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东特产 惠东多祝有什么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4-13 23:48:17

一. 广东省 东莞 长安盆菜

长安盆菜始于长安乌沙陈屋。1278年4月,南宋朝廷败退到广东,杨太后与弟弟杨亮节携宋帝昰、昺到东莞、香港一带,6月再迁新会崖山,沿路居民纷纷前往勤王,盛情款待。乌沙李佳之母陈氏,为使儿子一心抗敌,而无后顾之忧,毅然投海自尽。乌沙杨侯古庙至今祭祀杨亮节。由于元朝时纪念陈氏的活动被禁,于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村民们假借天后诞之名来纪念陈氏,一直保存吃盆菜的村俗。

盆菜,各种美味汇于一盆,香、油、味、佐料渗透每一个菜,特别入味。盆菜虽然历史悠久,但烹制方法迄今仍无太大的变动。最早的盆菜分五层,由下而上是:“萝卜、菜头、浮皮、鱿鱼、鹅(或肉、白切鸡)”。盆菜通常由九层十层菜组成,寓意“长长久久”、“十全十美”,有白切鸡、烧鸭、南乳猪肉、鱿鱼、鳝鱼、冬菇、腐竹、萝卜、猪皮等。好的菜总是放在最上层,先是鸡鸭,中层是猪肉和鱼,下层是冬菇、腐竹、萝卜、猪皮等,蔬菜一般用作垫底。上层肉菜的汁渗到下层,使得下面的菜味道极佳。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极大好转,用料讲究,有白鳝、蚝豉、发菜、瑶柱、海参、白切鸡,林林总总,今非昔比。

过去吃盆菜不用台、凳,全是蹲在地上吃。而今有台有凳,但多数人仍舍台凳而在空地上蹲着、围着吃,这种风俗,长安镇村民叫做“围堑”,是纪念当年在战壕里吃饭的历史。

吃盆菜最大的乐趣不在吃而在“围”。人们围在一起,饮食说笑,全村人围在一处(过去多在祠堂、庙宇内),自由结合,热闹非凡。吃盆菜其实吃的是一种气氛,吃盆菜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全村同吃一盆菜,表示团圆和睦,象征团结、团圆。体现了人与人和谐共处、关爱体贴的亲情。盆子里的菜分层叠放,又有上下和睦、团结一心、不分彼此,上下同心协力的寓意。

经过多年改变,盆菜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配料及味道更是讲究,吃盆菜亦演变为庆祝喜庆日子必不可少的宴请方式。盆菜象征一团和气、富贵团圆、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每逢元宵、开灯、天后诞、观音诞和男婚女嫁,盆菜依然大为盛行。

二. 广东省 东莞 东莞大包

很多老莞城或许都有吃过这样的大包,在莞城佐丹奴隔壁的朝阳饼家依旧有卖,馅料有鲜猪肉,鲜鸡肉,鸡蛋,冬菇等,包子大而足料,绝对没有偷工减料的成分,还有十分美味的糯米卷,价格便宜,可以说东莞大包正在渐渐失传,快要找不到正宗的大包了,难得发现,推荐给大家,吃一个也可以饱半天。

这个,确实很不错,有时会买来做早餐。

三. 广东省 东莞 虎门膏蟹

宋人苏东坡曾戏称蟹为 " 无肠公子 " ,古人有 " 把酒持螯 " ,细嚼慢斟之雅兴。每年秋风起,正是 " 九雌十雄 " 的品尝膏蟹和肉蟹的最佳时节。蟹宴席上,斛杯交错,铁螯相钳,如此品蟹把酒,闲逸中浅斟低酌,亦是人生一乐事。

蟹,有多种,虎门盛产青蟹 ( 即 " 青壳蟹 " ,属海蟹 ) ,青壳蟹又分膏蟹和肉蟹两种。肉蟹,是指雄性的蟹,膏蟹则是雌性的蟹。顾名思义,肉蟹体大肉多,适宜作姜炒之用;膏蟹之肉较少,但其膏则香酥无比,清蒸膏蟹最能得尝其中味,有诗云: "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 ,可见肉蟹、膏蟹各有风味,诱人食欲。现在秋风已起,膏蟹特别肥美,是食膏蟹的最好时机。

