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县土特产 上高土特产网上哪里可以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4-01 19:35:20

一. 山西省 大同 阳高县 蒿籽面

“蒿籽面、高粱面、豌豆面”的吆喝声充斥在小城的街巷里,那“面”字儿的尾音逐渐挑得很高,也拉得很长,非常有特色。寻着声音看到了一位胡子和脸被面粉扑成灰白色的卖面人,他是我的朋友老郑。十几年前在阳高压力管厂下岗后,一直蹬着人力三轮车从事一些小买卖,供一儿一女上学。如今,儿女都已上了班,可是老两口勤快惯了,一直没有停下来歇息的意思。老郑老婆卖面皮凉粉,他是猪皮冻儿和蒿籽面交替卖。他看到我后,老远就招呼我带些蒿籽面。同行的同事问我这面好吃不好吃,老郑接话茬高声说:“蒿籽面、蒿籽面,吃了上顿想下顿儿。”最后一个字的尾音仍然是拉得很长,挑得很高。

家乡的蒿子面是在玉米面或是小米面里掺入少许当地野生植物蒿籽粉做成的,也有玉米面、小米面和蒿籽粉三合一的。还有是豌豆蒿籽面的。蒿籽有一种独特的气味,蒿面遇水后具有粘性,往玉米面里掺蒿面,为的是使粗楞疙涩的玉米面筋道起来,因为掺入蒿面,当地人把这种面就叫做蒿籽面。加蒿籽粉的玉米面擀出的面条有一种独特味道,硬朗筋道中带着玉米的香甜。蒿面和玉米面经水拌和,反复揉搓至既软和又有韧劲为止。那时的蒿面比较粗,一般都是就吃就放到捣蒜钵里捣。大约一斤的玉米面只放一小酒盅蒿面就足够啦,放多了根本擀不开。看看蒿面就是要把腐朽变神奇的东西。现在能吃上添加蒿面的拉面就很阿弥陀佛啦,千万别吃上添加化学拉面剂的拉面。想吃正宗蒿籽面当数阳高县城新华街的客顺饭店了。二十多年来,一直经营着蒿籽面。店老板姓苏,陕西西安的老家。他是个特别爱干净的人,干净的程度也许用现代话形容就叫有洁癖,不过这点毛病对于食客来说是最好不过的。老苏这里吃蒿籽面也是甜吃,配套的就是黄豆面酱和咸菜丝。

揉好的蒿籽面用长擀面棒在案板上擀成越薄越好的圆形面片。稍加凉硬后,用面杖卷起,然后来回折叠成下宽上窄的梯形形状,再用薄而锋利的菜刀切成细丝面。本地人喜欢吃原汁原味的蒿籽面,既不打臊又不添加其他任何佐料,最多就个烂腌菜或是腌萝卜丝,吃到最后还要把汤喝了。说到喝汤,有一个很感人的真实故事。那就不得不提一提古城镇的老郝了,老郝今年八十多岁,他一辈子吃了多半辈子蒿籽面。七十年代时,老郝家里又添了一个最小的宝贝女儿。平日里一直是老婆给做饭,现在老婆坐月子,只好自己做饭。家里人口多,老郝按平日的量煮了一锅蒿籽面。仍然是平日的吃法,等孩子们和老婆吃完,他自己吃的时候才发现铁锅里面只剩下汤了。原来自己的老婆经常是喝蒿籽面汤啊!老郝好一阵心酸。于是在家里面宣布:从此以后再穷也要一家人共同吃蒿籽面,剩下的汤再大家喝。果然,老郝家时至今日吃蒿籽面的家规仍然是面共同吃,汤共同喝。

