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咸阳市土特产 陕西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3-30 22:03:42

一. 陕西省 咸阳 淳化县 杏酱

杏酱

县果酒厂生产。产品具鲜杏特有香味,甜酸浓郁,含有钙,磷,铁,氨基酸,蛋白质和较高的维生素C,B1,B2等营养成份,具防癌,抗癌医用价值,为消费者青睐。1986年评为省优,1988,1989年列为出口产品,1990年列为亚运会指定食品之一,1991年远销西欧等国家。

二. 陕西省 咸阳 杨凌 杨凌蘸水面

杨凌多面馆,去杨凌者,主人皆要请其吃面,是唯面独尊的一元化饮食格局,只有统一到唯面独尊的饮食一元化,才有后续的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百面争鸣之局面。今次又到了杨凌,原本是与CCTV做《麦子问题》的节目,麦子是要磨面的,吃面就是吃麦子,故将面吃透了亦有必要,从面到麦子则是一种细致入微的品味罢。

杨凌过去不叫杨凌,叫杨陵,是隋炀帝的寝陵,关中产麦武功县所辖,建杨凌农业示范区之际更名杨凌。也是中国传说中的后稷教给人们种植庄稼的地方;稍早,是杨虎城和于佑任建国民西北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现在已经更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含院校七所,欲发展一个现代农业科学城,绿色硅谷。然地名的更迭及世事的沧桑,关中人吃面的口味未曾更变,面是越吃越长,长到1.5-3米,也越吃越宽,宽到3-5厘米,这样的面在杨凌就叫做蘸水面。

蘸水面讲究个一青二白,青则可以是菠菜、苜蓿、豌豆苗等等,总之是要有那水草一般招摇的青绿于水,面是拉出来的,宽3-5厘米,长1.5-3米,厚2-3毫米,白白的盘绕于青绿之中。四个人进面馆,要了三斤面,若干炒菜,一瓶伊力老窖,先喝了酒,吃尽菜,面就上来了。陕人点菜请客,多为凉菜,少不得凤翔腊驴肉,武功普集烧鸡,西乡牛肉干,老童家腊牛肉,三原白封肉,宝鸡葵花鸡等,可以不上一个热菜,冬天亦吃得鼻尖冒汗,而我却若满腹凝霜。于是,热面条浩浩荡荡上来了,之所以使用浩荡二字,实因面条是盛在小脸盆里端上来的,在陕西这里当然就叫面盆,是装面的面盆而非洗面的面盆,在赣南则真的是叫的面盆,洗脸就叫洗面呢。面条端上来,热汽腾腾,菜青面白,又波清雾白,各人面前就上了一只大碗,碗中就有汤,西红柿、蛋花、姜、蒜、红辣椒、口蘑、玉兰片、海参、干贝等,微酸,略辣,就从大面盆里夹出宽厚且长的面条,泡在汤中,然后夹着面条一口一口地咬吃。面是强筋面,咬在口里,滑润,富弹性,是有张力的一种,像咬着三秦大地的月光。吃若干口面,就得吃一口面汤里青菜,这样就又清爽上阵了。

住在杨凌若干天,方理解吃蘸水面的妙处,其实是图个清爽。独吃一根面,几束青菜,碗中可叫汤也可以叫稍子,与油泼面的意境正好相反,那油泼面是糊面、重油、巨辣,全盘傲视川人的姿态,陕人说:川人是辣在嘴上,陕人是辣在心里。意思是四川人吃辣椒,只是叫得响,而陕西人是吃得响。人真是各有各的可爱罢,如川人吃面,曰担担面,令人有箩担之想,然细碗一握,面细如丝,恰是陕人吃面的另一极端。然又有一发现,杨凌人吃面,也包括西安人吃面,皆大盆使之,其状非鲁智生不可比,然人且瘦,杨凌是一座瘦城,看上去西安也是一座瘦城,比之肥城北京,已经是俊秀若江南了,也许是城小一些的原因。

吃罢杨凌蘸水面,访西北农林大学古农史家樊志民先生,获知:西亚考古,小麦有史8千至1万年,中国考古,甘肃小麦已有五千年,武功则有3千8百年。多数农史学家认定小麦由西亚传入,先西北而黄淮地区种植,古时小麦不叫小麦,叫“来”,是繁写的那个“来”,大麦且叫“麰”。巨获益,坦坦然饱腹而归。