虎门蟹食出名,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盛产青蟹之外,更有其独特的传统烹饪方法。

推荐食法:食膏蟹以蒸为好。膏蟹宰杀后取出蟹黄,用生油拌匀,敲裂蟹壳、切块,放在碟中加姜、葱用旺火蒸 10 分钟,去掉姜、葱、汁水,把蟹黄铺在蟹壳上,再用中火蒸 2 分钟左右。食时佐以姜蓉、醋。

" 清蒸蟹饼 " 制作方法:先将蟹切开洗净,另有鲜猪肉、鲜蛋、姜葱调味料,拌匀剁烂,再以三两片食用薄荷叶 ( 又叫 " 士薄荷 ") 捣碎加入,用碟盛好,放入锅煲内蒸,饭好蟹熟。蛋、蟹、肉三者兼有的香味浓郁扑鼻,四溢邻里,未食先诱人,妙不可言。

" 姜葱蟹 " 制作方法:以多片生姜,先下油和蒜泥待油滚爆香后,入蟹锅中,明火炒匀,加少许绍酒及胡椒粉,盖上锅盖文火把蟹焗熟,再加生葱、麻油,搅拌即可上碟。此为既鲜美而又香浓,食之甘饴,闻之微醉,难怪乎,美食家趋之若鹜。

有人说: " 煮蟹不用油盐,有来觉味香鲜 " ,这就是最简单,最普通的 " 白切肉蟹 " ,将肉蟹冲水去污,放开水锅中煮熟,切成小块,佐以酱油或浙醋、蒜泥,醮之可食,原汁原味,妙哉!

四. 广东省 清远 连州 风肠

风肠:别处都叫“腊肠”,为什么东陂却叫“风肠”呢?原来东陂风肠要靠山风来风干。一条自西北方峡谷钻出来的西溪,缓缓地流到东陂镇边,也把习习的山风带到了镇子上。五更天,制风肠的人家便将一篙篙的风肠从凉棚里托出来,晾到露天“打冷风”;中午日头猛,又将一篙篙的风肠托回凉棚里去。

东陂风肠的肥肉瘦肉搭配很有讲究,三成肥肉七成瘦肉的叫“三七肠”;二成肥肉八成瘦肉的,便叫“二八肠”。

五. 广东省 广州 越秀区 广东金银锡器

广东金银锡器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明清时期广州有盛名的“朱义盛”,潮州有“打银街”。著名的潮州工匠刘元等人的作品曾在清末宣统二年南京工艺品赛会上获得奖励。金银锡工艺品分欣赏品、装饰品、日用品三大类约1000多个品种,欣赏品有寿星、佛像、花鸟等立体摆件和浮雕金银挂屏及戏剧头饰等;装饰品有手镯、戒指、别针、耳环等;实用品有酒具、茶具、调味具、杯盘、碗碟等。潮州的平錾、镂空技巧,更使潮州金银锡器显得精细别致、独具特色。

六. 广东省 惠州 惠东县 港口大园萝卜

港口大园萝卜是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港口镇大园村的。大园萝卜是大园人的主要家产品,自1784年开始种植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大园萝卜形状长圆,尾略细,外表雪白且富有光泽,肉质清亮透明,其以清甜、爽口、无渣而远近闻名。解放前已出口香港,享有盛誉。

