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川土特产批发 陇县特产网上有卖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3-30 15:50:35

一. 云南省 德宏州 陇川县 陇川橘子

橘,历来是中国的国粹物。陇川远古种橘的历史无从夸。洪武二十九年往谕麓川的明朝特使钱古训,于著《百夷传》载“大如斗之柑。”则是和橘大有干系。李时珍《本草纲目》引孔安国言:“小日橘,大曰柚,皆为柑也。”钱氏所记“大如斗之柑”无疑是巨柚,其亲近橘,柑美胜一筹无不种之理,很可能是麓川橘无大异于内地常见者,故钱特使惟猎奇式地持书一笔超乎寻常斗大之柑柚。傣族称为橘是老家带来的,柚是跟亲戚要来的。

橘在陇川分布很广,东之曼打、弄炳,南之勐约,西之拉允、拉线,北之户撒曼门,中部广等、姐乌,都栽得有好橘子。

解放初期,广等半坎橘子是陇川顶呱呱的。家家栽橘 子,姓姓有橘园。好年景每棵总要收上两几筐。1958年后征购过“左”已故的老政协委员奘罕家“公司来收橘子,有10棵挨家果还小,请求留给娃娃。远处的趸趸卖。原先同意了,事后又来摘房边的,作揖也不行,娃娃他妈气不过,拿竹杆生生熟熟挎掉完。哪个也吃不成”。橘园再也无人照料,皮枵肉肥清香醇甜的半坎橘,调凋零衰败,从此一蹶不起。

六十年代前期调整生产结构,鼓励发展经济林。1964年,县林业站建设了广瓦扪帕和广等弄缓两个橘子样板,红火的户撒曼门、广瓦拱共(勐约)、罗浪工读学校(曼线)等。广瓦扪帕橘子样板后来成了美名日盛的扪帕橘的引窝蛋。与半坎仅有曼允河相隔的弄缓橘子样板。百般侍候也只栽出些烟渣黄骸树,零三四碎地地是几个寡酸僵果。真应了古训: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

户撒凉坝子橘子竟也长得不赖。曼门寨黎德章自留地人40来株秋橘,三秋一过,枝头总坠满朱红得可爱水露露光灿灿的果实。那年头生产队分红低,黎老头曾自豪地吹“儿子挣一年的工分还比不上那几棵橘子。”

好的本地橘都被叫做金橘。可连皮吞的湖广江浙金橘姆指大,陇川金橘三五两枚不稀奇,大一瓣足可噎死饕餮客。陇川水果金橘王,王中之王扪帕柑(橘)。扪帕的橘应该就是和女作家冰心终身不忘的“大红的橘子”(《小橘灯》)。朱自清先生的眼里它是“朱红的“《背影》,其特点为皮薄且光、肉嫩且肥、汁多且醇,味甜且清。绝对比那”味道好极了”的广告物“更上一层楼”。有顺口溜曰:“扪帕橘子熟,老缅黄果(广甜柑)哭。扪帕橘上街,百果卖不开”。年尾冬腊月扪帕橘大上市,县城街天,人拥最多的摊位,十有九是扪帕橘,嗟呼,瞥货叫卖,美人淡妆。洒香深短,公主不愁嫁。

陇川橘,最上乘的还数扪帕大金橘,皮色如黄橘,金红多香雾,状似塌橘前瓣多液,里似穿心橘心空松嫩,兼绵橘的鲜软可爱之为金橘。兴许不仅外观闪烁诱人的金黄色,更要紧的是甘美至极无与伦比。

好橘子已非扪帕独有,龙江河谷半坡,近年来相继跃上来的曼打、曼线、弄炳、弄糯等地,大有和扪帕橘平分秋色之势。

龙江热谷橘子好只好在半坡,半坡又数陇川这片当阳坡,当阳坡又在接近江雾处。据专家分析,龙江热谷西片当阳坡,质地气候条件独特,原始森林演变的偏酸黄褐沃壤细腻酥松厚实肥足,日照长又江风习习不嫌燥;雨量足又坡不攒水根不;隆冬无寒流冷霜,树幼林连岁无恙。天成地就一方乐土,不仅橘,同样是其它热带经济作物的理想选择。