野蒿是一种草本植物,浅绿色的茎杆和叶片上,长满了白色的绒毛,远远的看上去显青灰色。在每一个分枝的顶端开着一朵微型的黄花,花朵非常小,小得近乎无花果一样。不过它的花期却很长,边生长边开花,几乎整个生长季节都在开花。听母亲讲,在那个擀面擀到手抽筋,稀汤面糊灌大肚的年代,蒿籽面却成了一种奢侈品,自然蒿草也成了救命草。母亲虽然在家里最小,和大姨相差三十多岁,但也不是吃闲饭的。那时母亲大冷天常常带着一个布袋子出去找蒿草,一走就是十几里。因为近处的都让人们采光了,所以哪里不好走就到哪里找。找到以后,先看看附近哪里有冰面。再小心翼翼的把采到的蒿草抱上一捆放到冰面上,然后拿起蒿草在冰面上使劲摔打,于是蒿籽籽就乖乖的铺满了冰面。再抓一把软草当笤帚把冰面上的蒿籽儿扫成堆装到袋子里,回家簸一簸,碾一碾就变成蒿面了。采蒿籽儿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冰面上进行,因为蒿籽太小、太碎在打谷场上不好弄。

蒿籽面是从什么年代开始食用的,也没必要去考证。从宋代曾巩在其《隆平集·西夏传》的记载中看蒿籽应该大约在宋代和西夏时代就已作为“食品添加剂”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起初,也许只是为了度荒,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了蒿籽有健胃清热、延年益寿的诸多优点,便作为一种传统的地方风味沿袭了下来。据史料记载,明朝朱元璋的十六子朱旃在宁夏做官时,随行有几位是宫廷中退役的御厨,他们将蒿籽面的制作技术传给当地人,从此蒿籽面在中宁一直流传至今。我不赞成这种说法,宫庭御厨怎么能知道这乡野之物。即便知道,也应该是民间传给他们的。

时光荏苒,现在蒿籽面已经成为餐桌上调节口味、怀旧的一种面食。蒿籽面在过去只是一种充饥的家常便饭,现在吃蒿籽面,就赋予它更深刻的意义,蒿籽面里记载着上几代人生活的酸甜苦辣,也记忆着我们这一代人苦中有乐的童年。

即兴赋诗一首:《蒿》——绿绿的,轻轻的,随风摇曳,不高大,不粗壮,更不枝繁叶茂。没有娇艳的色彩,也没有妖娆的花朵,更没有窜上跳下精彩的呈现,植物王国被遗忘的——小不点,你静悄悄的来了。不是为谁而来,总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希望,也不是为我而来,却给了大自然无穷的生命。

信息来源:大同日报 张为忠

二. 四川省 宜宾 高县 沙河板鸭

沙河板鸭是四川省宜宾市高县沙河镇的。沙河板鸭以其色好、肉香、味美,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为远近闻名的沙河,是亲朋宴请的美味佳肴、相互馈赠的上等礼品。

沙河板鸭都选用肥瘦合适,未下过蛋或未换过毛的沙河饲养的嫩鸭。宰杀后,去毛,剖腹取出肠肝,放入卤缸,加入独特的配方香料腌制。腌制时间因季节而异。腌制后,将鸭取出,用竹片撑开(不能撑得太开),以风能吹到鸭体的每个部位为度。吹干水分后,再用独特的燃料升起微火反复熏炙翻烤,即为成品。沙河郑老板的“沙河驿板鸭”是获得农业部认可的绿色食品。

沙河板鸭有利于长时间保存,长途运送;沙河板鸭有利于进一步深加工。它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口味制成不同的菜肴,什么红烧板鸭、杂烩板鸭、清蒸板鸭、油酥板鸭、糖醋板鸭、麻辣板鸭……走进沙河的农家村户、餐馆酒楼,都能亲口尝一尝。街头胡师傅的油酥板鸭也不错。

沙河板鸭以其色好、肉香、味美,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为远近闻名的沙河,是亲朋宴请的美味佳肴、相互馈赠的上等礼品,最近还远销到新加坡、俄罗斯等地。

沙河板鸭以其色好、肉香、味美,远销到新加坡、俄罗斯等地。

三. 江西省 宜春 上高县 富硒皇菊

绿万佳富硒皇菊,是种植在有机基地的基础上,在皇菊生长的过程中,通过根部施用和缓控技术,作物通过根部吸收和叶面光合作用将无机硒转化形成植物有机硒,所形成的植物有机硒以硒蛋白和硒代氨基酸为主要形式,较无机硒具有吸收性好,安全性高,易于被人体吸收等优点。皇菊在霜降前采摘后,经过纯柴火30多个小时由大米转小火烘干后方可饮用,其外形饱满,个大瓣多,色泽金黄,香味清香。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可以防癌、抗癌、增加免疫力、抗氧化,抗衰老。...

