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名特产采购 购买成都特产推荐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3-30 22:15:18

一. 四川省 成都 锦江 清汤抄手

用料:抄手皮500克,瘦猪肉400克,豆粉150克,鸡蛋1个,清汤100克,葱50克,姜15克,盐25克,胡椒面3克,香油、味精各适量。 制作方法:1、猪肉去筋,捶茸,装盆内,打入1个鸡蛋,放盐20克,放胡椒面、味精、香油,姜捶茸(加水)挤汁50克,葱挤汁35克,水豆粉少许,一起倒入盆内搅拌,边搅拌边加清水200克,拌至水肉一体,作抄手馅。2、将制好的清汤盛入每个小碗内半碗。用皮包馅呈菱角形即成抄手,放入开水锅中,煮熟捞起,沥干水,装入清汤碗内即成。注意:馅的味道要调配准,质地要嫩,汤味要鲜。若不用清汤,加酱油、白糖、味精、胡椒面、蒜泥、葱花、花椒面、红油辣椒,即为"红油抄手"。特点:皮薄肉嫩,味美汤鲜,老少皆宜,是川菜中的主要小吃。( 成都)

二. 四川省 成都市 金牛区 成都漆器

    四川是著名的生漆产区,四川漆器是著名的工艺品。早在2000多年前,四川漆器已具有不裂口、不变形、光泽明亮、抗腐蚀性能强的优点,这在出土文物中已得到充分证实

到了汉代,四川漆器已风磨中原。品种有盒、奁、盘、耳杯、扁壶、案、卷筒等。漆器上有用色漆精细描绘的禽、兽、神仙等图案。现代漆器在继承传统风格上又有许多创新,其中尤以雕填、彩绘、堆漆、变涂等品种为独特。生活用品有盘、缸、盒、罐、碗、茶具、酒具、咖啡具等。陈设用品有花瓶、围屏、座屏、挂屏等

成都漆器有木胎、麻布脱胎、纸胎、塑料胎等多个品种,其造型美观大方、工艺精巧,漆面透明如水,光亮如镜。“雕花填彩”是成都漆器的主要工艺特色。( 成都)

成都漆器又称卤漆,闻名于世的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漆器就刻有代表成都生产的“成市草”“成市饱”铬记,在战国时期已远销到朝鲜平壤(古乐浪郡),现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品馆已收藏有7件成都漆器工艺品。

成都漆器工艺精湛,做工考究,大多工序为手工制作,底胎用质地细腻,脱水处理后的原木,工艺涉及雕、嵌、填、描、推、绘、贴等方法,最具特色的是精细彩绘、雕花填彩(漆艺精在以刀代笔,将白描十八法运用于刀尖)、雕锡晕色丝光(独一无二的装饰方法,金属材质高贵而细腻,熠熠闪烁的光泽是漆器艺术的极至魅力)。

三. 四川省 成都 成华 锅盔

锅盔 分黑面、白面两种。黑面锅盔是用麸头子特重的面粉打制而成的,由于粗粝,它的块头要比普通锅盔大得多,有的黑面中还掺有一点辣豆瓣酱和盐、菜等。白面锅盔是用优质面粉打成的,常见品种有葱锅盔、酥锅盔、旋子锅盔、酒米豆沙锅盔、包糖、混糖锅盔等。由于当地人喜食锅盔,故白面锅盔的花样形形色色,脍炙人口。( 成都)

四. 四川省 成都 崇州 崇庆竹编

崇庆竹编制品是当地的传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编织历史,品种繁多。除竹兜、竹篮、竹盘、竹碗、竹扇、竹灯笼、竹盒外,有竹净百圆锣、竹套三花提篮、竹筷篓、竹纸篓、竹花插、竹通花稀篾碗、竹船型书兜、竹花 兜等。另外,还有竹编玩具,花色品种达200多种。

崇庆竹编具有结构紧密,结实耐用的特点。采用竹子本色编织的产品雅致大方。竹编富有弹性,能经受一定的压力,各种竹编制品不仅经久耐用,且有滤水的优点,有的还可以盛上 物品放锅里煮。