陇川本土之橘大体可分为自然型和嫁接(改良)两种。曼门、半坎、扪帕大金橘都属自然型,几乎全都是土法栽培。也有些看相萎缩,非酸即涩如似《橘谱》之乳橘、油橘者,多差别是在水土不服之处或腻(蚜)虫害,或老衰。罗朗工读学校黄老师,1964年往城子街子买25公斤平平常常酸酸甜甜的橘子去种,旺旺四两八。大金橘是有鲜黄橙红二色,前提水鲜“早黄橘”微酸,经霜霜养得到熟得透者朱黄富丽甘醇蜜香,馥郁柒齿。歌曰:“扪帕橘在口,不识天下馐。”

二. 云南省 德宏州 陇川县 麻竹

2003年4月底,经过考察,德宏州将瑞丽麻竹、陇川麻竹、梁河鲜藕3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申报为国家列项的示范区,11月初国家将瑞丽麻竹列为国家一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陇川麻竹、梁河鲜藕列为国家二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陇川县目前已栽植麻竹2100hm^2。分析了陇川县发展麻竹产业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发展麻竹产业的思路,努力实施“4511绿色经济工程”,实现麻竹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德宏州陇川县在退耕还林中大力发展麻竹,不仅成为全省最大的产业基地,也实现了增收,有效地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

麻竹是笋材两用的优良经济竹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陇川县退耕农户都十分喜爱种植这一作物。陇川县探索出了适宜本地发展的以冬天清理林地,雨季植苗造林,打塘规范种植,间种抚育管理,除草松土和施肥的麻竹造植技术模式,并大面积推广和运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7年来,陇川共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13.1万亩,其中发展麻竹6.4万亩,带动发展麻竹基地10.7万亩,成为云南省种植麻竹面积最大的基地县,使麻竹产业成为继蔗糖产业后涉及千家万户、工农对接的重要产业。全县2006年麻竹产值为751.5万元;2007年麻竹产值为993万元;2008年产竹笋3157吨,干笋368.1吨,竹材7万根,竹叶50吨,产值达1002.1万元。

三. 云南省 德宏州 陇川县 陇川紫胶

乡间的叫法是紫埂。傣语称“夯”,染或沾的意思。景颇语则叫“茂坎”,译成汉语就是粘胶。的确,在旧时代,少数民族同胞除了拿它做刀把的粘合剂或烧软焊塞器物的漏缝外,再难派上其它用场人。

无论较早开拓陇川的德昂,或是稍后入居的傣家,都声称陇川紫胶是天生的。距今快有500年的明朝正德年间修的《云南志》,陇川条下,就把紫胶和孔雀等作为常见突出的载入正史官书。

自然状态下的陇川紫胶,多寄生在牛肋巴、秧青、酸枣(麻贺)、大青树等枝条上。多数又集中在龙江河谷半坡下林带。盆都、罗朗、邦瓦、勐约沿线都有不少牛肋巴和秧青的混生林。野生胶源相当可观。民国二十六年(1937)前后,腾冲、龙陵客商来大肆收购,罗朗曾形成有名的紫胶街,正常年交易额在150驮左右(约10吨)。

解放以后,紫胶名列发展山区经济的重要项目,实行集体为主 人工放养管理。六十年代在“千亩紫胶园,一人一头猪”口号下,掀起过营造三叶豆高产紫胶园为主的大干经济林运动,陇川坝两边台地大多被开垦种植,1972年全县紫胶林达到6535亩。1973年紫胶采收量创历史纪录,为11.8吨。

