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腊土特产 勐腊县关累镇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3-30 10:25:29

一.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滇南小耳猪

滇南小耳猪产于云南省勐腊、瑞丽、盈江等地。其体躯短小,耳竖立或向外横伸,背腰宽广,全身丰满,皮薄、毛稀,被毛以纯黑为主,其次为“六白”和黑白花,还有少量棕色的,0多为5对。

滇南小耳猪产区地形复杂,山岳、丘陵、河谷、盆地相间分布,河流多,水源丰富。大部分地区海拔800~1300米,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7.7~20.2℃,年降水量1200~2200毫米;部分地区海拔在400~700米以下,属北亚热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21.5~2l.8℃,降水量1200~1800毫米。一般年份无霜,干湿季节分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气温的季节变化不明显,四季如春,农作物一年二至三熟,坝区以水稻为主,其次为玉米、小麦、豆类;山区以玉米和旱稻为主,其次为小麦、马铃薯、荞麦和薯类,是云南省的粮食重要产区之一,产区林地广阔,森林植物极其丰富,盛产麻栗果、野芭蕉、椎栗等野生饲料,山场宽广,为滇南小耳猪提供了天然放牧场所,每当牧草果实成熟之际,猪往往早上空腹出牧,晚上饱腹而归,平坝农产区也有驱猪放牧的习惯,秋收后,让其寻食遗谷、田螺等,催肥期则用炒玉米或大米喂猪,这与小耳猪沉积脂肪多、肉质嫩等特点有一定的关系,产区地处边疆,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傣族多居平坝,喜养肥猪,其他民族多居山区,习惯养母猪,为坝区提供猪源。

地理分布

滇南小耳猪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河口)、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西畴、马关、富宁)和玉溪市(元江、新平)等地。

品种特征

滇南小耳猪按体型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猪体型较大,面平直,额宽,耳稍大,多向两侧平伸或直立,颈部短、厚,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四肢较粗壮,毛色以全黑为主,间在额心、尾尖或四肢系部以下有白毛;小型猪体型短小,有“冬瓜身,骡子0,麂子蹄”之称,头小,额平无皱纹,耳小直立而灵活,耳宽大于耳长,嘴筒稍长,颈短肥厚,下有肉垂,背腰多平直,臀部丰圆,大腿肌肉丰满,四肢短细、直立,蹄小坚实;中型猪体型外貌介于大、小型猪之间。

品种性能

滇南小耳猪成年大型公猪体重64.16±3.65公斤,体长103.0±2.87厘米,胸围95.41±2.18厘米,体高59.05±1.14厘米;成年大型母猪相应为:76.03±4.37公斤,109.0±2.16厘米,58.17±0.85厘米;成年小型公猪相应为:39.57±5.61公斤,88.50±3.63厘米,78.81±4.27厘米,49.45±0.99厘米;成年小型母猪相应为:54.31±2.54公斤,93.35±1.38厘米,90.70±1.81厘米,51.58±0.63厘米。初产母猪平均产仔数7.7±0.17头,产活仔数7.25±0.16头,初生窝重4.93±0.10头;经产母猪相应为:产仔数10.12±0.09头,产活仔数9.91±0.09头。滇南小耳猪数量大,分布广,能适应湿热气候和放牧为主的饲养条件,具有早熟易肥,屠宰率高、皮较薄、肉质好的特点。但性情较野,生长速度较慢,饲料利用率较低。

二.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期玛

期玛,是句哈尼语,可汉译为肉粥,是西双版纳哈尼族的风味菜肴。民间婚嫁、过佳节、贺新房等必不可少。期玛,主要以优质糯米和新鲜猪肉为主要原料.配以八角粉、草果粉、姜末烹制。烹制时,只需将米淘洗干净,猪肉洗净剁细,一起入锅加适量肉汤煮熬。肉熟米烂时,加入适量姜末、八角粉、草果粉、食盐、味精,搅拌熬煮片刻,即可装碗食用。哈尼族熬制的期玛,形呈糊状,具有米香、肉香和草果、八角香气,味鲜香润口,食来别具风味。

三.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暴腌芭蕉心

哈尼语称为阿罗哦切。烹饪时将野芭蕉的幼嫩茎心切细,加入适量盐巴和稀饭拌合均匀,放入瓦坛内腌渍1~2天,即供食用。这道菜,味道酸,和暴腌咸菜相似。但具有野菜风味。( 西双版纳)

四.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香茅草烤鱼

香茅草烤鱼,一道傣族名菜,其作法是:把鱼的鳞片去掉,从鱼背剖开,去掉肚杂物,将葱、芜美;辣椒、盐等作料放进鱼肚里,用香茅草捆好,放风火炭上烤烘,并抹上适量的猪油,烤熟或可食用。鱼肉酥脆、鲜嫩、喷香,风味独特。( 西双版纳)