四. 山西省 大同 阳高县 阳高油炸糕

阳高油炸糕,是用黄米面蒸制油炸而成,类似南方年糕样的食品,因其色泽金黄,故名之。

阳高油炸糕,个儿小、皮儿薄。糕馅全凭个人口味制作,有豆沙的、枣泥的、髓油的、酸菜的,还有肉末的。油糕的形状挺多,有的圆如棋子,有的长似弯月,有的捏成三角形,有的夹紧后两手一掬就成了“相公帽”,还有的干脆包成水饺等等,不一而足。糕入油锅,文火慢炸,捞出后的油糕外脆里香,松软可口,越吃越香。

油炸糕是一种高档的食品。因“糕”与“高”谐音,故吃油糕就成为阳高人过年过节、婚嫁喜庆、生辰寿诞、乔迁新居、待客迎宾的必备主食,通称“喜糕”。在阳高,喜糕是馈赠亲朋的佳品。娶亲婚嫁时,当天凌晨要“髙炮三声送油糕”,街坊四邻都要送到。民间还有“隔壁送糕,一替一遭”的歇后语,这里送糕也就成了一种相互交往的礼仪。

五. 山西省 大同 阳高县 阳高玻璃饺子

玻璃饺子是阳高独具特色的民间食品。它源于民间,又由民间进人宾馆、酒店的餐桌。由于它的皮子似玻璃般透明或半透明,人们能看出内中的馅儿,因而人们称之为玻璃饺子。

阳高属高寒地区,无霜期短,莜面和山药是当地农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而制作玻璃饺子的原料就是莜面和山药。当然,这说的是饺子的皮儿。莜面和山药粉面份量之比为三七开,做时,先要将莜面和山药粉搅和均匀,再用温水和起来,不停地搓揉,最后擀制成薄薄的饺子皮儿。二是用山药和山药粉为原料。做时,先挑选一些个头大的山药上锅焖熟,再将焖好的山药剥掉皮儿,趁热加山药粉搓揉均匀。一般情况下,一斤熟山药加半斤山药粉,要边搓揉边掺粉子,和好后制成饺子皮儿。

玻璃饺子馅儿最好用羊肉。因为羊肉馅儿熟后死死地抱成了团儿,是个完整的制品,不光好看,而且味道也鲜美。馅儿里要拌上适量的白萝卜丝儿,再调上花椒、味精、大葱、胡麻油等佐料,饺子捏好后,上笼一蒸,即可食用。

六. 山西省 大同 阳高县 阳高苦菜

阳高人最爱吃的野菜是苦菜。每到春天,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便操上铲儿,携篮挎筐,踏着化了冻的松软泥土,携着一路清香,东一群西一伙地去寻它,去领取大地母亲的馈赠。

苦菜又名甜苣菜、败酱草,虽说其味儿苦,但它是五味之一,吃起来别有风味。据说,苦菜还是一味中草药,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还有介绍,它不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C、梗黄素、脂肪、糖、无机盐、磷、钙、铁等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具有消炎解凝、行瘀散结、降压明目、养颜润肤、利尿消肿、增加食欲等多种功能,常吃苦菜,可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苦菜的吃法很多,最常见的吃法是凉拌鲜苦菜。做时,先把苦菜中夹的杂物拣出来,用凉水洗干净,用开水煮出来。煮苦菜也是一门学问,火候是最难掌握的,时间短了,苦菜还是生的;时间长了,苦菜就黄了也软了,没味儿也没吃头了。最恰当的时间是把苦菜放在开水里,立马翻个个儿,就捞出来。这样煮出来的苦菜又鲜又嫩,而且很有嚼头,绿叶白根,白是那白的,绿是那绿的,让人食欲大增。当然,这说的是煮,拌苦菜的学问就更大了。氽不好寡不菜菜的,还是没吃头。有一家饭店做的凉拌鲜苦菜简直绝了,它先将苦菜剁碎,然后放鲜蒜、葱花、香油、盐、味精,轻轻搅拌起来。那菜,不仅苦味儿足,而且香味儿浓,让人想起来舌下生津,丝丝缕缕的清香美意漾在心间。