陇川紫胶以泽纯正,含胶胶量高为长;以适应性广,自然增生强,病害少等特点为优势,以及生长茂盛的牛肋巴、秧青天然林做后盾尚有极大潜力可供开发利用。

四. 云南省 德宏州 陇川县 德宏咖啡

德宏咖啡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德宏咖啡种植已有上外落百年的历史。14年,德宏鞠就从缅甸引进小粒咖啡进戮以;行种植。1953年开始,当地开始咖啡规模种植,到上世纪60年代末,德宏咖啡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产量4000多吨。其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德宏小粒咖啡生产走人低谷,咖啡地大部分改种其它作物。德宏州咖啡种植以小粒种咖啡(即阿拉比卡)为主,品种优良,质优味美,曾创造单产363.5千克咖啡豆的全国最高纪录(我国咖啡豆平均亩产约80一100千克)。1998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将德宏列为全省重要的咖啡主产区之一加以重点扶持。到2010年底,德宏州咖啡种植面积达13.9万亩,投产7万余亩,年产咖啡干豆1.1万吨以上,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

目前,德宏咖啡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共20多个国家和地区,咖啡成为德宏对外贸易的大宗出口商品之一。德宏成为我国咖啡种植最为集中、面积最大、产量最高、质量最好的主产区,在全国及全省咖啡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咖啡之乡”。

五. 云南省 德宏州 陇川县 通天竹

清乾隆年修编的《腾越州志》称“陇川杉木笼通天竹,又名无节竹……”。近代名人李根源先生《滇西兵要界务图注钞》定其为陇川之“”。

但遗憾的是杉木笼人并不识无节竹,只把一种不发杈不分枝俗称麻竹的指认做通天竹。

麻竹因最宜割可以拧竹绳打草鞋的竹麻而得名。但有节。只是节与节之间隔得很长,有的可长达二、三尺。青年麻竹节上不长枝条,远观的确如无节,由根到梢,光滑标直一溜烟地直指蓝天。当然不必当心会通到天上或刺通天穹,但势如通天,丝毫不假,称其通天竹还是恰如其分的。

户撒的傈僳族同胞则把跟汉话篾绳竹同属的一种小薄竹,叫做无节竹。

这种篾绳竹是竹子家族中的小弟弟,最壮实的也只有铜炮枪筒粗。两丈来高。喜生冷菁肥湿处,多是几代同堂,五六十百把棵一蓬蓬。这篾绳竹竹身均匀,竹节不显,只浅浅的有一圈斗到眼前才辨得出来的竹节线。不老不发枝,也只是挨竹梢处有点枝叶杈杈。皮得薄而且柔软,两头一扭就成了一根天然的竹蔑绳,竹节内原本来就似有似无的隔膜被扭“化”了,整棵竹子从头空心空到头,还道是真的成了节也无节的无节竹了。

篾绳竹韧性好,经用耐磨,日晒雨淋条件下,使用寿命超过最好的藤蔑。据说旧时代有名的户撒藤子桥,就是用篾绳竹扭结编织而成的。山藤和藤蔑是一干就怕着水,一着水就要糟烂。再聪明的人也不会拿老命开玩笑。所以和经蹂的篾绳竹——无节竹为索、为桥那才是“明智的选择”。

六. 云南省 德宏州 陇川县 泼水粑粑

每逢泼水佳节,傣族家家户户都要做泼水粑粑。其做法是选用上好糯米水磨成吊浆粉,加入适量红糖,将吊浆粉与红糖糅合成粉团状,后用采来的芭蕉叶,叶上抹上猪油,将粉团包好压成长条形即可上蒸笼。蒸熟后的粑粑,松软而富有弹性,还可在粑粑内包上馅心。这种漏水粑粑可保存一周,变硬可油煎。有人称它是傣家年糕。

傣旺牌泼水粑粑。产品为傣味特色食品,是用孔雀之乡特有的鲜竹叶和瑞丽优质紫糯米、鲜肉、红糖、白砂糖包裹蒸制而成,寓事业有成年年高,生活滋润节节高双祝之意,且保质期长,易加热,清香诱人,甜而不腻,是居家必备之小食,佳筵配点,更是赠亲朋好友的傣家风味食品。到处可以买到。

