后才是吃味道。一种食品,如果没有文化做支撑,那它只能是一种果腹的食物,绝对称之不上美食。而,“清真八大碗”可以说是美食中之美食。我们在品尝和欣赏“清真八大碗”的同时,可以从中感受到临清穆斯林文化底蕴的深厚和饮食文化的灿烂,还可从中参悟到穆斯林做人的准则,那就是大碗中透着质朴,清香中透着率真,简单中透着智慧。可以说,临清“清真八大碗”是运河文化与穆斯林文化在临清大地上和谐交融的典范,是临清运河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申报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章节。我们有责任去发掘、去保护、去弘扬,力争让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运河古城临清有一美食名菜“清真八大碗”。

三. 山东省 莱芜 钢城区 炒木樨肉

炒木樨肉

原料

猪肥瘦肉150克,鸡蛋150克,水发木耳50克,水发黄花50克,菠菜100克,熟大油50克,葱姜油50克,酱油30克,甜酱15克,盐3克。

制作过程

(1)

将猪肉切成丝,木耳、黄花洗净泥沙、择净去根在开水中烫一下捞出。鸡蛋打入碗中搅散。

(2)

沙勺放入葱姜油烧至6成热。把鸡蛋倒入勺内炒熟取出。用原勺放入熟大油,烧至6成热倒入肉丝炒至6成熟时拨至勺边,放入甜面酱,炒熟后与肉丝再一起煽炒,然后加酱油炒匀,并加入炒好的鸡蛋再放入黄花、菠菜、木耳,颠翻几下即成。

特点:色泽艳丽,味道鲜美,质在脆嫩,四时咸宜。

四. 山东省 莱芜 钢城区 莱芜白皮蒜

莱芜栽培大蒜历史悠久,一九三五年种植大蒜面积已达一千四百亩。目前,大蒜种植面积每年都在10万亩以上,产量15万吨。



莱芜大蒜以白皮质量最佳。白皮蒜又分为两个品种,即“大白皮”和“四六瓣”。莱芜白皮蒜的特点是:蒜瓣大,蒜头蒜苔产量高,质细辣味香,抗寒力强,休眠期长,耐贮藏。一九六二年开始外调出口,在国际市场享有一定信誉。莱芜大蒜遍及全市,畅销国外和全国各地,深受中外顾客赞扬。

五. 河北省 石家庄 正定县 正定八大碗

在正定县,一直流传着用“八个碟子八个碗”款待尊贵宾朋、犒劳优秀工人的风俗。在春节等重大节日用“八个碟子八个碗”待客这样的风俗从古至今渊源流传,逐渐形成婚嫁时也用其招待亲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八个碟子八个碗”也发生了演变,碟子由于小县盛菜少,演变成了盘子,由“八个”演变成了“十二个”、“十六个”、“十八个”等等,盘子里菜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但是“八个碗”由于做工繁琐,对技术要求高而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叫法由“八个碗”变为“八大碗”,碗里菜的内容基本没有变化,所以“正定八大碗”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菜肴。

据传,常山赵子龙打了胜仗时,常用四大碗肉菜和一些素菜犒劳将士。跟随赵子龙的厨师与一些将士,年老退役返乡后将赵子龙犒劳将士、宴请好友菜肴的做法带回老家正定,并且不断改进。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的观念开始崇尚“八”这个字,为讨吉庆改方桌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这种四碗肉菜和四碗素菜的形式在唐代时被定型为“八大碗”,并广泛流行。

正定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荤、四素。四荤以猪肉为主,四碗肉分别精选前膀肉、中肋肉、后臀肉、肘子肉,这四碗肉用的肉料不同,每一碗肉都有名字分别为扣肘、酥肉、扣肉、方肉。四素一般选料为萝卜、海带、粉条、豆腐为主。八大碗不仅选料精良,做工更是讲究。先将选好的猪肉放在大锅中煮熟,煮熟后要趁热在肉皮上抹上一层蜂蜜,然后放进油锅中炸,直到肉皮成为黄红色出锅。等肉冷却后,再按照四荤碗的要求切块装碗。八大碗对刀工要求较高,切肉讲究方块则四面见线,方方正正;切片则长短协调,薄厚一致。切素讲究识菜下刀,错落有致,宽窄有矩。将肉碗装好后,上笼屉蒸。第一次蒸需要武火(大火)蒸一个时辰(2个小时),这次蒸不放任何佐料。大火蒸了两个小时后,肉中的油大部分被蒸出来,将这些油倒出来,接着再蒸。第二次蒸要用文火(小火),还是不放任何佐料,这次需要蒸半个时辰(1个小时),到时间后再将蒸出的油倒掉。

传统的八大碗需要传统的灶来完成。这种灶为长方形,顶头是一口大锅,为蒸碗所用,大锅向后为一溜对称的6个或8个小锅(也叫后锅),灶的顶端为烟囱。大锅在蒸碗时,后面的小锅用来炖素菜。