五.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卵石鲜鱼汤

卵石鲜鱼汤是布朗族的特色菜,鱼汤鲜美味甜,而且具有烧石的干香味。制作时,将河中卵石取来放到火塘中烧红,又将烧红的卵石一个接一个地放入盛有清水和鲜鱼的锅内,直至使水沸腾,然后又将烧红的盐块放入,鲜鱼汤便烧成了。( 西双版纳)

六.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门巴木碗

门巴木碗都是圆曲线组合结构,以橘红色为主调,明亮、华丽、造型丰富,大型木碗,呈罐形,有盖,底座厚约1.5厘米,直径约13厘米,罐腹圆凸,口径有圆槽,口沿外卷,体积大但很轻巧;中型木碗碗底圆平,碗壁外展,口径约10—12厘米,是常用的一种;小型木碗底座收分,口沿外卷,口径约5—6厘米,小巧玲珑。

门巴族生活的地方,有十分丰富的竹木资源,他们特别擅长竹蔑藤条的编织工艺。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篓、竹筐等制品坚固耐用,工艺精美。特别是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木碗,别具一格,夺目生辉,在西藏乃至国外享有盛誉。

关于木碗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 藏区的人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门巴木匠去森林伐木,不小心将泥碗摔碎了。聪明的木匠临时加工了一只大木勺使用。后来,人们觉得这木勺轻便,耐用,逐渐也就产生了木碗并进入了人们的家庭。

木碗是用用质地坚硬的桐树、桑树或桦树的树干、树节或树疙瘩做原料,经过切削刮制而成,不变形、不褪色、不易碎,用它盛酒或酥油茶,还有一股特有的香味。精细的木碗,要经过五、六道工序,纹路清晰,厚薄均匀, 再涂上鲜红的染料,令人爱不释手。门隅北端的麻玛村,是闻名的“木碗之乡”。

七.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云南砂仁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盛产砂仁,特别是基诺族聚居的基诺山一带,更是砂仁的集中产区。这是云南省的科学工作者同基诺人共同努力辛勤劳动的结果。砂仁,有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饮胀痞"的功效。它是一种姜科植物,分春砂仁和壳砂仁两种,以果实及花入药。有行气宽中、健胃消食的作用。系名贵的常用中草药,也是常用的香砂胃丸、香砂六君子九丸,舒肝丸等中成药的重要原料。砂仁种植后,一般3年便开花结果,亩产可收益500到1000元,能连续收获10年。云南、两广所产、以春砂仁为多。目前云南的砂仁产量占全国第二位。

八.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门巴族木碗

门巴族生活的地方,有十分丰富的竹木资源,他们特别擅长竹蔑藤条的编织工艺。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篓、竹筐等制品坚固耐用,工艺精美。特别是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木碗,别具一格,夺目生辉,在西藏乃至国外享有盛誉。

九.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油炸花蜘蛛

油炸花蜘蛛,是云南布朗族的风味菜。花蜘蛛学名大腹圆蛛,多生长在山林间,常在树林中结网,个儿比一般蜘蛛大,浑身长满白花斑,故名。宜在夏秋季节捕捉。有解毒功效,可治淋巴结核、疔疮、蜂蝎蜇伤及毒蛇咬伤。入菜煎吃,香味扑鼻,比炸蚕蛹还味香可口。

花蜘蛛,生长在高山丛林间,常在树林中结网,个儿比一般蜘蛛大,有小手指般大,浑身长满不规则的花斑。圆鼓鼓的肚子里,满是乳白色汁液,含蛋白质丰富,蕴藏碱性蛋白酶,具有解毒功能,可治疗疮、淋巴结核、蜂蝎螫伤及毒蛇咬伤。民间治毒蛇咬伤,将活蜘蛛放在伤口,任其吸吮毒液,可减少肿势。多在夏秋季节捕捉,人们上山下地时,用树枝裹缠蜘蛛所结的网,把花蜘蛛裹在网内取回。放入沸水中烫死,控干水分,晒干收藏。

油炸花蜘蛛制作方法其实很简单,一种是将捕捉回来的花蜘蛛,去掉头和脚,仅用圆肚作为原料,,用水淘洗后置入油锅内以微火煎炸,至蜘蛛腹呈黄色时取出,撒上适量食盐便可食用。另一种是将收藏的干花蜘蛛,用开水稍加浸泡,回软洗净,去头、脚,锅上火烧热加如菜籽油,,用小火慢慢煎至桔黄色便可食用。十分味美,与油炸蜂蛹一样的喷香可口。

油炸花蜘蛛,均似小手指大小,营养丰富,烹饪简单,脆而不焦,颜色微黄,异香扑鼻,肉质鲜香,香美爽脆,口齿生香,回味无穷,是一种风味独特的、少数民族奇特的美食。

勐腊土特产最多的地方是哪里云南勐腊有哪些特产好吃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