每年的4月12日为泼水节,各个傣族村寨以及汉族同胞会分别派出代表在节日前一天到山上采花;在德宏,泼水节有“大泼三天,小泼七天”之说。也就是说集体狂欢的时间一般有三天,在这三天里,早晨的时间是大家跳舞,吃泼水粑粑的时间(免费发放哦!)。

七. 云南省 德宏州 陇川县 陇川户撒刀

关于户撒刀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

相传在很早很早的年代,有一家兄弟俩哥哥名叫阿多,弟弟唤做兴过,靠打猎维持生活。有一天,俩兄弟邀约着寨子里的人,又一起撵山去了,他们在搜索中发现一支金鹿,大伙便向金鹿追去。金鹿没命的奔跑,人们咋个也追不上,他们追到了一座山梁时,金鹿进了一个很深的山箐里,箐子里树林遮天蔽日,显得很阴森,哥哥胆怯了,怕在这山林中碰上凶恶的老虎,就折回去不敢继续追了,弟弟兴过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伙子,他带着大伙继续追进山箐。在山箐里一直追了三天三夜,他们追到一条小河边,金鹿突然不见了。兴过和大伙这时也十困倦了,他们休息了一下,又慢慢地顺着河边走去,穿过一片密林,眼前出现了一片辽阔平坦的坝子。大伙见这块水足土肥的坝子十分高兴,不想折回去了,他们便在这里住下来。

过了好久,兴过听说在这个坝子附近,山那面还有一个坝子,那里住着很多有名的铁匠,他们打的刀质量很好,削铁如泥,能把铁杆削断,他决定到那里去一趟。

五天一街的时间到了,他带上平时打得的鹿茸,兽皮,准备到那里去换一把宝刀。兴过刚走进街子,被迎面走来一个美丽漂亮的姑娘吸引住了,姑娘见兴过背着很多兽皮,知道他定是个打猎能手。含羞地向兴过微微一笑,钻进了赶街的人群之中,兴过呢!摘了一束鲜花,到人群之中去找那姑娘,好不容易在一家铁匠铺门前找到她,姑娘正在门前锈着筒帕。

兴过大胆地向前把鲜花递给姑娘,姑娘没有接花,只是叫兴过把他腰间挂着的刀给她看看。兴过把刀递到姑娘的手中,姑娘接后看了看,脸上流露出很失望的表情,把刀递还兴过,转身走进铁匠店去了。

兴过看得出神,他向近邻打听,得知这个美丽的姑娘名叫软诺,就是寨里这家老铁匠的女儿,兴过知道后,决定今天不折回去了,到了晚上,他在铁匠铺前,吹起了葫芦笙,向姑娘求婚,优美动听的葫芦笙惊动了老铁匠和他的女儿。老人出来开门请兴过进了屋,这一夜,兴过和软诺整整对了一夜歌。他们各自唱出了心中的欢乐和痛若,心中的幻想与爱情,唱出了心里所要说的话。

次日,兴过高高兴兴回到家,把多年来所积攒起来的珍贵兽皮和物品,用马驮到了铁匠铺,去向老铁匠的女儿求婚,老人对兴过说:“勇敢的小伙子,你金子般的心意我收下,这些东西你带回去,我们阿昌人祖祖辈辈都是以打刀出名,而受到各地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称赞,希望在明年的浇花水节时能够见到你”。

陇川户撒阿昌刀的名匠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标记,以便每位消费者能够一看就知道谁制作的刀,广大消费者通过标记来识别刀的质量和价格,更加有利于自己的喜爱和收藏。

八. 云南省 德宏州 陇川县 陇把枇杷

针对当前枇杷园区水利设施薄弱、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等客观情况,陇把镇党委、政府把枇杷产业的培育壮大放到了“十一五”规划中来谋划,争取国家立项资金的投入,并很快得到上级各部门的支持,目前多个关于枇杷产业发展的项目都在申报实施中。