蒸碗蒸了两次并不算完,在吃之前将多种佐料熬成的汤加入每一个碗中,然后再上笼屉蒸一至两个小时,这样才能使肉碗具有特有的味道。素碗的素菜直接从锅中盛到碗里就行。热气腾腾的八大碗还未端上餐桌,香味已经飘入人的鼻孔。八大碗上桌之后,最令人嘴馋的要数那四碗肉,碗中的方块肉肉皮为金黄色或红褐色,皮下肥肉为玉白色,再下面的瘦肉为酱红色,令人食欲大增。而用中肋肉做成的酥肉,则是一层肥肉一层瘦肉,玉白和酱红相间,使人垂涎欲滴。碗中的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没有腥味,肥肉的柔滑入口即化,瘦肉的美味唇齿留香。素碗中的菜,也有蒸碗的特色,平时粗硬的海带变得柔柔顺顺得像粉条,平时柔顺的粉条变得滑滑溜溜地像凉粉,平时软软的豆腐变得怀揣高汤味道醇美,平时平平凡凡的萝卜白菜也变成人们的喜爱。

正定八大碗的特点是荤菜不油腥,素菜不寡淡,与馒头、大米饭相搭配,吃起来满口留香,咽下去回味无穷。在正定一位姓宋的师傅做了几十年的传统八大碗,并将八大碗从民间的餐桌上搬到了酒店里,还将八大碗由八样开发到了十几样。他靠自己的功夫和技术,使他的宋记八大碗于2007年入选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饭店的八大碗与玉米面饼子、小米粥、玉米粥等粗粮相搭配,吃起来不仅可以体验古人那样大块吃肉的潇洒,享受大碗喝酒的痛快,还可以佐以粗粮,讲究营养均衡和科学饮食。

六. 河北省 张家口 蔚县 蔚县八大碗

蔚县八大碗

是蔚县的传统名肴,顾名思义,八大碗即指席上的主要菜肴数量,一般为丝子杂烩、炒肉、酌蒸肉、虎皮丸子、块子杂烩、浑煎鸡、清蒸丸子、银丝肚等八类。八大碗有荤有素,烹饪精细,鲜美可口,是当地宴宾会客的名肴。

“八大碗”是蔚县的传统名肴,顾名思义,八大碗即指席上的主要菜肴数量,一般为丝子杂烩、炒肉、酌蒸肉、虎皮丸子、块子杂烩、浑煎鸡、清蒸丸子、银丝肚等八类。

八大碗有荤有素,烹饪精细,鲜美可口,是当地宴宾会客的名肴。不论婚配嫁娶、宴宾会客,上至官府,下至庶民,都把“八大碗”视为特别讲究而又阔绰的名肴。“八大碗”顾名思义系八碗名肴。蔚县传统的“八大碗”有五色相间的“丝子杂烩”肥而不腻的“炒肉”,有隔壁相望的“酌蒸肉”,有荤藏素裹的“虎皮丸子”,有肥瘦相兼的“浑煎鸡”,有鲜嫩别致的“块子杂烩”,有调味精美的“清蒸丸子”,还有素淡清香的“银丝肚”。在这“八大碗”中,前五碗属于浑汤菜,其调味浓郁,甚饱口福,后三碗属于清汤菜,其清淡爽口极振食欲。蔚县名肴,“八大碗”之所以名传今昔,不仅因其鲜美可口,而且还因其在烹调技巧上的别树一帜,具有独到之处,其烹饪之精细,风味之别致,决非一般菜肴所能比拟。

七. 山东省 莱芜 钢城区 黄金蜜桃

黄金蜜桃

钢城区盛产黄金蜜桃,汶源蟠桃享誉全国内外,是全国最大的黄金蜜桃生产基地,总桃园面积达四万亩,年产果品7.2万吨,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黄金蜜桃之乡.以黄金蜜桃.汶源蟠桃为龙头,开发出了红冠蜜.早香玉.寒露蜜等四十多个名优品种,并成功注册了汶源牌商标,取得了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黄金蜜桃以其个大,汁多,色泽好享誉省内外。2000年被山东省林业厅、山东省经济林协会命名为“黄金桃之乡”。黄金桃栽培面积达1340公顷,年产量为

3万多吨。

八. 山东省 莱芜 莱城区 金家羊汤

金家羊汤:莱芜民间名吃,选用莱芜山区放养的山羊,采用独特配方,全羊煮制而成。汤清肉嫩,不肥不腻,不腥不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闻名省内外的特色名吃。羊肉性温,滋阴壮阳,是秋冬季进补的最佳食品之一。现已推出真空包装的羊汤、羊蹄、酱牛肉、牛肉干和药膳牛肉香肠等旅游商品,可供游客选购、馈赠亲友。