五. 四川省 成都 邛崃 周蹄花

周蹄花肥而不腻、嫩而不烂,其与众不同的美味秘密,是在汤里加了八种药膳。

六. 四川省 成都 崇州 崇州乌梅

崇州乌梅,怀远乌梅也是崇州农产品“一绝”。每年1万亩,正常年份每亩可产大约2000斤。梅子中的梅酸可软化血管,推迟血管硬化,具有防老抗衰作用。

简介 崇州乌梅崇州乌梅是四川特色土之一。崇州怀远一带生产的乌梅远销日本等地。乌梅别名酸梅、黄仔、合汉梅、干枝梅,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Prunus mume)的近成熟果实,经烟火熏制而成。若用青梅以盐水日晒夜浸,10日后有白霜形成,叫做白霜梅,其功效类似,宜忌相同。

种植基地 崇州市引进韩国秀目企业集团,同崇阳酒业、大田农业公司合作投资在公议乡花果山建设千亩韩国秀目青梅酒原料生产基地。三家企业将依托现公议乡花果山种植的200多亩乌梅,一是采取由韩国秀目企业集团提供种植技术、资金和负责秀目青梅酒外销,崇阳酒业、大田农业公司负责乌梅种植、管护、品种改良和秀目青梅酒的生产及大陆地区销售,做大秀目青梅酒原料种植基地,做强秀目青梅酒产业;二是实行“公司+农户”的种植模式,由公司与农户签订协议,农户负责乌梅种植和管护,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品种改良,规划用1-2年时间将乌梅种植规模扩大到1000亩以上;三是实行“订单”保护价收购,公司按1.2元/公斤的保护价负责全部收购“订单”种植的乌梅。

七. 四川省 成都 青羊 成都虫草鸭

虫草鸭采用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与老雄鸭烹制而成。取老雄鸭洗净去脏,用筷子削尖,在鸭身上扎约三至五厘米深的孔,将虫草的虫体部份塞入孔中,另配黄芪、胡桃仁、五味子等,置于砂锅中文火慢炖一至两小时。主治肺肾两虚,喘咳短气,气阴不足,免役能力低下,小儿智力发育不全。 ( 成都)

八. 湖南省 常德市 临澧 太浮山五大名竹

竹,禾本科。多年生植物,有木质长或短的地下茎。竹杆坚硬似木,有明显的节。我国有竹250余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等地。竹和松具有同样的品格,古人常把竹松并列。《诗·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相传是周宣王建造宫室时所唱的诗,竹苞松茂是说竹松茂盛,用以比喻家族兴盛。竹还有比松生命力强的特点。松树靠籽繁殖,因而繁殖能力差,竹则不然,它的主杆如被砍伐,根茎在地下很快又繁殖出新竹,只要有根在,则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一座荒山只要植上几株竹,不下十年,便漫山郁郁葱葱,滴翠淳青。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之诗句是对竹的极好的咏赞。

临澧县太浮山物产极为丰富,除了奇卉异树、珍稀动物,尚出产竹100余种。水、山、南、桂、紫五大名竹。这五大名竹产生的经济效益每年在数百万元以上。

水竹  山上长水竹,实属罕事,唯太浮山例外。因为,太浮山处在“洞庭一点万山东”的位置,雨量充沛,气候温湿,凡峻岭之下的溪边和低洼之处,皆是水竹生长之地。太浮山水竹主产区在黑山溪、龙口峪、军旗峪、凤凰山、三台峰下金顶四周。水竹的一大特点是节平、核细、杆高,一般都在10米以上,且蔑质柔,是编织精细工艺品和农活器具的好材料。它的另一大特点是从基部到顶端,粗细基本一致,因此,农民大都用它做蚊帐的杆子,并用来做瓜果之类的棚架。每年太浮山水竹销往外地均在数万吨以上。

山竹  山竹为太浮山主竹,漫山皆是,尤以长毛岭及各山峰。脊岭居多。山竹,植株不高,分枝较低,竹质柔中有刚。由于它的弹性好,是制做扫把的上好材料。当地农民靠山吃山,每年春秋两季纷纷上山砍山竹,运回后象码稻草一样,一堆堆似小山储藏起来,夏、冬两季全家男女老幼出动扎竹扫把,尔后,一车车销往外地。现在,太浮山竹扫把已誉满全国。

