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徒区有什么特产 丹徒各乡镇美食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3-30 12:05:53

一. 江苏省 镇江市 丹徒区 镇江锅盖面

   很多人都知道,镇江有“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锅盖面就是“三怪”里的一怪。

    关于锅盖面,镇江人爱吃,渐渐地在外地也有了些名声。但到底什么是锅盖面呢?我这个镇江人以前根本没怎么特意关注过。这次和境由心造交流起这个问题,倒促使我去稍微详细地了解一些情况了。

    锅盖面,顾名思义,就是跟锅盖有关的面条啰——就是用大锅下面条,上面盖个小锅盖,小锅盖在水面上浮着,这样下出来的面条很有劲道,不软不硬,很好吃。说白了,锅盖面,是一种下面条的方法,而不是面条的品种。

    关于锅盖面的传说,有好几种版本呢。

    其一,说古时候镇江有户人家,妻子为丈夫下面条,大意将锅灶上的汤罐盖滑入面锅里(过去都是用柴草烧大灶,大灶上有两个灶头,两个锅中间还有一个汤罐,是烧水的,有句老话叫“汤罐里的水,带就带热了”,意思就是在烧火的时候,顺便就可将汤罐里的水一同烧热了)。哪晓得这样下出来的面条比往常好吃,不硬不烂,软熟相当。于是,他们就伙同别人开了个面店。由于面锅里放锅盖,又是合伙开店,所以镇江的面店又称"伙面店",下出来的面条,人们爱称"锅盖面"。

    其二,说以前有个家里只有老爸带着三个儿子过日子,家里没有女人啊,日子过得穷凑合,刷锅从来都不洗锅盖的,也没什么东西吃。一次家里来客人,就剩点面条了,也没有油盐酱醋什么的佐料,就光把面条放在大锅里煮,面条下锅了,习惯地拿起平时自己做饭的小锅盖子放进锅里了,也没留神,就出去找邻居借佐料,回来面条已经煮好,居然满屋飘香——原来这家锅盖从来不洗,上面的佐料都很齐全啊,从此锅盖面就出来了。

    其三,传说是乾隆下江南至镇江,驾临面店,店老板一时慌张,将小锅盖放在了大锅上,不想煮出来的面却香味四溢,锅盖面由此得名。

    其实这些都是民间传说而已。我倒觉得第一个传说还可靠些。可能是一次偶然的发现,再经过多次的试验,就成了一个发明。那么为什么要“面锅里面煮锅盖”呢?

二. 江苏省 宿迁市 宿豫区 丁庄大菜

丁庄大菜是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丁嘴镇的。丁庄大菜,即黄花菜,已有悠久历史,素以条长、肉厚、色正、味鲜而享誉国内外市场。

“丁庄大菜”即黄花菜、金针菜,因主产地在宿豫区丁嘴镇一带,故又名“丁庄大菜”。《本草纲目》对其食用和药用价值有明确的记载,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据1571年宿迁《万历志》记载,宿豫区在高峰期1931年前后栽培5.3万亩,总产262.5万公斤,产品销往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和丰富的品种资源、传统的栽培技术和独特的加工工艺。

丁嘴镇是“丁庄大菜”的主产地。全镇丁庄大菜种植面积近8000亩。丁庄大菜是绿色健康食品,虽然在种植和制作上有一定难度,丁嘴镇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做优质量,做好包装,创出品牌。

三. 江苏省 盐城市 大丰区 灶猪

灶猪

灶猪中心产区在江苏省的东台、大丰等县。产区黄河、淮河、海河常泛滥成灾,易旱易涝,土壤瘠薄,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作物以麦类、甘薯、玉米、豆类、花生、高粱、谷子等旱作为主。由于地广人稀,闲散土地较多,群众养猪多采用放牧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方式,猪在较艰苦的条件下培育而成。