陇把镇是一个典型的山坝结合的农业镇,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绿色经济得天独厚的自然立体气候和土地资源。多年来,陇把镇都是以甘蔗、水稻等第一产业为支柱产业,由于结构单一、结构不合理,全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步伐十分缓慢。为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陇把镇从2001年起开始引种枇杷。由于该镇种植的枇杷植物生长适应性和果品风味、品质均优于原产地,鲜果供应期为水果淡季,深受消费者好评,供不应求,已远销省内外。优质的果品使当地农民尝到甜头,枇杷开始成为当地人的“摇钱树”。目前,在陇把镇党委、政府大力倡导下,枇杷种植从户岛村委会已辐射到周边村社,5000多亩连片种植的枇杷基地已很快发展起来。为适应规模生产、市场经济的需要,陇把镇还成立了村级经济协会——枇杷协会,由村民依据经济协会章程入会直接选举出协会班子,全体会员共同参与管理。

据村民王新延讲,他家2001年种植枇杷5亩,到2004年进入初挂果期,2005年亩纯收入达到1000元左右,2006年到4000元,今年到6000元。尝到了种植枇杷的甜头,2006年他又扩大种植规模,在原来5亩基础上又新种了10亩,照现在市场价计算,到2010年后他家光靠枇杷,一年的纯收入就可到6万元左右。如今的户岛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枇杷村。村民都靠种植枇杷来支付子女上学、修建新房、讨媳妇等的费用。每到枇杷成熟季节,通往村里的弹石路上购买枇杷的客商络绎不绝。在户岛村的带动下,陇川全县大力发展枇杷。据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全县枇杷发展达4267亩,其中户岛村种植了1286亩。

针对当前枇杷园区水利设施薄弱、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等客观情况,陇把镇党委、政府把枇杷产业的培育壮大放到了“十一五”规划中来谋划,争取国家立项资金的投入,并很快得到上级各部门的支持,目前多个关于枇杷产业发展的项目都在申报实施中。陇川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以陇把镇为中心,创建2万亩鲜食枇杷产业基地”的产业发展规划。这一发展规划的实施,将使陇把镇枇杷产业成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县财政增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九. 云南省 德宏州 陇川县 阿昌刀

 户撒刀也叫阿昌刀,因产于阿昌族聚席的陇川县户撒乡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沐英西征时曾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户撒屯垦,他们将打制刀具的技术传给了阿昌同胞,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户撒刀工艺独特,质地精良,锋利耐用,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在省内外久享盛名。工匠们还喜欢在刀鞘上镌刻“龙飞凤舞”、“猛虎长啸”、“东方口出”等风格多样的图案,并对刀柄精心镶嵌装饰,使之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户撒刀的品种有生产生活用刀、匕茸、长刀、景颇刀、藏刀、维吾尔族刀等120多个品种,远销西藏、甘肃、内蒙等省区及缅甸、泰国、印度等国。

十. 云南省 德宏州 陇川县 布依蜡染

   布依蜡染驰名世界。布依蜡染工艺已有千百年的历史,是妇女们精湛技艺的集中体现。清新自然的冰纹、蜡染是蜡画和染色的合成。其传统的制作方法是用特制的蜡刀,蘸上熔化适度的蜂蜡在一块块大小不等的白布上画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画好的白布浸在染缸里染色,再将染了色的布经沸水去蜡清水漂洗摊平晾,便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蜡染花布。由于蜂蜡附着力强,容易凝固,也易龟裂。因此,蜡染时,染液便会顺着裂纹渗透,留下人工难以描绘的自然冰纹,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布依族的蜡染,图案有几何纹样,也有自然纹样,有的还可以从铜鼓纹样上找到彼此的渊源关系。自然纹样十分生动传神,采用最多的是石榴、牡丹、蕨草等各种花草以及蝴蝶、蝙蝠、喜鹊等飞。不论是哪样图案,布局大都对称而又多变,构图大多夸张而又得体,线条十分流畅而又自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显示出人们的丰富想象和独具匠心。

布依族蜡染的传统染色,以蓝靛液浸染,呈蓝白相间的效果。由于点、线、面的配合有致,宾主、大小蓝白的疏密得当,自然生成冰纹的虚实变化,使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看起来更加显得清秀淡雅,更加显得富有韵味。

陇川县十大特产是什么陇川十大土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