楠竹  楠竹即毛竹,可谓竹中之王。它兼备各种竹的特点,且杆高、株大。楠竹最高的几十米,最大的如水桶一般。楠竹遍身是宝,它产生的蔑有几十层,可编织精细各异的工艺品和用具。用楠竹筒煨的水淳清甘甜,用楠竹筒煮的饭芳香可口,用楠竹蒸的莱,色味俱佳。在楠竹上进行雕刻,较其他木刻更逼真精美。一根楠竹产生的经济效益有几百元。太浮山楠竹主要分布在各大林场和居民的屋前屋后。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桂竹  桂竹以其杆高、质硬的特性在竹的家族中独树一帜。用桂竹蔑编织成的器具经久耐用。由于它的刚性独特,晒衣、撑船和放鸭用的篙子非它莫属。民间制做这些篙子很有讲究。一般新竹砍伐后要用文火烘烤三天,且边烤边揉,其目的有二:一是增加硬度,二是做杆使之直挺定形。太浮山桂竹主要分布在山脚和农户住宅旁,每年从全国各地来此买竹者络绎不绝。

紫竹  紫竹为竹中稀有物种,在全国乃至世界出产不多。它因竹的表皮和紫色的甘蔗颜色一样而得名。紫竹箨叶短小、绿色,有皱折,小穗丛呈扇形,含小花3-4朵,一般7月开花。它以其姿态及紫杆雅致,而成为一种观赏竹。它的大杆可制成书架几案,小杆可制箫笛、烟竿。紫竹又是上好的中药,如被疯狗咬伤,用紫竹根煮水喝即愈。紫竹竿是预防疯狗袭击的良好工具,只要手中拿一根紫竹,再凶的疯狗也不敢近身。不仅如此,常用紫竹竿当拐杖还有祛病强体之功效。由于上帝的恩赐,自有大浮山始,此稀有物种便降临在太浮山中。在太浮山天心堰下洗墨池附近,生长着一片紫竹林,为太浮山二十四景之一。从中华文明鼎盛时起数千年来,太浮山便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名胜古山,不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来此赏竹、探幽。明杨英在题咏太浮山24景时,对紫竹林赞许有加:“谁向深山种此君,千竿百尺自为群。月移露叶娟娟影,雨洒风梢细细纹。不到湘江流别泪,曾从南海拂慈云。终龙应有神仙护,未许人间问斧斤。”


九. 江西省 景德镇 乐平 名口红糖

名口红糖,主要出产于名口镇上四村、流芳村及兰坑村等地。生产加工红糖原料是茅蔗(糖蔗)。该品种最适宜在肥沃的沙质土壤耕种,且产量高、品质好、效益佳(一般亩产糖量在900市斤左右)。由于当地拥有大面积分布在乐安河两岸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地,故当地农户具有常年种植茅蔗(糖蔗)加工红糖的习惯,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红糖加工的工艺是:霜降前后将茅蔗(糖蔗)砍下,去除毛叶,用榨蔗机将其榨干成蔗水(汁),经过过滤后,将蔗水(汁)放入地灶大铁锅里,用火煎制成紫红色糊状而成。煎制红糖要有一定的技术,否则就会影响红糖的质量。

红糖呈紫红色,味道甘甜。具有清热解毒、除寒降暑、活血养血的功效,是妇女“坐月子”、“月经期”的必需品,也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绿色保健品。目前,该产品畅销省内外。

十. 四川省 成都 新津 王粑肉

煨肉是以微火将肉炖熟的烹调技艺。王志坤以制作粑肉而有名,人称王粑肉。他煨出的粑肉,色泽黄亮,醇和粑香,肥而不腻,粑而不烂,香味浓郁,富含营养,是继承传统名菜坛子肉基础上改进的名小吃。王家粑肉在清代定型,清末传至王玉兴,技艺精湛,闻名遐迩。现在粑肉制作者王志坤系王玉兴之子。
成都土特产购买平台成都特产购买指南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