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羊场有什么特产 龙里农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3-31 08:08:47

一. 贵州省 黔南州 龙里县 虾酸和臭酸

虾酸牛肉肥肠一般饭店都有的,有点辣,不宜多吃,倒是很下饭。臭酸一般饭店就没有了,因为这东西太臭,而且"臭名"远扬,一家煮一条街都能闻到。吃法也很奇怪,不用新鲜菜来煮,得用乱七八糟的剩菜煮一锅才有味道。通常一般人是吃不习惯的,光闻味道就够了。

二. 贵州省 黔南州 龙里县 龙里刺梨干

龙里刺梨干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龙里刺梨干是贵州黔南州龙里县的。

龙里刺梨干

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醒狮镇和洗马镇共3个镇现辖行政区域

《龙里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龙里刺梨干”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龙府呈〔2015〕64号

贵州省地方标准:

《地理标志产品龙里刺梨干》(草案)

三. 贵州省 黔南州 龙里县 三元酥李

三元酥李是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三元镇的。三元镇酥李向来以酥脆、香甜,果大、色泽佳、口感好而名扬四方。

三元镇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土质对脆李的生长极为有利,三元镇酥李向来以酥脆、香甜,果大、色泽佳、口感好而名扬四方。

三元镇近几年来共种植了4000多亩的酥李,挂果面积达到3000多亩,酥李产量达到7500吨左右。三元镇高坪村注册了“农三元”商标,被农业部授予“无公害水果”证书。

四. 贵州省 黔南州 龙里县 龙里豌豆尖

龙里豌豆尖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龙里豌豆尖:龙里县冬季昼夜温差相对大,病害几率低,具有叶色翠绿、香气宜人、入口即化、有回甜的特质。根据《贵州农业志》记载,1943年之前,龙里就开始试种豌豆尖,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经过大量的试种实验,龙里豌豆尖开始进行推广种植,距今已经有超过50年的种植历史。龙里豌豆尖销往港澳地区,最高售价每斤268港币。

据《贵州农业志》记载,龙里县1943年开始试种豌豆尖,已有超50年的种植历史。目前,该县豌豆尖常年种植面积3万余亩,其中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龙里湾滩河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种植面积达2万亩。全县豌豆尖年产量可达2.1万吨,总产值8400万元。龙里豌豆尖畅销省内外,还通过香港丰泰农业科技公司销往香港、澳门地区,每斤平均售价60至80港币,最高售价每斤可达268港币。

龙里豌豆尖常年种植面积3万余亩,其中,湾滩河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种植面积达2万亩。最高测产的亩产量1700多斤,均产1400多斤。全县豌豆尖总产量达2.1万吨,总产值约8400万元。预计到2020年,龙里豌豆尖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地域范围

龙里豌豆尖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地理坐标:东经106°45′18″~107°15′1″,北纬26°10′19″~26°49′33″。保护地域:龙里县冠山街道办事处、龙山镇、谷脚镇、洗马镇、醒狮镇、湾滩河镇等五镇一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保护规模:面积5万亩、产量4万吨、产值1.6亿元。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嫩梢结间长,卷须短或无须,汁多,叶片大,叶肉厚,卵园,色翠绿,腋芽肥厚,纤维少,质地柔滑,味鲜爽,微甜,清香。2、内在品质指标:龙里豌豆尖维生素C含量在8.5~14.5mg/100g,粗纤维含量在1.0~1.6g/100g,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铁含量在62~70mg/kg,钙含量在155.5~195.5mg/kg,镁含量为190.5~260.5mg/kg。3、龙里豌豆尖的生产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范和标准生产。产品安全质量符合DB522700/T 29-2010《龙里豌豆苗(尖)生产技术规程》及DB522700/T28-2010《龙里豌豆苗(尖)》。

五. 贵州省 黔南州 龙里县 龙里邓氏辣子鸡

龙里邓氏辣子鸡是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的特色美食。龙里辣子鸡选用农家天然优质放养三黄鸡,配以辣椒、姜、葱、蒜、味精等调配而成,属纯天然食品,色、香、味俱全,肉质嫩脆、香辣可口。

龙里邓氏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辣子鸡、鸡辣椒、等系列产品,源于龙里县运输饭店,已有27年历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香辣可口、营养丰富,食用方便,已在广大群众中获得好评,在全省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一直受到群众的喜爱和好评,并于2005年被黔南州美食协会评选为黔南十大名菜。

六. 贵州省 毕节 黔西县 羊场茶食

羊场茶食

黔西茶食早为清宫御点,由晚清宫廷御点师后代张女尼在黔西羊场乡秘授女徒张二和尚,后又传至羊场民间。其制作只要以上等糯米为原料,水泡40天,每三日换水一次,晾干碾成粉,拌水提成块,煮成蜂窝装,取出放石碓内搅拌至翻泡,按比例加野小豆根粉搅匀,铺于案板上晾干后,剪成各种图案花样穿挂,晾干用混合油浸泡数分钟后放于扇勺内用热油淋,直至膨胀定型食用,此品入口酥脆香甜,是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和席上美食。

羊场茶食是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的特色美食。茶食,因其色、香、味具佳,入口酥脆香甜,且有健胃醒酒之功效而成为人们饮酒时用以佐食的风味佳肴。

羊场茶食制作方法考究,在低温下将优质糯米泡上45天左右(3—5天换一次水),捞出滤干后用碓舂成面粉,用箩筛后将面和水捏成圆形薄面粑,放到沸水里煮到起蜂窝状,捞出后放到碓里搅拌,直到起泡后将备好的去皮细捣烂的野小豆根等植物放进去共同搅和,搅拌到又起泡,能在搅棒上挂片时,捞出分大小块放在洒有干面粉的木板上摊开晾干,5、6天后将半干的面片剪成各种形状,如:鱼、兔、鸟、蝴蝶、或剪成条,编成绣球、花形等,再继续晾干即成。

“茶食”的名称始于宋代,泛指佐茶食用的糕点,在清乾隆年间作为进贡食品传入宫中。而传入黔西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茶食为晚清时期由“御点”制作后代——四川人杨大娘(又一说法为张姓女尼)传入,因其先辈曾是宫廷御点师,在宫里专门负责制作茶食,告老还乡后,因违抗宫廷禁令将茶食制作工艺传到民间,从而导致其家庭遭诛连,杨大娘逃生后讨饭到贵州黔西,在偏僻的羊场乡出家为尼,居住在羊场乡文昌阁里。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清朝政府被推翻后,当年的杨大娘成了老态龙钟的老太婆,她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不久于人世了,而且羊场又远离京城,天高皇帝远的,不必担心朝廷会追究了。于是,偷偷做了“茶食”祭祀自己被诛灭的祖先,祭祀后的“茶食”她自己一人吃不完,就分给文昌阁里的尼姑和附近平常对她很接济的村民们吃,大家吃后赞不绝口,都说不愧为“清宫御点”,纷纷要求向她学习这一工艺制作方法。盛情难却之下,杨大娘决心将茶食的制作工艺传出,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茶食”是黔西县著名风味小吃之一,其保健性对人的健康有益良多,对茶食工艺的研究有助于黔西风味小吃市场的拓展和旅游商品的开发,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2006年6月,羊场“茶食”被黔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胜十大特产排行榜龙里有什么特产好吃又便宜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