三. 陕西省 咸阳 杨凌 菜疙瘩

菜疙瘩的作法和菠菜面相似,将新鲜的绿色蔬菜菜叶切碎后加入适量面粉一起和面,和的稍微软一些(比粘稠状稍硬即可),可加入少许盐,然后将面平铺的蒸笼上蒸,大约蒸10-1分钟即可,用小刀或铲子划成小块,蘸调料汁吃。

做调料汁可以在碗里加上:盐、味精、酱油、香油、醋、五香粉、油泼辣子、蒜末、葱末等其他佐料,然后用热菜泼到碗里。

说起来这个菜疙瘩本是穷人家的菜,据说是在当年“糠菜半年粮”的艰辛日子里,-无奈而“创造”出来的。大致就是把很多种野菜搅和到一起,揉成菜疙瘩,故成名。这年头吃野菜成了时尚,也讲究个菜型,自然不会再揉成一疙瘩看不出是啥东西,都是用精选的野菜调出来,口感肯定比揉成团子要好很多。

菜疙瘩的做法

1.菠菜洗干净,沥干水分,切碎

2.将面粉放入切碎的菠菜中,在加入少量的冷水,揉成面团,面团比较硬些。面粉与蔬菜的比例可自己调节,只要面粉能把菜揉成面团就行,煮的时候也散不开

3.将揉好的面团饧一会,是为了面团能筋道些

4.用一小勺挖一小块团,放入开水锅中,勺子挖出的面块大约与鹌鹑蛋一般大,形状各异,很随意

5.一块块的小菜疙瘩放入锅中煮2-3分钟

6.煮熟捞出,浇上自己喜欢的卤汁,我感觉还是搭配油泼辣子、醋调料好吃

四. 陕西省 咸阳 彬县 白吉馍夹肉

陕西有个白吉镇(今咸阳市彬县的北极镇),这个地方的饼很好吃,很有特色,所以把这种馍叫白吉馍。白吉馍据称源自咸阳。是用上好面粉揉制后做成饼形,置铁铛板上略烤成型,放入炉膛侧立,上下隔着铁铛板的炭火烘烤,稍顷翻面,双面焦黄即可。我一直以为烹制食物,外焦里嫩是难得的境界。上品白吉馍揉制充分,火候恰到好处.制好的白吉馍形似"铁圈虎背菊花心",皮薄松脆,内心软绵。可单独食用,配腊汁肉同食味道更佳。

白吉馍渊源典故

北极自古是陕甘通衢要道,设有驿站。因驿马全是白色因而得名白骥驿。金设白骥镇 明清时候,群众将“白骥”转音为“白吉”,也有人说是因为骥字难写,就成了“白吉”,现在当地群众仍是这个叫法。清中叶之前,这里原是回汉杂居,地名是“白吉里”,当地群众都能制作白吉馍,并作为日常主食。1863年8月,北极老户回民响应关中回民起义,就把这种白吉馍的制作技术带到了全国各地,而且成为至今仍然深受欢迎的名吃。因这种发源于“白吉”,因此也就把这种起面饼子叫白吉馍。

白吉馍夹肉制作方法

带皮猪肉250克,绍酒5克,盐3.5克,冰糖1.7克,生姜大蒜各5克,酱油1克,八角3粒,花椒3粒,桂皮0.2克,丁香1粒,草果、玉果各半个,砂仁1个半,良姜半个,毕拨半个,腊汁原汤250克。

1:先将猪肋肉改刀成3.5厘米厚的长条片,用清水浸泡一下,刮洗干净,沥干水分。

2:将腊汁原汤倒入锅内,放入250克——375克清水烧开撇去浮沫,将洗净的肉放入锅内,加入绍酒,酱油,盐,姜葱,八角,花椒,桂皮,丁香,草果,玉果,砂仁,良姜,毕拨等调料,再在肉上压一小铁弊,以便使肉充分浸入汤中。