灶猪体型较大,耳大、下垂超过鼻端,嘴筒长直,背腰平直狭窄,臀部倾斜,四肢坚实有力,皮、毛黑色,皮厚,毛粗而密,冬季密生棕红色绒毛,07~9对。

灶猪成年公猪体长141.14厘米,胸围124.14厘米,体高70.89厘米,成年母猪相应为:112.53厘米,99.48厘米,55.06厘米。灶猪分布面广,能适应较粗放的饲养条件,虽生长速度较慢,但胴体瘦肉率较高。

四.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缂丝

 缂丝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术,以前被用来生产帝王后妃们的龙袍和霞帔,是一种通经继纬的特殊手工织物。它以生丝作经线。彩色熟丝作纬线织造,在织品图案与素地结合的地方,微显高低,犹如镂刻而成,因而又称为“刻丝”。缂丝织成的屏风、中宝、和服腰带、日用物品都是艺术精品。

缂丝,又名“刻丝”、“尅丝”,意思是“用刀刻过的丝绸”,有文人赞誉是“雕刻了的丝绸”。它是中国独有的丝织工艺品,据考古证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0土的公元7世纪舞俑腰带,用的就是缂丝;而更早的楼兰汉代遗址中曾经出土采用“缂”法织成的毛织物,可见这种工艺历史之悠久。

                          

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这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

                          

缂丝技艺在宋代以后不断发展,至清代缂丝业中心已移至苏州一代,所用彩色纬丝多达6000种颜色,采用缂丝法摹临的名人书画,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缂丝制品至今仍然被作为高级工艺品生产、收藏,2000年苏州大学百年校庆时,每个到会的校友都得到了一幅缂丝工艺制作的小画屏。

五.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苏州茭白

茭白又名菰、茭瓜、茭笋,系多年水生植物,禾木科。食用部分是其肉质茎,又称茭肉。茭白洁白柔嫩,肉质糯软,甘美可口,风味甚佳,入口清而有韵,无腻滞浊之感。因此,苏州茭白被世人誉为“水生珍蔬”,在唐代以前就名闻全国。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六城门之一的“葑门”即由“菰”引伸而来。《吴郡志》载:“葑,菰根也,今江东有菰田。”“菰草从生,其根盘结,名曰葑。”可见,食用茭白已有三千四百余年的历史了。南宋石湖诗人范成大也说:“菰,即茭也,菰首,吴谓之茭白,甘美可羹。”明弘治十一年(1498)《常熟县志》有记:“栽水泽边,八月取台,其味甘美可食,又吕公茭台生于夏”,可见已有一年两熟之茭白。

茭白的产生系茭草感染黑粉菌发生作用的结果。古时茭草只会结籽不长茭白,结的籽称菰米或雕胡,为六谷之一,可作粮食。菰米煮成的饭,香脆异常,是招待宾客的珍品。李白诗云“跪进雕胡饭,香闻锦带羹”。到秦汉时,人们已懂得利用黑粉菌刺激培育茭草。又经历代年年选育移种,才有如今娇嫩质优茭白。

苏州茭白品种很多,据苏州市蔬菜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鲍忠洲介绍,苏州葑门外的茭白名气最响,历史上葑门外的娄葑、斜塘、郭巷、车坊等地地势低洼,到处都是烂田,最适合茭白等水生作物的生长。这里的茭白,无论是品种还是收益,都是翘首全国的。以品种为例,葑门外的茭白立秋茭种,两熟茭就有大头青种、两头早、小腊台、中腊台、大腊台、中秋茭、杨梅茭、吴江茭;一熟茭则有青种、白种、群力茭(又名大荡茭)、寒头茭等品种,就种植收益而言,秋种两熟茭每年8月种植,10月份和次年5-6月就各收获一次,加起来亩产可达5500-8500公斤。苏州茭白品种早、中、晚兼备,合理搭配,供应期长,因此苏杭地区素有“杭州不断笋,苏州不断茭”之说。

娄葑镇种植茭白主要分布在葑红、葑塘、群力、友谊、团结、金厍、星红、金湖、二一四等村。娄葑农民每年在同一块烂田里往往要种早晚两季茭白,还在莲藕收获后套种秋茭,提高产出率。娄葑1993年全乡种植茭白面积11122亩,总产14014吨,畅销苏州、常州、上海、苏北、安徽等地,加工的茭白运销港澳地区。