九. 山东省 莱芜 莱城区 莱芜燕子石

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学名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属节肢海栖动物,有壳质背甲,全虫头、胸、尾三部分,其种类繁多,大小不一,从2厘米至70多厘米。三叶虫生于寒武纪(6亿年前),奥陶纪(4.5亿年前)最盛,三叠纪晚期灭绝(1亿8千万年前)。我们看到的燕子石,多是其尾部。在地壳急骤变动中,三叶虫保持了生命最后一瞬间的美好姿态,镶嵌在黄绿沉积岩里。

燕子石历史悠久,据记载,宋、明、清时代即有人把玩,称之为“多 福石”、“鸿福石”。宋人笔记中已有记载,明曹昭《格古要论》也有详细记述。传说明朝崇祯年间,一个名叫张华东的人在山东泰安大汶口发现了一种包埋在石头里的“怪物”,其外形容貌颇似蝙蝠展翅,于是他就命名为“蝙蝠石”。燕子石不仅是研究地球演变史和生物进化史的宝贵化石,而且形如飞燕,状若翔蝠,温润如玉,色泽古雅,叩有铜声,抚如凝脂,纹彩特异、富有天趣,因此极具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它是人类的万卷书,记录大自然的沧桑变迁,耐人寻味。

燕子石的颜色多深绿、浅绿,间有紫褐。化石色呈微黄,突出石面,一般2厘米至4厘米大小,如春燕穿柳,须翅翎羽皆栩栩若动。燕子石是制砚和雕刻各种工艺品的优质材料。用燕子石制作的砚台,保潮耐涸,易于发墨,明清时均有记载,称为福砚或鸿福砚,并作为贡品进贡宫廷。清乾隆《西清砚谱》收录该砚数方,并将其列为群砚之首,足见其名贵。

用燕子石制作的各种工艺品倍受文人墨客和收藏家的推崇。日本前首相中曾根访华时,中国领导人曾赠送给他一件燕子石工艺品。平壤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1当年访问朝鲜时,赠送给金日成主席的一块燕子石原石。燕子石工艺品畅销全国各地,并销往日本、美国及东南亚地区,成为民族艺苑中一枝绚丽的奇葩。中国孔子基金会自1987年起,就把燕子石列为儒学国际研讨会的纪念品,2003年起被山东省旅游局指定为旅游购物名牌产品。

当代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曾为莱芜燕子石题诗曰:“化石峥嵘亿年沉,纷纷燕子入残痕。轰然地裂无边火,铸就混沌万古魂”。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有诗赞赏道:“五亿年前古,翩翩燕子飞,奇珍天下宝,史迹依稀存”。著名文学家吴伯萧题词“鬼斧神工”。书法家舒同题词“天趣”、武中奇题词“妙品”,赞誉产品的天趣自然,高贵典雅。

山东泰山山脉的莱芜山区颜庄、圣井一带三叶虫化石储量丰富,目前发现为全国之首,且品质上乘。

2011年以来,山东巨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推出的“巨翼”燕子石,集观赏性、实用性、纪念性、艺术性于一体,大的超过7平尺,小的不过一寸,造型生动,风格迥异,深受收藏者喜爱,其产品成为山东省第十三届广告节唯一指定文化礼品。

燕子石的市场价值被严重低估,早在十几年前,莱芜市工商局便规定了一个“燕子”价值200元的保护价。但时至今日,燕子石价格却依然居低不上。究其原因,一是燕子石开采无序,肥水快流;二是相当一部分经营者在燕子石上动了手脚,行话叫落燕子,或曰栽燕子。就是在零碎的小石块上,挖出“燕子”,再“落”或曰“栽”到一块较大的石板上。一块较大的石板上造上几个或几十个“燕子”,成本自然低廉,影响了其价值与价格。此唯利是图,严重损害了莱芜燕子石的名声,最终损害的是莱芜的地域品牌——莱芜燕子石。

山东省第十三届广告节于2011年10月在莱芜举行。与会者的纪念品“腾飞”,有山东巨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荣誉出品。在一个青石的底座上,两只雄鹰的翅膀展翅欲飞,鹰的眼睛转动着,鸟瞰大地。“腾飞”以雄鹰展翅、极具动感的腾飞形象,点明了莱芜—“中国航空运动之城”的主题,展示了其积极向上的姿态,也寓意广告作为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时暗合了本届广告节“创意广告、铸就品牌”的主题精神。

“长勺战鼓”则展现了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交战于莱芜境内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所留下的“一鼓作气”的佳话。

纪念品材质为莱芜珍有的“三叶虫化石”、青石、黄石。

三叶虫生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到中生代开始消亡,先后统治海洋达三亿年之久。经过大自然的沧桑巨变,三叶虫的遗骸形成化石后,形状姿态像飞翔的燕子,所以,人们又将这种石头称为“燕子石”。

“三叶虫化石”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

莱芜十大特产排名莱芜十大特产是什么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