3:用大火烧开后,转入小火炖煮,煮约2小时,肉酥烂时捞出放入砂锅中备用。

4:制馍时先留出50克面粉,将450克面粉按50%的含水量加酵面调制成面团,置30度室温下醒发2小时,加入碱面,加入剩余干粉,将面团揉透后再醒10分钟。

5:将面团分成10个面剂,每个剂重约75克,做成直径为10厘米的圆饼,放入烧热的锅上烙成淡黄色时,再放入炉内烤3分钟,止两面鼓起时即熟。

五. 陕西省 咸阳 乾县 乾州鸡面

用鸡脯肉加淀粉擀成面片,先焯后蒸,浇入虾米、木耳及调味品等制成的汤汁。色白肉嫩,汤清味鲜。

乾州鸡面材料:嫩鸡脯肉500克,熟猪肉丝50克,干淀粉100克,水发木耳、葱丝各10克,生姜米5克,熟猪油10克,虾米5克,蒜苗丝6克,味精0.2克,精盐5克。

制作方法1.将干淀粉过箩后放入碗内。

2.鸡脯肉放在案板上,用刀背边砸边抽出筋,直至砸成肉茸,分成4份,撒上干淀粉。

3.在案板上铺上一张宽66厘米、长99厘米较厚的净纸,在纸上撒一层干淀粉,放上鸡肉茸1份,用圆木棒边擀边撒干淀粉,擀成直径约50厘米的薄皮,切成形如韭菜叶的条。

4.面条下入滚沸的水锅里焯后捞出,放入清水里浸凉,再捞入碗内。

另3份鸡肉茸,也用同样方式制成。这样便制成4份鸡肉面,分别浇入白肉汤少许,入笼蒸约20分钟取出,分别扣入两个大碗内。

5.炒锅内放入白肉汤1500克,用旺火烧开,加入精盐、虾米、熟猪肉丝、水发木耳、姜米、蒜苗丝、葱丝、味精,汤开后,浇入鸡面碗内即成。

特色:形似面条,筋韧软嫩,汤清味鲜,营养丰富

六. 陕西省 咸阳 乾县 乾州布艺

乾州布艺是流传于陕西乾县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手工艺品的代表作,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布艺,即布上的艺术,它是以布、绸、绢、缎等为主要原料,以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容为题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同时融合、吸收民间美术中多种品类的制作技艺,通过剪、缝、绣、贴、挑、拔(扎)、拼、缠、纳、叠、镶等技法来制作的一种布质工艺品。是陕西民间工艺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乾州布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甘,陕一带古周人织绸,制衣,刺绣的情景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她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千万年来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遇到疾病、地震、等重重灾难和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时,崇天地、拜鬼神,求助威镇灾难的象征物及神力形式的具体表现,借助猛兽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借助鱼类、蛙类的繁殖能力来延续子孙后嗣,逐渐形成一些谐音吉祥图案和具象征性、寓意性的吉祥物、象征物,而且成为满足精神需要的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乾州布艺出自于农村妇女之手作品造型多样,风格多变,色调淳朴,轻巧实用,呈现出清新朴拙的民俗风情。布贴绣品、多以动物为题材,通过捆扎、剪贴、拼凑、刺绣等手法,绣制成不同的图案形象。布贴绣在造型上富于变形夸张。在色彩艺术方面,强调明快质朴,绣工粗细兼备。颇有民间风采。乾县布艺吸收了传统的刺绣手法,又融合了中国书画艺术,绣品精细明快,色调典雅,风格多样,轻巧实用。她是文化的凝聚,她是秦地五千年历史的影集。



乾县的民间布艺主要以节日和婚礼装饰品为主,如春节,端午节等都有专门的讲究。端午节外婆给外孙送“五毒裹肚”“五毒凉鞋”等家家门口要插艾蒲,小孩的手腕上要扎五花绳,胸前要带香包,以辟邪健身。孩子过满月或者过周岁时,外婆要送虎头帽子,胖娃娃围涎,项圈,长命锁,手镯,布艺老虎,花衣筒袖,老虎枕头,狮子枕头,麒麟枕头,老虎和猪头鞋以示吉祥并求其保佑。布艺是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工艺,如动物身上装饰性的花卉图案等都是通过剪和绣的工艺制作而成,布艺主要依赖于乾县传统的民俗而存在,布艺的造型典雅考究,颜色简洁明快,形象逼真可爱,天然成趣。过去结婚时,女方要绣花枕头套子、鞋垫、门帘送给男方,同时还要准备一些香包、针扎送给男方的亲戚朋友,让大家品评自己是否心灵手巧;小孩满月时,姑姑、姨姨要给娃娃送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肚兜、布老虎,为孩子消灾辟难,保佑孩子长命百岁。姑娘给心上人的绣品更是精细入微,寓意深刻。鞋底上用细绳子纳上勾云图案,愿出门的亲人走得快,早会早回。鞋垫绣上“月儿圆”、“正月十五”等组字图案,寄托团圆之情。布艺不但是美的艺术,而且寓意深刻。花卉、虫鸟、植物等表达作者祈盼吉祥,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老年人的用品多用“福、禄、寿”题材,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儿童用品常用老虎、“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等图案,以取避邪镇恶,希望小孩子小老虎一样健壮;新婚夫妇用品喜欢用鸳鸯戏水,莲(连)生贵子,鲤鱼闹莲(象征婚姻和谐)图案,期盼家庭美满,多子多福;姑娘送给情郎定情香包、手帕等,过去妇女绣的花枕头“鱼戏莲花”鱼象征男性,莲花象征女性,暗喻男女婚配结合。再如“石榴赛牡丹”,石榴象征男性多子,牡丹象征女性似花。