茭白是夏秋蔬菜珍品,可蒸、炒、炖、烹,亦可搭荤烹调食用,均具嫩、糯、香特色。茭白在秋后“清塘”时,剥取嫩茭芯的“茭儿菜”(又名茭白脑子)煮食更是鲜美无比。选购茭白时,以茭白皮色微黄,肉质白净细结为佳,肉质呈黄糯心者更是上品。如果发现茭肉如灰或黑斑属于病茭,系黑粉菌侵入过多,其茭肉不可食用。茭白带壳储存,茭肉可保鲜数日。

茭白营养绝佳,含有抗坏血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蛋白质、脂肪、钙、磷、铁。茭白亦能治病,因其性味甘、冷、滑,能止消渴,解酒毒,压丹石毒,降高血压等功能。茭白籽能调肠胃,解燥热。有中医私方称:茭白能治酒皶鼻赤,用生茭白捣烂,每晚敷于患部,翌日洗去;另每日用茭白30-60克水煎服,连续一周至半月,有良好疗效。

六. 江苏省 泰州 姜堰区 溱湖八鲜

溱潼湖水域宽阔,水质清淳,物产丰饶,以其水产品制作的“溱湖八鲜”名宴,名扬天下。
(1)溱湖簖蟹:自古以来“南有澄湖闸蟹,北有溱湖簖蟹”,又称“南闸北簖”。溱湖簖蟹,青眼红毛,膏厚肉腴,为上乘之品。
(2)溱湖甲鱼:具有大、厚、团、黑四大特点,经常食用能滋阴补肾、凉血降压。常与童子鸡、甲鱼蛋、海参配成“霸王别姬”、“带子上朝”、“夜战马超”等名贵大菜。
(3)溱湖银鱼:通体透明、如晶如玉,体态纤细、形似柳叶,无鳞无骨,是稀有的水产品之一。
(4)溱湖青虾:壳坚色青,体肥肉厚,取其制成的各种佳肴,别具风味。
(5)溱湖水禽:溱湖水禽品种繁多,各种美食水禽的体内含有赖氨酸、丙氨酸、组氨酸等,既有野生风味,又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6)溱湖螺贝:壳薄肉嫩,味道鲜美,无臊腥之气,性温凉。经常食用可滋阴降火,降压补肾,平肝宣肺。
(7)溱湖四喜:有“大四喜”和“小四喜”之分。“大四喜”为青(鱼)、白(鱼)、鲤(鱼)、鳜(鱼),“小四喜”为昂(刺)、旁( 皮)、罗(汉)、?(鱼)。用“大四喜”制作的各式大菜,实为溱湖美食之佳肴。“小四喜”均为野生,营养丰富,味道特别鲜美。
(8)溱湖水蔬:品种繁多,均为无公害绿色食品,一年四季,源源不断;色彩娇艳,水灵脆嫩。

七.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凤穿牡丹

中文名称: 凤穿牡丹

简介

“凤穿牡丹”是苏州地区的一道古老名菜。这大概是苏州厨师受到“象牙鸡条”一菜的启示吧。

据传,“象牙鸡条”出自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有一次乘船沿运河而上,饱览沿途风光。这一天来到扬州,大小官员一齐列队相迎,杨广听说这里有很多名胜古迹,秀丽的园林,便决定在此游玩几日。刚刚坐下,便觉腹中空空,随来的人把带来的酒菜献上,杨广吃了一会儿,觉得无味,又命令在当地找个厨师重做。随臣找到一户靠打猎、采药为生的人家。他们一听说当今皇帝要来吃饭,无奈之中只好用心伺候,由家中最会炒菜的四姑娘掌勺,一会儿,便做出四个菜送到杨广面前。杨广一吃,龙颜大悦,连声称赞,立刻传旨要见此高厨。于是,四姑娘被领了进来,杨广一见,又惊又喜,惊的是此处竟有如此美女,喜的是她又有如此高超的烹调技术。“这几个菜都叫什么名呢?”杨广满脸堆笑地问。四姑娘忙说“这些都是家常菜,没有什么好名,这个是炒鸡条……”“哈哈哈,那么孤家给起个新名吧!”杨广笑着说。又问:“此处是什么地方?”“禀万岁,此地叫‘象牙林’。”“象牙林?噢!是不是前面那片林子呀?”“正是!”“太美了,太妙了,那么,这个菜就叫‘象牙鸡条’吧!”从此,这个菜在扬州一带传开了。以后,苏州厨师又根据具体情况,将这个菜改良成“凤穿牡丹”。