惠东萝卜主要分布于港口、平海镇,大园、菜园、六乡、咸台、碧甲等地的海边沙地及佛岭村的山坑高坡地。闻名海外的港口镇的“大园萝卜”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种植于海边的萝卜,具有入口水多、甜滑无渣的特点;种植于山坑高坡地具有入口清甜、软滑的特点。两者都具有润肺、润肤、防燥、解渴、下水等功效,深受港澳地区、东南亚及当地群众的喜爱。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就有专门的运输船只把萝卜大量运销到港澳、广州及东南亚地区。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长达30余年间,惠东的平海一直被广东省外贸部门列为萝卜为主的蔬菜种植出口基地,萝卜出口量每年不下百万吨,后因外贸出口体制变化及出口配额等原因,萝卜种植产量才逐渐减少。虽然如此,由于土质、水质和气候特别适宜种植的缘故,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其他地方的萝卜口感可以与这里的萝卜媲美。如今,外来游客都顺便买些萝卜带回去。

七. 广东省 清远 连州 山姜

游客到连州旅游都喜欢购买土黄精。广东的黄精主要产于连州市。黄精具有补气养血、祛风退湿的功效,经常服食可益寿养颜,为家庭的保健佳品。



黄精俗名“山姜”,古称“黄芝”,意为像灵芝一样是“灵丹妙药”。黄精又谓“救荒草”,其典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任连州刺史时,爱吃黄精,他说:“黄精甘美易食,凶年可与老少代粮。”从此,黄精便又叫“救荒草”。黄精还有一个雅号叫“仙人粮”。传说古时候有位姑娘因父母逼婚,愤然离家出走。几年后,乡亲们上山砍柴碰见她,欲劝她归家,但她婉言拒绝,旋即跨崖越岭,步态轻盈,好像仙女凌空而去。后来,人们发现她栖身的岩洞储备的食粮原来是黄精。



现在,连州的黄精年产量为25吨,经九蒸九晒制成成品。近几年,黄精制品纷纷开发成功。其中,黄精糯米酒曾荣获广东四新产品优秀奖;1993年被核定为“广东省名牌产品”。而今,黄精糯米酒成了游客争购以馈赠亲友的佳品了。

八. 广东省 中山 神湾菠萝

神湾菠萝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菠萝又叫凤梨,原产于美洲热带的巴西,16世纪中期由葡萄牙的传教士带到澳门,然后引进到广东各地,后在广西、福建、台湾等省栽种,经过长期的选育,陆续生产了许多品种。菠萝在我国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了。

盛产于中山市神湾镇的菠萝,名之为“神湾菠萝”。神湾背山面海,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特别适宜菠萝的生长。经过长期选种培育,现在神湾菠萝,一般每个重一市斤左右,色泽金黄,皮薄肉厚,更难得的是肉细爽脆无渣,甜蜜清香而无酸味,齿颊留香,经久不散。

通常神湾菠萝的吃法有四种:一是去皮鲜吃,可免其他地方所产菠萝要蘸盐水的麻烦,吃起来满口芳香;二是榨汁鲜饮,消暑解渴,香味浓郁;三是烹制成菠萝鸡,成为一道筵席名菜;四是制成罐头,成为旅游佳品。

中山著名的神湾菠萝,原有两个品种,一种果大,食后感觉麻口,称为旧种,现已无存;另一种是新品种,又称“金山种”即现闻名的神湾菠萝,果黄色,果眼浅,果心可食。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神湾镇的人们就开始种植菠萝,在1937至1939年期间,神湾菠萝的种植最盛,在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栽种,少的2000-3000株,多的8000-10000株。

神湾菠萝不仅国内闻名,在国外也享有美誉,它载着中山人民的深情厚意,远涉重洋,闻名于世。这就是中山的名——神湾菠萝。

神湾菠萝产地范围为广东省中山市神湾镇现瞎行政区域。

九. 广东省 东莞 麻橛

麻橛 橛者,东莞人称之为一小段。在炒糯米粉中,拌入炒花生(研碎),更有芝麻。一粒粒麻橛大小相近,约二三公分长,菱形,其色如麻。一把麻橛在手,往往相叠相连,成方胜(四方端正)图案。寓意为方正无邪,同心合意,优胜吉祥。东莞人互相赠送麻橛,互祝吉祥如意。

惠东十大特产排名惠东有什么特产可以带走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