乾州布艺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布艺制作。首先,根据所制作布艺的类型和特点,选取一块大小适中颜色适合质地结识的布块,用剪刀载出平面图,然后用小块的不同颜色布料拼接而成各种图案,用刺绣手法将图案图形固定在平面图上,又称补花或布贴花。并在图案图形上用各种彩线绣出图案图形的细节,绣花的针法很多,有铺针、平针、散针、打子,套扣、盘金,辫绣、锁绣等,接下来进行挑花,挑花又称十字绣,要求严格的按照面料经纬纹路,挑绣等距离、等长度的十字,排列成各种花纹图案的刺绣形式,有独特的变形吉祥几何纹装饰风格。刺绣时不伤布丝,能加强布料的耐磨损强度,然后将平面图拼接在一起称为拔(扎),为了牢固往往还要上里子,并在里面用松软的填充物棉、碎布、丝绵进行填充,这样一件布艺工艺品就算完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不得不同,现在这些手工艺布艺越来越少见了,民间会制作这门手艺的妇女也越来越少。目前,乾州布艺制作主要集中在乾陵脚下柳池、石马、陵前等村,目前参与制作乾州布艺的群众就达100余人,开发出具有历史、人文、地理特色的坎肩、帽子、被子、十二生肖、老虎枕头等十多个品种,在旅游区开辟了工艺品市场,办起了零售摊点,经销商户73家,经销旅游纪念品布艺30余种。同时陵前的杨志英等几名思想开放的群众将所生产的旅游纪念品布艺贩运到武汉、上海、山西、广东等地,让乾县的旅游布艺纪念品走俏市场。在乾陵,妇女绣的“五毒背心”工艺精细、美观大方,既有剪纸的效果,又有刺绣的特点成了外宾的抢手货。深得人们喜爱。

七. 陕西省 咸阳 旬邑县 旬邑麻花

麻花,旬邑风味食品。制作工艺较为简单,用上好的麦面发酵成面团,添加适量的干面粉、食用碱、鸡蛋、食盐(或白糖)、五香粉揉匀,揪一定份量的面提,再搓成长约20厘米的条状,用油一刷,备用。待油锅沸腾之后,便可揉搓合成绳状入锅炸制。一般有三股、两股之分,根据需要确定。炸制过程中,要用特制的长筷子及时翻拨,炸至金黄色即可。麻花的品种多样,有1花、小麻花、碎麻花;有咸、甜、五香、麻辣多种风味。

信息来源:旬邑县文物旅游局

八. 陕西省 咸阳 乾县 乾州馇酥

乾州馇酥是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的。乾州馇酥以马油或大油和面,用冰糖、青红丝、白绵糖为馅,做成茶盖般的圆饼,放入油锅煎炸。圆饼炸成后红中透黄,入口香酥脆甜,博得了男女老幼的喜欢。

相传已有一千三百余年。早先为宫中食品。唐代祭祀乾陵时作为供品,因尔流传入民间。特点是油大不腻,色黄味香,外酥里脆,趁热吃更是香味扑鼻。嚓酥系用特制面粉,配猪油(传正宗做法用的是马油)、菜籽油和盐,精致加工制作。把面揉匀后分为小剂子然后压成圆形面皮,包入用冰糖、青红丝、核桃仁、绵白糖拌成的馅成烧饼状,入油锅煎炸,颜色金黄,香酥可口。

九. 陕西省 咸阳 乾县 乾县红提葡萄

乾县红提葡萄

乾县红提葡萄是继苹果、梨、柿子、桃之后的一个主栽果品。1999年引入乾县,因其粒大、肉脆、味甜、耐贮运、

销路畅、效益高,在乾县广泛栽植。为了把红提葡萄产业做大做强,县上在县秦川牛场、灵源镇、姜村镇、阳峪镇建立了4个红提葡萄高标准示范基地(亩栽植280株,采用“龙干”整形技术,每株8穗,每穗70粒,每粒12—15克、单穗750—1000克,亩产1500公斤),促进了红提葡萄的发展。2006年全县红提葡萄面积9000亩,产

量1万吨,销售价格4元/公斤,产值4000万元。主要销往西安、咸阳、东南沿海城市。

陕西农特产排名前十名陕西各县区的代表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