轶闻趣事: 象牙鸡条

产地: 江苏 苏州

制作方法

【原料】

肥鸡翅膀12个,熟瘦火腿肉80克,水发香菇50克,冬笋100克,葱白5克,鸡清汤300克,味精1克,精盐2克,熟鸡油10克。

【制法】

(一)肥鸡翅膀洗净,放入微开的汤锅内煮4分钟,约六成熟时捞出,斩去翅尖,从中间节骨处砍断成两段,每段砍去顶端节骨,再轻轻抽出翅内硬骨,形成空筒状,葱白切成1厘米长的段。

(二)水发香菇去蒂,与熟火腿、冬笋分别切成细丝、然后将香菇、火腿、冬笋等细丝穿进每段鸡翅,整齐地放在平盆子内,加精盐,上笼先干蒸15分钟,再加入鸡清汤,继续蒸20分钟,至质地软烂。

(三)将鸡翅逐个放在圆盆四周,炒锅内放入蒸鸡翅的原汤,再加清汤、味精、葱白,烧开后略勾芡,淋入鸡油,浇在鸡翅上即成。

八. 江苏省 徐州市 铜山区 陈兴民面塑

陈兴民铜山黄集人,初中毕业后一直从事面塑艺术。1995年拜全国著名的“面塑王”李方清先生为师,是近年来铜山面塑艺人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有《三国人物》、《水浒108将》、《红楼梦人物》等,造型独特、形象逼真。其中,《水浒108将》被日本民俗馆收藏。一尊尊面塑,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国际友人称赞黄集镇的面塑艺术是“中国绝活”。

陈兴民面塑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展,并屡屡获奖。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他的面塑艺术给予了多次报道宣传。面塑艺术被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 江苏省 徐州 铜山区 道家菜

徐州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故乡,也是道教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道教的饮食文化是以求长生养生为目的,有食素与食荤两派,不过在节日大典、例祭、道事活动时均用蔬食菜馔。素菜又称斋食,所用原料有豆腐、面筋、竹笋、菌类等。荤食原料多用野味、山珍,调料惯用药料,以汁浓味厚见长,具有养生的特点。道家宴席主要有:“三清托荤宴”、“太极宴”、“三五宴”、“四四宴”等。托荤菜有:“阴阳鱼”、“乾坤蛋”、“四方肉”、“太虚丸子”、“黄芪竹荪”、“陈皮鸡”、“胭脂肉”等。

由徐州“太极宴”研制组制作的“托荤太极宴”菜点共有4组28品。第一组:先上主拼太极图,外围五行碟;第二组,先上两小件,跟上一汤,后上八大件;第三组:上四道点心;第四组:上一品锅、四菜碟,两样主食。

十. 江苏省 盐城 大丰区 楼王镰刀

亦称"束家镰刀"和"楼王镰刀"。1952年成立的楼王农具社(楼王机械厂的前身),原靠手工业生产镰刀的束家铁匠入社当上工人。由此,传统产品楼王镰刀,由个人生产销售转为集体生产经营,生产数量逐年上升。三峰牌镰刀具有钢铁分清,口薄背厚,膛板平整,刃口锋利,轻便耐用等特点,近年经《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新闻宣传介绍,名扬海内外。
丹徒县特产丹徒有什么土特产卖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