七. 山西省 大同 阳高县 莜面栲栳

莜面栲栳(用莜麦面蒸制而成),配之羊肉臊子,加上各种佐料,在西街和九龙街上的九龙饭店、云中饭店、水饺锅贴馆等都会使您一饱口福。

八. 四川省 宜宾市 高县 林湖茶叶

林湖茶叶--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九. 四川省 宜宾 高县 羊田粉条

羊田粉条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羊田粉条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羊田乡现辖行政区及周边罗场镇南华社区、光荣村、红旗村、解放村、马店村、民新村、三台村、顺江村、天堂村、田村、桐林村、团结村、新集村、新塘村、兴场村、永新村、走马村和蕉村镇凤凰社区、裕丰村、巩固村、石盘村、文治村、龙潭村、万古村、仁和村、龙政村。

《高县人民政府关于界定羊田粉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高府函〔2016〕265号

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羊田粉条加工技术规范》(草案)

十. 江西省 宜春 上高县 上高紫皮大蒜

上高紫皮大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类别:蔬菜 产品名称:上高紫皮大蒜 登记证书编号:AGI01111 农业部公告号/时间:第1925号(2013.4.15) 人文历史简介 上高紫皮大蒜是上高传统的优良地方品种,种植历史悠久,清康熙《上高县志》有大蒜种植的记载。1937年《江西农业统计》“上高种植大蒜500亩,总产蒜头7500担。”1985年生产面积达到了644公顷,总产大蒜头1620吨。早在清同治四年(1858年),上高就开始从事商品大蒜生产,所生产的大蒜主要有新余、樟树、丰城、高安等地客户上门采购。而且上高紫皮大蒜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后,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无论青蒜还是蒜籽平均高出同类大蒜1.5元/斤,直接带动蒜农亩增收1200多元。据统计,上高紫皮大蒜年产值6825万元,其产品远销南昌、上海等大中城市,且供不应求,发展潜力巨大。

上高县的紫皮大蒜是江西省的名产。上高大蒜有独特的风味,浓香清甜,辛辣而不刺舌,捣碎成汁,呈粘液状,久放也不变馊。有强烈的杀菌功效,是美味佳肴中极好的调味品。

上高县紫皮大蒜在全省乃至全国久负盛名,早在康熙年间就有记载。其鳞茎扁园紫红色,具有瓣大蒜薄,叶肉肥厚,纤维少,浓香清甜,有特殊的辛辣味的特点。

上高县主要品种有上高紫皮大蒜,四川二水早等品种。其中上高紫皮大蒜是上高的名特优产品,其鳞茎扁园紫红色,具有瓣大蒜薄,叶肉肥厚,纤维少,汁液粘滑,味香浓郁,有特殊的辛辣味,可增进食欲,并有抑菌和杀菌作用。全县种植面积达3万亩,产蒜籽12000吨,产蒜苔6000吨。

上高县绿野紫皮大蒜专业合作社申报的“上高紫皮大蒜”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上高位于江西西北部,锦江中游。上高紫皮大蒜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塔下乡、蒙山乡、芦洲乡、南港镇、翰堂镇、上甘山林场6个乡镇(场);保护范围为东经114°48′46″—115°00′00″,北纬28°07′30″—28°07′32″之间。保护面积2000公顷,年产量975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性:上高紫皮大蒜,其鳞茎呈扁圆形或短圆锥形,球茎3cm左右。外面有紫红色膜质鳞皮,剥去鳞叶,内有6—10个蒜瓣,蒜瓣紧凑,叶肉肥厚,纤维少,汁液粘滑,味香浓郁,口感爽脆,辛辣而不刺舌。 2、内在品质指标:上高紫皮大蒜含17种氨基酸总量4.50g/100g—4.90g/100g,粗纤维0.56%—0.60%,蛋白质6.2%—6.8%,维生素C 6.95mg/100g—7.15mg/100g,磷0.11%—0.15%,钾0.38%—0.44%。 3、质量安全要求: ①产地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 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10—2002)要求。 ②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 蒜类蔬菜》(NY5001—2007)要求。

上高必买的十大特产上高十大特产排名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